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少年办报纸
2023-07-12佟雨航
佟雨航
印度的《儿童之声》是一份由流浪孩子创办,并由流浪孩子撰写和编辑的报纸,是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报社设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个贫民窟里,报纸每月出版一次。16岁的查德尼是《儿童之声》报的创办者兼最初的主编;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令人惊讶的身份—新德里街头的一名流浪少年。
一个生活在贫民窟里的街头流浪少年,为何能创办出一家如此有影响力的报纸呢?
查德尼11岁时,疼爱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了。查德尼的父亲是个“酒鬼”,酗酒后经常打他。没了母亲的庇护,查德尼很怕与父亲独处。于是,有一天,他趁父亲醉酒酣睡时偷偷地逃出了家。身无分文的查德尼独自一人搭乘火车来到了首都新德里,靠在街上给游客擦皮鞋糊口。
在新德里,查德尼结识了很多像他一样的流浪孩子,他们无法上学,有的甚至染上了毒瘾,受到他人的厌弃与虐待。流浪孩子以各种营生糊口生存,有的在水果铺卖水果,有的在洗车行做洗车工,有的捡废品卖,有的甚至以扒窃和乞讨为生。
每个流浪孩子每天大约能赚100~200卢比,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通常把赚到的钱都花在抽烟、喝酒、玩网游上。在新德里一家阴暗的游戏厅里,经常有一些八九岁的流浪孩子对着泛白的屏幕聚精会神地玩格斗游戏。因为没人告诉这些流浪孩子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都在按照自己头脑中的生活方式糊里糊涂地生活着。
看到流浪孩子糟糕的生活状况,上过几年学的查德尼感到很痛心,但又无可奈何。
一天,来新德里旅游的英国作家凯恩,想要写一本关于街头流浪孩子的书。凯恩对查德尼及其他一些街头流浪孩子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采访。在采访交谈的过程中,查德尼向凯恩述说了新德里街头流浪孩子的悲惨生活现状,比如,有些孩子经常受欺负,有些孩子因为生病未能及时救治而去世,还有一些女孩子被骗卖掉……为此,凯恩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投给了《印度时报》。
文章见报后,新德里街头的流浪孩子立刻引起了印度政府的关注,一个名为“你好,街头孩子”,旨在帮助流浪孩子的社会组织向这些街头流浪孩子提供了可吃饭和睡觉的场所,并为这些流浪孩子提供了一些基础教育以及医疗救助。
看到这些喜人的变化,查德尼第一次感受到了舆论的力量。于是,小小年纪的他想要创办一份儿童报纸,专门关注和报道街头流浪孩子的生活现状。
查德尼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凯恩,凯恩也非常支持他。然而,创办报纸的出版及印刷费用从哪里来呢?凯恩为查德尼指点迷津:去印度的一些非营利公益组织拉赞助。最终,查德尼的办报方案获得了印度非营利组织Chetna的资金和采编人员的培训支持。
就这样,《儿童之声》报正式创办了,时年16岁的查德尼负责报纸的编写与报道,而以捡废品为生的14岁的乔西等35个流浪孩子变身为报社记者和投稿人,参与《儿童之声》的采编工作。《儿童之声》上到主编,下到编辑、记者,都没有薪水(有交通补贴费或其他补贴),报社的工作人员平时该擦鞋的还擦鞋,该捡废品的还捡废品,报社的各项工作都是他们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
《儿童之声》的报道范围涵盖了首都德里及邻近的北方邦、比哈尔和安德拉邦。它以报道残酷的现实为更多读者所知晓,内容涵盖了一系列关于印度街头流浪孩子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12岁的Rustam与另一名资深记者共同撰写了一则童婚报道,获得了当期报纸的头版位置。该报道带来的轰动效应让Rustam感到既兴奋又吃惊。“当地的抗议分子逼迫警方介入此事,最终警方不得不采取行动阻止童婚。”
對流浪孩子来说,《儿童之声》不仅仅是他们宣泄苦难的工具,更是给予了他们一种自强自救的使命感,他们将继续致力于改变街头儿童的命运,让世界听见他们的故事,尊重他们的权益与人格。
最初发行的《儿童之声》报纸是仅有2页的北印度语季刊,而如今已发展成16页的月报。作为主编的查德尼,立志扩大报纸的受众群并有所收益。他仔细地挑选报道,斟酌版面,立志传播最有力量的内容。他说:“我们经历苦难的洗礼却依然坚强地活着,如今我们有能力为自己发声了。我们沉默而寂静的痛苦必须被他人知晓。”
如今,《儿童之声》报已经发展成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并拥有了上百万名各阶层的读者。流浪少年查德尼和他主编的《儿童之声》报,帮助了1000多万个街头流浪孩子在获得食物、教育、医疗保健和政府扶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