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要点解析

2023-07-17刘宁涂洋洋康影

种子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青贮玉米种植栽培技术

刘宁 涂洋洋 康影

摘    要:我国属于农业发展大国,玉米种植量较大,青贮玉米是十分优质的青贮饲料生产原料,可以很好地保障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青贮玉米种植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基于此,文章从多个方面来分析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青贮玉米;种植;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0-005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S548       文献标志码:B

作者简介:刘 宁(1990—),男,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中级畜牧师,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通信作者:康 影(1974—),女,汉族,安徽阜阳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艺与作物种植。

青贮玉米具有消化率高、易贮存以及可净化等特点,是我国畜牧业重点关注的粮食作物之一。为确保青贮玉米更好地发挥出自身价值,需要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深入探究,确保其可以高产、优产[1-3]。

1 青贮玉米的优点

1.1 保障饲料营养物质不流失

玉米饲料在成熟且晾晒后,其营养价值与青绿阶段相比较,下降率为30%~50%。在这一背景下,不仅会降低其价值,也会对农户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玉米在进行青贮处理以后,虽然其中的蛋白质与维生素成分会有所流失,但可以全面保障玉米的营养价值,为提升农户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1.2 适口性较高且消化率较高

玉米在经过青贮后,其营养价值可以很好地保留,并且水分也可以得到充分保存。青贮后的玉米口感鲜嫩多汁,适口性普遍较高。

1.3 容易贮存

青贮玉米通过发酵会产生乳酸,家禽食用后既可以辅助消化,还可以进一步防止出现腐败菌,可以长时间保存青贮饲料。通常来讲,青贮玉米的贮存时间比普通玉米饲料的存储时间长2~3年。

1.4 净化饲料

青贮玉米发酵后,产生的乳酸不仅可以消灭青饲料中的病菌和虫卵,并且还能有效破坏杂草种子的再生结构,减少对禽畜及农作物带来的危害。此外,青贮玉米秸秆还可以减少焚烧阶段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为环境保护作出相应的贡献[4-6]。

2 分析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要点

2.1 品种选择

在青贮玉米栽培阶段,需要依照当地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生物产量较高、干物质含量高、适应性强、营养价值较高的品种,并且还需要确保在霜降14 d左右乳熟。针对选择种子及处理来讲,应选择品种纯正且发芽率较高、生命力顽强以及果穗中部籽粒饱满的种子,保证玉米的出苗率达到标准,同时促进玉米实现增产。

2.2 晒种

晒种可以促进种子后熟,降低种子含水量且提升种子吸水率。种子晾晒、播种后可以快速吸水膨胀,提前发芽出苗。晒种应在晴天9:00~16:00进行,选择背风干燥区域,直接将种子摊放到苇席上晾晒2~3 d,多次翻动,太阳落下后收回种子,避免种子受潮。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直接将种子放在地面上晾晒,以免地面温度较高晒坏种子。

2.3 播种时间

青贮玉米栽培需合理选择播种时间,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都可以满足玉米种植对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及积温的要求。

青贮玉米日均温度为6~28 ℃就能发芽,温度较低容易使玉米感染病菌,进而出现腐烂。温度为12~15 ℃适宜播种,在播种作业开展之前,可以先使用农药浸泡种子,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种子自身有包衣,则可以不使用农药浸泡[7]。

2.4 土地规划

2.4.1 土地选取

使用机械种植青贮玉米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种植地水分及肥力充足,可适当选择地势相对较高、土壤肥沃、微酸性、含有较强营养物质的土地。播种作业开展前应将土地进行翻耕处理,为后期高效开展玉米耕作作準备。

2.4.2 科学轮作

在青贮玉米栽培阶段,想要提升玉米产量,应重视换茬环节。如果玉米过度消耗土壤,极易发生病虫害,不适合一直种植青贮玉米,可以科学轮作大豆、小麦等作物。

2.4.3 整地

为确保玉米种植区域的土质疏松,需要对其进行深耕处理,在开展这一作业之前,应先全面清理土地。另外,深耕厚度需要大于或等于17 cm,深耕后还需要及时平整土地。

2.4.4 播种方式

青贮玉米的播种方式需要依照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与种植密度以及病虫害等情况来确定,播种量应为出苗量的2倍左右,确保种植密度达到标准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玉米播种应在田间均匀分布,避免出现缺苗。播种深度应为5~6 cm、行距60~70 cm。

与此同时,使用青贮收割机收获,确保玉米行距与收割机宽度相对应。播种方式可以采用穴播、条播等,整体密植需要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一般紧凑种植为72 000~81 000株/hm2、半紧凑为63 000~75 000株/hm2,早熟为75 000~82 500株/hm2、晚熟为52 500~60 000株/hm2。

2.5 田间管理

2.5.1 中耕除草

在青贮玉米中耕阶段,中耕除草可以确保土壤疏松度,满足玉米种植要求,在玉米生长阶段实施2~3次中耕除草可以提升土壤松散性,提高土壤透气性,增加种植地温度,保证玉米健康生长。中耕深度保持在2.5~4 cm,可以保障玉米苗根不受影响,同时定苗与除草工作应相互融合。如果发现地下有害虫,需要及时使用药物防治,治疗方式可依照玉米实际情况确定,施用药物浓度不宜过高,以免损伤玉米苗。

2.5.2 中耕施肥

在青贮玉米叶龄为1/2时追肥,追肥量可以逐渐减少。在花粒期如果发现肥量难以满足玉米生长需求,还可以再次进行施肥作业,使用标准量的尿素即可保证玉米健康生长。

2.5.3 浇水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水分促进其生长。针对于青贮玉米栽培来讲,水分不仅能使幼苗快速生长,还可以提升玉米质量和产量。可以在青贮玉米叶龄为1/2时首次浇水,7 d后再次浇水,在叶穗抽雄后25 d左右浇3~4次水。需要注意的是,种植户应精准把握浇水量,保证青贮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水分充足,确保植株颜色始终为绿色,使土壤水分达到70%。

2.5.4 培土

培土需要在第3次浇水后进行,此时的青贮玉米根系通常在表面,应及时开展培土作业,使玉米根系被土壤掩埋,保障玉米能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与水分,避免玉米秸秆出现倒伏现象,为机械作业提供便利。

2.6 合理施肥

2.6.1 施肥种类及数量

在整地阶段,于1年前施入有机肥45 000 kg/hm2左右。青贮玉米需要有充足的水肥作为支撑,可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施肥量需要依照种植地土壤及气候条件确定,一般施入氮肥、磷肥以及钾复合肥。

2.6.2 施肥次数

青贮玉米施肥次数通常为2~3次,在整地与播种阶段可以施撒底肥,进入拔节期前再次开展追肥作业,3次追肥可依照玉米实际情况进行。主要施用氮肥,比例为总施肥量的50%左右,同时应在玉米10片叶时追肥。

另外,如果种植户使用滴灌设备开展作业,可以在拔节期前施入总追肥量的1/3,然后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阶段施入2/3。还可以在玉米苗高度15~100 cm时适当喷洒叶面肥,间隔时间为7 d。青贮玉米的施肥作业应分2~3次进行,能有效确保玉米长时间保持绿色,同时需要充足的水肥促进玉米健康生长,实现玉米增产、增重。同时,很多青贮玉米品种只要不受冻且始终保持绿色就能很好地生长,并提升产量及成熟度。

2.7 病虫害防治

玉米螟较为常见,会对玉米健康生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可以运用相应药物防治病虫害,例如使用甲维茚虫威等。

由于青贮玉米的生长量普遍较大,后期生长阶段很容易出现纹枯病,甚至导致病株比率达3%~5%,可使用井冈霉素水剂等药物防治,每隔7~10 d施用1次。还可以运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以免影响种子健康生长。防治玉米黑粉病可以喷施“402”溶液2 0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可以喷施40%乐果;防治玉米黑穗病可以使用20%萎锈灵拌种处理。

2.8 收获

2.8.1 收获时间

青贮玉米原料应以优质的饲料作为基础,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普遍较高,其不仅与原料种类和品种有较大关联,还容易受收获时间影响。收获较早,植株含水量较多且酸度较高,影响玉米品质,反之植株含水量较少,饲料品质也会有所下降。因此,种植户要在适宜的阶段收获玉米。

2.8.2 收获方式

收获玉米的方式有2种,分别为人工收获和机械收割。一是人工收获。收获时可使用人力或割草机,直接割倒秸秆,然后将其装到车上,使用粉碎机械设备处理。这种收获方法虽然会有所损耗,但能够提升原料利用率,适合小型种植场。如果发现玉米秸秆含水量较高,则可以在切碎前晾晒。二是机械收割。可使用联合收割机在田中直接收割粉碎玉米秸秆,长度应保持在2~3 cm,这种方式能直接将农作物送到运输车中,可以节约时间,并且作业效率也相对较高,但是投入较大,容易对青贮原料带来一定的损耗,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机械收割适用于大型或中型种植场。

2.9 贮藏

青贮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不同,需要对其进行有效贮藏。通常在籽粒期开始蜡熟且尚未变硬前进行,此时绿叶数不会明显减少,植株含水量也相对较高。

如果需要在收割前贮藏,应了解且掌握玉米的生长指标,如果玉米生育期相对较短,就需要提前贮藏,反之则可以延后。此外,青贮玉米设备的使用与保护也十分关键,应将其放在适宜位置,即为地热与高燥区域,确保设备坚固,以便有效装填青贮料,边填装边用拖拉机碾压,保证充分压实土壤,彻底排出空气,预防霉变。同时,注意严密封窖,避免漏水和漏气,提高青贮饲料效果。

3 结束语

在青贮玉米种植阶段,通过对其栽培技术要点的分析和思考发现,科学的栽培技术能为提升青贮玉米质量和经济效益带来一定支持。在开展实际工作阶段,为确保青贮玉米栽培技术应用更加科学合理,需要有效把控每一环节的栽培技术,使其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以此为提高青贮玉米产量及质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付忠军,李淑君,祁志云,等.青贮玉米新品种 “渝青386”选育与栽培技术[J].分子植物育种,2022,20(11):3811-3818.

[2]张小敏,刘伟,张露勇.青贮玉米膜下滴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21(1):18-20.

[3]周鵬,曹清杰,董寿周.青贮玉米的开发价值及应用[J].养殖与饲料,2020,19(11):73-74.

[4]郑美,李娟,孙峰成,等.不同品种和青贮方式对玉米青贮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北方农业学报,2020,48(5):43-48.

[5]焦娟,谷端银,孙慧,等.早春青花菜—夏青贮玉米—秋青花菜一年三作高效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20(19):65-67.

[6]谭友斌,唐高民,苏道志.国审青贮玉米新品种“中玉335”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J].农学学报,2020,10(9):16-20.

[7]贾现文,宋琴,李培,等.眉山市青贮玉米产业发展思路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20(9):22-23.

猜你喜欢

青贮玉米种植栽培技术
复种青贮玉米不同播种期试验研究
浅谈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甜玉米的种植管理技术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江汉平原“小麦+双季青贮玉米”种植模式研究
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