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2023-07-14杨虹
杨虹
【摘要】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敏感和叛逆的时期,在情绪和情感上很不稳定。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变化较快,但自身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又处于懵懂的阶段,导致其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进而引发心理疾病。因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快乐学习并健康成长就成为小学阶段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结合实际深入探讨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9—0052—03
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儿童心理健康的起点,也是未来成年时期心理健康稳定性的基础。对此,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努力发展成为身心健康、意志坚定的人。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环境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新环境、新老师、新伙伴,一切都是新的。来到陌生的环境里,学习任务重了,时间紧凑了,压力也随之增大,这些都是对其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的一个考验。有些学生的心理成熟度高、弹性好、性格温和,他们去到新环境,哪怕有些制度让自己感觉不舒服,也能慢慢适应,但是对于个性较强,或者处在叛逆期的学生来说就非常困难,部分学生还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比如,困惑、焦虑、害怕等;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打瞌睡,没精神;有的学生无法约束自己,总是在课堂中干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躯体化症状,比如一到学校就发烧、呕吐,但去医院检查并未发现躯体疾病,从学校的环境回到家里症状就会自然减轻等,这些都是由于小学生的适应不良造成的。
(二)人际交往问题
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很忙,孩子缺乏交流,也不会寻找方法,久而久之接触的人越来越少,交往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当他们遭遇事情时,总是会以沉默来对待。此外,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样会让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和他人交往时不会谅解别人,遇到困难时知难而退,从而影响人际交往能力[1]。
(三)厌学逃学问题
厌学指的是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倦怠情绪,冷漠逃避和对抗的心态及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不爱学习、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甚至出现逃学、说谎、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据调查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左右,这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长期跟不上教学进度,究其原因多与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有关[2]。
(四)意志障碍
部分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不论说话、做事都经不起外界的打击。这时的学生就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雨。从小娇生惯养长大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自尊和脆弱的心灵,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别人不经意的批评对他们的内心就是莫大的伤害,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他们就会显得无所适从,只能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时间久了,就会将他们本来就很薄弱的意志力变得更加薄弱,于是,这种逃避的方式便成了长久、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成因
(一)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当家庭环境纷杂度高时,空间杂乱无序,充满噪音,容易引发儿童认知混乱,并进一步造成其情感上的混乱,威胁儿童自身的安全感,导致儿童的心理压力失调,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在学习上不肯吃苦,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即通过严厉的方式进行呵斥,使得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对立情绪较为严重。
(二)学校因素
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仍布置大量的作业,搞题海战术。这样不仅会带给学生较大的学习压力,使其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致使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习惯,还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面对部分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和家长的指责,会让学生经常感觉自己不够好,甚至产生自卑感,以至于对未来失去信心。此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三、解决策略
(一)学校方面
1.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作为学校,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广播以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主题班队会、心理剧展演、制作手抄报、绘制心理漫画、考试心理辅导讲座等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懂得心理健康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使其健康成长,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衔接,全面排查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学校要提前分析研判学生可能存在的适应不良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采用学生自己报告、日常观察、访谈、心理绘画或其他专业心理评估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全面摸底,筛查学生心理问题,掌握学生的具體压力来源和情绪行为问题。
3.关注差异,针对不同年龄特征和学段特点提供心理指导。学校和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不同学段特点与个性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阶段,以组织开展游戏或心理拓展活动为主,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表达,指导学生学会识别情绪并加以调节;针对毕业年级学生,要提供教育、教学和心理的全方位支持,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4.实施干预,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学校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完善心理危机预防、识别、干预、转介机制,搭建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平台,促进心理危机干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沉迷电子产品或行为偏差等情况的学生,提供干预性心理辅导,开展行为矫正,协助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要加强关注,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促进其转变认知、优化心态。
(二)教师方面
1.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与信任。处于小学期间的青少年正处于发展和成长的时期,心理很容易发生变化,不同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首先要通过日常对每个学生的观察,与学生单独的交流沟通以及通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等方式,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状况和成长环境等基本情况,并针对每一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出一个合乎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方式。此外,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与尊重,看到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学生的特长,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
2.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必要的。教师要经常学习新知识,不断掌握教学最新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要掌握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的使用方法。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教学。此外,教师还要修炼自己的教育情操,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打造影响力强的教学风格。
(三)家长方面
1.加强文化学习,完善自身。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心理健康带动孩子心理健康,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让孩子身心快乐的成长。同时,要多关注孩子心理上的健康,一旦发现异常,就要积极地进行教育及引导,避免其受到过大的刺激。
2.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因为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很多年轻父母都忙于工作,缺少與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亲子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亲密度,能让因为忙碌工作而疲劳的精神状态得到舒缓和放松;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亲子互动除了可以促进感情,还能显著提升孩子的各项能力,从而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四)学生方面
1.引导学生做好合理宣泄。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难题,也会产生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排解和释放,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安慰之余,不妨让学生大声哭出来,或是以其他不会影响他人的行为将自己的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阴霾。
2.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手足无措,缺乏应对的策略及办法,这样很容易产生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对此,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参谋”,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而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成长。
总之,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我们不仅要熟练运用各种心理技术,还要用心陪伴,真诚对待,只有获得他们的信任,我们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而找到帮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巧素.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师,2017(10):25.
[2]程海.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4(04):19.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