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饵料营养强化对黄姑鱼仔稚鱼生长和抗逆的影响

2023-07-13闫云杰王秋荣王志勇陈庆凯谢仰杰

关键词:壶菌卤虫稚鱼

叶 坤,闫云杰,王秋荣,王志勇,陈庆凯,谢仰杰

(1.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2.农业农村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 361021;3.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宁德 352100 )

0 引言

黄姑鱼Nibeaalbiflora(Richardson)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其肉质鲜美,对环境适应性与大黄鱼(Larimichthycrocea)相似,生长速度较快,不易患刺激隐核虫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国沿海网箱养殖的重要海水鱼类。有关黄姑鱼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虽然开展较早,但人工育苗成活率仍较低下。

在鱼类人工育苗生产上,一般采用微藻、双壳类受精卵、担轮幼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nauplii)、桡足类和枝角类等作为仔稚鱼的生物饵料[1]。众多研究表明,饵料的营养对仔稚鱼的存活和生长影响很大。通过对海水鱼投喂经营养强化的轮虫、卤虫或桡足类,可以提高海水鱼仔稚鱼的存活率,并促进其生长[2]。刘忠优等[3]研究了浓缩小球藻、深海鱼油和鱼肝油3种强化剂对龙虎斑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强化剂均可用于龙虎斑仔稚鱼生物饵料的强化,其中深海鱼油提高的存活率最显著;邱小琮等[4]研究了营养强化的轮虫、卤虫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仔鱼的成活、生长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投喂牙鲆仔鱼,可以提高牙鲆仔鱼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对于海水鱼类,仔鱼前期靠吸收自身卵黄营养物质满足生长需要,成活率高,但在开口后,从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一些重要营养物质的缺乏和不足是导致仔鱼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5]。众多学者[4,6-7]认为,生物饵料中缺少海水鱼必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等重要营养物质是导致海水鱼类育苗成活率低、生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仔稚鱼提供营养丰富的饵料生物是保证海水鱼类仔稚鱼高存活率和生长率的前提。

本文通过给黄姑鱼仔稚鱼投喂经不同强化剂强化的饵料,比较各组仔稚鱼的生长性能及抗逆性,探究饵料营养强化对黄姑鱼仔稚鱼生长性能和抗逆性的影响,以期为黄姑鱼的育苗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用仔鱼系宁德市横屿岛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黄姑鱼亲鱼经人工催产所得。仔鱼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常规培育,开口后的前3天用牡蛎受精卵作为饵料,开口后第4天开始投喂经浓缩小球藻强化的轮虫,培育至10 dhp(days post hatching)时全长平均3.86 mm,体重平均0.16 mg。

实验期间所用轮虫为室外池塘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以下简称轮虫),用50 μm孔径的筛绢网收集后暂养于室内水泥池中备用,暂养期间投喂浓缩小球藻。

实验期间所用卤虫无节幼体由卤虫卵孵化获得。采用0.5 m3的圆锥形玻璃钢孵化桶进行孵化,孵化水温28 ℃,盐度30,孵化过程连续强充气,经24 h孵出,再停气、遮光、静置10 min,使空壳浮于水面,然后打开底部排水孔,在排水口用筛绢网收集卤虫无节幼体。分离后的无节幼体置玻璃缸孵化桶中备用,连续充气增氧。

乳化鱼油:由福建高龙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精炼鱼油,按40 mL鱼油+300 mL淡水+1个鸡蛋黄的比例,通过食物搅拌机搅拌制成乳化鱼油,置4 ℃保存备用(限2 d内使用)。

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干粉:购自山东青岛微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使用前用孔径约50 μm的筛绢网搓洗分散后泼洒使用。

浓缩小球藻(Chlorellasp.):浓缩小球藻购自山东集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饵料营养强化

用浓缩小球藻、乳化鱼油、裂殖壶菌等强化剂分别强化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用容积为100 L的塑料桶作为强化桶,实际水体80 L,轮虫密度1000 ind/mL,卤虫无节幼体密度100 ind/mL,水温21 ℃,盐度30,每桶放一个散气石进行充气增氧,每次强化12 h。

强化剂的用量:每个强化桶每次用乳化鱼油40 mL或裂殖壶菌4 g或浓缩小球藻40 mL。

1.3 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实验共设7组,用A、B、C、D、E、F和G表示。其中A组(对照组)投喂未强化的轮虫;B组(小球藻强化轮虫组)全程投喂浓缩小球藻强化的轮虫;C组(鱼油强化轮虫组)全程投喂乳化鱼油强化的轮虫;D组(裂殖壶菌强化轮虫组)全程投喂裂殖壶菌强化的轮虫;E组(小球藻强化卤虫组)10~22 dph(前期)投喂浓缩小球藻强化的轮虫,20~25 dph(后期)投喂小球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F组(鱼油强化卤虫组)前期投喂乳化鱼油强化的轮虫,后期投喂乳化鱼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G组(裂殖壶菌强化卤虫组)前期投喂裂殖壶菌强化的轮虫,后期投喂裂殖壶菌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每组设3个平行组。采用容积为1000 L的玻璃钢圆桶为养殖桶,每桶分别装海水900 L。实验开始时每桶放入常规培育至10 dph的黄姑鱼仔鱼12 000 尾。实验期间每日换水50%,定时吸污。每桶放1个气石进行适量充气。按时投饵及补充饵料,投饵前计算饵料密度,轮虫密度维持在3~5 ind/mL,卤虫无节幼体密度维持在0.5~2 ind/mL。实验期间水温保持在22~24 ℃,盐度30。

生长情况测定:于10、13、16、19、22、25 dph对仔稚鱼的生长情况进行测定,每次从各桶中随机取30尾用解剖镜测定全长,用电子天平测定30尾仔鱼的体重,再计算出各组仔鱼的平均全长、平均体重。

成活率测定:于25 dph随机取样计数,计算各桶中存活的鱼苗数。根据实验开始时的鱼苗数量计算成活率。

抗应激实验:于25 dph进行抗应激实验。从各桶中用捞网随机捞取稚鱼30尾,分别在干露刺激一定时间后(10 s、20 s、30 s、1 min、2 min、3 min、5 min、10 min),放回海水中,1 h后记录死亡尾数,根据存活率来评判稚鱼的抗应激能力。

耐饥饿实验:于25 dph进行耐饥饿实验。从各桶中随机取50尾稚鱼放入50 L的塑料桶中,实际水体30 L,静水培育,每天观察记录各桶中的鱼苗死亡情况,根据存活情况以及无给饵生存活力指数ISA(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评判鱼苗的耐饥饿能力。

1.4 计算公式

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RW=(Wt-W0)÷W0×100%;

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d-1)RG=(lnWt-lnW0)÷t×100%;

成活率(survival rate,SR)RS=Nt÷N0×100%;

肥满度(condition factor,CF)CF=Wt÷Lt×100%。

其中:Wt为终末体重(g);W0为初始体重(g);t为养殖天数(d);Nt为终末尾数;N0为初始尾数;Lt为终末全长(cm)。

1.5 数据分析和处理

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 2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法对各实验组之间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饵料营养强化对黄姑鱼仔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用不同强化剂强化的饵料投喂黄姑鱼仔稚鱼后,其体重和全长的生长差异见图1、图2。

无论是轮虫还是卤虫经过营养强化后投喂给黄姑鱼仔稚鱼,黄姑鱼仔稚鱼的体重和全长的增加都高于对照组,随着投喂天数的增加,这种差异越来越显著(P<0.05)。16~25 dph,C、D、F和G组的体重显著大于A组(对照组),B组和E组的体重也大于对照组;19~25 dph,D组和G组的全长显著大于A组(P<0.05),其他组的全长也大于A组。

用不同强化剂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投喂黄姑鱼仔稚鱼后,各实验组之间的黄姑鱼仔稚鱼体重和全长也有差异。全程用轮虫投喂,各组黄姑鱼仔稚鱼的体重和全长差异为D组>C组>B组,D组显著大于B组和C组(P<0.05);前期用轮虫和后期用卤虫投喂,各组黄姑鱼仔稚鱼的体重和全长差异为G组>F组>E组,G组显著大于E组和F组(P<0.05);黄姑鱼仔稚鱼投喂卤虫后的组,仔稚鱼体重和全长的增加显著大于未投喂卤虫的组(P<0.05)。

投喂用不同强化剂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见表1)。C、D、E、F、G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成活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B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成活率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并不显著。

表1 不同强化饵料对黄姑鱼仔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Tab.1 Effect of different enhanced diets on growth performances of larva and juveniles of Nibea albiflora during the experiment

不同时期用不同强化剂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投喂黄姑鱼仔稚鱼后,各组之间的黄姑鱼仔稚鱼生长性能也有差异。全程用轮虫投喂,各组黄姑鱼仔稚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成活率差异为D组>C组>B组,且D组显著大于B组和C组(P<0.05);前期用轮虫和后期用卤虫投喂,各组黄姑鱼仔稚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差异为G组>F组>E组,且G组显著大于E组和F组(P<0.05)。

与未投喂卤虫的实验组相比,投喂卤虫的实验组黄姑鱼仔稚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成活率等生长性能显著提高(P<0.05)。

2.2 饵料营养强化对黄姑鱼稚鱼抗逆性的影响

2.2.1 强化饵料对黄姑鱼稚鱼抗干露能力的影响

各实验组稚鱼在干露刺激10 s后,1 h内除了A组死亡1尾,其余均未出现死亡。干露刺激20 s后,1 h内出现一些死亡,各实验组黄姑鱼稚鱼的存活率都比A组高,且C、D、E、F和G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A组(P<0.05)。干露刺激30 s后,1 h内的死亡数明显增加,D组和G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A组(P<0.05),E组和F组的存活率也高于A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干露刺激1 min后,1 h内的死亡数量显著增加,除B组外,其他实验组的稚鱼存活率显著高于A组(P<0.05)。干露刺激2 min后,1 h内除E组外其他实验组稚鱼的存活率显著高于A组(P<0.05)。干露刺激3 min后,1 h内的死亡率均高于50%,除E组外其他实验组黄姑鱼稚鱼的存活率都比A组高,且C、D、F和G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A组(P<0.05)。干露刺激5 min后,1 h内各实验组稚鱼的存活率高于A组(P<0.05)。干露刺激10 min后,A组和B组在1h内全部死亡,其余各组的存活率也均低于10%,成活率较低(见图3)。

不同强化剂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投喂黄姑鱼稚鱼后,各实验组的黄姑鱼稚鱼在经历不同时间干露刺激后的存活率也有差异。全程用轮虫投喂,各实验组黄姑鱼稚鱼在经历不同时间干露刺激后的存活率差异为D组>C组>B组,D组显著大于B组(P<0.05);前期用轮虫和后期用卤虫投喂,各组黄姑鱼稚鱼在经历不同时间干露刺激后的存活率差异为G组>F组>E组,且G组显著大于E组(P<0.05);投喂卤虫的实验组(E、F、G组)黄姑鱼稚鱼在经历不同时间干露刺激后的存活率都高于未投喂卤虫的实验组(B、C、D组)。

2.2.2 强化饵料对黄姑鱼稚鱼耐饥饿能力的影响

经过15 d不同饵料的投喂,各组黄姑鱼稚鱼对饥饿的耐受能力存在差异(见图4)。

停饲后的第1天和第2天,各组黄姑鱼稚鱼均出现少量死亡。停饲后第3天,各组出现大量死亡,但各实验组黄姑鱼稚鱼的存活率显著高于A组(P<0.05),其中存活率最高的是F组和G组,其次是E组,都显著高于B、C、D组(P<0.05)。停饲后第4天,F、G、E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而F组和G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E组(P<0.05),A组全部死亡,B、C、D组稚鱼也所剩无几。停饲后第5天,E、F、G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且F、G组稚鱼存活率显著高于E组(P<0.05),B、C、D组稚鱼全部死亡。停饲后第6天,E、F、G组的存活率也大幅下降,F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停饲后第7天,所有稚鱼全部死亡。各组黄姑鱼稚鱼生存活力指数(SAI)存在差异,除C组外,其他实验组的SAI显著高于A组(P<0.05),且D、E、F、G组的SAI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D、E、F、G组之间的SAI差别不显著(P>0.05)。此外,投喂卤虫实验组(E、F、G组)的黄姑鱼稚鱼在停饲后不同时间的存活率高于未投喂卤虫的实验组(B、C、D组)。

3 讨论

3.1 饵料营养强化对黄姑鱼仔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大多数海水鱼自身不能合成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其生长发育所需n-3HUFA只能从饵料中获得[8-9]。对海水鱼仔稚鱼的生物饵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进行营养强化,主要是为了提高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n-3HUFA含量,尤其是DHA的含量。当仔稚鱼对n-3HUFA摄入不足时,仔稚鱼会出现生长缓慢、神经系统发育不良、脊椎弯曲、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低、抵抗力低、死亡率高等症状。轮虫体内n-3HUFA的含量与其培养方式密切相关,用面包酵母培养的轮虫,n-3HUFA的含量非常低,卤虫无节幼体也缺乏n-3HUFA[10-11],对大多数海水鱼类的投喂效果不理想。研究[12-16]表明,采取一定的营养强化措施,可以提高饵料的营养价值,进而促进海水鱼仔稚鱼的生长并提高其成活率。

本实验中,轮虫和卤虫经裂殖壶菌、乳化鱼油以及浓缩小球藻强化后投喂黄姑鱼仔稚鱼,除小球藻强化轮虫组之外,其他组黄姑鱼仔稚鱼的体重、全长、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及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黄姑鱼仔稚鱼所需的饵料经过营养强化后,可以提高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这与欧洲狼鲈(Dicentrarchuslabrax)[12]、条纹鲈(Moronesaxatilis)[13]、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cinctus)[17]研究的结果一致。

不同强化剂的强化效果也各有差异,从轮虫和卤虫投喂情况及不同时间段的生长差异来看,裂殖壶菌的强化效果最好,其次是乳化鱼油,而浓缩小球藻最差。裂殖壶菌能够有效提高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性能与它含有丰富的DHA有关。朱路英等[18]对裂殖壶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细胞主要组分为脂类、蛋白质和总糖,而脂肪比例占到细胞干重的55%~75%,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n-3HUFA含量达20%以上。裂殖壶菌中的DHA等不饱和脂肪酸包藏于细胞内,相对不容易氧化[19]。本实验结果与马静等[20]、宋晓金等[2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Yamasaki等[22]也指出经裂殖壶菌营养强化的轮虫、卤虫、桡足类等饵料生物,可促进鱼、虾、贝幼体的生长,提高存活率。

用乳化鱼油对生物饵料进行营养强化,在许多海产鱼类的苗种生产中得到应用,效果显著[23-24]。本研究中,用乳化鱼油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投喂的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均较高。乳化鱼油除了可增加轮虫和卤虫的DHA和EPA含量,还可以增加卵磷脂含量[25-26]。许多研究[27-30]表明,在饵料中添加适当比例的卵磷脂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仔稚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降低畸形率。但是鱼油容易氧化变质,尤其是其中的DHA和EPA处于游离状态,在曝气及较高温度下易发生自然氧化,而氧化脂肪对饵料生物是有毒的,加上饵料生物用乳化鱼油强化后容易造成水质恶化,不利于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和存活,这可能就是乳化鱼油比裂殖壶菌强化效果差的原因。

有研究[31]表明,小球藻中EPA含量较高,但缺乏DHA。胡珅华等[32]的研究也指出,经小球藻强化的轮虫体内EPA含量显著提高,但是DHA含量与强化前没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中,用小球藻强化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效果相对裂殖壶菌和乳化鱼油差,但能提高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性能。张利民等[15]也指出单用小球藻强化轮虫效果不佳,需多种强化剂联合强化,才能达到更好的强化效果。

投喂卤虫的实验组(E、F、G组)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性能相对于未投喂卤虫的实验组(B、C、D组)显著提高,这可能与营养状况有关。轮虫的个体大小和营养可以满足黄姑鱼仔鱼阶段的生长与营养需求,而随着黄姑鱼仔鱼的生长,轮虫偏小的个体无法满足鱼苗的生长与营养需求,需要及时转换个体较大且能满足黄姑鱼仔稚鱼生长与营养需求的卤虫。因此,在黄姑鱼育苗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充足的饵料,还要及时转换不同的饵料,以满足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与营养需求。

3.2 饵料营养强化对黄姑鱼稚鱼抗逆性的影响

鱼类幼体的抗逆性与体内的脂肪酸组成相关,n-3HUFA含量高低会影响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因此抗逆性是评价鱼类幼体的生物质量指标之一[33]。本实验中,饵料经过营养强化后投喂给稚鱼,稚鱼在干露刺激后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饵料未经营养强化组,各实验组的稚鱼成活率差异为D组>C组>B组、G组>F组>E组;各实验组稚鱼在停饲后不同时间的存活率和SAI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黄姑鱼稚鱼存活率和SAI表现为G组>F组>E组>D组>C组>B组。这表明饵料经营养强化后可以提高稚鱼在干露刺激后的存活率以及停饲后不同时间的存活率,即投喂经营养强化的饵料后,可以显著增强黄姑鱼稚鱼的抗逆性。这与Cavalli等[33]、王春琳等[3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轮虫还是轮虫+卤虫投喂方式,经不同强化剂强化后,黄姑鱼稚鱼的抗逆性差异显著,裂殖壶菌强化组(D组和G组)的黄姑鱼稚鱼抗逆性最强,其次是乳化鱼油,而浓缩小球藻最差。由于投喂卤虫的实验组黄姑鱼稚鱼生长性能提高显著,稚鱼的个体增大显著,鱼体更健壮,因此其抗逆性也就明显增强。

综上所述,对黄姑鱼仔稚鱼的饵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进行营养强化,可以显著提高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性能和抗逆性,其中,采用裂殖壶菌强化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用鱼油强化,再次是用浓缩小球藻强化。在适宜的养殖阶段(20~22日龄)进行饵料转换有利于提高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

猜你喜欢

壶菌卤虫稚鱼
卤虫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的天津近海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云南盘仔稚鱼口吸盘发育*
卤虫营养强化研究
90种两栖动物灭绝或与壶菌病有关
痴迷于“无用”科学的科学家
铁皮石斛组培植株和大田植株中的多糖及其卤虫毒性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
天然虾青素在卤虫体内的代谢积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