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2023-07-17陈文英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共同体不仅能够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潜能,保证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培养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意义,然后分析了学习共同体需要遵循统一性、人本性、公平性原则,最后从基于公平原则做好学生分组、创造学习共同体学习情境、丰富探究活动等几方面分析培养学习共同体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探究活动;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8-0033-03
引 言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独立学习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也要监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形成高效的数学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培养数学学习共同体面临较大的困难,如缺乏公平性,数学教学内容设置未考虑后进生,导致学习共同体无法更好地发挥带动效应。此外,新时代的学习共同体应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但是,很多教师并未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数学教学,无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意识和多方面能力。教师只有变革学习共同体的培养方式,才能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培养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意义
学习共同体中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融洽的,而不是一种强制、被管束的关系。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态度,重视思考、探究意识的引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习惯培养中,学生需要互相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实现数学学习水平的共同提升。
此外,对学生来说,数学课程学习不应停留在表面,还应进行深入的学习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要想实现这种效果,教师就需要运用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共同体中通过分享、交流等方式实现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共同提升[1]。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原则
(一)统一原则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有共同目标的体系。在这个学习体系中,学生、教师会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这个教学体系树立一个统一的目标,并通过目标调整学生学习行为,让学生之间进行良性沟通,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学习体系,为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提供有利条件。
统一原则是构建数学共同体的基本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在初中教学中,教师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当前教学理念,符合当前教育政策。当前,初中教学倡导的是核心素养理念,教育背景是“双减”政策的实施。因此,从宏观上来看,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是掌握好基础数学知识、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扩展知识的学习等,此外,还需要精简作业,满足“双减”政策要求。
(二)公平原则
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应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知识,但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基础等存在不同,因此,教师需要优化学习共同体内部结构体系,讓每个学生在这个学习结构中都能学好数学知识。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并不融洽。由于互不理解,师生甚至形成对立的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在学习上也存在矛盾,如学习进度、内容等方面的矛盾。对此,教师要想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就要确保构建的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公平学习的共同体,是一个关系融洽的共同体,是一个互相促进和互相帮扶的学习共同体[2]。
(三)人本原则
构建学习共同体时的人本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关系的维护,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帮扶的学习意义和价值。
构建学习共同体坚持人本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意愿及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并非让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只执行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将人本原则落实到学习共同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价值,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共同体的具体策略
(一)基于公平原则做好分组
学习共同体应考虑全体学生,坚持公平原则,不能让每个学生掉队,这才是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所在。但是从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同的。为了保证分组的公平性,教师应首先基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能力等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层次进行分组,确保每组学生实力均衡,保证学习共同体的公平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进行分层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己知晓分层结果即可。同时,教师在分组时也不应明显地区分学优生和后进生,避免影响学习共同体的和谐,增强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
例如,教师可以基于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可根据学生对七年级(上册)的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分层,最后确定各层人数,分组时候照相同的比例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到小组中,保证每个小组中各个层次的人数相同,形成实力相等的学习共同体,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3]。
又如,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资料,日常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多方面的测试。教师可以汇总测试结果,作为分层的依据。
(二)通过情景引入和氛围营造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共同体
建立学习共同体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而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共同体中,并通过学习共同体进行高效的学习是培养学习共同体的现实任务。
首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共同体学习情境。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即只有通过成员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对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为学生营造共同学习、互相帮扶的学习氛围。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思辨的过程,需要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入一个学习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然后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讲解具体的思路,让其他学生有所了解,之后,让其他学生提出建议,对该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思考,最终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认知水平,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最后,打造实战演练场景,促进数学理论知识的有效转化。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目标下,数学学习的着眼点应为应用。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时,教师可以从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出发,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构建时,教师可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讲解什么是相交线和平行线,在多媒体中展示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初步认知所学内容。其次,教师可让学生回答什么是平移,相交线会形成角的名称有哪些,如果相交线中存在垂线,那么会形成多少度的夹角,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平移的概念是什么。这些内容较多,需要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最后,教师可在课上对学习共同体所学的知识进行重点提炼,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见解,加深学生对此部分学习内容的认识。
(三)开展情景丰富的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升认知的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只有不断地完善对某个知识点的认知,才能将知识学活学透,将知识融入自身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中。探究活动重视知识内化,给学生预留了充足的思考时间,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掌握数学中蕴藏的规律。对此,教师应重视探究活动的引入。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当前时代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实际生活并基于数学知识,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树立探究意识,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以二元一次方程教学探究活动为例
第一,需要让学生明确ax+by+c=0(其中a和b
均不为0)为二元一次方程形式,以及二元一次方程式的特点。
第二,引入判断类的二元一次方程探究活动,具体如下:
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列哪个属于二元一次方程( )。
A. x+xy-5=12 B. y+4x=13
C.-x=5 D. yx-4+x=8
第三,引入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例如,春节到了,很多同学都收到了压岁钱,其中美美的压岁钱比丽丽的压岁钱的3倍多20元,如果用x表示丽丽的压岁钱,用y表示美美的压岁钱,你能列出等式吗?
(四)构建多元的数学评价体系
学习共同体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能力,还包括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坚持不懈、团结互助等学习精神,是一个培养多方面能力的数学体系。教师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势必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能力的培养也将沦为形式。对此,在数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对现有的教学评价进行完善,
增加学习能力、探究精神等方面的评价,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让学生更好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还要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对此,教师应以试题的方式进行检验。试题对学生的考查除了知识层面的考查,还应包括应用层面的考查。
例如,已知a、b、c为三角形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运用勾股定理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解析过程:
由于所给条件是一个关于a、b、c的等式,要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就要设法求出式中的a和b的值或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相等与否)等,因此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将所给式子进行变形:
因为a2+b2+c2+338=10a+24b+26c,
所以a2-10a+b2-24b+c2-26c+338=0,
所以a2-10a+25+b2-24b+144+c2-26c+169=0,
所以(a-5)2+(b-12)2+(c-13)2=0。
所以a-5=0,b-12=0,c-13=0,
即a=5,b=12,c=13。
因为52+122=132,
所以a2+b2=c2,即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五)扩展延伸共同体学习范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要求教师基于数学学科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仅依靠数学教材,依靠课上教学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做好学习共同体课外延伸工作,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数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制订的课外延伸学习内容应和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教材内容匹配,以免因學习内容太广泛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4]。
以“数据分析”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据分析的步骤以及意义,可以针对数据分析布置一份数据整理作业,要求小组成员按照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步骤完成数据分析。每个成员负责其中的一项内容,这不仅提高了小组合作能力,避免了学生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还弥补了学生课上学习的不足。
结 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良好的合作和互动,进而形成高效的学习体系。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能够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将知识学活、学透。
[参考文献]
刘江洪.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3):64-65.
王永锋.初中数学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方法探
究[J].新课程,2022(6):117.
李艳琴.建设“学习共同体”:浅析初中数学翻转课堂的深化之路[J].考试周刊,2021(22):73-74.
何珍.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方法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2):125.
作者简介:陈文英(1981.12-),男,福建晋江人,
任教于晋江市江滨中学,总务处副主任,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晋江市优秀班主任、晋江市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