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促思——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2023-07-17熊雅琴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设问有效提问提问

摘 要: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工具”,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堂提问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师生交流为主的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思维之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效提问,给予学生思维机会。有效提问包括设问、提问、理答。文章以设问、提问、理答为重点,详细论述小学数学有效提问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设问;提问;理答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7-0026-03

引  言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串联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1]。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情况不尽如人意,如部分教师在没有预设问题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感觉提出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容易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负担。部分教师没有把握提问时机,导致学生缺乏思维积极性,只能被动地思考、解决问题。另外,部分教师往往提出问题就即刻选择学生作答,并且没有进行合理的理答。要想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教师需要预设问题,精心提问,合理理答。

一、预设问题

设计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预设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前阶段精心设计问题。众所周知,学生是数学教学的参与主体,课堂提问的目的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预设问题。

(一)依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预设问题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指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2]。同时,该理论提倡教师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接着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据此预设问题,确保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例如,在“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

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将未知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转化为已知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在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同样要使用转化法。于是,教师结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新知教学内容预设问题,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使用了什么方法?”“能否使用这种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将三角形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哪些平面图形?”“三角形和转化后的平面图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这样的问题串联了新旧知识,学生可以在问题的驱动下,开动思维,联想、应用已有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认知新知内容。同时,学生会因此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结构。

(二)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预设问题

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在维果斯基看来,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课堂提问是学生迈进最近发展区的助力。在预设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还要考虑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

例如,在学习“线的认识”之前,学生初步了解了线段,积累了感性经验。在本节课上,学生要系统学习三种线,掌握它们的特征,为学习角、平行和垂直奠定基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要从表现概念性活动过渡到概念性思维。具体到本节课,学生要对直线建立如此认知:

“笔直的线是直线”。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设想其最近发展区,确定其相应的目标认知内容:“直线是直的且可以无限延伸的线”。基于此,教师预设系列问题,如为什么线段也是直的,但不能被称作直线?在种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会观察、分析直线,发现其特征,由此归纳出直线的概念。同时,学生会因此增強认知水平,发展概念性思维。

二、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影响提问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清晰地表述问题,更要把握时机提出问题。如此才能使学生了解问题内容,积极思考、探究。

(一)清晰地表述问题

教师只有清晰地表述问题,才能使学生理解问题。教师清晰地表述问题,要遵循“三性”,即具体性、准确性、简洁性。

1.表述问题要具体

在表述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在问什么。现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小学生能清晰认知包含认知行为动词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尽量使用

“观察”“回忆”“分析”等行为动词描述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过一番操作,大部分学生将圆转化为了近似的长方形。对此,教师提出问题:“观察、对比圆和近似的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着力探究圆和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教师清晰地表述问题,使学生知道了“做什么”

“如何做”,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2.表述问题要准确

表述问题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提问效果。当教师无法准确表述问题时,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对此,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增强问题表述的准确性。

例如,在“分一分(一)”这节课上,学生要感知单位“1”。基于此,教师先组织涂色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大小的方格纸上涂出1/4。在学生涂色后,教师提出问题:“涂色的部分都表示1/4。为什么每份的数量不同?每份的数量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大部分学生清楚地了解了问题,同时边观察涂色作品边思考,意识到“这里的‘1是整体中的‘一份”。教师依据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点拨,并在黑板上书写相关内容。接着,教师围绕书写内容,提出问题:“这里的‘1为什么要加上引号?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可以用‘1表示?”在清晰的问题的推动下,学生继续探究,

一步步地感知单位“1”。

3.表述问题要简洁

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倘若问题过于复杂,学生可能无法抓住重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简洁地表述问题,突出重点,以便学生准确理解。

例如,在“旋转与角”这节课上,大部分学生认为平角是一条直线。对此,教师可围绕平角的特点,提出四个问题:“什么是平角?”“平角由哪些部分构成?”

“直线有没有顶点?”“角和线是一类图形吗?”四个问题都较为简洁,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每个问题的内容。之后,学生积极思考迁移已有认知,不断地解决问题,

逐步了解了平角的特征。

(二)把握时机提出问题

提问时机是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之一。有效提问讲求有针对性,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满堂灌这一现象。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认知冲突点、易错之处提出问题,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1.问在学生认知冲突处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表明,学生通过拓展延伸旧知,可以超越旧知,建构出新知[4]。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课堂提问是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自觉迁移旧知,积极探究,建构新知。对此,教师要紧抓学生的认知冲突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谁打的电话时间长”这节课上,学生要掌握小数除小数的方法。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整数,掌握了方法。基于学生已有认知,教师先呈现两道例题(12.24÷2= ________;12.21÷0.2=_______ ),引导学生运算。在运算时,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得出了第一个算式的结果,但在运算第二个算式时出现了问题。对此,教师提问:“12.24÷2和12.21÷0.2之间有什么不同?”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细心观察、对比两个算式,发现区别在于第二个算式的除数是小数。在已有认知的支撑下,学生提出疑问:“在除数是小数的情况下,能否将它先转化为整数,再进行计算?”教师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同时追问:“怎样将小数转化为整数?”学生继续迁移已有认知,联想将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方法,并踊跃作答。

教师把握时机提问,为学生搭建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不断迁移已有认知,

建构了新知。同时,学生因此把握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了知识结构,实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问在学生易错之处

学生因为知识掌握不扎实,很容易出现诸多错误。教师肩负引导作用,重在引导学生查漏补缺,而易错之处正是学生查漏补缺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紧抓学生易错之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漏补缺。

例如,在“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上,学生通过体验操作活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了长方形。转化后,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指出:“平行四边形的斜边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底边和长方形的长相等。”面对学生的易错处,教师直接发问:“平行四边形的斜边真的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吗?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纷纷回顾动手操作过程,确定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目的——得到直角。此时,无须教师引导,部分学生就会否定之前的结果,

重新作答:“我们为了得到直角,作高,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把握时机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了正确的认知方向。学生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思考、探究,由此建立了正确的认知。

三、合理理答

(一)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

1.参照中等生

一个班级中中等生占大多数。一般情况下,中等生会在学优生之后、学困生之前解决问题。因为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等待所有学生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将中等生作为参照对象。当中等生解决问题后,教师便可组织讲评活动。如此不仅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还能确保大部分学生获得思考机会。

2.参照问题类型

问题有难易之分。面对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出几秒钟的思考时间。而面对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延长思考时间,让学生慢慢思考。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度设定思考的时间。

3.参照学生表现

学生表现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表情。如有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眉头紧锁或满脸烦闷;有的学生解决了问题,

兴高采烈或满臉满足。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情,缩短或延长候答时间。

(二)倾听、引导

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要搭建舞台,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在学生展示时,教师要认真倾听,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同时,教师要依据具体的情况,

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深入思考,弥补现有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这节课上,学生通过体验操作活动,探究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基于此,教师提出问题:“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此问题较简单,所以教师可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时间。在思考后,大部分学生给出答案:“S=πr2”。实际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止这一个。所以,教师追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只有这一个吗?”学生开动脑筋,探索其他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到圆的直径和半斤的关系,由此总结出新的面积计算公式,踊跃作答。在学生答出“S=π(d÷2)2”时,教师认真倾听,并追问:“为什么要用d÷2?”学生描述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发

问:“大家有没有想到其他的面积计算公式?”其他学生深受启发,开放思维,联想圆的周长、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探索出其他面积计算公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灵活应用数学所学,解决问题,由此强化了数学认知,增强了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结  语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获得思维机会,不断地思考、解决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学内容,预设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之后,教师要以数学课堂为依托,把握教学时机,清晰地表述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展示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引导,使学生走向课堂深处。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增强数学思维水平,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林枝彬.以有效提问引领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2(17):27-30.

朱濛莲.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2(20):83-85.

刘辉.构筑有效提问之桥: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研究[J].新课程,2022(21):64-65.

作者简介:熊雅琴(1994.4-),女,福建武夷山人,

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兴田中心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设问有效提问提问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