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3-07-14生霞
生霞
【摘要】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教育家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之一,是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章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入手,探讨了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现状及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支架式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9—0067—04
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教学实践的不断进步,国家对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新课改目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但是,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一些教师还未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方法规律化、模式化。而支架式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高效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实践与锻炼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原本是建筑行业的用语,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脚手架,是建筑工人在建造房屋等建筑物时临时搭建起来的架子,后被应用到教学领域。支架式教学能为学生构建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将知识点进行分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国家关于支架式教学的研究早于我国,我国最早关注理论本身,后来过渡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何克抗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最早在中国引起了轰动,他在文中提出了此方面的理论、定义以及五步教学环节[1]。后来,庞维国在《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中,又对支架式教学作了进一步研究[2]。庞维国提出自主学习作为支架式教学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需引起教师的注意,而且要善于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我国学者们还将支架式教学分别放入小学、初中、高中,分段研究分析支架式教学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介入程度,无论在何阶段都有4个支架:首先,找准最近发展区,奠定最低基础;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外显型支架;再次,引导学生体验语文魅力,借助内显型支架;最后,设计评价支架。综上所述,教师即为学生提供帮助之人,支架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对于教学主体关系的研究有很好的弥补作用,而且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对支架式教学法起直接指导作用。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其一是学生现有水平;其二是将要达到的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便是最近发展区。而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又与之相似,及i+1理论,i指的是学生现有水平,1指的是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但又是学生可以理解并能够达到的水平。因此,无论是最近发展区还是输入假说理论都强调学生水平不能自己提高,必须借助一定外力,在教师引导下或在同伴的相互合作中自主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确定稍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进步。同时,支架式教学又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是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而布鲁纳等学者也在不断完善建构主义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兴起,各界学者对它的研究更加深入。到了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运用到实践中,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认知是一种主客体共同作用的成果,所以只有主客体相互作用,才可以促进个人认知发展。这一理论间接承认了环境的作用及外在的力量。也就是说,人类认知发展需要外在环境触动。而且旧的知识与新环境融合,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同化,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二是顺应,改变自身结构,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起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同时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建立知识框架,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内化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此外,教育家加涅提出的学习条件理论也为支架式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加涅认为,引发学习的条件,有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两种,内部条件指学习的动机能力及已有知识框架,而外部条件指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刺激。因此,教师可以控制外部条件,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而在支架式教学法中,教师构建的支架是外部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对外部支架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构建新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学习汉语知识,提高认知水平。还有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也为支架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新学习的知识要与已经习得的知识建立一种联系,这也是支架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支架式教学法,还要求将新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知识经验、习惯联系起来,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新知识,使其稍高于现有水平,然后将知识进行再组合,以此将新知识纳入原有体系。
三、支架式教学法研究现状
布鲁纳等心理学家在1997年最先提出了支架教学的理念,他认为人的学习就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的过程。在上文中,我们也进行了分析,这种教学法是在最近发展区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随着人们对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法也有了深入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之后,支架式教学法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而对支架式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点、实施步骤及类型等方面。像美国的迪克森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法的特点是系统有序性,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教师从旁辅助;之后普利斯里又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认为支架教学有暂时性,支架仅是辅助学生学习,而这个支架也会随着知识的不断内化而消失;此外,国内学者刘杰也对其进行了阐述,说明了支架式教学法的合理之处,需在最近发展区内搭建并建立在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延伸。在2011年,斯伯克特还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辅助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无形中提高了自己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学者们对支架式教学法类型的划分研究得很多,并且也很深入,但是对类型划分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学者都是按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宫玉珍提出了三步式支架教学,三步分别为搭支架、设情境、自主探索。这三步可分为六个环节:预习探究、完成学案、分组讨论、点评总结、归纳整理、检测反馈[3]。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将眼光放到了教学中,但是关于支架式教学法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多在中小学教育中,例如袁宗金《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等等[4]。
四、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现代高中的古诗文阅读鉴赏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学习方法规律化、模式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带入实际课堂,教师可以将朗读支架、比较支架、鉴赏支架等带入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如,教师在讲解《望海潮》一文时,提到炼字的问题,其中“怒涛卷霜雪”中,能否把“卷”字换成“推”字,为什么?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单个字的妙处,我们可以采用朗读支架和对比支架。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体会到海潮那种磅礴的气势,有一种排山倒海、浪花飞溅的情态;再将“推”字放入诗句中,则没有那种感觉,因而“卷”字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推知炼字题的答题思路。首先,我们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并指出该字所用的手法,进而展开想象或联想,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象,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最后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一直备受教师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习情况并不理想,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支架式辅助教学很有必要。
2.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了能使教学引导学习者逐渐靠近预设的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提前设计好各环节的支架,以此唤起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的地方支架是可以重复搭建的。例如,在难度较高的题目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小步子原则,先让学习者达到较低层次,再搭建一个新的支架,从而层层深入。而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来说,比如朗读课文、写字等,则不需搭建支架,因此,教师要灵活使用支架,以取得最佳效果。
在阅读中,创设情境是基础。学习者若想深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细腻感情,就必须走入作者的世界,而情境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帮助学习者走向作者内心世界的通道。情境的创设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必须保证情境的创设以学习者的生活面为基础,从而保证学习者沉浸其中。此外,要想深入品析一篇文章,除了文字的浅层意义之外,还要对其语言进行品析。例如,教师在教授《将进酒》这篇文章时,针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教师可以采用对话支架进行教学,从而让学习者体会作者蕴藏在背后的情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作者表面看是及时行乐,沉醉酒乡,可他真的甘心就此沉沦,每日对酒当歌吗?背后又有怎样的情感?教师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分析,这样学生便会深入思考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其实是壮志未酬,渴望建功立业。通过对话支架的搭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作者的细腻情思,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与作者共鸣。这种支架式教学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即小组合作讨论,通过集体合作促进个人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协助,互相搭建支架。教师可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呈现答案。教师将答案汇总,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修改,最终呈现正确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每个组员都参与其中。分组时还要考虑学生不同的情况,让小组成员间可以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还要时时了解成员的讨论情况,时时观察每位组员的参与情况,以此在互助合作中使每位组员的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3.支架式教學在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议论文写作是高考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议论文写作的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但是现如今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由于相较诗歌等文体来说,议论文更易使用教师所提供的模板;同时,高中语文课时相对较少,但任务重,因此,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时,就会总结出一系列模板;例如,在材料中加中心论点之后分别提出分论点,最后立足青少年自身提出建议。但是时间一长,教师便认为,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只需教授相关模板即可,而缺少思维上的引导教学。而新课标的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因此,模板式教学已不再适应当前形式下的语文课堂,而支架式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还能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学生能将自己的情感更好地外化并表现出来,从而做到情感真挚。我们可以采用与学生交谈的方式,通过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进行联想,由此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合理利用范文支架,发挥其示范作用,使范文更具直观性。
五、支架式教学的运用要合理有度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高中语文教师对阅读能力的提升越来越重视,对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并开始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重要性,但教师若以服务高考为主要目的,一味向学生灌输阅读技巧,只关心应试教育本身,那么学生的收获及能力的提高效果并不显著。如此,也不是教育教学的初心。因此,教师要学会适度调控,设计合适的支架。此外,还需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过度依赖支架式教学,否则会走入思维定势的困境。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好情景、谈话等多种支架的辅助作用,不要过早或过晚撤离支架。更要注意支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重视学生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搭建合适的支架。只有这样,高中语文的教学水平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宫玉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2(13):118-120.
[4]袁宗金.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03):39-41.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