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分析
2023-07-14沐鹏锟储著源
沐鹏锟 储著源
摘要: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具有紧密联系。当前,基于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政府采取了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弘扬特色文化、建立长效机制的具体举措,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具有吸引人才回流、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及促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绿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X321;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3)03-0080-06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快速增长模式,逐步转型为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与此同时,地区发展模式从“城市化”转变为“去城镇化”,乡村振兴迫在眉睫[ 1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紧密联系,乡村振兴需要做好生态振兴,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
2018年,中央下达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2020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 2 ]。基于此,我国在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进行了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产业等一系列改革。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 3 ]。可见,乡村振兴在当前依然是我国国家建设的发展重点,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概述
(一)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紧密关系
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均是当前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党和政府已经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已经经过研讨、实践的科学理念。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理念的科学性,不仅仅是体现在两者自身理念的科学性上,还体现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密关系上,两者相辅相成。
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大目标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的成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4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乡村振兴是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和政府通过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具体工作,将乡村从脱贫攻坚的路程中转到振兴建设的道路上,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設整体战略的长效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5 ]。
综上,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紧密关系,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必要性。
(二)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战略目标
乡村振兴的主要内涵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于此,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战略目标,即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 6 ]。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中国农村环境现状错综复杂,必须因地制宜安排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乡村生态振兴都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把乡村建设成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生态宜居的乡村。乡村生态振兴更是一步一步地从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基于此,党和政府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实际,选准路径,统筹规划,考虑到乡村振兴中五个振兴的关系,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出发,以人居环境、绿色产业、生态文化、生态建设机制为切入点进行整改。
二、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乡村走出一条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的道路,又为乡村引领绿色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铺垫[ 7 ]。
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下发后,我国在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上进行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以扬州为例,2020年,扬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一号文件要求开展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要内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乡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乡村交通、生产生活垃圾、用水等过往问题逐步解决[ 8 ]。以改善人居环境取得优秀成效的兴阳村为例,兴阳村开展以基层党组织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持续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八位一体”运行维护机制,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通过清理垃圾、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治理乡村公共空间等措施,配合环保教育和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整体提高了农村的人居环境。
在人居环境的改善中,“厕所革命”兴起。“小厕所,大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批示,从中央的十九大报告到江苏省发布的《关于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通知》(苏委农办〔2019〕36号),改厕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农村开展[ 9 ]。在推进农村厕所改革的过程之中,全部采用的是以“品”字、“丁”字等三格式的自净化式化粪池。兴阳村针对本村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处理自然埭污水管道的设计:从家中的污水管道为起始,形成三个出料口进行沉淀,出料口必须低于家中的总管道,每一格都设立独立的盖子。在原先居民点区域全面改造排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实现厨卫污水分流。而新建的小区居民点,都已经部署了雨污分流的管道。对于小部分不愿意改厕的村民,村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在积极劝说争取理解,厕所革命在稳步地进行中。
综上,提高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理念下的重要措施,并在持续进行。202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强化了整改措施,明确了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一系列举措,为落实生态振兴、增强生态宜居提供政策保障[ 10 ]。
(二)加强减碳排污,发展乡村绿色产业
在当前碳排放、碳中和的相关政策下,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猛抓产业排污问题,在加强减碳排污、发展乡村绿色产业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方面,加强减碳排污,废除了直接把污水排入长江的处理模式,引进新环保废水处理工艺。对于工业废水,淘汰单体槽清洗,采用喷淋、多级逆流漂洗、多级回收等节水工艺。处理后的废气排放进入大气并对厂区半小时内的雨水进行回收检测,进行雨污分流,中水回用率达40%。对于固体废物,主要是一些含铜、镍、铬等重金属污泥,从以往燃煤的方式改为采用清洁能源为原料的天然气燃烧锅炉、生物质燃烧机在厂区内简单处理后再运送至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驻村工业企业以生态工业模式为指导,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传统产业,以低能耗、高效益的环境友好型工业企业为发展目标。村委会与各企业负责人不定期沟通并定期检查企业的污染处理情况。
另一方面,发展乡村绿色产业,政府在农业产业上,强化农药科学使用政策引导。例如发布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从农药的出售到农药包装物回收实行一体化管理。农药实行实名限购制度,鼓励农民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家肥、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对农药购买实行以收换购的回收补贴政策。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积极宣传农药废弃物处理政策,引导企业自觉回收等,促进乡村产业像绿色产业转型发展。
(三)坚持因地制宜,弘扬特色生态文化
政府根据农村的实际生态环境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习近平同志“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践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前方,以乡愁为主题的绿色旅游正在一步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11 ]。
以扬中市兴阳村为例:兴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渔文化生态园酒店为核心,通过改造其辐射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来创建兴阳风情小镇。兴阳村还成立了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村委会以“党支部+合作社”的形式开展红薯种植、红薯初加工和深加工经营模式,品牌化红薯粉丝配合乡村绿色旅游的主题进行线上线下直销。同时,村委会积极组织各项传统的特色农事回忆活动,如捉鱼比赛、红薯采摘等,吸引外来游客,促进旅游发展。
再如贵州省余庆县红渡村:红渡村是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形成的优势资源与产业融合、与市场接轨,形成“宜旅宜居、民居客旅、主客共享”的创新乡村旅居度假产品和市场品牌。
还如江西省龙南县村落:依托客家文化,以客家文化为基调,打造了多个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丰富的旅游项目业态,大力描绘了乡村振兴蓝图。
综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文化,使得乡村“百花齐放”,乡村生态振兴也推动了乡村文化和经济的振兴。
(四)构建生态补偿,建立长效生态机制
一方面,构建生态补偿,通过资金支持,鼓励乡村施行的生态举措。近年来,部分乡村已经开始尝试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从而促进乡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 12 ]。利用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才来建设乡村,参考其他村委会或居委会建立的乡贤会。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以点带面成立乡贤基金会。让乡贤会成为解决乡村生态问题的锦囊团,让乡贤基金会成为环保资金的后备军。村委会还可通过农村土地复垦、社会捐赠等多渠道实现乡村生态治理资金来源多元化。
另一方面,建立长效生态机制,通过建立相應的规章、机制,来保障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近年,各地政府已经开始发布规范农村建筑垃圾处理规章或者出台农村建筑垃圾处理条例,主要举措有协助将建筑垃圾清运至建筑垃圾处理中心、确保农村不存在无法处理的建筑垃圾影响生态环境等。其次,出台农村违章建筑处理条例,例如《扬中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规定非保留居民点内不得翻建、新建住房。完善农村违建法律法规,明确农村违建的处罚条例,对农村违建现象一查到底。最后,强化农村生态环境责任监督机制,对农村辖区生态环境进行责任划分,由村委工作人员、党员、村民小组长自主认领。公共区域日常环境卫生问题,细化村保洁员工作区域并责任分摊。将农村基础设施与经济效益挂钩,可盈利的基础设施进行外包,实行“谁负责,谁养护,谁收益”的原则,细化农村基础设施的监管和保养工作[ 13 ]。
通过以上举措,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得以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一)吸引农村人才回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随着村容村貌的提升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现代化的新农村不仅吸引了以往从农村走出去的本地人,还吸引了外地人才,达到了人才回流的效果。
一方面,跨省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加强,主要劳务输出地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得益于乡村振兴中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乡村公路和县域公交系统的发展,本地农民工就业半径从“乡镇”延伸到“县域”,农民工“离土不离乡”的范围有所扩大[ 14 ]。许多进入村落的主干道,用柏油马路替代了先前的水泥路,道路绿化和路灯建设也正在进一步的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衣食住行,更深化到整个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农民渴望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农村环境,农村期盼未来在时代的变化中有更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政策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较好的就业资源及生活环境条件,吸引了一部分具有高学历的人才进入乡村,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各地教育局与农业农村局等单位联合定向培养农村管理人才,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工作队伍[ 15 ]。许多乡村与高校合作创新生态经济齐发展的长效机制,利用高校人才科学规划农村未来发展方向,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发展经济,健全生态资源制度,开拓农村环保工作新型路径。
(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乡村经济振兴
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绿色产业的举措,具有优化农村产业结果、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价值。乡村传统产业正在被淘汰,现代农业产业、特色主导产业正在大规模兴起。
一方面,小农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农村与先进的环保技术存在严重的信息接受不匹配的问题,规模养殖和种植的管理者有机会、有意愿、有资金去使用像粪便资源化处理等新型的农业生产环保技术,而散户大多与这些技术无缘。随着产业振兴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介入,乡村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污染型的工业类企业比重减少,绿色产业比重增加,企业输出的废料也逐渐从“日产日清”过渡到“即产即清”。
另一方面,乡村的商业和服务业日渐兴起,乡村的产业结构逐步从农产品为主导,过渡到“农业+工业+商业”齐发展[ 15 ]。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逐步转型为绿色发展主导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推动了乡村的经济振兴,且是可持续、有发展前景的经济模式。
(三)繁荣乡村生态文化,活跃农村文化市场
坚持因地制宜,弘扬特色生态文化的举措,不仅繁荣了乡村生态文化,还活跃了农村文化市场。通过凸显农村的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吸引外来人才进入,达到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齐头并进的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乡村的农副产品通过本地微信服务平台扩大知名度,本地人“直播带货”用经济手段繁荣了农村的文化市场。不同地域的乡村有不同的文化,弘扬特色生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盘活农村文化市场的重要价值,并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发展旅游的形式将其变现,达到良好的文化宣传效果。
综上,党和政府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把握乡村生态振兴的机遇,在改变乡村环境又保留乡土文化的情况下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强化农村组织架构,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乡村生态振兴需要政策和法制的双重依托,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举措,具有强化农村组织架构,促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背景下,“村委行动+政府督察”的模式总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16 ]。完善乡村生态振兴的法律法规,让农村生产、生活主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农村居民有关生态环境的行为都遵循章法。以“生态+法制”为乡村生态振兴的依托,从农村生态现状、农民人居需求出发,建立合乎情理的乡村生态振兴的规范,赏罚分明,以此来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可见,为实现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党和政府探索出一条具有适应的乡村生态振兴长效机制。根据乡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居民区、工业园区、农耕区、绿色观光区,尽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合理规划乡村生态环保体系,构建乡村环保建设框架。与其他模范乡村加强交流,及时汲取经验,乡村生态振兴路径的完善除了开展自上而下的政策运动,自下而上的“听民声、察实情、解民困”环境整治回头看的工作也不可或缺[ 17 ]。乡村振兴究其根本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由上文所述的相关措施,通过强化法制或其他组织机制,完善了组织架构,以制度的完善促进了乡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促进乡村宜居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又是促进生态文明全面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不仅对乡村的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还能够协同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等,为推动乡村整体振兴助力。
当前在党和政府的有力措施下,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随着智慧生态、智慧乡村的发展,乡村建设统筹生态文明的措施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深化。
参考文献:
[1] 向红玲,张宜红,陈昭玖.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0.(2023-01-17)[2023-02-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30117.0911.006.html.
[2] 李桂花,杨雪.乡村振兴进程中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1):120-127.
[3] 华启和,张月昕.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6):538-543.
[4] 倪楠冰.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融合发展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2):10-12.
[5] 刘迪,陈海,马羽赫,等.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户生态系统服务依赖度及多层次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23(8):1-11.
[6] 向生敏.乡村振兴视域下培育农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6):28-31.
[7] 翟树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3):135-137.
[8] 刘晓航,张倩.乡村振兴视阈下秦岭北麓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22):100-102.
[9] 袁德水.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J].河北林业,2022(11):9-11.
[10] 张鹏, 张欣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11):1-7.
[11] 张洛溶.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和出路探寻[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6):10-14.
[12] 王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2(7):74-76.
[13] 张延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提升策略探析[C]//2022社会发展论坛(贵阳论坛).2022社会发展论坛(贵阳论坛)论文集(一).贵阳: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228-229.
[14] 张静,张博宇.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9-52.
[15] 潘才禄.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路径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3):61-65.
[16] 符明秋,朱巧怡.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4):43-51.
[17] 陈德钦,陈承财.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性探究[J].凯里学院学报,2020,38(2):12-16.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Whol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U Pengkun, CHU Zhuyuan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00,China)
Abstract:Rural revitalization to coordina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 scientific concept to promote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focu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are closely linked.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coordina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government has carried out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develop green industries, carry forward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and achieved good achievements. These measures are of great value to attract talents back,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conomy, activate the rural cultural marke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green agriculture
收稿日期:2023-02-15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sztsjh-2020-6-11)
作者简介:沐鹏锟(1985-),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储著源(1979-),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