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拓展人文成都建设新境界

2023-07-14陈叙

先锋 2023年6期
关键词:天府文脉中华文明

陈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是继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作出的最新部署,是我们加快打造彰显中华文明、巴蜀魅力、时代精神的世界文化名城,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遵循。

自觉与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只有更清晰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才能增强历史自觉,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理解了古代中国,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现代中国,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中国的走向。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民族珍视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延续,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民族交流交融交汇,在共同的历史命运的担当中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文化的内聚力和整合力。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对待内部丰富的文化样态以及外来异质文化的态度,决定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活力,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决定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和选择。

正是从中华文明的特性出发,中华民族在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进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并对“第二个结合”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阐释。“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成都在新的起点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清醒的责任担当,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贡献成都力量。

挖掘与保护

城市是传统与现代交汇的重要场域,是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空间,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根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遗产奠定了城市的人文气质和文化记忆,是城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作为巴蜀文化重镇的成都拥有4500多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传承中华文化延续巴蜀文脉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丰富例证,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特性。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成都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2013年,成都体育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时,意外发现了一处重大的古代遗址。这个遗址包括了秦汉三国、唐代建筑基址、明代蜀王府和人工河遗址以及此前存在于文人诗词中的摩诃池遗迹等,时间跨度达2000余年。在城市中心地带发现如此大规模、如此长时间跨度的历史遗存,这在国内外都实属罕见。第二年,该处遗址被命名为成都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在时间序列上,东华门遗址与宝墩、金沙等遗址一起,完整呈现4500多年城市文明发展脉络,生动诠释巴蜀文明、天府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在空间布局上,与天府广场、人民公园、祠堂街、宽窄巷子一起成为天府文化公园的一部分,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一起,成为城市的新地标。2021年,《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9—2035)》获得四川省政府批复;2023年,《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实施,充分体现了成都对文脉延续的重视。

在传承文脉的基础上,成都还注重对城市文化特质和精神的研究阐发,成立天府文化研究院,举办论坛,出版天府文化系列丛书,阐发天府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城市人文底蕴。蜀人一直以来具有创新创造的基因,成都诞生过世界上年代最早、唯一留存、一直使用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诞生过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过最早的地方官学“文翁石室”和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成都还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起点,早在古蜀文明的时代,就与中原、南亚、西亚甚至更遥远的欧洲有了文化交流。多次的移民潮塑造了成都豁达开明、兼容并包的城市气质。在阐释中更好地理解自我,在形象建构中凝聚认同。成都对自身文化内涵底蕴的挖掘和阐释,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性的生动注脚。

守正与创新

传承城市文脉是为了构建既拥有历史记忆和人文内涵,留得住乡愁,又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城市文明,是为了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成都打造成彰显中华文明、巴蜀魅力、时代精神的世界文化名城,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也是成都对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

成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充分激发多元主体的活力,将之融入城市空间中,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融入社区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城市的品格。

文化具有符号化和可感性的特质,要让市民感知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并在以文润城中体验到城市特有的美学品质,需要构建城市的文化标识体系。当前,成都建设了天府艺术公园、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成都自然博物馆、川剧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在城市的街角、社区的院落,各种美学化的微改造以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形态出现,更多便于市民交流交往进行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场景得以呈现。在乡村,川西林盤和田园风貌得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

融入文艺创作和公共文化活动中,以文化创意激活城市的历史记忆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2020年,成都原创舞剧《努力餐》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该舞剧以环环相扣的剧情,穿插老成都文化元素,在虚实相生中展现了成都人的革命情怀。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让文博展览以更鲜活的姿态呈现。如武侯祠博物馆“明良千古——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通过高科技手段,生动还原了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旷世传奇。从悠久的商贸传统和休闲特质出发,成都着力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三城三都”,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赋予其时代化的表达。

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推动“第二个结合”的进程中,充分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性,让城市新的文化融入社区、社会生活,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文化符号的空间化和文化活动的承载,构建“建筑共生、文化共生、居民共生”的社区公共空间。

传承是为了发展。我们要以历史的主动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更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中那些跨越了时空、与当代生活相适应的要素和基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作出成都贡献。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天府文脉中华文明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