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3-07-15陈朴杨亚波

西藏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先行西藏指标体系

陈朴 杨亚波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体现了高质量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重要性。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下简称“创建先行区”),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新篇章的使命任务。着力创建先行区是实现西藏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新篇章的总载体、总抓手、总引领。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破题,构建一套符合高原经济实际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以期更高质量地付诸实践。

新时代以来,学界对中国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发展不再是以数量取胜,而是量质齐升,以质取胜,是量与质相协调的演进发展”。(2)范正根、周洪兵、刘章生:《国内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热点及演化路径可视化分析》,《金融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第47页。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对西藏与全国同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大意义,学者们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学术性研究和政策性解读。基于高质量发展研究,何花、鲁万波以五大发展理念,(3)何花、鲁万波:《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几点构想》,《西藏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第128—134页。王娜、程细玉以基本面、要素质量、发展效率、增长动力、人民生活5个维度,(4)王娜、程细玉:《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西藏发展论坛》2022年第4期,第50—57页。李国斌从要素、供给、需求、空间四个维度,(5)李国斌:《基于动力变革的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西藏发展论坛》2022年第4期,第58—63页。构建了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西藏自治区党委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藏视察时的重要指示,创造性提出“着力创建先行区”。学界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曾健从经济优势、制约因素、创建思路探讨了创建先行区的相关内容。(6)曾健:《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初探》,《西藏发展论坛》2022年第2期,第33—42页。何纲围绕增强前列意识,给出了创建的政策建议。(7)何纲:《增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行动自觉》,《西藏日报》2022年3月14日,第6版。索林从“三区一高地”视域解读了创建先行区的政策依据和建议。(8)索林:《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 奋力创建“三区一高地”》,http://www.xzxw.com/jysp/202207/t20220719_4313098.html,访问日期:2022年10月20日。现有研究表明,创建先行区研究较少,且仍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缺乏学理分析;侧重宏观叙事,缺乏微观分析,且指标体系缺乏理论支撑,指标不全面、层次不清晰、统计性不强,指标维度未体现创建先行区最新要求,这为本文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了空间。

创建先行区是西藏新一届党委首先提出的命题,指标体系构建首先需要关切西藏区情,而后兼顾其他高原地区。根据创建先行区内涵、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键词的提炼,创建先行区的外延应该包括发展效率、发展方式、发展目的、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要素,故而创建先行区指标体系应该围绕其外延进行构建。

二、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指标体系的理论逻辑

西藏创建先行区指标体系需要具备理论性,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其进行学理性分析,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以及中央和国家其他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政策理论分析。

(一)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效率: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同全国一样,“三驾马车”尤其投资是需求侧拉动西藏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当“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党的二十大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时,对于经济总量相对不足的高原地区来说,高质量发展本质上依然离不开“三驾马车”,只不过需要用新的方式和动力带来高质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项目和产品,从根本上转变需求侧所“承载”的内容,(9)王海燕、郑秀梅:《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1期,第41—49页。实现经济发展的质变。供给侧依然如是,现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仍然离不开项目和产品,只不过要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项目投资来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发展效率,驱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及其后继者的经济增长模型也告诉我们,短期内第一部类的投资应优先,长期来看技术进步等才是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因此,西藏创建先行区以及其他高原地区都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关系,保持一定的需求规模和经济规模,进而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高原经济发展也应符合这一要求。高原虽然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起点低、起步晚、水平低,与全国其他地区差异显著。西藏作为高原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相对欠发达状态,2021年,GDP仅有2080.17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8‰,为全国经济总量最小的省级区域,人均GDP仅为56 831元,位居全国22位,仅为北京市(187 526元)的30%。因此,提升发展效能,做大“量”,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经济增长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带来财政收入增加,才能保障高质量发展中的各项支出。只有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后,数量型经济增长才能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显然,西藏当前经济的“量”还不足支撑高质量发展需求,因此,注重经济发展效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是西藏创建先行区的首要支撑。

(二)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

当“生态保护第一”作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主要内容之一后,西藏创建先行区的发展方式显然需要遵循“生态保护第一”的要求。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方式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决定作用,而“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方式有望实现区域最优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均衡,可作为西藏创建先行区的发展方式,进而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任务。

新古典理论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矛盾的,这主要是因为相关理论模型只考虑了市场失灵下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负外部性。虽然生态环境恶化会带来负外部性,但如果将环境政策和经济增长导入内生增长理论中,则可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效率达到市场均衡,(10)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00页。若将“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作为环境政策来对待,则可实现社会最优的生态环境水平和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加速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回归。”(11)纪璇、林晶:《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阐释》,《人民论坛》2019年第2期,第102页。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产物,更加明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体现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理论逻辑。因此,“绿色发展”作为西藏创建先行区以及其他高原地区的发展方式有着不同学科的学理依据。

传统的、旧的增长方式有显著的能耗问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西藏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将发展方式转变为绿色发展,亦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还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就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式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西藏创建先行区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

(三)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目的:“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和共同富裕

不同社会性质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12)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共同富裕则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及高质量发展目的在西藏的具体实践。因此,“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和共同富裕应是创建先行区的发展目的,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具体体现,进而实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式’现代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制度实践,创造中国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福利理论体系,极大丰富发展了现代福利国家理论体系”。(13)刘继同:《中国“社会福利共识”的社会建构与现代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目标》,《学术月刊》2022年第6期,第83页。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福利是指在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下,国家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以此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具有多元性,其机理可以概括为多元一体的功能主义福利发展观,(14)卫小将:《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动因与机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5期,第59—71页。不管何种理论,社会福利已成为“现代国家政治性质和政治文明的最高层次,是现代社会制度发展的大趋势”。(15)刘继同:《中国“社会福利共识”的社会建构与现代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目标》,第75页。社会福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以及“预防和缓解社会问题的干预技术”。马克思在“六项扣除”理论中对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做了论述,其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给予社会的一切”,(1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0页。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建立社会福利的必要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所激发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文化决定了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构与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是紧密结合的。(17)卫小将:《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动因与机理》,第59—71页。作为社会主义福利的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必然是高原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西藏的发展、稳定和安全,……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祖国统一和安全”,(18)《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http://www.gmw.cn/01gmrb/2001-06/30/01-EAF4131509C70EF748256A7B0000C33F.htm,访问日期:2022年10月15日。体现了“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故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就是要求创建先行区不能单纯地算经济账,更要算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政治账,这也是社会主义福利在西藏要达到的目的。对民族地区而言,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通过各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来实现,而各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提供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创建先行区的要求和目的。西方反华势力和十四世达赖分裂集团,往往通过所谓的民族和宗教“问题”,煽动裹挟国内外分裂分子从事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违法活动,更加要求创建先行区要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提供物质基础。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社会主义福利的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满足”是一致的。因此,西藏创建先行区目的就是要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之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社会主义福利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理所当然,西藏创建先行区也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党中央强调:“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西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吹响了号角,同样共同富裕也成为创建先行区的最终目的。

(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主体:实体企业

发展主体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实践活动中按一定方式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组织。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之一。党的二十大对国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进一步给予了明确支持,体现了高质量发展中实体企业的重要性。

自经济学诞生起,对厂商和市场的关注就没有停止过,真正以企业理论见诸经济学理论中当始于新制度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通过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互关系来研究价格和产量,得出厂商(企业)的产生就是为了获取利润的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则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厂商(企业)的产生是为了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则从研究交易和交换关系入手,“用交易费用的节省来解释企业的起源”。(19)索红:《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9年,第29页。不管观点如何,但较为一致的结论是:企业通过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节省交易费用等方式能够在提高整体社会财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企业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协作,促进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一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62—363页。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工作效率提高,引起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同样也认为企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将实体企业作为西藏创建先行区以及其他高原地区的发展主体有其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再一次明确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实体经济和实体企业的重视程度。实体经济是国家的立身之本和根基,相对于虚拟经济不稳定性、高投机性、高流动性、高风险性,(21)毛阳海、王芳艳:《新时代促进西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个总体性问题》,《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第57—65页。实体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致高原经济脱实向虚,才能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在实现自身产值增长的同时,可以为政府提供税收收入,从而带动地区财富增长,其吸纳员工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为提高其竞争力所进行的科技创新,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故而,实体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主角。实体经济企业在创建先行区中承担着多重功能,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做好“四件大事”、“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共同富裕构建等方面均离不开实体企业提供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因此应该围绕企业质量、效能、改革,推进实体提质升级,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担负起实体企业在创建先行区中的主体作用。

(五)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动力:创新驱动

发展动力可以理解为推动经济社会前进的力量和源泉。每个发展阶段,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同的。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自然地创建先行区的发展动力应是创新驱动。约瑟夫·熊皮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将新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形成了经济发展新的引擎,从而获得经济绩效。迈克尔·皮特的创新驱动理论认为当一国处于要素、投资和创新驱动阶段,经济处在逐渐走向繁荣状态,而当处于财富驱动阶段,经济发展则呈衰退趋势。(22)王海燕、郑秀梅:《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第41—49页。因此,创新驱动可以通过知识技术、信息数字、制度等创新要素的组合,实现内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马克思认为“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4页。科学力量和技术成果作用于生产过程,对创造财富有着重大影响,并通过“‘发明’、‘机器改进’、‘技术变革’等词汇来表述科学技术创新,……明确了技术革新最终会引起生产力要素量的增长和质的变革”。(24)赵一博:《习近平创新理念对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第18页。创新、创新驱动、技术等内容的经典理论显示,西藏创建先行区以及其他高原地区的发展动力也必是创新驱动。

自“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加速更换动力的顶层设计”。(25)陈朴、张丽丽:《西藏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研究——基于2012—2018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对比分析》,《中国西部》2020年第2期,第36页。作为投资拉动型的经济体,西藏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更加迫切,将创新驱动作为创建先行区的发展动力更显意义。“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能够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创新驱动发展能够克服西藏因海拔高、距离远、成本高、氧含量少、气压低等客观因素带来的发展制约”。(26)陈朴、张丽丽:《西藏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研究——基于2012—2018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对比分析》,第37页。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强调要加强高原适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建设高原特色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知识创新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为创建先行区指明了方向。因此,需围绕创新驱动要素发力,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与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进一步加快实施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六)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环境:市场体制

经济发展环境大多被认为是“围绕着经济主体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并足以影响或制约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各种条件的总称”。(27)曹倩:《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第106页。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体系、市场发育、市场激励、要素流动、资源配置、改革开放等是经济发展环境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内容吻合。党的二十大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高质量发展内容予以强调,因此,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关键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中,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主张一切经济行为都要通过市场来完成,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原则,供求决定的价格引导市场主体将各种资源朝着效率最高的方向进行配置。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市场经济”,但阐述了“世界市场”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克服市场可能带来的弊端,形成有效合力。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一致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为市场微观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西藏创建先行区和其他高原地区优化发展环境的不二之选。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显示,市场体制健全的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当地市场的发展环境,完善市场体制成为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竞争的主战场。完善的市场体制“可以使企业投资或生产经营获得便利,……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经营,以及由此产生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聚集效应”。(28)朱满德、徐小明、程国强:《营商环境改善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省级层面的证据和南北差异的检验》,网络首发,出自《软科学》,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1.1268.G3.20220713.1940.028.html,访问日期:2022年8月19日。通过良好的政务服务、融资服务、人力供给、交通物流、优惠政策、开放环境、安全保障等多方位的市场供给,降低发展主体成本,保障发展主体生产销售、稳定经营、投资便利、规范有序,从而为创建先行区提供正向发展环境。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市场公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扩大开放等完善市场体制的要求。因此,需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

三、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指标体系的统计维度

基于西藏创建先行区的理论逻辑,对其评价的基本统计维度应建立在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以及对指标选取的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进而构建出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意义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构建客观反映创建先行区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既有学术理论性又有政策理论性。不论是指标体系的维度还是具体指标应以前文中马克思主义以及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的理论成果作为学理依据。同时,创建先行区是全面贯彻中央大政方针的具体实践,有较强的政策理论性,理论逻辑中政策理论分析应成为指标体系构建的政策理论依据。

2.必须既符合西藏区情又可与其他高原地区相对比。创建先行区是西藏新一届党委首先提出的命题,因此指标体系在尊重西藏实际的同时,也要关切到其他高原地区。既要尊重西藏历史和现实发展阶段,也要体现发展的传承性,而不能过于求新。除了紧扣“高质量发展”,还需关切“高原经济”和“先行区”,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必须要能与国内其他高原地区经济进行横向比较。

3.必须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代表性。创建先行区是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广,指标体系不可能单一化,须相对客观且兼顾量和质、正向和逆向、存量和增量、静态和动态、过程和结果等多种指标,而且成为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有机系统。体系中还要抓住核心指标,根据西藏创建先行区和其他高原地区高质量发展要求、主要问题或路径,选择相关性较高的代表指标。

4.必须既要数据客观真实又要有获取性。“任何一个评价指标都应该能获取真实客观的数据。要尽量避免替代数据”,(29)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统计研究》2019年第1期,第11页。也要尽量避免主观性较强的类似调查问卷数据,故应选择能在官方公布的各类年鉴、行业数据中直接或经过简单计算即可获得数据的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维度和具体指标

根据理论逻辑和构建原则,本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详见表1。

表1: 西藏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评价指标体系表

1.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效率

发展效率维度是对经济增长的衡量。需求和供给两侧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三驾马车”和产业发展成为发展效能的衡量指标。固投、社消、(30)因篇幅所限,对部分指标名称进行了简称(下同),此段的固投是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消是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上工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园区是指省(自治区)级以上产业园区。净出口,是衡量“三驾马车”的常用指标,又因西藏人口相对较少,选择人均更显公允。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体现了产业结构水平,农牧产品加工率、规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代表了三次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园区数量则体现了产业集聚水平。

2.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方式

发展方式维度是对绿色发展的衡量。衡量绿色发展的指标,可以从生态文明、环境质量、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4个二级指标进行谋划。

生态文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示范县、“两山”理论实践基地数量充分体现了生 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空气优良天数比例、(31)此段中,生态示范县是指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两山”理论是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空气优良天数是指全年地市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土壤环境质量是衡量环境质量的三大主要指标,环境质量表示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防治的能力和效果,可以检验绿色发展的成果。单位GDP能耗、用水量、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及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是衡量产业生态化的主要指标,体现了产业发展过程能耗、废弃物排放的情况,可以检验产业是否属于绿色发展。本文认为碳汇交易、清洁能源、生态旅游、文化等产业是绿色低碳产业,“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生态产业”(32)孙发平、王礼宁:《生态经济:青海省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青海金融》2021年第9期,第15页。链条性明显,具备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因此,选择森林碳汇量(交易额)、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生态旅游收入增长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衡量生态产业化,体现了把生态条件当成资源开发,把生态建设做成生态产业的要求。

3.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目的

发展目的维度是对“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和共同富裕的衡量。选择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稳定、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的二级指标进行衡量。

民族团结进步的衡量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其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乡镇、村数量可以体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情况;民族企业数量占比可衡量各民族共同发展水平;城镇化主体多为少数民族人口,因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体现了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水平。省(自治区)外就业人数占比、企业少数民族职工人数占比、民族通婚家庭数占比、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指标中,危安案件数量增长率属于逆向指标,案件减少或没有说明了本地居民维护稳定的正确政治方向较强;公共安全支出、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反映了本地区在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的保障能力。

改善民生指标数量相对较多。城市调查失业率、农牧民转移就业体现了城乡居民就业状况,学龄儿童入学率、各级各类师生比体现了教育发展水平。预期寿命、居民医疗卫生支出占总费用比重以及每千人拥有床位数、拥有卫技人员数等指标体现了医卫发展能力。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体现了社会保障水平,重视16—59岁人口比重这一指标是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每千老人养老床位数、幼儿园数量体现了对“一老一小”的重视,职工工资增长率体现了职工福利水平。

共同富裕可通过社会财富、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空间协调、精神富裕等(33)共同富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它具有全时空性、全方位性、全民性和全过程性,从效率到公平,从定性到定量,从时间到空间均有其不同的衡量。指标来衡量。共同富裕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财富,可以把“蛋糕”做大,然后把“蛋糕”切好分好。人均GDP、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可以衡量地区的社会财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体现了初次分配的水平,人均公共服务支出体现了再次分配的水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地市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的泰尔指数则是从空间视角对共同富裕进行基本衡量。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则可以衡量人们的精神富裕程度。

4.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主体

发展主体维度是对实体企业高质量的衡量。衡量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可分为质量水平、效能水平和改革水平等二级指标。选择高新技术、科技型中小、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上市公司、“专精特新”、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等企业数量占市场主体数量比重作为衡量实体企业质量水平,主要是上述企业类型体现了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以及技术创新和升级的情况。选择营业收入、总资产、营业利润等增长率、企业税收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工业企业技术投入比率来衡量企业效能,主要是这些指标可以展现企业税收贡献、市场前景、债务保障、应对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规模扩张、发展潜力等方面的情况,基本体现了实体企业的效能。选取混改企业数(34)由于企业改革是一种进行时态且属于定性范畴,所衡量的指标相对较少。体现了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改革的一种主要趋势,选择第三极品牌数量体现了质量兴企,积极创建知名品牌的改革力度。

5.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动力

发展动力维度是对创新驱动的衡量。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本文将创新驱动评价指标分为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研发人员占比等知识创造指标体现了区域能够不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技术市场交易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等知识获取指标体现了区域利用已有创新成果的能力。电信业务量增长率、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企业网上销售额占比等创新环境指标,体现了区域为创新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提供相应环境的能力。国家科技创新园区和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则可以衡量创新绩效,体现了区域创新产出能力平台水平。

6.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环境

发展环境维度是对市场体制的衡量。本文认为衡量社会市场体制应该包括改革、物流、资金、人力、开放、安全等方面的指标。行政审批事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土地流转等指标反映了政务服务便利等改革水平,体现了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率、货物周转量增长率、旅客周转量增长率等指标反映了人流物流,体现了拓展市场的能力。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长率、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增长率、投资公司投资额增长率等指标反映了直接和间接投融资水平,体现了资金保障能力。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占就业人员比重、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反映了人力资源水平,体现了人力供给能力。人均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口支援项目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等指标反映了开放水平,体现了新发展格局构建能力。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刑事案件占比、律师人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耕地保有量、边境地区人口增长率等指标反映了安全水平,体现了发展风险的可控力度。

本文基于对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理论分析,结合西藏实际,兼顾其他高原省级行政区域,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判断“先行区”的标准有着重要参考意义。该套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基本都属于客观评价标准,数据可获得性强,克服了一些主观指标难以获得的窠臼,对客观评价“先行区”有较强的现实依据。虽然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有着较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基本符合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但由于指标体系的复杂性,本文的指标体系仍属于初步研究和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多不完善性与不确定性。同时,在确定好评价指标体系后,还需要根据各高原省级行政区域实际情况,逐项确定各指标的目标值或基准值,以及相应的权重,限于篇幅,本文暂不加以讨论。

猜你喜欢

先行西藏指标体系
都是西藏的“错”
健康养生“手”先行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神奇瑰丽的西藏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