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心深处的凝视,光年尺度的沉思

2023-07-14张晋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姑娘科幻语文

【教材分析】

《带上她的眼睛》是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曾获1999年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本文以大胆的科学幻想,细腻的情感描写,精彩的悬念伏笔和清新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赞美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作为唯一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科幻作品,《带上她的眼睛》在教材、课程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结构。本文属于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科幻探险”,旨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想象力;“语文要素”是学习浏览,引导学生学会提取主要信息,并对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和表达有所思考和质疑。单元写作训练为“语言简明”,指导学生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此外,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报刊、广告、电影、网络等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名著导读”栏目中,精选了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必读)和阿西莫夫的《基地》、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自主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带上她的眼睛》篇幅较长,适宜开展“浏览”和“语言简明”等语文能力的训练;其题材和文体,既呈现出与本单元其他课文不同的风貌,又与名著导读内容密切相关,可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引导学生迁移课内阅读经验,积累和形成自主阅读的方法。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带上她的眼睛》文质兼美,其出色的叙事手法、奇妙的科学想象、个性化的艺术风格以及对未来发展和现实人性的思考等,让它可以同时实现多个层次、多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探索。

因此,本课学习应充分整合三个层级多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要求,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科幻文学的艺术魅力,深入理解悬念、伏笔等叙事技巧;设计跨学科、跨媒介学习活动,围绕“科幻的发展历史”“科幻的呈现形式”“科幻文学的意义”等主题展开合作探究,多维度联读,跨学科联动,领悟作品对人类命运、存在意义和文明本质的深刻思考,理解科幻的多元价值。

【学情分析】

随着中国科幻的崛起,公众对科幻作品的兴趣日益浓厚,青少年群体更是其忠实拥趸。七年级学生富于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利于开展科幻小说的阅读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興奋点往往落在惊险奇异的故事内容上,容易囫囵吞枣、浅尝辄止,缺少细读文本、深思精研的愿望和耐心。特别是对写作技巧、主题意蕴的解读,常常用“贴标签”的方式,生搬硬套专业术语,用所谓的“答题模板”取代对语言文字和情感价值的深入体验,认知始终浮于表面,难以形成高品质思维。

【教学设想】

借助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流浪地球》与课文对比,引发关于“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的思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一线串珠,设计“小”故事“大”技巧、“小”人物“大”情怀和“小”视角“大”世界三项学习活动,分别从情节艺术、人物设计和意蕴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学习研讨。设计填写信息卡片、调换叙述顺序、替换人物角色、对比原文稿件、跨学科联读研究等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运用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认识其丰富内涵,掌握其运用规律;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通过对科幻艺术的多维解读和深度学习,涵养高雅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提取时间信息梳理情节,培养快速浏览文本、检索主要信息的阅读能力和简明准确的表达能力。

2.通过调整顺序、替换角色、对比文稿等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叙述顺序、叙述视角等“讲故事”的技巧,养成揣摩细节的阅读习惯。

3.引导学生通过纵向、横向多维的拓展阅读和跨学科研讨,领悟作品中对人性光辉的热情歌颂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理性反思,理解科幻艺术的多样表达和科学幻想的多元价值。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对情节艺术、人物设计的探讨,课后开展分组阅读与研讨;第二课时,小组汇报研讨成果,交流总结。

下面介绍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活动环节和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一、对比设疑,思维碰撞

导入:有人说,2023年是“刘慈欣年”。随着《流浪地球2》和《三体》的热映,一直在沉默中积蓄着发展力量,在孤独中寻求理解和支持的中国科幻,终于昂首挺胸,站在了整个世界的面前。昨天大家阅读了刘慈欣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与《流浪地球》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呢?(学生自由分享)

较之于体量宏大、人物复杂、情节刺激的作品,《带上她的眼睛》略显简单。但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小故事,却为刘慈欣赢得了中国科幻界最高荣誉——“银河奖”的一等奖。这个“小故事”中究竟隐藏了什么神秘力量?让我们一起研读,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激发探究兴趣,引发关于“宏大叙事”和“微小叙事”的思辨。

二、“小”故事“大”技巧

1.阅读叙事作品,可以通过抽取时间线的方式来梳理故事情节。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小故事中的时间信息,并概括每个时间节点对应的情节内容,填写卡片。

预设: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提取关键信息,快速浏览的方法。通过填写卡片,完成情节梳理和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训练。

2.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叙,应该如何排序?(D-E-A-F-B-C-G)那么,刘慈欣为何不按照这种顺序写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么写呢?

(1)悬念伏笔。作者选择从“我”休假切入故事,让读者和“我”一样,诧异于小姑娘的举动,好奇她的身份,激起了读者的探究兴趣。直到两个月后,“我”突然猜到真相,才将有关落日工程和年轻的地航员的信息插叙其间,前后細节伏笔照应,让人恍然大悟。

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来写吗?(学生自由设计、交流研讨)

例如:G—A—B—C—D—E—F

B—A—C—D—E—F—G

……

不同的顺序带来不同的效果。可见,巧妙地设计叙述顺序,可以让故事更加精彩生动,引人入胜。

(2)叙述视角。作者以故事中的“我”的口吻叙述,采用了第一人称内视角,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巧妙地制造了悬念。

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叙述视角来写吗?(学生自由设计、交流研讨)

例如:小姑娘、主任、媒体记者(自行添加的角色)……

叙述者的选择,也会影响讲故事的效果。

综上,“小”故事里也有叙述顺序、视角运用的“大”技巧。

设计意图:运用可视化原理,借助卡片的直观印象,设计叙事顺序和叙述视角的选择、调换等活动,以更直观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清晰呈现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思维过程;同时,让学生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真切体验,深入理解写作的内在机制及其表达效果。

三、“小”人物“大”情怀

1.小说有几个人物?(3个)重要的角色是谁?(“我”和小姑娘)

2.角色更换——能否将地航员塑造成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性呢?(不能)

(1)言行与身份要相符。小姑娘的形象和文中欣赏小花、感受风声的情节更契合。如果换成一个成熟男性,会很别扭、不自然。

(2)构成人物间的对比。小姑娘与“我”形成鲜明对比——“我”是男性,小姑娘是女性;“我”工作多年,小姑娘刚刚毕业;“我”死气沉沉,小姑娘却充满热情:“我”把她带到了绿色世界,她用热爱唤醒了“我”……

(3)构成极端的对比叙事。刚刚毕业,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小姑娘,终身只能独自困在地狱一般的地底深处,忍受无边的黑暗重压和巨大的精神孤独。美好的事物被吞噬,强化了命运的残酷,凸显了作品悲剧的力量。而地上人在绿色世界中失去了感受生命的能力,地下人却在灰色世界中渴望着生命的炫光,彰显了作品悲壮的英雄主义,令人动容,发人深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理解人物设定的基本原则。

3.比读原文——本文在选入教材时,作者亲自删减了一些内容。比读下列文字,思考:

(1)关于“给花起名字”的情节

请同学们细读以上原文片段,小组讨论,如果让你来编写,你会选择保留吗?为什么?

(预设:会选择保留。因为给小花取名字的情节更加展现了小姑娘对生命、对世界的热爱;她记住每一朵花的名字,可以看出她珍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努力记住这个世界;她害怕“我”踩到小花,想保护它们,也展现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立意。)

给花起名字的情节,真实细腻地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主人公的热情善良,彰显了珍爱生命的主题。

(2)关于“小姑娘的哭泣”的细节

原文中,曾多次写到小姑娘的“抽泣”,课文进行了删减或改为“轻轻的叹息”。请同学们思考,这几处“抽泣”是否值得保留?

(预设:保留更好,因为抽泣可以见出小姑娘在勇敢之外,还有柔弱的一面,这既符合她尚未成熟、年轻稚嫩的身份,也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删去更好,因为哭泣会削弱地航员英勇无畏的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人物的理解可能不同,但有一点能达成共识——无论是哭泣还是叹息,无论是稚嫩还是勇敢,在这个小小的人物身上,闪耀的却是人性的光华!小姑娘身处绝境,依然温和平静,怀揣希望……她的举动既温暖了麻木冷漠的“我”,也感动着现实中的我们。希望同学们也能和文中的“我”一样,朝圣过美好,因此也能活成美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完善对人物的认知,感受温暖动人的人性光华和科学探索的崇高情怀。同时掌握研读小说的方法。

对于“哭泣”“叹息”哪个更好这一问题,不设置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多样化思考。

四、“小”视角“大”世界

读到这里,同学们还认为这个故事小而单调吗,你们爱上了这个小故事吗?

小结:在这篇“小”故事里,有叙述顺序和叙述视角的巧妙技巧,有温暖而坚定的情怀。其实,科幻作品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视角,承担着思考当下、预判未来等多元而丰富的使命。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以下四个角度中任选其一,探索科幻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1.“我”的科幻阅读史

不少同学都有阅读科幻文学的经历,本单元“名著导读”推荐了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阿西莫夫的《基地》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研读,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尝试探索不同科幻作家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呈现的异同。

2.硬科幻与软科幻

科幻文学存在不同的类型。《带上她的眼睛》侧重在科幻背景下传达对生命状态、人性价值的思考,属于软科幻;与之相对的是以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为基础,强调严密的技术推演和未来世界预测的硬科幻。不同类型带来不同风貌,你更欣赏哪一类?

3.影视和文学

欣赏由经典科幻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如《流浪地球》《海底两万里》,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以某一部科幻作品为例,思考不同媒介在表现手法、主题意蕴上的差异。

4.科幻的终极意义

搜集有关科幻艺术发展历史的资料,联系本单元中另外三篇表達“科学探险”主题的课文,从科学理性、艺术精神、文化价值等角度探讨科幻的多元意义。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迁移课内学习经验,开展相关的课外自读和研究性学习。四个研讨话题,前两个从时间维度,展开纵向梳理;后两个则是横向拓展,跨学科联动。多维探索,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理解科幻艺术的多样表达和科学幻想的多元价值。不断深化认知的同时,也打开阅读视野,提升思维品质。

五、小中见大,凝视沉思

科幻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它为我们提供一个空间无限广阔、时间无限久远的尺度,把世界的终极推到我们面前,迫使我们直面死亡,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现状,思考生命的意义,拷问道德和人性。这也是我们阅读科幻的意义。

【板书设计】

【设计反思】

1.关注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设计指向素养发展的学习活动。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2.关注课程组织和教材单元的内部结构,以整合的视角确定教学内容。将教材与任务群学习相对应,确定教学方向;充分考虑单元内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与名著导读各版块间的逻辑关联。

3.关注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着力改变阅读量少、质低的现状。设计课内外联动的学习活动,积极拓展课外阅读,践行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理念。

4.注重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努力架设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通道,以科幻为抓手,设计研究性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运用语文。

(作者:张晋,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责编:芮瑞;校对:夏家顺]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项目学习的大单元教学形态与范式研究”(项目编号JK2114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小姑娘科幻语文
采茶小姑娘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春天的小姑娘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采蘑菇的小姑娘
采蘑菇的小姑娘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