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 教育”时代下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2023-07-14周燕

中国新通信 2023年8期
关键词:创造素质互联网

周燕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创造;素质

世界范围内互联网的应用至今不过70 年历史,在中国的普及才30 余年时间,互联网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信息技术革命,它将世界连成了一个无形的整体。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不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取向。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也因互联网的普及,教与学的形式在不断变革。科技的发展促成了“互联网+ 教育”模式的形成,这也是时代教育的趋势。小学生心智成长要顺应“互联网+ 教育”的潮流,培养良好的思维技能,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极为重要。小学生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一、“互联网+ 教育”概述

近二十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终端的新设备、新模式不断涌现,众多网络学习平台、场景得以开发应用,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成了时代教育特征。教与学的形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从黑板板书到PPT 技术下的投屏展示,从传统的教室课堂到现在的远程同步线上课堂,从单一的教材知识传授到便利的網络信息接收等众多形式都深度融合了互联网技术。这种“互联网+ 教育”模式一方面促进了教学效率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在改变着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传统的读、写、教、学、娱等形式被快捷便利的数字化形式所颠覆,影视、游戏、视频、VR、微信、QQ 等社交软件也成了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平台,而数字化呈现的学习素材或场景往往是直接而互联的,容易产生思维方式的“惰性”。如通过搜索引擎便可知道问题的答案,在影视的体验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很具体化,无需读者去开启思维探寻结果,就形成了问题直接到结论的线性思维惯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教育”下的生态教学环境,切实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出发,着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习惯,将小学教育以“教”为重点转换到以启发“学”为重点的模式,教与学的形式将直接影响思维方式的塑造。

二、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人的思维是继感觉、知觉后产生的第三种认知世界的方式,从婴儿到童年、青年的成长历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也随着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和综合素质提升而变化。受几千年来中庸文化影响深远,中国人看问题善于从整体性出发,相信对立面可以相互转换,希望完成“和谐”的中庸认知目标。中国文化发源于农耕社会又深耕于农业社会,农耕社会祈盼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环境,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认识上就希望实现“和谐”的大同世界。这种追求和谐,是通过曲线迂回的思维路径满足整体的需求,其认知目标就是社会环境这个整体观的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就是中国思维的结果,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特征。整体观对待问题往往使探究事物本质能力被弱化。而西方人的思维善于从整体中把问题剥离出来,分析微观事物对整体的影响,用理性、逻辑、实证、具象的思维对待问题,是一种直线型的解析思维。解析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涵[2]。中西方思维方式尽管差异化显著,但造就了各自灿烂的文明。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保持自身的文化优势,又必须融入文化全球化中去。我们要融汇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世界,培养创造性思维,实现素质教育下的能力提升,这也是基础教育的目的之一。小学生处在心智发展的黄金时期,利用便利的“互联网+ 教育”的生态环境,引导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这就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性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3 岁到12 岁是提高思维逻辑能力的关键年龄段,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通常3岁前的幼儿时期是一种简单的直觉思维,如还不会语言表达思维的幼儿当拿到一个物件或食品时,总是习惯性地往嘴里放,这是因为幼儿还没形成识别食物的能力,主要以味觉来感受世界,这种简单的思维只限于眼睛所感受到的事物形象。当幼儿成长到3 岁,逻辑思维开始形成,并能通过语言较完整地表达思维,到了入学教育的学习、社会体验过程,小学生的思维逐渐趋于成熟,具备了初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但由于其社会经验和文化程度、人生经历相对单薄,思维能力较弱,相比成年人有明显的差异。就像开始学数学时,问2+2 等于几,估计不知道,但你如果把两个苹果放他面前,你自己拿着两个苹果,问这里一共几个苹果时,小朋友就通过一个个数过去回答4 个苹果,这就是直观形象思维。直观思维是小学生显著的特点,当然,小学生的抽象概况思维也较弱,当要解释一个词语的意思,就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方式。当你问“平均”一词的含义,大多数小学生无法准确表达其意思:我们选定5 个人,可以取10 张纸,让学生按一张一张纸的分,刚好每人两张,这样告诉学生,这就是平均的意思,即每个人得到的东西是一样多,抽象的思维概念需要直观的实物来实现。其次,就是小学生的有效思维时间短,思维中经常目标被周围感兴趣的人和事所吸引,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典型表现[3]。小学生这些善于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弱,思维浅显的特点在互联网环境下,面对海量的信息和碎片化的知识如不加以引导识别,将影响其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四、培养信息识别能力

互联网是面对全世界用户的一个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互联网本身是基于“用户思维”模式的开放平台,力求将知识、文化、技术、商业、产品等信息以快捷、便利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用户通过搜索引擎、信息推送、媒体传播、网页浏览、数字化体验等诸多渠道简捷、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信息以直观的文字或图形、视频、图表、地图、游戏等形式呈现[4]。互联网这些特征对正处于学龄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充满了新奇,特别是图形、游戏容易使其对网络的沉迷,从而严重影响其健康心智的成长。为此,教师要加强引导识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让互联网成为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平台。首先,教师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身媒介素养,善于思考网络媒介传达的信息点、知识点是否具有个人“导向性”,是否属于“标题党”等倾向,建立“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良好习惯。告诉小学生,所有信息都是经过生产加工后发布的,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多引导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知识,掌握识别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就是关键。教师可以组织网络信息识别比赛,根据某一热门话题,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收集,然后根据信息源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各自的观点进行总结,使学生真正了解互联网相关信息的内涵。其次,面对互联网要鼓励学生养成多思考的习惯,由于网络平台不良导向的信息也很多,这就需要明确运用互联网的目的,拒绝养成随意性、无目的的浏览习惯,并就网上感兴趣的信息、话题进行思考,写出心得,找到自己运用网络学习的快乐,这就转移了学生浏览不良信息的兴趣,逐步积累信息识别的能力。互联网大大拓展了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利于小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让小学生容易满足获取的结论,忽略对待问题的深度思考,以及揭示事物真相的积极性,影响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探索适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思维训练方法就尤为迫切。

五、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

互联网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些信息具有真假难辨的特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因此,激活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质疑质问、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是经过独立思考、推理后的思维活动,谨慎反思与认知,思考过程是主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互联网结合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刨根问底本应是小学生的本真性格,但由于习惯了课堂的严肃性、教师的权威性,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或提问过程中,学生只能机械的接受和作答。那么,营造批判性思维的环境就尤其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大胆设想,形成轻松的思辨氛围。如今的校园生活,高年级学生大部分都配有手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或课余时间沉迷手机游戏的现象都是命令式的制止,效果往往是屡禁不止[5]。但教师可以换一个角度去处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召开一次辩论会,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就这个问题去思考辩论,针对为什么要玩手机,为什么不让我们带手机进校园等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质疑学校或教师的观点,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假设、去推理,让他们自己透过现象去发现问题的本质,用证据论证自己观点的可行性,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辩论后可能产生各种合理的结论,学生也在此过程中领悟了通过分析和评估来看清问题本质的思辨魅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长期营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轻松环境,促进学生习惯性批判思维的养成。

(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维

求实性思维是一种客观性思维,其本质是实事求是,是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内涵的重要途径,它包括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推理等能力。教师要纠正学生习惯性被网络信息传导结论影响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在互联网获取的直观知识和既定结论,不以主观意识先入为主,因为互联网是以简约思维模式设置各种信息,目的是让用户能简单、快捷地获取网络知识信息,这就是互联网各平台的知识信息都不会翔实、深刻的原因[6]。因此教师要传授学生加以分析判断的方法,养成科学求实的思维习惯。如在劳动体验课中,教师会安排在校园实验菜地种菜,这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布置作业,通过网络学习了解蔬菜的品种、种植方法、生长习性等,然后让学生亲自种植实验,要求学生对比网络获取的知识方法,持续观察记录蔬菜生长过程的情况,最后总结出亲自种植和网络获取知识的区别和共同点。学生就知晓了网络知识信息并不是绝对正确,而是经过科学实践得到的答案才是真实可靠[7]。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中都可以针对问题设置疑问,促使学生自主性利用互联网,结合亲身实践去论证结论的正确性。这样长期的训练才能养成科学的求实思维习惯,是形成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积累过程。在求实求真思维的基础上,学生还要坚持从独特的角度提出新的假说和推理,养成综合性、多向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跨越性思维习惯。

(三)实现跨越性思维能力

跨越性思维表现,是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是跨越事物“可见度”所局限或不被问题表象所束缚的深度剖析式思考,突破常规定式思维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而常规思维定式就是面对问题直接进行结果导向的简单思考方法,这就难以拓展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两个人同时来到岸边,只有一艘能坐一个人渡河的小船,但两人都用该船顺利渡过了河,问是怎么做到的这个问题。大部分人的定势思维是对“两个人同时来到岸边”想象成两人同时来到同一岸边,这样确实没办法过去,百思不得解,这种常规思维就阻碍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其实只要运用跨越性思维审视问题,就会发现前提条件并没有设置两人必须处在同一侧岸边的条件,答案就是两人都在各自的对岸,自然你划过来他划过去就解决了问题。网络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长期直接结论式的网络信息容易使人养成“惰性思维”,就像网络游戏会让小学生沉迷在虚拟世界而影响心智的成长一样,但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在休闲游戏中去挖掘知识点,通过游戏训练他们的跨越性思维。以小学生热衷的益智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为例,游戏玩法是以玩家种植各种功能性植物来打击防御各种怪兽僵尸,里面的植物有不同的功能。教師引导学生结合游戏场景中的植物具有防御功能这个特点,跨越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植物具有哪些功能,如森林具有防沙固土的作用,城市中人行道整齐的行道树具有交通指示和遮阴功能,绿化带起到防火隔离带的作用等。教师要把跨越性思维训练伴随着小学生的学习成长全过程,使之成为伴随终生的一种思维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而全面的的创造性思维体系。

六、结束语

综上,互联网时代下的基础教育,尤其是现在流行的素质教育将不再是以校园和课堂为主,以互联网为载体所传播的海量科普、文化、社会知识是小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互联网+ 教育”模式也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教师通过有效引导,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规律,合理利用网络,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改变直观式的常规思维定式,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措施是可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需要系统的学习训练。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探索“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猜你喜欢

创造素质互联网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