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音乐的艺术特征

2023-07-14王龙

参花(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听众节奏

一、引言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文化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和土壤,文化得到了充分的繁荣,在这种文化环境和背景下,多媒体音乐应运而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给受众带来了新的听觉、视觉冲击,让音乐更加多元化、丰富化。加强对多媒体音乐艺术特征的了解和分析,能更好地挖掘多媒体音乐的内在和实质,促进音乐艺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音乐的艺术特征主要包含抒情性等五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音乐的艺术特征

(一)渲染力

多媒体音乐是指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音乐进行交互操作,从而有效丰富音乐内涵,增强音乐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多媒体音乐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信息处理的范围不断扩大,效率提高,最终大大提升音乐作品中信息的呈现效果和表现力,[2]这其中包括文字、数值以及声音、图像、视频、图形等各种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音乐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提高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更好地接收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多媒体音乐作品具备更加丰富充沛的情感,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对音乐作品的艺术需求和情感需求,带给听众更强烈的视听体验,有效触动人们的内心,使其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音乐作品的抒情性和渲染力。比如,《百鸟朝凤》这一唢呐独奏曲,以多媒体技术模拟猫头鹰、斑鸠、布谷鸟等鸟类叫声,并配合各种鸟类活动的影像,使整个作品展现出更加强烈的自然气息,使听众一方面能够通过视听结合感受到音乐作品中传递的欣欣向荣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更直观地体会到创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艺术表达,唤起听众内心对大自然的憧憬和向往。再比如贝多芬所创作的《田园交响曲》,通过多媒体技术形成了鸟鸣声、风声、雨声、雷声以及相应的画面,进一步增强了这部经典音乐作品的渲染力,[3]伴随着多媒体技术模拟出的声效和场景,受众的情绪随着音乐作品的旋律起伏而变化。人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音乐平台搜索自己想要了解和倾听的音乐作品,从自身的情感需求出发,自觉接收相应的音乐信息,主动感受多媒体音乐的渲染力。比如,当人们心情相对较为沮丧时,可以欣赏一些舒缓的、治愈的轻音乐,在音乐作品轻快的旋律和充满阳光色彩的曲调渲染中,使自身的压力得到宣泄,情绪得到抚慰。

(二)表演性

表演性主要体现在多媒体音乐的现场音乐活动中。对艺术形象进行有效塑造,需要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表演得以实现。通常来讲,表演艺术在具体表演过程中需要经过一度和二度创作的过程,一度创作大多是指作词、作曲、编舞、配器等,二度创作则指结合实际的演唱、演奏和舞蹈表演,对原曲进行改编或再创作。在对多媒体音乐进行二度创作时,要充分考虑演奏人员、演唱者的配合,使多媒体技术与团队表演进行巧妙地配合,以提高表演效果和质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丰富现场音乐表演的表现形式,强化音乐风格的独特性,因此,其对现场音乐活动所呈现的水准和情感传递效果,有着直接性的、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让听众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比如,有些音乐作品曲调相对较为和缓,演唱过程中娓娓道来,有更强的抒情性,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在表演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在现场营造出更加温馨的舞台影像和灯光,辅助以雨滴、流水、落叶等音效,更适合营造温暖、清新的氛围和环境,能够使现场的听众沉浸其中;而将音乐作品的节奏加速时,音乐节奏更快,抒情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减,旋律更加高亢、激昂,可以转变图像、影像和音效的辅助,这时给听众所带来的情感传递和音乐感受则发生变化,能够引导其迅速摆脱之前的音乐氛围,转入下一个情境中。由此可见,在现场音乐表演中,多媒体技术通过影音图像的结合,仿佛一个表演灵活逼真的演员,凸顯了现场音乐表演所要表现的重点和亮点,强化了现场音乐表演的氛围和效果,并有效呈现出音乐作品中元素的多样性,最终使音乐表演中更加自然、更加流畅地传递不同阶段、不同情感的情景设定,这也是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音乐活动中具有“表演性”的体现。因此,要突出现场音乐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意义,有效传递多媒体音乐的情感。比如,波士顿乐团在演奏《命运交响曲》时,就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推进音乐可视化效果的实现,最终营造的音乐氛围和呈现出的演奏结果,与传统音乐表演完全不同,在让听众感受到亢奋激昂情绪的同时,一改传统表演中深沉悲壮的氛围,[4]赋予音乐作品以新的面貌和活力。因此,想要有效提高多媒体音乐的表演性,一方面要求表演者对音乐作品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充分领会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核和情感表达,另一方面要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对音乐作品进行有效创新和设计,从而营造出更有沉浸感的音乐氛围,强化表演效果,为听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

(三)节奏性

多媒体音乐借助计算机为核心来对音乐作品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具体包含信息集成和设备集成,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有效呈现并强化音乐作品的节奏特征,从而使音乐作品具有更好的表现效果。音乐节奏大多是指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或相互组合变化的形式,是旋律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组成乐体结构的重要内容。多媒体音乐在节奏呈现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节奏的把控和表现,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使音乐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节奏,从而获得不同的表现效果,展示音乐作品独特性。比如,节奏较为急促轻快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够给人轻松热烈欢快的情绪,或给人高亢激昂的感受;而节奏相对较为平和、缓慢的音乐作品,则往往具备较强的抒情性,能让人感知到轻快、明朗的意味。通过多媒体技术对音乐作品进行设计和变化时,能够使节奏律动更加清晰、流畅。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贝多芬的作品《黎明》再创作时,通过对节奏的改编、优化和音乐可视化效果的呈现,能够演绎出清澈的音色和明朗的曲调,使这一作品焕发出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歌颂、自然的憧憬,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要求创作者要熟悉和把握音乐作品节奏变化的规律,深度感受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对音乐作品有较强的感知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并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才能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对音乐作品的节奏进行流畅的改编和优化。否则,拘泥于传统演奏模式,跳不出传统模式的框架,就难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创新。同时,在对多媒体音乐的节奏进行处理时,也要考虑音乐作品的整体性,充分结合音乐作品原本的情感倾向和呈现氛围,来判断音乐节奏处理是否合理,从而在保证音乐作品完整性的前提下,达到改变节奏的目的,优化音乐作品的结构,提升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四)想象性

多媒体音乐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实现即时交互,增强音乐的互动性,使受众与音乐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交流,进而激发受众的想象力,让受众沉浸其中,更加深入地感受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5]在传统音乐表演中,音乐作品与具体清晰的事物无法形成较为明确的对应,大部分受众在感知音乐作品时往往无法感受或判断出具体的物象,此时就需要充分结合受众的生活经验、阅历、知识来进行想象和联想。而多媒体音乐则完全不同,其一方面以乐曲对受众的听觉进行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以更加明确的影音图像使受众在视觉上明确了音乐情景,进而激发受众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音乐作品所呈现出的形象在受众的脑海中实现转化,形成画面,加深印象,引起情绪共鸣,最终唤起其内心深处所具有的情感意向,加深音乐感知,形成情感共鸣。

每个受众的生活阅历、年龄、心境、文化素养、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在听同一首音乐作品时,所获得的感受和所联想的形象都是存在差异的。正是因为传统音乐表演中具有模糊性、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使现代演奏者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表演时,往往会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改编表演形式来对音乐进行更加直观的阐释。以转变为多媒体音乐形式的琴曲《平沙落雁》《高山流水》为例,相比“留白式”的传统表演,这类音乐转化为多媒体音乐能给受众带来更加深刻、更加清晰的想象空间。在这些音乐作品中,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流水、鸟鸣等声音,更好地呈现晨雾、春光、风景、暮色的特点,引发受众直接联想到或恬静淡然、或凄凉婉转、或欢欣鼓舞、或激烈紧张、或哀伤悲痛的情景。在多媒体音乐的影响和感染下,每一个受众都可以尽情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和交流,尽情放飞想象力,进而获得绝佳的音乐体验。再比如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第九交响曲》,贝多芬在创作这一音乐作品时充满了热忱与激情,作品旋律从低沉压抑逐渐走向宏伟高亢,展现了人类坚强奋勇、战胜艰难险阻、争取光明未来的不朽精神。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时,可以通过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象,以及人类抗争洪水、建造堤坝、植树造林等种种拓展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也通过这些画面展开更深层次的联想,从而更好激发其对胜利的渴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及决心,并借助想象力使听众的情感与作品的艺术表达形成完美的共鸣。

(五)象征性

多媒体音乐能赋予艺术形象较强的象征性。在多媒体音乐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声音进行多样化的处理,以声音的表现和变化运动,赋予艺术形象象征意义。如平缓的长音和微弱的音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宁、平静的象征,急促的断音和强烈的印象则一定程度上是激烈的象征。在《大海》这部音乐作品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借助弱奏定音鼓来对大海的平静进行表现。在《嘎达梅林》这部音乐作品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凸显出草原的辽阔和宁静。同时多媒体音乐还能通过音色的控制更好地对动物或人物进行象征意义的表现,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经典音乐作品中,借助小提琴来对祝英台的女性形象进行表现,而用大提琴来对梁山伯的男性特点进行表现。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辅以风筝、蝴蝶等画面影像的表现,强化了人物形象的表征。因此,要结合不同乐器下呈现对象的特点,进行不同影音、图像以及辅助音的插入和呈现,从而正确、有效地实现象征意义。此外,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小提琴音乐的柔性进行调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象征和表现深陷爱情中缠绵的主人公。除了结合声音属性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运动,更好地展示音乐形象。比如龟兔赛跑这一交响乐中,通过大管的浑厚音色和沉稳旋律来对乌龟进行象征,展示出乌龟的特点,而轻快活泼的旋律以及单簧管来对兔子进行象征,贴合兔子的机灵敏捷特点,这时就可以根据乐器和旋律的交替变化,插入兔子急速奔跑、乌龟缓慢爬行的图像,还可以适时地插入一些运动的呼吸声,以强化象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多媒体音乐的发展,传统音乐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得到极大的改变。多媒体音乐通过添加、改造声音和加入影音图像等技术手段,使音樂的抒情内涵和艺术表达都得到了延伸和发展,音乐演奏更加扣人心弦。通过多媒体技术对音乐节奏进行创新改编,还能够改变音乐基调,赋予音乐以全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更顺畅地展开对音乐作品中艺术形象、艺术情境的联想,获得更好的音乐体验。因此,当代音乐家要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加深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使多媒体音乐的呈现更具渲染力,艺术元素更加丰富,带给听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参考文献:

[1]张耀娟.巧用多媒体技术,建构魅力音乐课堂[J].山西教育(教学),2023(03):63-64.

[2]于涛.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评《高校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应用》[J].人民长江,2023,54(02):242-243.

[3]凌宇欣.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音乐的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2020(19):102.

[4]杨勇.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音乐的艺术特征[J].音乐创作,2015(07):142-143.

[5]廖丹.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特征[J].艺术教育,2011(04):101.

(作者简介:王龙,男,博士研究生,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与教育)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听众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YOUNG·节奏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