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公主下嫁文化
2023-07-14晋华
晋华
“和亲”是中国古代为维护王朝统治而进行的一种政治行为,不管是汉朝的昭君出塞还是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都属于这种情况。在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笼络当时的蒙古王公,实行了长达百年的满蒙联姻政策,而赤峰市是清朝皇室下嫁公主最多的地区。
清代赤峰地区为塞外重地,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乾隆年间,先后有七位公主奉旨下嫁至此。公主们远离家乡肩负使命来到漠南草原,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和平与稳定。赤峰博物馆“和同一家”展厅中,“草原姻盟”板块展出了包括公主朝服、配饰,清代官窑瓷器,清代佛教文物及生活用品等珍贵展品,多方面展现了公主厘降(王女下嫁)塞外的草原生活,宛若徐徐展开一幅清公主下嫁塞北、建设草原、民族融合的历史画卷。
赤峰博物馆
百年姻盟 皇家恩泽连草原
“金妆璀璨美华仪,皇家礼度显尊崇。” 清代公主下嫁,又称“厘降”,有严格的礼仪制度。史料记载,指婚、纳彩、出降、合卺、归宁,公主下嫁的礼仪制度繁琐、规范,均在紫禁城内举行,气势恢弘。在俸银、陪嫁礼品、下嫁仪式和陪嫁人丁的配制上也不盡相同。朝服的形制、高规格的下嫁礼仪,体现了公主的身份和地位。在赤峰地区,先后发现有关公主的陪嫁妆奁,公主所用之物皆是物尽华美,包括金银器、服饰、瓷器和生活用品等,等级规格高、制作工艺繁复,色彩追求艳丽,样式崇尚变化奇异,代表了清代手工业制作的最高水平。
展厅的显要位置,陈列着苏绣彩蝶袍、苏绣博古袍和珍珠团龙袍三件珍贵的袍服,为固伦荣宪公主下葬时身上所穿。其中珍珠团龙袍可谓稀世珍宝,这件袍服明黄色缎面上用金线缀八万余颗小米粒大小珍珠,绣成八团祥龙图案,每条龙中间都用珍珠缀绣“寿”字,色彩鲜艳寓意吉祥,做工精细巧夺天工,可以说是一件极尽华丽的袍服!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帝的三女,荣妃马佳氏所生,康熙三十年(1691)19 岁时,下嫁巴林右旗札萨克乌尔衮郡王,雍正六年(1728)病故,享年56 岁。因其是康熙帝非常喜爱的一位公主,身份地位尊贵,所以留下的遗物尽为珍品。公主去世时头戴的凤冠和身上佩戴的金饰有100 余件,这些饰件形态各异,使用花丝、点翠、镶嵌等工艺,做工极其精致,样样堪称精品。“岁寒三友”金饰使用赤金打造,嵌以绿松石、玛瑙、宝石等,构成典雅华贵的松、竹、梅图案,尽显高雅之气。累丝镶珠宝凤形金簪由金丝编缀焊接而成,凤为昂首、张口、修尾、平翅,两翼及背部、尾部均有镶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金碧辉煌,光彩照人,和公主金枝玉叶之身甚是相符,不仅显示了皇家的奢侈豪华,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制作工艺。
金凤饰件,清雍正七年(1729),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尔灯苏木荣宪公主墓出土
清代粉彩带盖盆
“南不封王,北不断亲”是清朝统治时期实行的政策,其核心内容就是满蒙联姻。清入关以前,为了共同对抗明朝廷,就开始了与蒙古族各部的联姻活动,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本人均与蒙古科尔沁部进行过联姻。入关以后,为有效管辖蒙古族各部,实行“正其疆界、悉遵约束”的盟旗制度,满蒙联姻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在“结以亲谊,托诸心腹”的原则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康、乾以后,这种联姻更加制度化,特别是乾隆时期,严格执行“指婚蒙古”的制度,“指婚”保障了清室与蒙古族各部的长期姻亲关系,也是清室宗亲女子奉旨下嫁蒙古族各部的真实写照。清代,共有七位公主下嫁到赤峰,她们身份尊贵,位列《玉牒》,维系着边疆与朝廷的姻亲关系,逐渐与当地各民族融为一体,是百年姻盟的基石。
盟旗制度与满蒙联姻是清朝为稳定边疆而实行的重要政治举措,这种地域上的盟旗之制与姻亲联谊架起了各民族和同一家的桥梁。
开城设镇 京师品味传草原
清代五彩罐
清康熙四十二年 锦朱本 墨双书诰命卷轴
公主下嫁,以及蒙古族王公和京师的密切走动,极大地推动了草原物质文明的发展。例如,公主府和王公家中的摆放之物很多为官窑瓷器,如双龙戏珠景泰蓝瓶、哥釉龙纹瓶、祭蓝盘、蓝釉梅花瓷瓶等,这些瓷器通过赏赐或市场流通,流入到赤峰,反映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高水平的瓷器制作技艺和装饰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说明蒙古族王公受汉文化影响,对器物的审美和需求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为了让公主在草原生活的更舒适,公主下嫁时伴有皇帝赐予的“陪嫁户”和“胭脂地”。“陪嫁户”主要是成户的奴仆之家,服务于公主的日常衣食住行等。“胭脂地”是皇帝赐给公主的土地,公主可以通过对“胭脂地”的种植或收租,以保证公主的经济来源。胭脂地大小视公主品级与皇帝亲疏而定,最多可达五六百顷。如:固伦淑慧公主的胭脂地在隆化县境内的波罗河屯平地500 顷( 今河北省承德)。她陪嫁的三百户工匠,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他们烧砖、建房、做工、种田,使巴林草原出现了较大的聚落,同时陪房人多为满族,在当地成家立业,逐渐与下嫁地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民族一体化进程。
公主下嫁以后,开始了对北部边疆的建设。自公元1629 年,努尔哈赤三女莽古济格格下嫁到敖汉部以来,历代下嫁的清公主都带着七十二行手工艺人和陪房人来到赤峰地区,开启了她们建设塞北的新篇章:开城辟地,建城设镇,先进技艺被带到当地,府衙、寺庙等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于是以公主府为中心的城镇开始形成,以城市为基础的商业和贸易开始萌芽,在公主的带领下,汉蒙满各族人民修筑房屋,辟街立巷,开展贸易,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清代赤峰的“经棚”“大板”“乌丹”,敖汉旗“下洼”“宝国吐”,喀喇沁旗“公爷府”都是清代闻名的商贸中心和塞北商埠,相继出现手工业作坊、商肆、钱庄、当铺。城镇商旅云集,南北往来络绎不绝,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农耕蕃殖、市肆殷阗”的景象。
清代金字藏文经卷
清代龟鹤铜烛
清代景泰藍烛台
曼达,每一层放置五谷等物,新粮祭祀中使用
除下嫁公主均建有公主府外,淑慧公主下嫁巴林草原后,还建造了巴林桥,解决西拉沐沦水患;荣宪公主兴建了荟福寺(俗称东大庙);温恪公主除修建金水桥,改造河道,还经营了“清龙泉”与“永盛奎”两处制酒作坊。佛教寺庙的陆续修建,使赤峰地区的喇嘛教日益兴盛,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寺庙建筑、遗址、佛像、佛经、佛塔等文化遗存。
公主文化 民族融合在草原
公主下嫁漠南草原,对维护国家安定、促进民族间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后人以修陵寝建庙祭祀的形式缅怀纪念她们。端静公主去世后,由其陪嫁的十姓满族陪嫁户守陵,今喀喇沁旗的“十家村”就因此而得名:端敏公主去世后,有七姓人家成为公主的守陵人,掌管公主的祭祀。公主文化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它根植于“满蒙联姻”的历史沃土,发展于清代民族融合的政策背景下,现在已经成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清公主文化在后世的延续和传承。
赤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固伦淑慧长公主红漆金字楠木骨灰罐,这件文物系整块楠木挖旋而成,罐体通施红漆,从肩部至罐体下腹部以金粉环行手书藏文超度经。1966 年,出土于巴林右旗。同时出土的,还有汉白玉“淑慧公主”墓志,由志盖和志石组成,以满、蒙、汉三种文字雕刻。固伦淑慧长公主(1632—1700),名阿图,清太宗皇太极之五女,孝庄文皇后所生,清世宗顺治的胞姐。公元1641年下嫁喀尔喀蒙古额驸博尔济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尔哈。公元1648年复嫁巴林部铺国公色布腾,所以人称“巴林公主”。淑慧公主本人性情温良,爱护百姓,更是做了无数的惠民善事,包括修建公主桥、建西大庙、收留流浪邻部等。公元1700年正月在京师病逝,享年69岁。康熙皇帝曾三次为公主撰写祭文,以表达对她的敬意。
公主们肩负使命来到漠南草原,传播先进文化,在疆域开拓、民族融合、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