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进口潜力探析
2023-07-13田坤鹭辛立秋
田坤鹭,辛立秋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06)
在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作为中国粮食进口中的最大宗作物之一,大豆被提及了8 次。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到今年“加大扩种大豆油料”,背后折射出这颗小小的豆子,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22 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10243千公顷,比上年度增加1843 千公顷,增长21.7%;全国平均单产每公顷1980 公斤,比上年度增加28 公斤,增幅1.7%;大豆总产量2029 万吨,比上年度增加389 万吨,增幅23.7%。
大豆分为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其中巴西、美国、阿根廷是全球大豆最重要的生产国,主要生产转基因大豆,极少生产非转基因大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国。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同时,中国也在大量进口非转基因大豆,2022 年非转基因大豆进口量达到了150 万吨,有效保障了国内大豆的食用需求。大豆产业的“双轨制”,不但存在于中国,也同样存在于世界其他大豆主产国。例如,巴西、美国虽然生产的绝大部分大豆是转基因大豆,但都有相当比例的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双轨制”的根源在于需求,在食品加工领域,如酱油、豆制品等,采用非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料;转基因大豆则用于榨油、饲料原料。
为稳定国内大豆生产,保障种豆农民合理收益,2023 年中央农办协调推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出台一揽子稳定大豆生产支持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大产量大县奖励力度,引导大豆主产区发展大豆生产”“扩大东北地区耕地轮作实施面积”等。但是在我国现有耕种结构下,大幅度提升大豆产量困难较大,因此在保障国内大豆生产的同时,保证及拓宽非转基因大豆的进口渠道同样是稳定国内大豆供给的重要举措。
一、全球大豆生产情况
目前,世界上有98 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大豆种植,大豆营养价值丰富,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对畜禽产品生产和大豆油产量有着直接影响。全球大豆产量由1970 年的0.44 亿吨增至目前的3.6 亿吨,增长至8 倍以上,预计2022/2023 年度将会达到3.8 亿吨。随着我国大豆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产量和进口数量也迅速增长,1970 年我国大豆产量仅为877.5 万吨,而2022 年我国全年大豆面积达到1.54亿亩,增加了2743 万亩,产量首次迈上2000 万吨的台阶,自给率一年提升了3 个百分点。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种植面积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巴西、美国、阿根廷、印度和中国,其中大豆种植面积占比世界大豆总种植面积的86.8%,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占比为7.6%。产量最高的五个国家分别为: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和印度,其中大豆总产量占比世界大豆总产量的89.2%,中国大豆产量占比为5.5%(详见表1)。
表1 2022 年五大主产国大豆产业基本情况
业内统计,全球每年非转基因大豆产量约为6000 万-7000 万吨,占全球大豆总产量13%-16%左右(详见表2)。
表2 世界主要国家非转基因大豆年产量(单位:万吨)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国内种植的大豆为非转基因品种,且该品种产量位居世界首位。2021 年,中国大豆产量达到1640 万吨。从2022 年起,随着国家启动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产量已超过2000 万吨。
二、我国大豆贸易情况
中国进口大豆在过去的20 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1995 年以前,中国还是一个大豆净出口国,而1996 年以后,我国就成为了大豆净进口国,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且进口量远远超过产量。2020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峰值的9974 万吨,2021 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大豆进口量下降至9157 万吨,2022 年再次上升至9600 万吨,占比全球贸易量的60%左右(如图1 所示)。
图1 1994 年以来中国大豆进口量(单位:万吨)
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来压榨,生产豆油和豆粕,豆油是食用油的一种,而豆粕主要作为生猪养殖的饲料原料使用。目前我国大豆需求量超过1.1亿吨,国内大豆产量不足需要且缺口持续扩大,近年来大豆自给率仅为15%左右,与巨大的消费规模相比,产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满足。在国际大豆进口市场中,我国虽然进口份额巨大,但是在定价权方面的话语权却十分有限,在进口价格方面,中国大豆的进口价格与美国CBOT 市场大豆价格保值具有高度相关性。
从国内来看,尽管中国积极推动大豆产业发展,发布扩种大豆等相关政策,极力提升国产大豆供应量,但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且需要优先保证主粮供应的稳定性,国产大豆产量增幅有限,依然需要多元化进口大豆保证国内供应。未来随着中国持续推进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将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全球大豆贸易格局。从中短期来看,我国大豆主要进口来源仍然以南美为主,特别是巴西。未来数年,巴西大豆将维持在中国大豆进口量的60-75%左右,整个南美大豆进口占中国进口量的70-85%之间。当前,虽然大豆产量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但是全球适合种植大豆的地区还是比较多的,比如非洲、东欧、俄罗斯等地,只是这些地区缺乏贸易市场和相关配套。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上述地区将会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从而扩张大豆种植面积。
三、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进口潜力探析
(一)俄罗斯
目前为止,俄罗斯是我国非转基因大豆最大的进口来源国。2022 年俄罗斯大豆产量约为550 万吨,虽然近年来大豆产量逐年提高,但是依然满足不了其国内的消费量,2022 年俄罗斯本国大豆消费量达到了591 万吨(如图2 所示)。从进出口数据来看,俄罗斯是大豆净进口国。2015 年至2020 年,俄罗斯大豆进口量较为稳定,年进口量在200-230万吨上下,而自2021 年开始,俄罗斯大豆进口量下滑至170 万吨左右;出口方面,2019、2020 连续两年出口量超过100 万吨,特别是2022 年大豆出口量达到了创历史记录的145 万吨。
图2 2000 年以来俄罗斯大豆产量及消费情况(单位:千吨)
2022 年我国进口俄罗斯大豆69.5 万吨,高于2021 年的54.4 万吨,与2020 年基本持平(见图3)。按照目前我国每年进口俄罗斯60-80 万吨的数量来看,已占比其年度总产量的15%左右,自2010 年以来,俄罗斯大豆产量翻了五倍,地大物博的国土特征决定了俄罗斯的大豆种植潜力巨大。
图3 我国自俄罗斯月度大豆进口量(单位:万吨)
中俄友好为两国贸易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中国拓展非转基因大豆进口市场拓宽了视野。2019 年6 月,中俄共同签署了关于深化大豆合作的发展规划,就扩大大豆贸易,深化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科研等全产业链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并提出力争到2024 年自俄进口大豆370 万吨的目标。2019 年8月,中俄深化大豆合作发展规划签署后首批4400吨俄罗斯大豆运达江苏南通,开启中俄大豆纵深合作崭新篇章。2023 年3 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在《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中发布:对俄投资境外种植企业回运大豆,年度运回1000 吨以上的,给予每吨50 元补贴。
(二)非洲
非洲拥有丰富的可耕地资源,农业开发潜力巨大。在大豆生产方面,非洲2020 年大豆产量为343.86万吨,全球占比不足1%,其中南非和尼日利亚是非洲大豆产量最多的两个国家,占比非洲总产量的53.7%。2020 年南非大豆产量为124.55 万吨,2022年6 月29 日,南非农业部预测2022-2023 年度南非大豆产量为209.1 万吨,尼日利亚2020 年大豆产量超过60 万吨,第三位赞比亚大豆产量则接近30万吨,贝宁大豆产量超过25 万吨,埃塞俄比亚大豆产量超过20 万吨,其余的非洲国家大豆产量都在20 万吨以下。
虽然非洲土地资源丰富,适合种植大豆的土地资源广阔,但由于非洲本土对大豆需求市场规模有限,需要通过出口贸易来带动发展非洲大豆产业。2020 年非洲大豆出口总量为17 万吨,相比2019 年的73 万吨,出口量大幅下滑。
海关总署网站2019 年10 月26 日发布公告称,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贝宁大豆进口。2020 年7 月如皋海关关员日前对原产自非洲贝宁的35.2吨进口大豆实施检疫查验,这是中贝双边贸易以来,江苏口岸首次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贝宁进口大豆。2020 年10 月26 日,中国与坦桑尼亚达成协议,将开始从该国进口大豆产品。2021 年5 月22日,经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检验检疫,一批自坦桑尼亚进口的120.2 吨大豆运抵指定加工厂进行后续监管。这也是我国首次自坦桑尼亚进口大豆。至此,加上之前的埃塞俄比亚,目前已有3 个非洲国家大豆进入我国农产品市场(详见表3),非洲大豆农产品也将与俄罗斯等其他国家展开激烈的非转基因大豆市场竞争。
表3 2022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从非洲进口非转基因大豆情况(单位:吨)
从2008 年开始,非洲国家大豆产量逐年提高,但是由于种植技术、贸易途径等因素的制约,其土地资源及劳动力利用率仍旧处于较低水平,后期大豆种植发掘潜力巨大。最新数据显示,贝宁大豆产量从2009 年的5.7 万吨增加到2019 年的22.2 万吨,栽培面积从64000 公顷增加到200000 公顷,单产从2009 年的890 公斤/ 公顷增加到2019 年的1100 公斤/公顷,预计到2030 年,贝宁大豆年产量将达到34.1 万吨,比2009 年增长六倍。
四、结语
目前,中国市场大豆主要来源国有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近年来,巴西虽然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但美国大豆仍占据中国大豆进口量的30%左右,并且国际大豆农产品的定价权主要由美国所控制。随着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以及中国大豆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政府也在全球范围内开辟低价稳定持续供应的大豆农产品进口市场,以此来丰富我国大豆进口市场的多元化,从而保证我国大豆市场供应。我国18 亿亩的耕地面积,需要保障国民的口粮需求,虽然近年提出了稳种、扩种大豆及油料面积,但是和我国的大豆需求相比较差距巨大,俄罗斯、非洲均有着巨大的大豆种植潜力,拓宽俄罗斯及非洲的非转基因大豆进口渠道,对我国耕地的集约化管理及优化种植结构都有着深远、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可以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大豆进出口贸易的政策及制度建设。转基因大豆的进口贸易模式在我国已基本成熟,非转基因大豆的进口途径相对较为单一,且市场参与比重较少。通过上文我们看到了俄罗斯及非洲有着巨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潜力,如何从政策上、制度上鼓励贸易层面更多地介入非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则是摆在政府及相关协会面前的重点课题,“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与非洲的贸易往来,当前“对俄贸易”亦成为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键词,希望借此东风,将我国的大豆贸易推上新的台阶。
第二,把“中国需求”转变为大豆产业发展优势。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缺乏话语权和定价权,因此要积极走出去,不断开拓大豆进口来源地,除了从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转基因大豆,还应该鼓励扶持国内大豆加工企业走出去,在俄罗斯、非洲等国种植非转基因大豆,利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的优势,推动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第三,培育“国际一流”大豆加工企业,争取大豆贸易主导权。20 世纪40 年代前,大豆贸易沿袭了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定价机制,“四大粮商”等跨国粮商在大豆贸易中采用“一口价”定价;20 世纪40 至60 年代,大豆贸易在采用“一口价”定价模式基础上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20 世纪60 年代之后,大豆贸易从“一口价”定价机制逐渐转向基差定价,降低买卖双方面临着价格风险,但定价权仍掌握在跨国粮商手中,因此,目前亟须培育我国国际一流大豆企业,争取大豆贸易主导权。
第四,形成公开透明的非转基因大豆“中国价格”。2022 年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系期货期权首次引入境外交易者,这是期货市场服务国内国际大豆和油料产业、促进大豆产业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举措,相关期货和期权的国际化也为非转基因大豆进口多元化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以豆的期货价格为定价基准的基差贸易模式未来有望推广到全球的非转基因大豆国际贸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