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企业集群发展

2023-07-14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先锋 2023年6期
关键词:科创科技成果成都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数看

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510家

5年增长2.6倍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202家

居副省级城市第5位

独角兽企业达10家

排名全球第24位

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7家

居全国第7位

境内外上市公司总量达141家

位居中西部第1位

城市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全球第29位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成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等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统筹推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增强产业科技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四链”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强总体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创新发展布局

按照国家和全省科技战略布局,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充分发挥成都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创新策源高地。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召开市委全会研究出台《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制定实施《成都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科创18条”,配套实施平台建设、人才引育、成果转化、金融服务等50余项政策措施。二是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加快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构建“1+4+N”创新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极核引领,联动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等创新节点,构建“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发展模式,形成“核心+基地+网络”创新体系。三是加强建设战略科技力量。规划建设378.8平方公里的西部(成都)科学城,揭牌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力保障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全国实验室重组,实体化运行天府实验室,落地建设电磁驱动聚变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等10个国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14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四是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制定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与重庆市签署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加快推动两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加强成都都市圈协同发展,与德阳等8个市(州)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规划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成德、成眉、成资协同创新中心,强化“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科创+产业”合作。

实施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级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等重点产业,全面实施产业建圈强链“链长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一是开展重点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制定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方案,印发实施《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成都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渝电子信息等3个产业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2个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提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都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未来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园区,生物医药园区发展竞争力全国第3位,综合排名全国第6位。天府动力源、成都未来科技城、天府国际生物城等重点科创片区加快建设。金牛、温江、新都等省级高新区提能发展。三是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对企业加大研发支出、开展科研攻关等给予奖补。近3年,累计帮助2.4万家(次)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994.7亿元。建成科伦药业、通威太阳能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1家,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华西精准医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点新型研发机构66家、高质量创新平台80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88个。四是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互联网、脑科学等前沿领域,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启用,歼20、“华龙一号”等国之重器在蓉成功研制,“成都造”氢燃料电池柯斯达客车、碲化镉发电玻璃等高科技产品成功“护航”北京冬奥会。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加速科技成果从高校院所向企业转移转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在支持本地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技术成果、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建设中试平台等方面实施10条政策措施、28项具体任务。二是建立市重大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统筹各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在蓉重点高校院所和服务机构,协同推进重大成果转化工作。三是培育壮大技术交易市场。规划建设集科技成果展示、转化交易、要素聚合等功能于一体的成都科创生态岛,打造科创要素的聚集地、创新成果的策源地、科学家的会客厅。在全国率先出台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办法,实施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成立技术转移服务联盟、技术经理人协会,建成投运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今年1—4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48.14亿元、同比增长90.98%。四是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近3年累计开展“企业家进校院”“科学家进园区”等校企双进系列活动1000余场,促成合作项目近2600项。五是加快建设中试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制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和资助管理辦法,加快推进文澜智谷、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等中试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创业载体提升企业服务能力,累计建成国家双创示范基地5个,市级以上孵化载体272家,总面积超82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11759个,吸纳就业人数13.41万人。

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助力科技企业成长壮大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规律和创新需求,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贷、贴、保、券”联动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科创投”系列基金建设。组建注册资本100亿元的成都科创投集团,基金规模300亿元。組建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群,引导国有创投机构、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共建子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新、投硬”,解决科技创新企业“最先一公里”的资金来源问题。截至2023年5月,“科创投”系列基金群达到25支、总规模49.57亿元,累计投资项目231个、39.42亿元。二是加强“科创贷”产品运营推广。发挥“增信+风险补偿”的债权融资机制作用,联合银行、担保、保险和区(市)县共同做大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推出“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等系列产品,帮助企业增信并利用企业信用、股权、知识产权获得银行贷款,解决轻资产科技企业的债权融资首贷难问题。建成风险补偿资金池总规模达145.58亿元,帮助3072家(次)科技企业获得银行信用贷款268.02亿元。三是加强“科创贴”配套资助支持。发挥“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的联动支持机制作用,将传统科技项目资助方式由“拨”改“贴”,对获得银行贷款、创投投资、上市融资的科技企业,通过后补助的形式给予配套资助,实现财政金融联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3年,通过“科创贴”累计支持1124家科技型企业获得贴息资助4791.63万元,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去年以来,新增独角兽企业5家,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量达141家、位居中西部第1位。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聚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标准运行天府实验室,推进建设跨尺度矢量光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二是有力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组织成果转化服务专班深入高校院所“找矿挖宝”,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挖掘和转化服务。高质量建设运行成都科创生态岛。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中试平台。制定出台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审办法和标准,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三是深入推进重点产业建圈强链。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实施重点研发项目,在航空装备、川藏铁路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链主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编制发布集成电路、工业无人机和大飞机制造与服务等产业链技术创新图谱,平台、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清单,引导产业园区围绕产业链补齐建强创新链。

猜你喜欢

科创科技成果成都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穿过成都去看你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数看成都
成都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