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东盟区域化前景探析
——从经济对话角度的思考
2023-07-13唐水灵
唐水灵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 554309)
一、与东盟经济对话31 年来基础牢固
1991 年,中国与东盟开启官方对话,双边贸易额仅为79.6 亿美元,1996 年,与东盟正式成为全面对话伙伴关系,2020 年双方贸易额为6 846 亿美元,2021 年达8 782.07 亿美元。30 年来双方贸易规模急速扩大,合作硕果累累,关系日益紧密,贸易投资发展迅猛,不仅在经贸区建设合作卓有成效,也逐渐加深产业链供应链相互融合,在多种合作机制推动下,双边积极构建日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一)自贸区建成后成效显著
2004 年1 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开始下调农产品关税,并在两年后将600 种农产品关税降至为零。CAFTA 正式在2010 年1 月启动,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13%的世界贸易额,成为涵盖11 国、19 亿人口、GDP 近6 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更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贸区。[1]
(二)双方互为第一贸易伙伴
2020 年,双方形成互为第一贸易伙伴的良好关系,中国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强国与重要的外国游客来源地。基于双方关系取得的重要成就,在东盟10+3(中日韩)财金合作机制战略方向愿景文件的基础上,中国加强建设区域金融安全网,并提出加强政策协调、基础设施融资、贸易投资本币结算的倡议。2021 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互相投资金额达3 100 多亿美元,全年贸易额达到7 895 亿美元,充分体现双边经贸稳定发展的韧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良好势态。
(三)构建日益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1.与东盟正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21 年11 月,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鼓励亚洲金融机构在双方互联互通规划中给予相关支持,以便双方开展高质量合作,同月22 日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式建立,将积极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2.共建“一带一路”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带一路”机遇下中国与东盟双边合作关系开启新的征程。例如,中老铁路既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国际供应链班列,更是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黄金渠道,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迅速发展中国与老挝的直接贸易、与途经老挝的过境贸易,发运货物直接覆盖东盟十国,大力推动沿线经贸、旅游、物流往来。
3.ACD 构建区域共识
亚洲合作对话(ACD)在六大支柱领域合作中取得明显进展。2020 年,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建立了快捷、绿色通道以便利人员往来、货物流通,积极促进经济复苏,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洲合作对话积极对接的基础上,亚洲整体、中国与东盟双边建立了“共建、共享、共赢”的共识。
4.RCEP 成为区域合作新范本
2022 年1 月1 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深化与东盟6 个成员国在边境贸易服务、双向投资便利化等方面的改革。中方根据协定实施作出具体部署:一是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提升边境口岸通行能力,发展边境地区外贸企业,建设面向国内外的边境地区贸易中心;二是扩大展会等平台对贸易投资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与RCEP 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与双向投资;三是提高在贸易投资发展中的人民币结算作用,推动区域内贸易投资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为服务东盟区域经济打造了更有力的范本。除此之外,从同年5 月1 日起,RCEP 在中国和缅甸之间生效实施,海关总署令第255 号文件第二条适用成员方内已增添缅甸。这将推动RCEP 在中国与东盟范围全面实施更进一步,双边经济合作将走深走实。
就中国与东盟三十多年对话历史来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代表双边迈入发展新台阶,ACD倡导的区域共识为深化双边合作打牢地基,“一带一路”机遇与RCEP 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对人民币实现东盟区域化至关重要。
二、提高人民币东盟区域化水平:历史与现实
(一)中国货币在东南亚初步区域化
中国货币在中南半岛已有两千多年区域性的历史,[2]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地缘政治关系,双边在建筑、习俗与文字上保持很多相同点,合作历史源远流长,也为中国货币在东南亚地区内流通创造了条件。
两汉时期拓宽海道规模、三国时期造船业发展壮大、魏晋后开辟的以广州为起点经过南海诸国的沿海航线、隋唐及宋元时期广州通海夷道的鼎盛发展,将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大量输出至海上丝路南海航线的国家,尤其是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商贸大量频繁来往导致了中国货币在东南亚市场广为流通,嘉定十二年(1219)南宋政府下令推行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防止钱币外流,则印证了中国货币已成为地区通用货币。
(二)东盟区域人民币功能多样化
东盟具备与中国开出货币金融合作最优条件,到目前为止人民币跨境使用已全面展开。2011 年11 月东盟系列峰会中提到,中国央行与东盟各国银行间已开展多种形式对话与合作。首先,我国央行与越南、老挝银行互相签署双边结算合作协议;其次,中国与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其总额超过230 多亿美元;最后,2009 年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后,我国银行在东盟多个国家内开展了人民币结算业务。
1.用于国际支付与结算
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投资、旅游往来十分频繁,在越南人民币几乎以边境贸易和旅游的方式广泛流通,根据越南政府2000 年颁布的《外国在越南投资法(2000 年修改补充合成版)》,允许在边境、口岸区域的货物和服务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2013年,双边的边境贸易额中九成以上均以人民币结算。[3]
2019 年1 月,缅甸正式宣布添加人民币作为官方结算货币,同年7 月我国国内银行首次开通了缅甸人民币汇款服务。2021 年10 月,缅甸央行公布允许银行在特定条件下将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及结算货币,同年12 月,缅甸公布允许中缅边境地区使用人民币与缅元直接贸易结算,为边贸合作提供了便利。
2.启动本币结算机制
2021 年9 月,中国与印尼正式启动本币结算机制,直接体现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在本地市场上人民币已可与印尼盾实现直接兑换交易,双方货币金融合作迈出重要一步,为跨境贸易投资使用双边本币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降低了外汇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本币贸易融资和直接投资,对两国双方企业合作带来巨大吸引力。
3.纳入外汇储备
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分析,2019 年第三季度离岸人民币存款为2.33 万亿元,其中新加坡人民币存款为1 630 亿元,相较于1-6 月增加87 亿元,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逐渐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外汇储备中。
4.金融科技支持人民币赋能新发展
2016 年10 月,泰国开泰银行与腾讯微信展开合作,并在本地推广超过20 万个布点,中国游客均可利用微信进行支付,且百度钱包境外支付业务也一并在当地上线。在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柬方表示,柬埔寨银行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科学技术提升,手机和二维码支付作为当前最便捷支付方式,柬埔寨已接受微信与支付宝作为跨境支付手段。而泰国央行表示继货币互换协议之后,中泰双方央行再度签署金融科技合作协议,以期打造更全面更便利的跨境支付体系,进一步推动商贸投资便利化。
东盟是人民币区域化试点最早的地区,也是与中国在货币金融合作方面业务最广、反响最好的地区。在双边三十多年合作对话中,随着旅游往来频繁、贸易投资逐渐便利化,人民币在区域内地位愈发重要,也逐步实现国际支付、本币结算、外汇储备等功能。双边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多、金融合作不断加深,东盟对人民币的认可度接受度逐渐提高,人民币对区域影响力也在扩大,为双边构建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尽管人民币在东盟区域化道路上仍面临不少挑战,同时也看到了更多机遇。
三、阻碍人民币深入在东盟跨境使用的难题
(一)经济水平差距使人民币难以向区域整体迈进
在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商品贸易仍占据国际合作中的重要地位。2021 年第一季度我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为1.244 万亿人民,2022 年第一季度达1.351 万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8.4%,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趋稳。在RCEP 与中老铁路的支持下,双边进出口值继续上扬,规模和质量提升至较高水平,充分体现双边经贸关系的韧性,为区域经济复苏提供强有力的支柱。
但从各国进出口额来看,尽管2022 年第一季度进出口值较上年同期几乎均呈正增长水平,但进出口规模最大国与最小国竟然有几十倍进出口额差距,直接反映了东盟各国商品市场规模差异,市场需求的不平均使人民币难以面向区域整体迈进。
表1 一季度与东盟(国家)进出口金额(万亿人民币)
(二)资源经济的单一性
两年的第一季度文莱与我国进出口总值分别为0.003、0.004 万亿人民币,我国从文莱主要进口原油,出口纺织品、建材和塑料制品。尽管文莱经济水平发达,但与我国进出口商品贸易程度不高,过度依赖油气产业难以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合作领域也较为狭窄。虽然RCEP 的政策便利使文莱农产品、水产品能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但极度单一的产业经济体转型还需更多中国投资,人民币在文莱的跨境使用需要找到更多途径。
(三)经济发展水平极度不平等
老挝、缅甸、柬埔寨是中国友好交往的国家,也是东盟间较不发达的国家,我国通过经援逐渐拓宽至投资、项目援助及技术支持等帮助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现阶段柬埔寨市场需求迅速扩大,但商品市场规模仍难以跻身东盟顺位前五。老挝、缅甸仍处于经济转型的摸索阶段,只能通过对外合作机制红利、大量外企投资等推动生产资源流通及获得更大市场准入。长此以往如果停滞不前,形成与市场匹配度高的经济制度,推动从“被动发展-主动发展”的转变,与我国的经济合作面将逐步萎缩,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将逐渐缩小。
(四)与东盟建立全面互联互通仍需契机
中老铁路的建成为双方旅游业、服务业及其他行业带来重大机遇,实现了“陆锁国变陆联国”的美好愿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也让中老合作步入新时代。与“一带一路”对接的泛亚铁路东盟路线与中菲“大建特建”合作一旦落地,将推动形成我国与东盟全面互联互通,也将形成更完整的商贸旅游投资合作区域网,不仅为东盟实现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也将成为我国推动“双循环”的重要渠道。
中老铁路通车为泛亚铁路概念实现奠定基础,尽管目前雅万高铁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但东盟各国轨距不一、区域政治因素和资金问题等现实阻碍了泛亚铁路规划东盟道路的推进,且中菲“大建特建”合作难以继续推进,双边实现全面硬联通仍需一个契机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断了人民币在东盟跨境使用的便捷途径。
四、人民币东盟区域化迈上新台阶
(一)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我国制造业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方式改革,逐步转变为商品出口国内增加值提高,通过不断提升技术硬实力,近十年来,我国贸易前向参与度逐渐提高,在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贸易背景下,实现从终端组装生产到直接提供高质量中间品的极大转变,充分体现我国制造业实现了从“以质取胜”迈入全球价值链更高端环节。
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是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我国重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基于双边互补的产业链合作及市场拓展方向,构建更具稳定性及安全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即由于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政策推动关系,面对东盟我国具备优越的中间品出口环境,且在我国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建设背景下,双边经济合作更深层次发展是必然结果。
(二)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
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影响,世界旅游经济迅速萎缩,2020 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3.06 亿美元。但在2021 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全年GDP 达到114.4 万亿元;对东盟进出口首次突破5 万亿元,较2020 年增长了19.7%,其中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8 个东盟国家进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2021 年2 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205 万亿美元,2022 年2 月为3.213 万亿美元,连续三年外汇储备呈稳定增长势态,在疫情持续影响形势下双边进出口值实现新突破,展现了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及稳健的政策制度,也将提升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认可度与接受度。
(三)人民币汇率总体平稳
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变幻莫测,人民币汇率总体保持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继续发挥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
2020 年,人民币、菲律宾比索等货币兑美元小幅升值,12 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6.52,全年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累计成交30 万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3%。
2021 年,人民币继续以小幅形式对美元升值,泰铢对美元贬值幅度较大,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稳定在1:6.37,尽管全年汇率经过“震荡-升值-贬值-升值”的波动,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基本稳定势头,也是对美元保持稳健的少数货币。借助银行间外汇市场进一步开放及衍生品交易规模的增长,2021 年,人民币外汇市场总计成交36.9 万亿美元。外汇市场逐渐成熟,人民币汇率波动稳定,我国经济依旧保持长期稳定向好的发展趋势,这也构建了良好的跨境贸易环境。
(四)推动数字经济新格局发展
双边共建的中国-东盟信息港成为区域电子商务合作的重要工具,通过更便利的一体式经贸服务平台,将双边从云通道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下一步将以广西为枢纽建设面向双边的跨境电子商务基地,推动电子商务合作进一步跨越。为促进云南自贸试验区与东盟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云南建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将德宏打造成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并在瑞丽开展与河口的边民互市,通过广交会、进博会平台推动形成“数字+边贸”相结合模式,数字经济格局扩宽为人民币多渠道跨境使用提供了条件。
五、人民币东盟区域化对策与建议
一国货币想打开区域通道,首先,货币所有国必须拥有强大稳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其次,要与伙伴国秉持同发展、共繁荣的合作理念,在良好营商环境的前提下,货币的不可替代性将成为打通区域化道路的钥匙。
中国与东盟友好关系已持续31 年,我国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东盟中心地位,积极参与东盟主导的各种合作机制。在合作中时刻把握东盟规则,以不干涉、共协商、舒适合理方式处理双边发展面临的新情况,让东盟对我国和平发展国家形象保持高度好感。共同面对新冠疫情时,双边的守望相助体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精神,也为构建政治互信打牢基础。
山水相连的地缘优势将经济合作互利共赢践行得更彻底,不论是“一带一路”软硬联通还是RCEP市场开放规则,都为双边营造了贸易投资便利的营商环境,也推动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尽管发达国家货币在东盟市场抢得先机,但我国长期政治经济稳定,人民币不贬值、汇率总体平稳发展,逐渐弱化发达国家货币的不可替代性,在双边经济往来中吸引企业、投资选择将“砝码”逐渐转移到人民币上。
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已具备宏观条件,且双边开展货币金融合作效果最强,在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的模式下,人民币东盟区域化具有强大的潜能。就目前来看还需推动双边关系继续行稳致远,构建高度互信的沟通格局,积极促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继续深化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以缩短人民币实现东盟区域化的路程。
(一)积极构建政治互信,深入打造命运共同体
实现中国-东盟政治互信后双边将形成密不可分的对话格局,为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提供政治条件。以东盟为中心向各成员国辐射建立政治互信,有助于稳固“点对点”的安全环境,同时树立更完整的共同利益责任理念。下一步合作中,通过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深以东盟为主导概念,借助RCEP 政策大力发展双边经济合作新格局,同时积极促进与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服务区域整体协调,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政治互信格局,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二)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入营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局面
截至2020 年我国已设立21 个自贸试验区与1个自由贸易港,形成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自贸试验区版图。第一,可以通过推动自贸试验区全国覆盖,扩大中国整体特色资源优势。以贵州为例,地处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中间位置,通过借鉴前三者内陆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及后两省面向东盟的特色条件,发挥贵州数据产业优势,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与周边省份合作的国内循环,以及构造与国际接轨的数字经济循环,促成西南地区商贸投资便利化改革特色示范点。第二,积极加深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东盟间的联系。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东盟智库联盟的背景下继续推进多领域合作,积极发挥海南优势,建立商品市场、旅游市场等,应对后疫情时代及疫情后双边的需求。同时优化服务贸易管理,推进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发展,建立与东盟市场的长期稳定关系,为自贸试验区打造实用范本。
(三)继续加强互联互通建设
一方面是在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基础上,继续更新核心技术、实现重点领域创新突破,打通中国与东盟的基础设施建设难关,推动以中泰铁路为试验通道的泛亚铁路东盟道路项目进展。另一方面是继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转型,将RCEP 与我国制造业发展积极对接,扩大我国高质量中间品出口市场,实现制造业发展效率、动力变革。第三方面是创新国际展会平台功能,将可发展合作理念贯穿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平台,推动绿色金融、绿色制造服务,引导绿色投资,并配置高层专业论坛、绿色投资服务及完善的绿色投资规范,加快构建“实体、数字、绿色”经济全面联通,形成经贸、设施与民心相通的良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