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探赜
2023-07-14韦孟雪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大数据等不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涵及其关系产生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虚拟数字的形式呈现,表现为图像符号和文本信息,呈现由现实人物向符号人、虚拟人和赛博人转变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在智媒时代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在智媒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产生了新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性在离散中不断减弱,客体的主体性在不断增强中走向湮没,进一步导致主客体在虚拟空间中不断分离,主客体关系逐渐走向异化。在智媒时代破解主客体困境需要正确把握三重维度,加强主体建设和客体建设,实现主客体双向良性互动。
关键词: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3)03-0017-07
随着虚拟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的迭代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自然世界数据化,形成了一个虚拟世界,它反映着现实世界的情况,这也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所谓虚拟技术是基于仿真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通过呈现逼真场景和进行人机互动而实现对现实世界的重构[ 1 ]。“作为虚拟现实、网络以及大数据等技术集成的媒介形态,智能媒体凭借算法推荐实现了对网络信息生产、分发、反馈全过程的操控,成为深度嵌入社会运转的新兴媒介。”[ 2 ]智媒时代逐渐使人们从现实生活向虚拟生活转换,给人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带来重大改变。在智媒时代背景下,要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客体的思想行为动态,就必须实现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主客体双向良性互动的新维度。
一、传统到智媒: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嬗变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随着网络技术不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涵及其关系不断裂变到智媒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主客体内涵及其关系产生新的变化,主客体借助符号图像等构建虚拟身份。
(一)传统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其相关论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人为对象,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活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皆为实体人、现实人,主客体身份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传统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
1.“单主体说”
教育者是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在连续完整的活动中起着决定和重要作用[ 3 ]。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受教育者是主体。这种说法关注到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开始注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过于强调对象的主动性,把这种主动性放到比较高的地位从而产生了异化,导致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无法正确发展,阻碍了教育者有效施加教育影响。
2.“双主体说”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 4 ]。首先,双主体说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能动性,应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复数主体。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意义,不仅看到了教育者作为活动负责人的主导作用,也看到了受教育者在活动中体现的主动性,作为完整的人具有的能动性,其对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是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接收,这种说法可以极大促进教育效果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不准确的地方,把完整、连续的教育活动人为进行分开,分为施教和受教两个过程,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分开,作为两个方面的主体。这其实是错误的,施教和受教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无法分开的过程,只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两个方面。把两者都作为主体的说法,实际上没有看到两者的差异,导致两者的称谓产生混乱,无法明确在一个活动中到底谁作为主体。
3.“主体间性说”
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其注重两者的平等地位,看到了两者的平等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作为主体,与教育资源构成主-客关系;二是主-主的人际关系。但其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其一,缺少一定的客体基础。客体是作为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而教育资料是主客体之间的中介,不能成为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对象性的培养人的教学活动,受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就成为必然。但也有学者把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客体[ 5 ]。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把完整的受教育者人为分开了,把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其分离作为两个部分,这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客体的本意,思想和行为与人密不可分,人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和支撑。其二,存在过于注重两者平等的问题。把这种平等置于最高地位从而产生异化,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它具有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两者的话语地位和作用不可能绝对完全相等,过于强调二者的话语平等,无法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所以,在承認“教育者主体说”的前提和基础上,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并不否认其他学说,只是限定了这些学说的使用前提和依据。首先要准确定位二者,究竟是作为活动的主体还是客体。“这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基本结构的需要,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得以展开的理论前提。”[ 6 ]其次,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主客体表现出不同强弱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可以运用“双主体说”“主体间性说”来说明主客体平等互动、主客体的转化、主客体性发挥程度等具体情况。本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框架,即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确定教育者作为主体,是为了保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是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顺利开展。确定受教育者是客体但不否认其主体性,这是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7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發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客体位作为教学活动的要素,是一种职位和位置,主客体性表现为两者的能动性,主体性比客体性的能动性更强,展现出一定的主导性。主客体位与主客体性可以相互结合,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比如教育者作为主体表现着主导性,受教育者作为客体也可以具有主体性,在一场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可以反馈给教育者,也可以进行内化吸收甚至可以去教育其他对象。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想有效正确引导客体的价值观方向,不能完全平等地对待主客体,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把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相结合,构建主客体双向良性互动的新维度。最后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要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其与教育者保持持续的反馈,产生双向互动的积极教学效果。
(二)智媒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新变化
虚拟环境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所创造的虚拟空间或三维数字空间。智媒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指主客体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感性对象化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体的思想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使客体思想素质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状态,从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涵及其关系具有新的特点。
智媒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涵发生变化,由现实人物向“符号人”“虚拟人”转变,虚拟技术重构了一个数字形态的主客体,人被数字化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呈现出来,与真实主客体相分离。虚拟主客体可以作为信息保存起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呈现。智媒时代,主体对于把握客体具有一定难度,无法确定虚拟客体的真实身份以及基于客体提供的信息来全面了解客体。这种主客体呈现的形式具有隐匿性、潜在性、虚拟性的特点,同时现实感和实体身份感显然减弱。虚拟主客体以符号进行互动,符号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符号对于客体更具有吸引力,可以潜移默化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客体思想行为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虚拟环境中与客体地位趋于平等,主体的主导权威地位不断被弱化,信息资源获取的先发优势逐渐丢失,对信息资源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减弱。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虚拟环境中的主体性不断被激发,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愈发高涨,主体意识更加凸显,可以自由选择接收信息和传播自己认为正确的网络信息。
在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现出双向互动、多向互动、叠加互动的特点。双向互动表现在主客体面向的信息是等量的,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共享的,主客体地位是平等的,主客体是一种双向交流、平等交互的关系。虽然主客体在虚拟环境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主客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有所不同,主体起主导作用,主导教育方向、内容、形式等,客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选择内容和方式。主客体要实现双向良性互动,就要把主体的主导作用和客体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多向互动表现在虚拟环境中形成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之间多向度主客体的互动。这种多维度的互动方式可促进主客体更加深度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互动场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纵向向平面化转向,促进多维度主客体互动。在虚拟空间,主客体之间存在互动链,用来进行信息交流,其中一个节点发生变化,会引起整个互动链变动,主客体也随之发生变化。互动链上的主客体要相互信任,主体充分了解客体,客体高度认同主体,主客体关系才会在这种双向作用下更加稳定。
叠加互动表现在主客体是层层叠加的,这种交往互动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对客体思想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并不是在一次教育中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主客体间进行叠加交流互动,每一次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才能达到效果。客体的思想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需要教育主体持续关注客体变化。教育的层次在网络环境中不断叠加,两者互动也呈现更复杂的趋势,比如存在创造信息的主体、传播发送的主体、发表言论的主体等等,客体也是由各种不同功能的客体所构成的客体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地位不是由具体某个人来承担,是由各种主客体共同承担的,这些层层叠加的主客体共同在虚拟环境中交互作用。
二、智媒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虚拟身份存在于虚拟环境中,难以直接感知对方真实想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不断被弱化,主体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更加困难。客体的主体性在不断增强中走向湮没,个性过度凸显造成主体性异化。主客体在虚拟背景下不断分离,主客体间情感基础不断弱化,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展。
(一)主体的主导性在离散中走向弱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获取各种共享信息与资源的渠道趋于平等化,主体具有的信息优势逐渐弱化[ 8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虚拟环境中的地位逐渐平等,主客体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在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身份的多样性、虚拟性、不确定性,弱化了教育主体作为传统权威的稳定地位[ 9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虚拟身份存在,表现为各种符号图像,主客体互动由直接转为间接形式,主客体无法直接感知对象。主体在场方式不断隐匿化,主体的媒介技术能力不足导致主体的主导性不断弱化。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场方式隐匿化。智媒时代下的主体在场方式表现为符号图像,不再以实体形式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断被网络符号图像虚拟化,导致现实中的主体的主导作用减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客体的思想为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隐性教育,注重对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结合虚拟环境,导致主体的存在感更加减弱,表现为主体不在场的活动,主体实现引导作用更加困难。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技术能力不足。虚拟技术的强大手段很容易让教育主体产生技术依赖,教育主体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可以很好地完成工作,比如慕课、腾讯课堂等软件,这就导致了部分教育者不再愿意去主动细致地了解客体,教育主体的主导性就受到了限制。教育主体还存在无法适应智媒时代的新问题,主体对于客体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无法做到及时了解和适当干预。教育主体对网络环境反应速度较慢,有时面对客体的一些行为和语言无法理解,不能跟客体进行心理共鸣,客体就不能坚定信任主体,无法对主体进行全面倾诉。教育主体如果不能及时感知网络世界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网络新内容,便不能激发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发挥。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间接化。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面对面、同时域、同地域,主客体可以直接感知双方。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符号图像等虚拟形象展现,以虚拟身份存在于网络世界,主客体无法真正感知自己的作用对象。主客体之间始终都存在一个中介系统,通过网络进行虚拟互动,由人与人直接交互转变为人-机-人的间接交互模式。这种间接交互方式在便利主客体交流的同时,也分离了主客体,使主客体无法真正感知作用对象,也减少了双方的情感依赖,降低了双方的信任感。
(二)客体的主体性在增强中走向湮没
网络社交逐渐呈现群体分化的趋势,这些群体交往表现出圈层化的特点,容易导致信息茧房问题和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 10 ]。由于虚拟技术产生的信息茧房,看似客体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但是每个群体间信息是闭环的,导致客体对一些信息无法全面把握,容易产生认知判断片面、群体极化的问题。主体性的发挥需要足够的时间精力,虚拟技术系统的主动干预,可能导致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失落[ 11 ]。智媒时代,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但同时对客体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更高,否则就容易导致过度依赖技术。
从一方面来说,虚拟技术可以对教育客体进行主动干预反馈,能够预先对客体进行了解和判断,对客体的潜能进行激发,根据客体的特点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虚拟技术对客体的主动干预,跟着系统提供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会导致客体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深度学习,无法充分发挥主体性,无法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减弱了客体主体意识。从另一方面来说,教育客体由于自身不够成熟的心智和技术能力,容易对技术产生过度依赖,压抑主体性发挥。教育客体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新生代教育客体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但是难以抵抗住具有强大功能的网络技术的诱惑,很容易过于依赖技术。教育客体面对的各种网络信息,很多是没有经过教育主体检验而流传在网络上的,客体很容易对这些信息产生兴趣,进而影响客体思想健康成长,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虚拟技术强大的功能在便利客体学习的同时,也对客体进行更多控制,客体从搜索资料到掌握资料都是在虚拟技术的主导下完成的。教育客体高度依赖虚拟技术,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弱化。
(三)主客体关系在数字化中走向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具有四个规定性[ 12 ]。其中,人的异化讨论强调应有状态和实际状态的分离,一方面是个体与物质世界分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关系的分离[ 13 ]。当主体与客体分离时,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变成了外在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异化了。科技异化是指人们利用科技创造改变的对象,不但没有对主体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反而对主体产生压抑、束缚和否定作用,成为一种异己性力量。在智媒时代社会关系变成了符号图像,被数字化了,人们的社会属性逐步被消解,虚拟环境中的数字分身是主体和客体的结合体,颠覆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虚拟环境中面临着圈层困境,出现教育者进不去、受教育者出不来的问题。圈层具有价值聚集和排斥的功能,受教育者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排斥圈外信息和价值观点,这对实施虚拟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难度。由于客体对主体的信息产生抵触心理,主体一直是圈外人员的角色,无法有效进入虚拟环境中的互动场域,难以准确把握虚拟客体的实时动态、心理状态、网络语言等,无法运用自身的话语体系影响客体,主客体之间无法建立有效的连接,导致虚拟环境中的主客体分离,主体不断被边缘化,无法构建良性互动的主客体关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更多借助于虚拟环境,主客体之间一直存在着中介,主客体无法直接感知对方,造成双方情感和信任危机。虚拟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虚拟形式在场,主客体互动时,都是以符号图像来表现自己,实体真实身份被隐匿,主客体都不了解虚拟身份下的真实主客体,主体难以按群体进行针对性教育,虚拟环境给主客体互动带来更大难度。主客体对于另一方,所感受到的都是虚拟符号,是网络中的客观信息,通过这些有限的信息来感知虚拟身份背后的真实对象,主客体无法直接感知对方,主客体的虚拟在场降低了双方的情感和信任感,造成主客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数字化形式在场,主体能够给予客体更多的自由,客体的主体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但是主体不能像在真实世界那样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无法及时了解客体的心理动态和行为趋势,并根据客体变化来调整教育过程,容易造成客体不适应主体,无法形成良性互动的主客体关系。虚拟环境中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客体主体性增强在网络空间呈现异化的趋势,客体以主体形式进入虚拟环境,发布信息、传播信息,导致主体的主导作用不断弱化。主体对客体的主体性没有及时控制,对客体发布的信息内容没有及时纠正,对客体错误价值观缺少引导,主客体不断分离,主客体关系逐渐走向异化。
三、智媒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困境破解的三重维度
在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问题需要正确把握三重维度:要加强主体数字分身的主导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进行主导;要正确认识客体的主动性、主体性,不断提高媒介技术素养,引导客体健康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人文关怀,实现主客体良性互动,实现主客体自由全面发展。
(一)主体维度: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导性
从主体方面来说,强化主体的主导性,要不断进行主体建设。
其一,加强主体的主导作用。教育主体要及时适应虚拟环境,利用虚拟技术跟踪客体的实时动态,及时了解客体的心理动态和行为趋势,掌握虚拟网络语言,在教育内容中加入网络故事,创新话语体系,激发客体的兴趣,引导客体价值观正确发展。一方面,网络信息传递需要主体利用虚拟技术进行有效选择,再根据大数据提供的客体心理行为特点进行加工制作,形成客体喜欢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主体要充分考量虚拟环境中客体的不确定性和虚拟性,及时改变教育策略,利用数字分身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这个过程,主体要起到主导客体核心圈层的作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影响客体的思想行为,积极引导客体的价值观发展。
其二,提高主体的素质。教育主体要及时适应技术环境,提高技术利用能力,了解各种小程序、软件的作用、原理等。教育主体要主动选择网络圈层优质教育内容,进行创新性转化后再传播给客体,帮助客体有效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和外化。主体要提高利用虚拟技术的能力,通过大数据反馈及时抓取教育客体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预测客体的行为可能,及时跟踪客体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根据虚拟技术提供的方案有选择性地给予客体针对性策略,引导客体聚焦自身思想行为现状,及时改变错误价值观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善用媒介传播技术驾驭微媒体和舆情传播[ 14 ]。主体通过大数据掌握客体的行为痕迹,将正确价值观植入网络空间,结合虚拟技术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激发客体的兴趣。主体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首要环节,主体自身素质也影响教育效果,主体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数字分身的辐射力在虚拟环境中影响客体。主体作为信息的输出端,必须具备技术能力,加强信息输入的力度,才能保证信息连贯输出,正确传递到客体的输入端。
其三,促进主体客体化。主体要重视客体核心圈层,以中间圈层为纽带,以外层圈层为覆盖,及时了解、融入、塑造客体,构建新型圈层话语体系,善于倾听客体心声,通过数字分身及时洞察客体的心理特征变化,促进主客体间的情感交流,不断激发其主体性。通过大数据准确把握客体,提供针对性教育策略,实施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把握客体的思想症结所在。主体在虚拟环境中要主动去接近客体,得到客体教育信息的反馈,与客体进行心理共鸣。在一定程度上要弱化主体的数字分身在虚拟环境的地位,将自身置于客体的角度去了解需求,站在客体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完成教育过程。
(二)客体维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成长
从客体方面来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全方位发展,要正确看待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引领客体主体性发展。
其一,尊重客体的主体性。在智媒时代,教育客体虽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输入端,但其数字分身具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否成功传入客体并实现内化,取决于客体的主体性及客体对于虚拟信息的选择、接收和处理能力。在虚拟环境中主客体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要实现两者良性互动,须促进客体主体性发挥,提高客体在虚拟环境中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其能力和素质。主体在虚拟环境中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尊重客体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客体的主体性,让客体的数字分身在虚拟环境中表现更多的自主性。
其二,提高客体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网络信息选择、判断、处理的能力。智媒时代,客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其价值诉求呈现多元化、开放化、交融化的趋势,体现在可以自由创建数字身份、数字形象,自由选择接收信息和传播自己认为正确的网络信息。但是主体性不断凸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断弱化,客体的自我意识发展呈现控制不住的趋势,客体容易被虚拟环境中各种各样的观点所迷惑,从而产生网络群体极化的问题。只有提升教育客体的媒介素养,提高信息判斷力,才能够正确辨别网络空间传播的各种价值观,才能使客体的主体性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取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虚拟环境的价值导向,对虚拟信息进行多维度判断、鉴别,不断提高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政治判断的能力。
其三,促进客体主体化。教育客体在虚拟环境中表现为数字符号,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够主动获取、选择和处理虚拟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都作为虚拟符号存在于网络空间中,是平等交流、交互作用的,主体要尊重虚拟客体的主动性,引导客体通过数字分身自主参与教育活动。客体要利用自身在虚拟环境中的优势,主动影响、辐射、引导其他虚拟客体甚至反哺虚拟主体,客体要利用虚拟身份主动实现向主体身份的转变,通过在虚拟环境中积极发表言论,影响更多主客体。在虚拟环境中不断促进客体主体化,有利于客体对教育内容的吸收,实现主客体良性互动。
(三)关系维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良性互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基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其一,加强主客体共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遵循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动适应自媒体环境和圈层舆论场域的变化[ 15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要实现在同一场域进行互动,主体必须要主动进入圈层,以客体网络社交核心圈为重点,积极融入客体的文化圈层。要及时了解不同客体文化圈层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不断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情感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主体要充分了解智媒时代的话语特点,创新教育内容,以契合圈层文化的语言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圈层中,与客体保持良好互动。
其二,促进主客体共情。教育主体必须尊重客体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提供适应个体的针对性教育。通过虚拟技术,利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双方以虚拟身份进行交互,拉近主客体间的心理距离,客体会更加愿意在虚拟空间中倾诉内心真实想法,对虚拟对象有更多的信任,会更加依赖虚拟主体,主体要利用客体的心理特征,及时跟踪客体的实时动态,与客体进行心理共鸣,加强与客体的情感基础。在智媒时代,主体和客体的身份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难以直接感知对方,对方的实时在场难以控制,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客体可能会直接离线,教育过程就被迫终止。主体与客体想要形成有效的虚拟环境互动,就要不断加强人文关怀,特别注重客体的思想关怀,在虚拟环境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激发客体积极的生活状态,引导客体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发展。
其三,保持主客体共振。在智媒时代,教育主体要让客体感受到亲切与热情,在面对主体时愿意付出信任、倾诉心声,及时向主体提供反馈信息。虚拟技术的强大功能可以提供智能合作化及个性化学习,让主体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拥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来从事创造性工作。主体借助于虚拟技术,可以实时跟踪客体的思想和行为动态,更准确了解客体,对客体的情感需要、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有更深刻的把握,根据客体的需求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在虚拟环境中,主体以数字身份进入圈层,权威角色不断被消解,主客体成为一连串的数字符号,主客体地位更加平等,主体要成为客体的虚拟伙伴,全面引导客体的思想和行为走向。主体借助虚拟技术主动融入客体核心圈层,在教育内容中加入网络语言,激发客体自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兴趣。维持主客体良性互动,拉近主客体距离,使主客体保持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 刘新刚,裴振磊.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考察——以马克思现实人理论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7(9):57-61.
[2] 庞祎晔,钱嫦萍.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提升路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1):116-121.
[3]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 王升臻.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反思——兼与顾钰民教授商榷[J].理论导刊,2017(7):98-101.
[6]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难题的哲学求解[J].教学与研究,2016(2):22-30.
[7]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8] 程兆宇,郭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2):29-31.
[9] 郭芳辰,高兵兵,马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1(6):78-83.
[10] 张瑜.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生态观[J].教学与研究,2021(8):97-104.
[11] 袁周南.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依据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8):94-99.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58.
[13] 程双斌,潘中伟.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J].人民论坛,2017(11):120-121.
[14] 张宝君,孙志林.智媒时代高校微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审视与创优[J].思想理论教育,2021(2):85-90.
[15] 郑寿.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3):51-55.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Intellectual Media
WEI Mengxue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irtual technology and big data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P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IP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has undergone new change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IPE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virtual digit as image symbols and text information, showing the trend of transformation from real people to symbol people, virtual people and cybermen. IPE also presents new direc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needs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ge of intellectual media,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IPE have produced new problems,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acts that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subject of IPE is weakening in the dispersion,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object is going to oblivion in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which further leads to the constant separ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the virtual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s gradually going to alienation.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require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riple dimens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and realizing the bi-directional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Key words:wisdom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 and object
收稿日期:2022-12-01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人工智能伦理前沿问题研究”(AHSKQ2019D124)
作者简介:韦孟雪(1997-),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