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语境下具象雕塑的发展
2023-07-14王锋赵金成
王锋 赵金成
摘要:雕塑被称为永恒的艺术,而具象雕塑作为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流行的“快餐文化”,很多艺术家强调即时性、在场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科技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配合雕刻软件已经能够模仿手工效果,替代部分手工雕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当下时代背景、具象雕塑的含义、具象雕塑的现状、具象雕塑在当下承担的社会作用几个方面着手,深刻分析新时代语境下具象雕塑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语境;具象雕塑;永恒之美
一、时代背景
经济的繁荣必然会推动文化的昌盛,在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下,21世纪的中国文化行业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表现在艺术领域,从徐悲鸿时期所倡导的中西结合,到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伤痕美术,再到跨领域、跨学科、跨媒介的公共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被打破,欣赏艺术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更多人能够通过网络、媒体、展览会等渠道关注艺术、享受艺术、参与艺术。
二、何为具象雕像
具象指具体的、不抽象的,作名词时指具体的形象,是文艺创作过程中活跃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的基本形象。具象思维从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出现,早期的先民有着自然崇拜的观念,这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古代遗址和文物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我们读中西方美术简史会发现,无论是西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30 000—前10 000年),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岩画野牛(图1)、驯鹿和野马等原始动物以及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的公牛大厅里描绘的公牛、驯鹿、马和狼,还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岩画以及仰韶文化出土的鹳鱼石斧彩陶缸、舞蹈纹彩陶盆,都非常直观地展现了人类模仿自然的具象思维方式。
从雕塑的角度来讲,具象雕塑就是利用雕塑材料,塑造能够在自然生活中找到原型的事物。当然,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具象雕塑不能够简单地认为是以自然形象为原型,原封不动抄袭或照搬,而应该理解为塑造对象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思考,进行概括、取舍并运用艺术处理手法进行具体形象的塑造。
三、具象雕塑的现状
(一)新时代语境下具象雕塑面临的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包容度,允许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和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媒体技术的发达使人们获取图像的渠道变得迅速且广泛,传统艺术使大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人们开始追求一些瞬时性的“快餐文化”。具象雕塑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这个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人们对雕塑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傳统具象雕塑上,加之当代媒体的大力宣传和铺天盖地廉价低质的西方古典雕刻复制品的传播,人们已对具象雕塑产生了审美疲劳。
第二,电子建模和3D扫描的出现是一场革命,对具象雕塑的影响是其他时代不曾有过的,就像1839年照相机出现对具象油画的冲击一样可怕。一个站立的人通过扫描后可以直接形成电子模型,再通过3D打印技术形成实体。最近几年,一些要求不高的雕塑工程基本都被建模取代,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博物馆和公共场所的装饰性雕塑甚至也会选择用电子模型制作。这些现象导致一些雕塑从业者和雕塑加工厂开始向3D建模转型。由于行业内部竞争,电子模型的交易也随之诞生,我们在淘宝上随时可以买到动物、人物、佛像、希腊雕塑等电子模型,再通过3D软件进行二次加工就可以为自己所用。虽然3D建模也可以制作具象雕塑,但无论从审美性还是艺术性的角度讲,3D建模作品都不及传统手法所创作的具象雕塑作品,它们更像冰冷、廉价、无情感注入的工业产品,具象雕塑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第三,公共艺术的发展使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我们都知道国内的公共艺术是由城市雕塑发展而来的,随着公共艺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它的表现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雕塑,而是不断地借鉴姊妹专业以及其他学科,在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跨学科”“跨媒介”“跨领域”的特点。例如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通过老年地书、视力障碍儿童参与艺术等形式让广大群众走进艺术、享受艺术。由于其多样的形式和广泛的群众参与,使更多人开始欣赏公共艺术,而对于具象雕塑而言,市场逐渐被压缩。
第四,现代建筑的兴起对具象雕塑产生了很大冲击。从德国包豪斯开始,现代设计和建筑逐渐发展起来,具象雕塑造型和简约、抽象、现代、科技感的建筑造型放在一起很不协调,就像古人穿越到了现代,和大妈一起跳广场舞,取而代之的是同样有科技含量和抽象造型的公共艺术。例如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宁波北仑大型灯光秀——《幻海》、韩国首尔的巨大海浪“水缸”——Wave3D荧屏等都是与现代建筑结合的公共艺术作品。
(二)新时代语境下具象雕塑面临的机遇
良好的经济基础为雕塑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当下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优化,人们在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前提下开始考虑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时雕塑作为精神食粮进入大众选择的范围之内。这种需求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
从宏观的层面看,第一,具象雕塑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记录历史事实,能够起到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以及展现人民美好生活,成为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的宣传工具。第二,最近几年各地相继建立雕塑公园,雕塑公园在征集作品时有意识进行作品筛选来体现民族文化自信和美好生活,比如郑州雕塑公园由雕塑家张广阳创作的《归乡——春运印象》(图2)就是反映人民幸福生活的具象雕塑;安徽芜湖雕塑公园蒋铁骊创作的《快乐步伐》展现了人对生活的乐观心态等,这时具象雕塑作为地区特色展现文化自信。
从微观层面看,第一,优秀的架上雕塑由于其体量小、造型精美,成为提高家庭文化品质的装饰品。在这方面有着几大优势,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架上雕塑市场潜力大。其次,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人数不断增加,潜在的艺术品客户数量逐年上升。
四、具象雕塑在当下承担的社会作用
在古代是根据雕塑的种类来决定它所承担的作用,孙振华先生所写的《中国雕塑史》就是把雕塑分成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纪念性雕塑等6大类。在当今社会,雕塑的概念虽然已变得混沌模糊,但是具象雕塑基本还保持传统的概念,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将具象雕塑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作为城市雕塑的具象雕塑,二是作为工艺品的具象雕塑。下面就这两个部分进行浅谈。
作为城市雕塑的具象雕塑主要有两个功能。其一是保存历史记忆,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体四周的具象浮雕《虎门销烟》和《五四运动》等记录了中国近代以来面对侵略者所作出的强烈反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面前由吴为山先生2005—2007年创作的《南京大屠杀》系列作品就是此类,它深刻记录和反映了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犯下的罪行,使华夏儿女永远铭记历史。其二是塑造社会精神,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创作的大型组雕《信仰》、中国美术学院创作的《攻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的《伟业》都深入人心,体现了萬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一心向前的奋斗精神,鲁迅美术学院创作的《逐梦》体现了56个民族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和乐观心态,四川美术学院在疫情期间创作的群雕《冬去春来》,真实地反映了全体人民共同战“疫”,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必然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在主题上也寄托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作为工艺品的具象雕塑主要起到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作用并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追求。在一些城市的娱乐和洗浴场所门口会有一些小型景观雕塑如西方古典雕塑复制品等以及场所室内台面摆放的小型工艺摆件,一方面改善和提高了场所的品位和审美,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另外,小型具象工艺品雕塑近些年成为高档装修的必备,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很多年轻人选择具象雕塑摆件作为家庭装饰品。
五、结语
目前,有一部分雕塑家致力于使具象雕塑从传统具象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从制作材料、展现方式、题材选择、雕塑语言处理等角度出发对传统具象进行革新,近些年有学者提出新具象概念,并且有一部分雕塑家正在进行新具象雕塑实践,例如当代著名雕塑家焦兴涛的作品《蜕变》和《绿胸像》,通过对人们熟知的口香糖放大深入刻画给人在视觉上造成一种以假乱真的错觉;再如戎·穆埃克的作品《孕妇》,无论是从皮肤质感还是从毛发处理,都逼真地再现了孕妇的形象,如果不是比例大于真人,观看者很难想象这是一件雕塑作品。新具象雕塑逐渐影响并改变着人们对具象雕塑的传统认知,新一代的雕塑家正在做着新具象的实践,我想它应是未来具象的新趋势,但是接近于真实的逼真,不应是新具象雕塑的全部内涵,新具象雕塑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新时代下重大题材雕塑创作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2YB04)。
作者简介
王锋,男,汉族,河南三门峡人,助教,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雕塑。
通讯作者
赵金成,男,汉族,安徽芜湖人,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雕塑艺术。
参考文献
[1]焦兴涛.新具象雕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2]国家统计局.2021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3]孙振华.中国雕塑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
[4]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2012.
[5]徐建融.晋唐美术史研究十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6]汝信.全彩西方艺术史[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