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新媒体技术应用研究

2023-07-14颜威凯

中国新通信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技术互联网+

颜威凯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新媒体技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推动和发展,从智能手机的问世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人们享受到越来越多便捷的网络高科技服务。现在,我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借网络高科技的力量,不断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才。同时,“互联网+ 教育”的出现,使高校教育焕发新活力,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对于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项全新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以此为基础探索创新出更好的教育模式,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新媒体技术概述

不同于传统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是在原有的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改变其工作模式,增设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基于互联网,面向广大用户,为其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带动信息的传播与应用[1]。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媒体技术,让人们在感慨传统媒体技术传输速度慢、服务范围狭窄的同时,也对新媒体技术乐此不疲。新媒体技术主要体现为如下三大优点:

其一,新媒體技术实现了网络信息的即时共享。其传播具有即时性,可以帮助广大用户进行即时连接,并将所需网络资料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海量传输。相比于一般的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彻底解决了传统媒体技术的诟病,实现了广大用户的“秒读”信息,及时回复,让人们不由得赞叹新媒体技术的神奇。其二,新媒体技术赋予了网络极致的信息公平性。它不会对任何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新媒体技术应用研究户设限,只要你拥有网络账号,使用正确的网络IP 地址,即可快速浏览所需的资讯、文章、新闻。在传统媒体技术下,传统媒体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主宰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向,广大用户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主动选择和自主反馈,即使是参与信息的互动,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等而延误信息的解读与传播。身处新媒体技术中,广大用户既可以从丰富的渠道接收海量信息资源,还能够利用自己的网络IP 开通自己的平台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这也促使了人们对新媒体技术爱不释手。微信、微博、抖音、QQ 等的广泛应用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有这样的技术支撑,任何人都是信息的所有者,人们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实现了随时随地进行自由交际。其三,新媒体技术拥有绝妙的灵活性。传统媒体技术造就的新闻形式往往局限于被动的图文,覆盖范围也相对窄小,直到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让人们深刻认识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通过新媒体技术播放的桂林山水音频影像资料,不禁使人感叹道原来“桂林山水甲天下”并非传说,真的是景色秀丽,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如同身临其境。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文字、图片、影音资料等多种形式信息的无障碍传播,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已经开启。

二、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

第一,为广大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师生提高互动。教师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能实现和学生的无障碍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焕发课堂的无限生机[2]。第二,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颠覆传统媒体技术下被动接收信息的方式。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也会因此被赋予全新的魅力,一改传统的宣传说教,学生主体性进一步彰显,这种借助新媒体技术的高校思政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效性。第三,唤起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创新,并努力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尤其是线上教学的兴起,让教师尝试从课堂转战网络,并借以相关的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同时在课余时间利用微信、微博、抖音、QQ 等途径进行答疑解惑。第四,能够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它会增进高校师生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诱发其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更多的激情与探索。在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通常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开展教学,学生往往仅能汲取书本知识,然而新媒体技术可以打破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局限性,使得高校师生得以获取更多的知识,能够给高校思政教育的良好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实施与时代脱轨

高校思政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都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存在,而通过教导高校学生明确其自身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更是广大高校的重要使命。新媒体环境下,身处信息化社会的高校学生基本持有智能电子设备,并将其视为接收信息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校园资讯,还是国家大事,每日都会有所了解,智能电子设备对于当代高校学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就目前来看,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很好意识到这一点,所进行的教学工作仍然没能结合新媒体技术,深刻融合时代内容,甚至对“互联网+”下的教育形式颇感生涩,鲜有涉及。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没做到强化其与各学科之间的“联动”,互联互通,以了解各方面的时代前沿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这让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同时也为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警醒。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与认知规律,拒绝“无效教学”,如果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时代特性,其实际效果必然会事倍功半。

(二)应试教育模式化严重

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正因为如此,从幼教时期开始,我国便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考试,如每日的早午读时间,在各个班级播放《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供学生练习,然后检测。到了小学、初中、高中,各级教育机构应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广大学生沉浸课业任务、第二课堂,而其真正收获的效果平平。等到进入大学后,学生习惯性对待,高校也一如既往实行此种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材的讲解,并将重点内容标注下来,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最后进行测试。这一切似乎井然有序,并无不妥,然而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不禁感到疲乏,也反映出了当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单一的课堂讲解和理论灌输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学生难免无所适从,其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学生精神满足缺失

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当代的信息传播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其传播形式也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从最初的纸质媒体,到后来的以半导体、电视机为代表性的新闻媒体,再到如今的网络媒体,各种信息的无限传播,满足大众用户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对广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高校学生,其思想观念在时代洪流的影响下逐渐扭曲,其内心的“享乐思想”“利己思想”“拜金思想”等不良思想的恶魔滋长,最终足以摧毁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让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顿感茫然,同时也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盲点。由于其对学生的精神需求顾及不足,仅仅侧重于书本知识的灌输,这一教育方式让广大高校学生片面地认为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化严重,无法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大大挫伤了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热情,失去兴趣,严重的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的反感。

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新媒体技术应用策略

(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日益成熟,广大高校为了打造自身品牌形象,尝试开通专属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小程序等校园新媒体平台,增強其社会影响力。这同样应当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通过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能为高校思政教育开启全新的发展境界,助力其更好地发挥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作用。比如我国清华大学成立的“红色网站”,可谓是我国高校较早创办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学生理论学习网站。在那时自推出以来便以亮眼的内容、独特的教育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强烈追捧。由此可见,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并不是学生的抵触心理强烈,而是传统教学的乏味化,让广大高校学生丧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和兴趣。

如今,“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技术也走进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视野,为了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更好发展,广大高校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把握好新媒体技术的时机,建设一批符合自身特色的专题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等,并强化广大学生群体的全方位认识。对于所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权威性、丰富性、并切合时代。各高校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用文章、音频、影像资料等形式,或者直播、微课等方式提供给学生,使其得以在课堂之外,依托网络终端,利用琐碎时间,在潜移默化下接受教育。如此一来,高校思政教育让原本“高大上”的教学内容变得更接地气、亲民性和生活化。由此也实现了其效能的提升,也会因为其体现社会性、新颖性和时代性而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喜闻乐见。

(二)发展融合新媒体技术的多元化教学

教学实效性不足成为广大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让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一筹莫展的窘境。在新媒体技术的浪潮下,为了更好胜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广大从业者应踏实前行,借助新媒体技术,积极发展多元化的教学,丰富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要求其掌握重点内容,详细记录课堂笔记,以应对考试,这也无疑让广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无任何差别,造成了“学习疲劳”,对其学习成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过度干涉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这也在无形之中对其心理健康及个性化成长造成了不小的负面效应,严重违背了我国“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

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勇于冲破课堂的束缚,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在促进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其实践能力的强化和精神生活的富足。为此,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提升学习成效,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外化于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可以通过新颖独特的课程设计,将视像、音频、图文等不同的信息形式进行有效结合,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在日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依托新媒体技术来开展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情景模拟、实景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锻炼,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强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网络媒介素养,即网络用户操作网络基本能力以及网络行为的道德素养,法律觉悟以及正确使用网络媒介的意识能力[3]。现代信息社会的人们每日接触的信息丰富多样,纷纭杂沓,而人们使用网络媒介的能力和网络道德、法律意识仍较薄弱。基于这种形势,广大媒体工作者提倡提升广大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让人们自觉辨别信息的真伪,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媒介。

同网络一样,新媒体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相当的困扰。高校学生往往活跃于新鲜事物的前沿,更多地接触到新媒体,然而是非分辨、自我把控、价值评判等能力尚有不足,再加上自身阅历有限,很容易在新媒体世界中迷失自我[4]。

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强化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是对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内容、特点、重要性等知识的普及,并指导学生实践。可以让学生理论学习后以网络媒介为载体动手制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与新媒体,并逐步培养其分析和判断能力。二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要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参与相应主题的培训活动,熟练掌握操作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技能,增强自身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经由围绕形式新颖的新闻主题信息,发布到校园论坛、公众号或个人主页等新媒体平台上,和学生开展常态化对话交流,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及时有效化解潜在的风险与矛盾,增进彼此的理解、信任[5]。只有教育者自身的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对学生的学习造成积极影响。三是高校要注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媒介素养,将其视为重要任务,进行高效能的培养工作。可以定期邀请行业人士深入高校进行相应讲座与委任教师外出学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得到提升,拥有网络媒介素养的深厚教育能力,继而对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带来优化,提高育人效能。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技术互联网+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