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2023-07-17欧远芳
摘 要:深度教学作为新的教学理念,可以解决语文阅读浅显化问题,增强阅读教学效果。在深度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紧扣深度阅读教学的特征(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关系深度),应用多样策略(深度导读,调动兴趣;紧抓细节,深度品味;以读促写,强化思维;群文阅读,网状驱动),进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先论述深度阅读教学的内涵,然后阐述深度阅读教学的特征,最后介绍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7-0035-03
引 言
在信息化时代,阅读能力培养备受关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阅读内容,还要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积极体验,建构良好情感,
掌握阅读方法,拓展思维空间,享受审美乐趣。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浅显化问题,如忽视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单向地解读文本,或忽视文本细节,
片面地讲解文本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温儒敏教授认为,要让阅读成为语文学科的重点,但不是浅层阅读,
而是深层阅读,透彻阅读。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有其必要性。
一、深度阅读教学的内涵
要想有效进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教师先要理清深度阅读教学的内涵。
(一)深度阅读的内涵
深度阅读是学生迁移已有知识源,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对话,感知深层意义,领会深刻内涵,深入体会情感,获得高阶思维、阅读能力发展的活动[1]。
(二)深度阅读教学的内涵
深度阅读教学是以深度阅读为基础的教学活动。结合深度阅读内涵,可将深度阅读教学界定为: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以阅读文本为基础,以文本细读为重点,采用适宜方式,组织多样活动,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自觉经历师生、生生对话过程,积极思维,深刻感知文本意义,深刻领会文本内涵,深刻体会文本情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深度阅读教学的特征
深度閱读教学的特征指明了深度阅读教学的方向。通过把握深度阅读教学的特征,教师可以明确“深”在哪里,增强深度阅读教学效果。深度阅读教学的“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深度
1.知识的批判性理解
深度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所学知识[2]。在进行批判时,学生会积极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表达,从而实现个性学习。所以,在进行深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在尊重学生阅读主体性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批判的机会,使学生批判性地理解知识,拓展知识深度。
2.知识的整合与建构
深度教学重视打破学科限制,实现跨学科学习。语文是基础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密切的关联。同时,
语文新旧知识之间有密切联系。通过整合学科知识、新旧知识,学生可以产生新想法,深入探究,实现意义建构。因此,在进行深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把握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整合学科知识、新旧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3.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实践运用,是学习和积累知识的目的。深度教学注重学用结合。通过实践运用,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实现举一反三。所以,在进行深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知识,做到学会、会学,
增强知识深度。
(二)思维深度
深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增强思维深度[3]。思维深度是深度阅读教学的一大变量。在思维的作用下,个体会全方位地审视自我,发现问题,继而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潜移默化地拓展思维深度。所以,在进行深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深度,用适当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维,尤其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自我,探究阅读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建立深刻认知,同时增强思维深度。
(三)关系深度
深度教学的显著特征是多元对话。实际上,多元对话正是深度关系的表现。深度关系包含两种关系,一种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另一种是学生和生活的关系。前一种关系体现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后一种关系体现为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简单来说,在进行深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以阅读文本为基础,使用恰当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助力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方法,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继而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应用所学解决问题,增强关系深度,同时拓展知识深度和思维深度。
三、深度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趣味导读,调动兴趣
兴趣是学生体验深度阅读教学的动力保障。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走进阅读课堂,与教师对话,
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批判、整合、迁移运用,扎实掌握阅读内容,尤其拓展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和关系深度。因此,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趣味导读方式,如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调动学生兴趣。
以《牛郎织女(一)》为例,作者按照开头、经过和结局的顺序,讲述了故事。在生活中,不少学生有阅读连环画的经历,了解了连环画的特点,积累了阅读经验。一般情况下,连环画按照开头、经过和结果顺序,以图画为主要形式,生动再现故事内容。基于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先鼓励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连环画,并提出问题:“什么是连环画?连环画中的一幅幅图画是根据什么进行安排的?”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兴致高昂,回顾生活经历,回想阅读连环画的场景,并主动审视连环画,踊跃作答。例如,有学生说道:“连环画根据故事情节,编排一幅幅图画,生动再现故事内容。”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继续引导:
“根据故事情节,编设相关的图画,可以构成连环画。如果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编设连环画,可以画出多少幅画呢?可以画出什么样的内容呢?”此时,部分学生再次回想阅读连环画的经历,提出猜测,如:“可以画出三幅画,概述出故事的开头、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教师顺势引导:“《牛郎织女(一)》的开头是怎样的?经过是怎样的?有怎样的结果?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阅读经历,以连环画为入手点,创设趣味情境。在体验情境时,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进行“师生对话”和“生活对话”,认真思考,走进了阅读课堂。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本节课的核心程序知识——阅读方法,按照“故事开头—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阅读,建立了整体认知,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紧抓细节,深度品味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尤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是作者精雕细琢出来的。作者往往将自己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融入细节,使细节之处尤为动人。学生通过品味细节之处,可以走进文本深处,批判质疑,感受深刻含义、意义,体会美好情感,拓展知识深度和思维深度。因此,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本细节,引导学生深度品味。
以《慈母情深》为例,在学生读到“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出去……”时,教师提出问题:“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维,联想亲身经历,描述“鼻子一酸”的感受,如“想哭”“难过”“伤心”“内心痛苦”等。教师就此引导:“想哭、伤心、难过,这些感受交织在一起,所以‘我鼻子一酸。但是,母亲明明给‘我买书的钱了呀,而且没有说一句责怪的话。按理说,‘我应该高兴的,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如此问题使学生对文本产生疑问,
同时因此增强探究兴趣。于是,教师趁势提出阅读任务:“请大家阅读文本内容,找一找,母亲的哪些行为令‘我鼻子一酸?认真地读一读,感受一下。”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再次走进阅读文本中,边阅读边思考,找寻细节内容,反复诵读,深入品味。
学生找到不同的内容,如“看到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上”“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等。在诵读时,学生迁移已有认知,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母亲”的艰辛,同时感受到“母亲”的无私付出,理解作者为什么“鼻子一酸”。
教师依托学生的阅读过程,把握细节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很容易使学生迁移生活经验,从自身感受出发,表达自己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会因此产生怀疑,增强探究欲望。在探究时,学生打破段落限制,联系上下文,迁移已有的阅读认知,反复诵读细节内容,多角度解读关键信息,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由此,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建立了积极情感,同时加深了思维深度、知识深度、关系深度,增强了阅读效果。
(三)以读促写,迁移运用
迁移运用是深度阅读教学的关键。将迁移运用贯穿深度阅读教学始终,方能使学生不断拓展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和关系深度。因此,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组织写作活动,驱动学生迁移运用。
以《两茎灯草》为例,在体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不断探索人物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形象特点,同时积累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立足于此,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请联想生活经历,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写出人物特点。布置任务后,教师鼓励学生回顾文本内容,联想严监生的特点,以及作者为塑造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所使用的方法。在已有认知的支撑下,学生回想生活经历,确定要描绘的人物,同时分析其神态、动作、语言等,發现其特点,之后以神态、动作、语言等为入手点,组建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一个学生写道:
无论遭遇什么,她都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春季运动会时,她报名参加了800米项目。鸣枪后,她如同离弓之箭一般,冲在队伍前方。但是,跑到中途时,她的速度慢下来了。只见她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扶着腰,大口呼吸——糟糕,她不舒服了!耳边传来班主任的话语:“快停下来,不要再跑了,身体要紧。”她在听到喊声后,举起胳膊,挥挥手,表现得“无所谓”,继续向前跑。终于到了终点,她跌倒在地,汗水顺着脸庞砸到地上。班里一群人围着她。她耸耸肩,开玩笑地说:“都别围着我了,我可不是冠军呀。”
学生通过体验以读促写活动,灵活应用了阅读学习所得,掌握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巩固了阅读所得。同时,学生在写作时,发挥了创造性思维作用,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迁移阅读经验,使用恰当的方法,写真人真事,丰富了写作经验,锻炼了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地拓展了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和关系深度。
(四)群文阅读,网状驱动
深度阅读教学旨在让学生拓展阅读深度和广度。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是实现深度阅读教学目的的途径,而群文阅读是课外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学生可以迁移阅读认知,细细品读,从“点”到“面”,丰富阅读储备,强化阅读认知。
以《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为例,在课堂上,
学生通过体验多样阅读活动,逐步了解了臧克家眼中的鲁迅,同时获取了阅读方法。于是,在课后,教师确定议题——“走近鲁迅”,选择阅读文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并提出阅读任务:“请利用课外时间,
自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使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把握关键信息,认识周晔眼中的鲁迅先生。”受阅读任务的驱动,学生进行家庭阅读。在阅读时,学生迁移课堂阅读经验,剖析不同事件,把握关键信息,反复诵读,感受鲁迅先生身上勇敢无畏、关心劳苦大众、忧国忧民的美好品质,增强对鲁迅先生的认知。
学生进行家庭阅读,自觉地迁移运用了阅读学习所得,了解了课外阅读内容,锻炼了阅读能力。尤其,
学生因更全面地认识鲁迅先生,感受到他身上的美好品质,拓展了阅读深度和广度。
结 语
总而言之,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关系深度是深度阅读教学的特征。在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阅读内容,进行趣味导读、品析细节、以读促写、群文阅读,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自觉与教师、文本互动,充分发挥思维作用,质疑批判,深入思索,理解阅读内容,尤其灵活应用,拓展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关系深度,实现深度阅读,增强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吴小舟.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22(42):50-53.
王慧晶.深度阅读视角下小学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2.
陈锦旺.小学语文高年级如何做好深度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22(5):42-43.
作者简介:欧远芳(1975.5-),女,福建惠安人,
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涂寨中心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