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成都如何学先进?

2023-07-14陈婷婷

先锋 2023年6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都成果

陈婷婷

当前,上海、深圳等国内先行城市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已形成一批先进经验,为成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刊特邀成都、上海两位科技创新领域研究专家分析先进做法并对成都工作提出建议。

国内先进经验的启示

成都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旭近几年持续赴国内科技创新先行城市调研学习,结合成都实际,他对多地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分析。

上海探索“研发+制造”协同转化模式,强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聚焦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探索跨区联动和分工合作新模式,创新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协同转化模式,为“好”的转化项目适配“好”的发展空间,张江联合金山、浦东等建设应用转化基地、生产制造基地、中试小试基地等飞地园区,构建财税分担、税收分成等跨区域利益链接机制,协同推进张江研发成果在上海落地转化,解决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转化难题,为成都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模式提供经验参考。

深圳加强链主企业牵引赋能,建立“全链参与”企业融通发展机制。将较大面积的连片土地出让给链主企业,鼓励其对产业空间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在保持用地性质、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其将一定比例的自有建设用地使用權及建筑物转让给核心配套企业,通过协同攻关、项目合作、工程牵引等方式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现全产业链更高水平的分工合作与抱团发展。为成都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产业引领和创新主导作用,支持头部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核心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带来启发。

合肥构建“四进三就地”成果转化服务机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通过组建专班常态化开展项目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工作,由专班负责“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跟踪了解发掘具有潜力的可转化科技成果项目,并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项目库,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解决科技成果需求方“等成果”、供给方“不会转”两大难题,目前成都也已借鉴合肥成功经验,组建成果转化专班,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成果对接系列活动,达成技术合作、产品开发等合作意向100余项。

东莞打造实验室“样板工厂”,构建从成果到企业“一杆到底”转化生态。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按一个成果定制一个中试样板工厂,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实验室在完成新一代尖晶石镍锰酸锂电池科研成果发明后,随即组建创新样板工厂吸纳60余名市场化工程师队伍,定制化开展中试验证和工程化产品开发,吸引广东近20家企业协力推进新一代锂电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成都探索基础研究和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建设创新样板工厂,构建起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科技园“三位一体”创新转化链条带来启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研究员陈宪重点介绍了深圳创新模式的优势。他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并且出现了更多的从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转型而来的科技型企业。第二,科技型企业的创新链延伸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整合了创新链全流程。第三,科技型企业打通并衔接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得以较好较快发展。深圳在全国率先完成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基本完成传统企业和产业向现代企业和产业的转型,生成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其中的佼佼者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头部企业或行业领袖。这些科技型企业基本完成了生产链主导向创新链主导的转型,创新链的构建及其全流程整合,塑造了企业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在深圳,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的打通,使产品和服务升级常态化,科技创新和产品制造、服务提供的效率都得以大幅度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直接惠及了这座城市的居民。近年来,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显著快于GDP增速,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陈宪说,深圳的创新模式可以学习借鉴的方面还体现在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一心一意服务于市场主体、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体制和政府治理;政府和社会营造初创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创新及产业生态的做法;倡导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城市发展氛围。

上海“逆向”招商的思考

5月19日,2023上海·川渝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成都举行。据了解,这是上海首次到成都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从招引企业看,聚焦“小而精”的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是这次招商的关键词。如何看中国经济龙头上海此次“逆向”招商?

王旭认为,“逆向”招商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反映出成都创新型企业集群家底厚实,企业创新发展“含金量”十足,这得益于成都产业—科技—金融三维共兴的创新转化生态体系。

在产业建圈强链上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目前,成都正围绕8个产业生态圈、28条重点产业链,以“5+N”产业生态体系为关键“建圈”,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重点“强链”,实施企业“四上”攻坚、链主企业培育、“链主+配套”融通发展三大行动,打造以链主和上市公司为引领、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梯队。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14万家,新增3489家,是2021年增量(1721家)的两倍;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达17家,居全国第7。

在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上有力有效推动转化,孵化高价值科技成果。目前,成都正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建立重大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重大创新平台牵引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实验室+基金+公司+基地”的转化模式,推进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加快推动中试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重大创新平台与重点产业链开展结对合作,进一步畅通成果转化服务通道。近两年,共引进落地院士团队重大项目近50个,今年以来,全市引进顶尖科技创新团队28个,落地高能级创新平台及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7个,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已超过900亿元,一大批科技成果正在加速就地就近转化,催生更多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群体。

在机制“创新改革”上纵深探索实践,涵养雨林型创新生态。成都已初步建成总规模超5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群,推动财政科技经费“拨”改“投、贷、贴”投入方式创新,开发“科创贷”“成果贷”“人才贷”“研发贷”等系列金融产品,累计帮助超300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获得信用贷款超250亿元。升级打造“科创通”服务平台,截至2022年底,已聚集服务机构967家、成果5043项,累计服务企业(团队)超过4.2万家,“科创通”服务平台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的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深入推进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發布“金熊猫”科技企业创新积分评价系统,挖掘本土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科技企业,2022年底进入“金熊猫”科技企业创新积分系统创新型企业6767家。

陈宪表示,上海来成都招商,可以理解为通过市场的方式优化配置资源的行为,也说明在政策牵引下,成都近年来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成效。本次上海招商聚焦高端制造业,主要是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行业企业抛出“橄榄枝”,说明成都聚焦产业建圈强链的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产业化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契合上海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聚焦要素资源共享与产业赋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从招引企业看,聚焦“小而精”的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是匹配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争创新、争成长性、争未来产业,抢争城市未来发展格局。所以,政府对于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尤其重要。

下一步,如何更好地进行跨区域合作,促进创新成果高效协同转化?

王旭建议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以“科创+产业”为抓手,打造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二是建设成资协同开放走廊,加快推进成都各类创新平台与资阳开展跨区域创新合作和成果转化。三是强化西部科学城创新联动,深化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四是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吸引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在蓉落户,高水平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陈宪认为,科技创新不会局限于一区一域,头部企业尤其重视各种信息要素的流动。通过头部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通过市场的方式优化配置资源,企业与企业之间融合创新,自然而然带来跨越式发展。上海拥有巨大的要素资源和市场影响力,成都企业走出去,可以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能量,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步伐,进而带动提升成都经济的质与量。这种通过市场的方式优化配置资源的过程,有利于两地资源要素共享,有利于企业快速成长,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

而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政府对创新生态的建设作用是很关键的。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建议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比如,通过优化科技创新类引导基金的使用,有利于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合理配置先进生产要素,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更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成都成果
工大成果
穿过成都去看你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数看成都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成都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