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2023-07-13李文浩
李文浩
(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长春 130117)
一、引言
2021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现如今我们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不断发生改变。以往,人们的需求仅仅限于“吃饱”,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玩好”“过得好”,这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逐渐由最底层的生理需求,逐渐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变化的走向,了解消费结构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策略来适应经济的变化,更加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学者们对经济发展结构非常关注,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的学者大多从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用品及服务八个方面对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其中大多数学者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也有部分学者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张芬等(2022)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建立了消费水平评价函数模型,并对各项数据指标做统计分析和横向比较研究;徐雪仪(2022)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12 年间湛江市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整体情况,调查和研究表明该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有明显改变,但需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申书炜等(2021)基于重庆市2004-2018 年的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结果发展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喇叭”形态,农民的消费结构正不断完善;韩凤彩(2021)以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为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情况,研究发现居民消费已经从生存型消费转变为多层次消费结构,但是仍存在文化教育支出过少、住房方面支出过高等问题;秦雪尧(2021)基于中国居民消费支出情况,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主要消费因子”和“次要消费因子”两个公因子。
本文选取了近5 年学者对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以“居民消费”“消费”“消费结构”三个关键词的不同组合进行检索,得出近5 年学者关于居民消费水平研究的具体情况。从表1 中可以看出,在近5年的关于居民消费的研究中,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的学者在进行分析时所选择的地区包括全国、省、市不同地区,并且研究对象有全体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三类。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上,大部分学者在进行实证分析后,提取出两个公因子,仅有部分学者提取出三个公因子。
表1 近5 年居民消费研究情况
三、数据来源及变量界定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21)》中的“10-22 各市城镇居民人均收支情况(2020 年)”,具体包括16 个地区城镇居民的八项消费指标,即食品烟酒(X1)、衣着(X2)、居住(X3)、生活用品及服务(X4)、交通通信(X5)、教育文化娱乐(X6)、医疗保健(X7)和其他用品及服务(X8)八个方面。
四、基于城镇居民消费的因子分析
本文运用SPSS24.0 统计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首先进行KMO 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如表2所示,KMO 值为0.792 大于0.5,Bartlett 球形度检验显著性为0.000,说明选用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被其他变量解释,所选用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由表3 总方差解释可知,第一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70.376%,特征值为5.630;第二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0.607%,特征值为0.849,两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度达到80.983%,表明两个因子可以反映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在因子旋转之后,总累计方差贡献率无变化,说明原有变量的共同度没有受到影响,各因子被重新分配去解释原有变量间的关系,经过因子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发生改变,使因子更便于解释。
表3 总方差解释
图1 碎石图
由因子分析碎石图可知,在第二个公因子处出现了拐点,第三个公因子及以后的特征值较小,对原有解释变量的贡献很小,因而综合方差解释度和碎石图,确定主成分个数为2 个。
由于初始要素信息全面,不易区分出八个变量对每个主成分的影响,难以找到主成分的实际意义。因而,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如表4 所示的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从成分矩阵中可以看出,食品烟酒X1、衣着X2、居住X3、生活用品及服务X4、教育文化娱乐X6 在第一个公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将第一个公因子命名为“基本消费因子”;交通通信X5、医疗保健X7、其他用品及服务X8 在第二个公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将第二个因子命名为“保障消费因子”。
表4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根据表5,可以建立因子得分函数关系,用于计算山东省16 个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为了进行山东省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比和综合分析,求得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吃过之后,我从胡同里往前走,先是有几个妇女问我要不要小姐,后来又有几个妇女悄悄地问我,卖不卖器官。我感到有说不出的恐惧,这时候,有两个青年过来,要勒住我的胳膊,他们要绑架我,你们要干什么?我大喝一声,飞起一脚将一个人踢倒。又一拳将另一个人打倒,我飞快地跑出胡同。
表5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为了进一步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建立因子综合评价模型,以两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来进行计算,得到如下综合得分函数:
根据综合得分函数,计算出各地区综合得分。
由表6 可知,综合得分大于0 的城市分别为青岛市、济南市、威海市、烟台市、东营市、淄博市、潍坊市7 个城市,消费水平较高,其中青岛综合得分大于1 并远大于其他地区,这与青岛临海的地理位置和开放包容的产业政策有密切关系,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虽不靠海,但是作为省会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而对于威海市、烟台市、东营市、淄博市、潍坊市5 个城市,因毗邻海洋,地理位置具有优势,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中处于全省相对领先的位置。
表6 各地区因子得分表
在综合得分排名前7 的城市中,威海市在“基本消费因子”上排名倒数,而在“保障消费因子”上排名第1,说明威海市在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过大。对济南市和淄博市,“保障消费因子”得分均小于0,说明城市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人们基本消费水平提高,但是对于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其他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较低。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采用山东省2020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统计数据,对居民消费水平及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一是山东省居民消费结构随地区的差异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在综合得分排名前7 位的城市中,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东营市、淄博市、潍坊市几个城市因邻近海洋使得经济快速发展,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政策的倾斜使地区经济和消费结构呈现不同变化。在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济南作为唯一不临近海洋的城市排名第二,主要原因在于济南作为省会城市,享有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使得济南得以快速发展。
三是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人们的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失衡。济南市、淄博市和滨州市等城市,尽管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居民保障消费方面支出不足,这与当地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存在很大关系。在其中,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综合得分排名第二,但是在“保障消费因子”方面却排名第7,这与当地的社会保障政策存在很大的关系。
四是城市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省内东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各地区因子得分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到西”逐渐递减的态势,越靠近内陆,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二)建议
总体来看,受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政策以及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所差异。
为进一步优化升级山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首先应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由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不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应着力解决农村居民收入来源问题,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消费结构整体升级。
第二,给予经济不发达地区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方面的倾斜。因地理位置和产业政策的差异,山东省内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相关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沿海和非沿海城市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既要保证沿海城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又要保证非沿海城市经济得到发展,并且要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倾斜,保障地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经济的增长。
第三,完善区域经济的相关政策,改善就业环境,提升就业率,确保居民收入稳定,从而带动地区消费,同时稳定地区房价,减少高房价造成的高居住消费,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实行限购政策,保障居民的“用房住房”需求,防止出现炒房卖方的投机性行为,优化地区消费结构。
第四,完善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增加医保政策服务范围,减少医疗带来的高消费。
第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导居民正确的消费观念。政府和社会应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自己的消费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过度透支自己的消费能力,进而带来经济负担。
第六,加强各地区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各地区经济同步发展。鼓励各地区实现跨区域合作,定期开展经济交流和合作活动,实现不同地区优势资源互补,从而促进山东省各地区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