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2023-07-14胡敏

先锋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华中华民族

【专家简介】

胡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社长,南京审计大学客座教授。2019年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著有《循着改革的逻辑》《循着发展的逻辑》等专著。

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分析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鲜明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的文化使命。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围绕“第二个结合”所作的系统阐述,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更加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丰富内涵,更加自觉地推进“两个结合”,以不断发展的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的伟大实践。

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根本在于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史。上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像一盏明灯,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从此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上,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正确道路。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能为中国先进政党所接受、为中国人民大众所认同,除了无产阶级政党顺应时代需要大力传播并身体力行,根本还在于其三大组成部分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天然地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蕴积而成的社会理想、社会追求和价值取向高度契合。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建设“大同”社会的理想和“公天下”的美好追求,中国历代先进思想家、政治家都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讲求“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执政理念,强调“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行为操守。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成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又内化于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日用而不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这都为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目标、社会矛盾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念在古老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在一百多年的长期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厚植文化沃土、崇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真理、善于总结经验、敢于修正谬误,也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会贯通,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来经受革命战争的洗礼,他深刻体悟到马克思主义“本本”必须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在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时期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和中国哲学思想深刻研究的基础上,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毛泽东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能把其“当作教条”,而应该当作“行动的指南”,不仅要了解其“一般规律的结论”,更要学习其“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他向全党大声疾呼“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

毛泽东特别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并倡导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出“民族的”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结合起来,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科学的”文化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同时强调,“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大众的”文化是应为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对于中国的优良的历史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对于过去时代的历史文化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据此,毛泽东倡导提高民族自信心、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那个时代的“两个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到成熟提供了重要基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探索和开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引。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立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而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完全依靠独立自主探索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的中国篇章,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而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精神和变革开放精神,彰显出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新姿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人民以宽广的胸襟融入世界文明发展进程,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在更高水平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新的成功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厚重的中华优秀文化积淀,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使命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雄才伟略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的成功典范。

对于“第一个结合”的成功实践,已经为我们党百年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所写就。我们党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就在于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之“的”,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实践。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指引,确保了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心更加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对于“第二个结合”的深远内涵,我们党百年奋斗已经取得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未来必将更加彰显其磅礴的精神文化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在这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完整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作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论断,极具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深刻道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需要我们深刻领悟和深入把握。

当年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丰富的文化滋养,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在这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用“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五个方面环环相扣,深刻揭示了“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的基本道理。这不仅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而且也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文化视野,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增添了极为厚实的文化底气。

在今年以来的几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以来在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特别是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方面的学习贯彻才刚刚开始。”这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必须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地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这必将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党的理论创新的精彩续章,也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广阔空间。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华中华民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