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

2023-07-17吴守蓉刘韵祺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获得感扎根理论

吴守蓉 刘韵祺

摘 要: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检验思政教育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大学生访谈构建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维度,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明晰获得感提升路径包括学生主体性、教师授课、课程考核、教学载体和课程特色五个方面,并提出了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扎根理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指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后,“获得感”一词被频繁提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思政课要求“入脑、入心”,“获得感”一词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检验思政教育的重要指标。因此,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意义重大。

目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阐释与提升策略等方面,研究方法大多采用文献分析法构建获得感内涵维度,依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一般性统计分析后,探究获得感的现状和提升路径[1-4],存在研究理论深度不够、研究方法新意不足、研究结果随意性较大等局限。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被誉为20世纪末“应用最为广泛的质性研究解释框架”[5]。扎根理论不是一种纯文字性的“理论”,而是一种研究路径。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在大学生访谈资料与获得感提升路径之间建立起合理的逻辑关系,寻求提升和改进的策略。

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构成的基本维度

思政课获得感依据不同主體可以分为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获得感[6],思政课获得感包括:知识性获得、情感性获得、价值性获得、行为性获得[7]。获得感是因“获得”而“感知”,笔者曾将思政课获得感界定为,既指大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后收获的主观感受,也指通过客观教学手段的实施、思政课程目标的引导与渗透、为大学生所接纳的“入脑、入心”的感受,主要包含价值观、知识、思维、素养四个方面内涵[8]。思政课获得感有非常强的价值观层面的影响,价值观塑造离不开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情、意是内化的具体环节;行是知、情、意的实施过程,对应外化环节[9]。获得是感知的基础,能否付诸行动则是对感知的进一步检验。因此,探究思政课获得感,不应该止步于大学生的主观感受层面,而应该要延伸至正向行为动机,将感受转为正向行为才是最终目的,思政课获得感亦应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进行把握,它们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思政课获得感内涵。

1.“知”,即知识的获取与思维的提升,是获得感的基础

知识层面的获得感也称客观层面的获得感,指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信息、历史与现实的了解、理解和记忆,是知识在大脑中的简单再现,这是最先产生、也是最为直接的获得感形式[10]。区别于小学和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更多是让学生从原有的思维定式中跳脱出来思考事物。大学生必须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努力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综合相关知识记忆储备,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通过思维去认识本质和规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的深刻认知。因此,思政课的学习更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向学生传递并培养新的逻辑思维方式。例如,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等。因此,大学生只有掌握大量的信息材料,具有丰富的理论储备,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为后续的情感共鸣、价值观塑造以及实现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情”,即情感的共鸣,是获得感的重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提供的知识、价值观念等是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层面的获得感,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课堂教学、思政课本身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内在说服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正向情感,与学生在情感上实现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通过教学把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类解放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性的思想传达给学生。通过这些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大学生在思政课上获得的情感触动,以及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产生的深刻共鸣会使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课程体验,并进一步提升对国家与民族的情感认同。可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重点。

3.“意”,即价值观的认同,是获得感的关键

价值观层面的获得感,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后产生的认同感。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的精神寄托,也会形成大学生的行为导向。培育一个有良知、讲道德的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之一。思政课通过旗帜鲜明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砥砺奋斗,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价值观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观和国家与民族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学生对价值观的肯定也会使自身在思政课学习中拥有更好的体验,更易接受思政课上传授的知识,更易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并转化为实践。因此,提高价值观的认同是提升获得感的关键。

4.“行”,即行为外化,是获得感的目的

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大学生将内在感受转化为行为实践的需求和完成实践而产生的成就感。大学生行为层面的获得感,包括自身行为层面获得感和社会行为层面获得感。自身行为层面的获得感,即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自身行为层面发生正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个人价值体现愉悦感;社会行为层面的获得感,则体现在大学生得以发挥社会价值带来的成就感,对大学生自身行为有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1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教育效果的评价不能停留在主观思维层面而需最终落脚到客观的实践上。行为层面的获得感综合体现了前三个层面的获得感水平,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推动知识与思维、情感、价值观层面的获得感的进一步升华,完成内部转向外部,外部升华内部的良性循环与互动。因此,行为外化既是获得感的目的,也是实现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必经过程。

二、研究设计

扎根理论的要义在于,研究的目的是生成理论,而理论必须来自经验资料;研究是一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而被发现的理论被称为扎根理论[12]。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探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需先确定访谈对象,明确访谈方法。

1.访谈对象

本次访谈受访对象为北京林业大学内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学生。为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使访谈对象分布范围更广,在访谈过程中采用了滚雪球方式,受访对象向课题组的访谈者推荐已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同学,尽可能选取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减少专业因素对问卷结果的影响。

2.访谈方法

本文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途径”这一主题,根据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在阅读相关理论文献和政策文件时确定了访谈的核心问题,并保留一定扩展空间,随着访谈的深入而进行补充。访谈对象在接受访谈前,访谈者会讲解前文所述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具体含义,以减少信息偏差和主观因素对数据结果的干扰。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要与受访者展开详细、深入交流,更注重访谈质量而非数量。每次访谈结束后,都应该对此次访谈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整理和分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访谈,基本上受访者在访谈时不再出现新的回答信息时,才意味着访谈调查的结束。为了最大限度上确保收集到了全部可能出现的回答信息,本次访谈准备三份访谈资料用于饱和度检验。

三、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三级编码分析

根据上述要求,课题组选取了符合条件的同学作为受访对象,在获得一手访谈资料后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并预保留三份问卷以备检验。最终获得153个有效概念、27个次要范畴、14个主要范畴、5个核心范畴。

1.开放式编码

本文对受访者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首先将原始访谈资料打散,进行逐句解读并剔除无效内容,将与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关的内容贴上标签,得出153个有效概念,分别为:A1-A153。随后通过归纳重复概念,总结得出27个次要范畴,分别为B1-B27。开放式编码的部分内容见表1。

2.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过程需要基于研究目的,深入分析范畴的属性,通过不断比较分析,按照不同范畴间的逻辑次序与相互关系对其进行归纳[13]。本文将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媒体归纳为“传媒载体”。其中,传统媒体是传统时代、传统模式和传统渠道的媒体形式[14];新媒体是以数字、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为基础,以超越传统媒体为目标,以提供各类服务为宗旨的新兴媒体[15];融媒体则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两种存在本质差异媒体之间的融合[16]。课前中后安排、内容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归纳为“教学设计”;知识背诵、知识内容、知识收获归纳为“知识获取”;教师知识水平、教师知行合一归纳为“教师素养”;有情绪感染力、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归纳为“教学水平”;社会实践作业归纳为“社会实践”;课后思考作业归纳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归纳为“结课考试”;课堂互动、点名抽选、情景展示、隨堂检测归纳为“课堂参与”;三观塑造归纳为“价值塑造”;思考能力、思维方式归纳为“思维拓展”;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归纳为“独特性”;坚定信念归纳为“情感认同”;行为意愿归纳为“行为践行”。通过这一过程,共得到14个主要范畴:C1-C14(见表2)。

3.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从主要范畴中进一步分析范畴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生成核心范畴[15]。根据主轴式编码的结果,通过比较和整合分析,发现知识获取、思维拓展、情感认同、价值塑造、行为践行同属“学生主体性”;教师素养、教学水平、教学设计同属“教师授课”;社会实践、平时作业、结课考试、课堂参与同属“课程考核”;传媒载体属于“教学载体”;独特性属于“课程特色”。通过这一过程,共得到5个核心范畴:D1-D5(见表3)。

4.饱和度检验

本文选取访谈后余下的三份访谈资料赋予其标签,挖掘其概念,比较分析后未得到新内容,现有范畴已经全部覆盖,可以认为本文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力。

四、获得感提升路径与教学改进策略

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最终将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归纳成五个核心范畴,即学生主体性、教师授课、课程考核、教学载体和课程特色,并衍生出14个主要范畴和27个次要范畴。教学改进可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重视学生主体性是根本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7]。思政课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提升思政课获得感,不仅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而且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是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根本所在。

(1)重视学生主体性。思政课获得感的主体是学生,而获得感的产生源自于真实的教学活动及其产生的实际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具体体现在知识获取、思维拓展、情感认同、价值塑造和行为践行五个方面学生是否有收获。因此,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馈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五个方面全方位展开,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满足大学生这一重要主体的学习需求。

(2)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由于以往思政课僵化的教学模式,以及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抗拒和排斥心理,造成教师愈加严厉,学生愈加逆反的恶性循环。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思政课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客观认识社会各种现象,从而激发自身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对思政课产生心理认同,有助于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2.提升教师授课水平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18]。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教师的素养、情感和行为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授课是产生获得感的具体实践活动,授课水平是影响获得感的关键,主要包括教师素养、教学水平、教学设计三个方面。

(1)增强教师综合素养。思政课教师需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素养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等综合素养。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大素养”[19]。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持理论观照现实,展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展示思政课的特有的理论魅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教师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对学生起着影响和引导作用,只有教师自身有过硬的道德修养,才能使思政课传导的价值观更具有说服力。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知行合一与言行一致才更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并转化为行为的外化。

(2)提升教学能力。评价思政课教师是否有水平,最为根本的还是看其课上得怎么样,看其是否在学生心灵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有朝一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栋梁之材,这才能真正体现出思政课教学的不可替代[20]。第一,教师必须勤练教学基本功,锻炼口才,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授深奥的理论知识,做到深入浅出。第二,教师只有对课程有真情实感的投入,在课程中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才能打造有温度的课堂,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第三,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适时选择师生互动,实现课堂趣味性、教学内容严肃性的和谐统一,既活跃课堂氛围,又避免思政课走向庸俗化。

(3)完善教学设计。学生对思政课的抵触心理多数来源于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悖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如何形成一套科学育人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准备、课中授课、课后反馈等各个环节,避免传统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束缚,构建让学生满意的思政课,是每位思政课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要摸清大学生在中小学期间获得的思政课相关知识基础等,做好与大学思政课的衔接;要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点,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展开讲解,提升获得感。教学设计要重视问题导向,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社会热点事件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是重点

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心理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强化实践考核和课堂参与,转变传统的 “唯考试论”,助力学生明白知识获得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数而在于运用。

(1)减少单一的机械式背诵。学生反复背诵课本知识,但考试结束后瞬时记忆也就所剩无几,从长远来看,这种学习模式并不利于知识层面获得感的提升。机械式背诵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学习更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机械式背诵下学生也无须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只需要背诵“正确答案”,这就使学生在情感层面、价值观层面和行为层面的获得感较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真正含义,在课程考核环节中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真实感悟。

(2)强化社会实践与课堂参与考核。增加社会实践作业、平时作业与课堂参与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面向社会、开门办思政课是“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获得感的影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公益性志愿活动、社会调查、参观红色基地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社会实践作业,增强思政课所学知识对现实的阐释能力,提升大学生情感层面、行为层面的获得感。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课后思考作业,可以观察学生是否理解知识与理念,并能够及时作出反馈,纠正不当行为和错误观念。对于有见义勇为行为的学生,要给予特殊加分。

4.发挥教学载体作用是抓手

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思想要被学习者真正感知和体验,离不开传媒载体的功用。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发挥新媒体载体的创新作用,构建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于一体的融媒体载体的综合优势。

(1)发挥新媒体教学载体与时俱进的优势。被称为“互联网一代”的当代大学生,对科技和新兴技术有着更加敏锐的洞察力,MOOC等新媒体教育技术突破时空界限,展现出突出的优势[21]。大学生利用各种新媒体获取知识早已成为生活一部分了,随之带来的是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思政课一体化数字平台等新媒体,打造智慧课堂,发挥新媒体的及时性、交互性和高效率等优点,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相契合,实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和创新。

(2)构建优质教学内容与融媒体教学载体相结合的综合优势。无论是以新闻报刊、书籍、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还是以依靠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或者两者相结合的融媒体,将它们运用于教学中,都是教学活动的实现形式,而更为关键的是能让学生提升获得感的优质教学内容与“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厘清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融媒体各自优缺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运用,避免一味重“术”而忽略了“内容为王之道”,做到形式与内容、“术”与“道”的有机统一,构建优质教学内容与融媒体教学载体相结合的综合优势。

5.着力打造课程特色是方向

2022年教育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要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就要打造课程特色,体现思政课的不可或缺性。

(1)思政课重在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2]思政课与其他通识性课程或专业课程有着显著差别。就思政课教学来说,作为一种德性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人之成人的内在生成性活动,更是人之为人的自我超越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23]。教师要着力传授思政课独有的知識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内容,宣扬正确的政治倾向和价值取向,不仅要实现理论与知识的传播,更要将三观塑造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导向,让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化于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政课重在“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自身理论真功底,而且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深入浅出的道理,鲜活的现实案例,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提升获得感。

(3)思政课重在爱国主义教育。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升华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思政课成为团结和强化民族意志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吕小亮,闫燕.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37-39.

[2]陈灿芬.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容及途径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8(3):82-85.

[3]李红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2):55-57.

[4]赵建超.“思政课获得感”的哲学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1):93-97.

[5]Denzin, N.K. 1994,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In N.K. Denzin & Y.S. Lincoln(eds.), Hand 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6]阎国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在要素与形成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18(1):66-71.

[7]王自芳.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54-56.

[8]吳守蓉,何长青,程显雅.运用新媒体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M]//黄国华.新改革 新农科——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优秀论文选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212-216.

[9]林伯海,张善喜.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知情意行协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10):145-150.

[10]张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21.

[11]刘兴平,任慧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16-18.

[12]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1):2-15,188.

[13]何琼峰.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遗产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大众点评网北京5A景区的游客评论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1):168-173,139.

[14]陈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探析[J].中国地市报人,2022(8):72-74.

[15]郑萌萌.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6]朱鸿军.颠覆性创新:大型传统媒体的融媒转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8):1-6.

[17]习近平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领导科学,2017(2):4-5.

[1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6-9.

[19]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党建,2019(4):4-5.

[20]曲建武,王雅瑞.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J].中国大学教学,2020(1):65-69.

[21]吴守蓉,崔璨,汪琼.基于学习者视角的MOOC教学评价与改进——以北京大学“教你如何做MOOC”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68-76.

[2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3]程现昆.张力·引力·支力:思政课有效教学的三重维度[J].中国大学教学,2020(6):39-44.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媒体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BJFU2019JYZD022)、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问题研究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构与实践指导研究”(2019MJ02)]

[责任编辑:杨裕南]

猜你喜欢

获得感扎根理论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
阿里巴巴品牌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