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日照那些惊艳了时光的非遗手艺
2023-07-14
剪纸 摄影丨张顺
日照黑陶:原始文化中的瑰宝
日照黑陶是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1936 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先生,带领考古队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4500 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 毫米,最薄处仅0.2 毫米,重22 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称为“标准黑陶”,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极致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日照黑陶俗称日照土陶,随着时代变迁,日照土陶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实用到观赏,从百姓生活中的灰黑色实用性土陶,发展为高档黑陶工艺品。因此名字也发生了变化,1990 年以后,日照土陶的官方叫法为日照黑陶。
日照黑陶具有“黑如漆、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其表面以透黑的砂质陶和乌黑光亮的细泥质陶为主,工艺由简单的雕刻工艺发展到镂空、挑点、剔泥、平雕、浮雕等工艺技法80多种。日照黑陶造型古朴美观、高雅大方,融古老制陶工艺与传统工艺美术于一体,对拉坯、装饰、烧制要求十分严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黑陶工匠 摄影丨王伟时
东港剪纸:小剪刀传承大艺术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唐代杜甫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描述,剪紙被广泛流传于民间。明、清时期,剪纸艺术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各种名目繁多、样式不一的剪纸手法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日照东港剪纸就是在这一方沃土里生长出来的娇艳之花。
东港剪纸多以单色,五色图案为主,纹样古朴、色彩艳丽、造型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为:一是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是沿海地区风格,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剪纸,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十分相似,透过花样繁多的装饰使剪纸外型更加饱满丰富。
东港剪纸的制作技艺在民间代代相传,从实用、工艺品领域逐步发展到艺术、收藏品范畴。东港剪纸在创作上讲求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利用独特的“散点式”构图方法,将三维、四维乃至多维空间中的物象平面化、生动化地表达出来。
农民画传承 摄影丨张旭
泥人郑彩塑:守一份宁静,捏一世繁华
传说天津泥人张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欲动。日照也有这么一个泥塑高手,他就是郑杰,被周边的村民称为“泥人郑”。
泥人郑的手艺从何而来呢?据了解,清光绪年间,郑杰的老祖郑淑慎是一位乡绅,特别喜爱金石书画,闲暇时候也养花种草。有一次,他收留了一位患病的流浪泥塑艺人,艺人大为感动,病好后就将祖上流传的手艺传给了郑淑慎。传到郑杰,已是第四代。
郑杰打小酷爱捏泥人,他除了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还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郑杰凭着一块泥巴,几把小刀,一个简单的工作台,经搓、摘、推、捏、扳、剪、挑等手法,前前后后创作了数万件泥塑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一些贴近生活的民俗风情人物,有《鱼娃》《山妮》《西游》《封神榜》《水浒》等民俗风情人物百十件。由于郑杰的作品接地气、有灵性,备受人们的青睐。
日照农民画:尺幅之间的大世界
日照农民画,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今鄠邑区),并称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乡”。其创作始自上世纪50 年代,当时日照文化馆不断组织一些农村绘画骨干,画一些画从事宣传活动,继而发现与培养了一些农民画作者。上世纪70 年代末以来,创作队伍发展到600 多人,作品数量与质量都有了空前的提高。1988 年,日照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7 年,“日照农民画”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遗。
在表现形式上,日照农民画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吸收融合了汉代画像、民间抹画、木版年画、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特点,并将其传承与发展,使作品构图饱满丰富、多而不乱。他们不讲透视、不重比例,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使画面具有浪漫稚拙、积极明快的风格,及独特的装饰美与形式美。在用色上,他们大胆使用红、绿、黄、蓝等纯色,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刺眼,颜色单纯而不单调,洋溢着浓郁的乡俗乡韵,给人以强烈的美学享受。春耕秋收、打井修渠、养鸡养鸭等生活与劳作场面,在农民的画笔下活龙活现,呈现出清新、明快、和谐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