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乡村生态振兴路径探析

2023-07-13乔小凤员雯洁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1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乔小凤 员雯洁

摘要:新发展理念主要以创新助推发展、以协调缩小差距、以绿色追求和谐、以开放走向世界、以共享回归人民为切入点,有效嵌入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为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价值指引与永续动力。在乡村生态振兴中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产业转型难等问题,在新发展理念下,以创新注入能动活力、以协调优化资源整合、以绿色转变发展方式、以开放构建交互格局、以共享实现成果共享,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乡村生态振兴;路径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五大振兴部分之一,是乡村振兴中基础性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2022年1月2日,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到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出台相关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在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展乡村振兴必然需要发展,从新发展理念视角来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系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转型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发展要求下,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指出,“党中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其一,以创新助推发展。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以及文化创新。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看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进步,背后源自主体的不断创新,一方面通过实践不断创新生产工具,另一方面为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断革新生产关系。在新的征程上,创新贯穿于各个领域,是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

其二,以协调缩小差距。协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从整体视角出发,把握全局,关注局部,用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的立场与观点,重点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推动社会全面系统发展。

其三,以绿色追求和谐。绿色发展,关键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构建良性、可持续的生活与生态。随着人类文明进一步推进,广大群众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追求绿色生态的生活。绿色发展同以往“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有所不同,其更倾向于关注生态的整体性,致力于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在新时代,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来带动社会生态发展模式的转型。

其四,以开放走向世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致力打造高质量开放水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形势更为复杂,中国秉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其他国家携手面对国际难题,不断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其五,以共享回报人民。共享,就是共同享有、共同享受,强调的是发展目的,主要涉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发展成果之间的关系。共享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最终是实现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在推进共同富裕道路过程中,共享不是少数人的共享,其具有广泛性与参与性,是广大人民的共建共享。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间相互联系,全面系统地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引。在新时代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乡村振兴的推进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乡村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以新发展理念助推乡村生态振兴有其内在的统一性。

二、新发展理念与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嵌入

乡村生态振兴,重点表现为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新发展理念与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二者之间的有效嵌入主要表现为:新发展理念作为科学发展的理論观点,为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价值指引;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一)理论支撑——乡村高质量发展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提到:“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从“三农”出发,主要表现为农业的高质高效、农村的宜居宜业以及农民的富裕富足。在农业方面,为了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需求,农业发展需要进行种源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来发展绿色农业,以协调发展来融合一二三产业,并致力于构建高质量共享生态农业体系,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支撑,全面系统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其次,在农村方面,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需要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来指导,系统性进行乡村生态治理,推进“去水泥化”加快乡村风貌改善。最后,在农民方面,农民作为农村主体,在推进乡村发展进程中,需要依靠农民,且最终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只有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生态治理与农民富裕富足紧密结合,发展乡村特色生态经济,延长农村生态产业链,带动农村经济良性增长,才能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二)价值指引——乡村绿色发展

乡村生态振兴,核心在于乡村绿色发展,并有效嵌入乡村生态振兴中,为其提供价值指引。绿色发展重点在于乡村自然生态治理、乡村生活环境污染整治以及乡村生态振兴与经济振兴协调推进。一方面,进行乡村自然生态治理与乡村环境污染整治过程中,实时把握乡村自然生态现状,需协调多方进行恢复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并针对乡村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改造,在此过程中应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推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环境的治理。另一方面,乡村绿色发展的有效推进,需要基层干部、农民主体、投资者等树立良好的绿色发展价值观,正确认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以新发展理念为主体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乡村生态振兴重点侧重于生态,生态资源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如何运用好生态资源、把握好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关系,处理好乡村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问题,需要振兴主体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全面统筹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带动乡村生态振兴。

(三)永续动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又不威胁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聚焦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层面,且新发展理念提供永续动力。首先,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需要依托创新与绿色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改变原有“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乡村生产与消费模式,推动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活力,并进一步挖掘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需要把握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将唯物辩证法贯穿其中,把握好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有效協调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应将生态问题同世界相联系,以开放的姿态借鉴他国有效经验,来推动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最后,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秉持共享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人民立场,在不断创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同时,鼓励农民共建共享,共同参与到乡村生态振兴进程中来,在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居住环境水平的基础上,打造平等、和谐、舒适的文明乡村。

三、乡村生态振兴的困境

在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由于乡村自身条件薄弱,在推进过程中创新动力不充足,资源利用不平衡不充分,乡村绿色产业转型难,乡村生态整体的协同性不够畅通,生态成果共享机制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乡村生态振兴创新动力不充足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由于乡村自身地理位置,产业基础薄弱,原始长期的生态性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在进行创新改善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于乡村自身发展而言,进行生态振兴,需要把握好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在没有强大的原有产业基础支撑下,乡村在生态改善技术人才、产业创新等方面,缺乏内生动力,难以带动乡村生态振兴事业,且多数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在助力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人才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外界因素支持力度难以持久,针对乡村生态领域改善,如环境治理,污染物处置,植入新型绿色产业等,需要外来产业支持,与大量资金的投入,乡村地区本身存在的经济、地理位置的短板难以进行绿色融资,且在进行生态治理过程中,所需新型技术成本过高,无法持续性推进乡村生态的有效治理,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不足。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

乡村生态振兴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源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短板。目前我国重点加快对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与修建,投入资金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条件,建立完备的水管通道便于村民日常用水,且根据具体农村条件修建相应的污水处理厂,针对农村农业废水、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利用与回收等措施。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不到位,农村地区难以引入资金,大多数依靠政府支持;在管理过程中因缺乏规范的监管体系,进而导致处理监管缺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在技术方面,污染处理技术相对落后,且因居住分散污水排放管道难以全覆盖。在打造宜居乡村过程中,乡村在排污基础设施层面存在较大问题,污水排放管道设施分布范围有限,难以囊括每户乡民,且污水、乡村垃圾处理条件落后,往往就近处理,使得乡村环境难以彻底改善。在2015年“厕所革命” 推进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占比少,且村民自觉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意识不足,难以顺利推进,停留于短期改善,难以长期性维持下去。

(三)乡村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困难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为快速发展经济,多数乡镇以粗放的工业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撑,乡镇企业在不断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呈现出“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粗放式追求特征,这给乡村原有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随着中国经济换挡降速,追求高质量发展,乡村发展也逐渐从原有的传统性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但转型过程中,由于乡村原有产业链单一,缺乏相关管理与研发技术,相关产业发展不平衡,原始资源少,地理位置偏远等问题在进行乡村产业绿色发展转型过程中,无法吸引外资投入乡村。另一方面,种植过程中,化肥与农药的过度使用加剧了农村的土壤污染,导致土壤的质量下降与退化,且化肥所含矿物质元素不仅仅对土壤造成污染,也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的水与环境污染。面对农村生产层面带来的污染问题,降低农业生产污染源,进行农村第一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短板。

四、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助推乡村生态振兴的多维路径

(一)创新——注入能动活力

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生动活力。在乡村生态振兴创新上主要表现为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技术创新以及生态治理机制创新。首先,在生态产业创新上,重点挖掘特色乡村原始产业,以原产业为基础,进行再创新,将新型科技手段运用其中,推动原始产业价值的再生产,融入生态环保理念,依托乡村独特优势,进行推广绿色种植、养殖、畜牧产业,打造绿色化、高端化的新型乡村生态产业。其次,在生态技术创新上,重点培育创新型人才,提升生态技术创新自主研发能力,采用新型材料、技术与手段,进行优化与创新,为乡村生态振兴引入新型技术,提供技术支持。最后,在生态治理机制创新上,重点应聚焦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长期反复的复杂性问题与深层次问题,坚持人民利益为首要,提高乡村生态治理机制运转的实效性。一方面,创新生态评价考核机制,针对具体乡村生态问题进行分类别监测与保护,对生态破坏程度的高低进行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归档,坚持短期性与长期性相统一原则,确保乡村生态治理的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与支持保障机制。针对生态保护与农民利益冲突问题推行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来推进生态修护与保持,并结合乡村具体情况,以基层组织牵头,创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支持保障机制。

(二)协调——优化资源整合

乡村生态振兴,关键在于协调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生态协调发展。首先,协调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生态资源,将乡村生态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掘,引入乡村新兴产业应将生态与经济效益均衡考量,用生态助推经济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其次,协调城乡资源优化整合,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中,加强构建城乡联系桥梁,打通“最后一公里”,对城乡生态资源进行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城乡资源流动再生产。一方面将乡村优质特色生态产品输送给城市,带来乡村生态经济效益,推动生态基础建设“下乡”,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完善乡村基础建设保障。另一方面,借助电商,网络直播,自媒体等多元载体,推广乡村生态建设宣传,打造和谐美丽乡村,推进乡村多样化旅游业发展,带动城市消费的同时,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最后,加快田园综合体协调推进。田园综合体主要表现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同步;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之间的相互嵌套。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应协调好“三生同步”、“三产融合”以及“三位一体”的关系,从三大维度构建全面系统的乡村发展模式。

(三)绿色——转变发展方式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乡村生态振兴主要聚焦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以及绿色生态。首先,在绿色生产方面,重点推进绿色农业发展转型与升级,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精准把握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其次,在绿色生活方面,针对乡村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应加大乡村产业的污染源检测与治理力度,加强乡村处理污染物技术与资金支持,借助新型技术,降低污染源,对污染物进行再次利用与绿色处理。另一方面,转变农民消费方式,鼓励绿色消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主体的绿色意识,进一步创建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最后,在绿色生态方面,应推动乡村绿色生态转型,构建乡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进乡村生态系统治理,应统筹把握“五位一体”,将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统一,推进政策的可持续进行,发展绿色生态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

(四)开放——构建交互格局

开放发展理念的深层意蕴在于合作共赢。在乡村生态振兴中也应紧随时代,推进乡村“走出去”与“引进来”。以开放理念构建三维交互格局,国内外开放格局、城乡互融互通的合作开放平台以及村与村之间互助共进的发展格局。首先,鄉村生态振兴,应将具体区域同其他国家类似地区接轨,借鉴西方生态治理与生态转型的技术与经验,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同时,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问题是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乡村生态振兴也需要技术人才把握国际生态治理最前沿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乡村生态问题。其次,乡村生态振兴应打造城乡互融互通的合作开放平台,既要乡村“走出去”,也要乡村“引进来”。打造生态和谐乡村形象,吸引绿色投资,城市游客,推动乡村绿色产品、绿色生态走出去。同时,应将技术、人才“引进来”,乡村留得住人才,才能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衔接城乡发展纽带,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最后,乡村与乡村间的互助共进,相互借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村村互通,以发展较好的模范榜样村为引导,带动周边乡村共同发展,促进村与村之间协同合作,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五)共享——实现成果共享

共享发展理念下,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乡村生态振兴的主力军是农民,只有最大程度实现发展成果回归农民才能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原动力。首先,在生态经济效益共享方面,应在兼顾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做大蛋糕”的同时也“分好蛋糕”。优化乡村生态资源配置,完善乡村分配制度体系,创新生态补偿收益机制,使农民切实享有生态发展成果。其次,良好生态环境由人民共享。在推进生态振兴过程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人民立场,加大乡村企业投资办厂监管,避免乡村生态发展受资本裹挟,弄虚作假,致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居住环境,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最终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最后,乡风生态文明共建共享。乡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在于主体内在生态意识的能动性,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应大力宣传新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环保意识,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生态振兴最终是为了人民,乡村生态的健康发展又依靠农民,牢牢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将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融入培育乡风、家风与民风过程中,全方位推动乡风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1-02-26.

[4]侯衍社.新发展理念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精髓[J].哲学研究,2022(07):5-13+127.

[5]新华社:习近平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10):9-10.

[6]邓玲,顾金土.后扶贫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逻辑、实践路向及治理机制[J].理论导刊,2021(05):77-84.

[7]王松良,施生旭,吴仁烨,戴永务.乡村生态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学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12):2116-2125.

[8]杜立民,王如琦,肖赵华.生态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生态经济的影响[J].资源科学,2021,43(10):1961-1975.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
在新理念引领下开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浅议卫生职业学校在教书育人中新发展理念的践行
论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新发展理念与大学英语教育:渗透与升级
关于民生建设,习总书记怎么看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