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彼南山
——石峰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2023-07-12岳黔山

国画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石峰青绿水墨

岳黔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

对于石峰先生的为人和作品,我都很熟悉,我想用“守正创新”来表达自己对石峰为人为艺的定位。现在的中国山水画坛,风格和式样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放弃了对传统的坚守,为风格而风格,为样式而样式,缺失了最核心的笔墨修养和笔墨精神。但石峰先生一直很清醒和坚定,从他这些年的创作来看,他一直坚守着中国山水画的正脉传统。首先,石峰先生坚守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审美,他的作品以元人笔墨追求宋人丘壑,他的笔法取象元人,特别有王蒙的那种写意性用笔,但又加入了宋人那种硬朗的中锋用笔,在萧散中兼有一种雄浑壮健的意味,我认为抓住了中国山水画最核心的本质。其次,是绘画语言上的坚守,我认为石峰是从传统中出新,他的绘画语言更多的是继承了中国“文化山水”这样一个传统,而不是单纯从写生和自然中找到。章法上,他追求宋画,尤其是北宋回溯五代的那种饱满构图,用笔上,他强调书写性,所以,他的绘画语言,无论是章法还是笔墨,其实都可以在传统中找到来路。再次,在审美与立意上的守正,决定了石峰绘画的正脉传统,但他又有自己明确的突破,尤其近几年来,他在青绿山水上用功很深。他的青绿山水实际上与传统的青绿山水不一样了。传统的青绿山水,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以工笔的底子使用青绿,但石峰的青绿山水是在写意笔墨的底子上,再赋予青绿的色彩,所以,他的色彩淡化了传统青绿色彩的装饰性,而强调了写意性和书写性,既有笔墨韵味,同时又有青绿色彩的绚丽,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说是他的一个创新之处。

当然,他也重视写生,他非常明白中国画的写生方法和观察方法,在对山水情境全面观照之后,再来处理他的画面,所以即便在写生当中,他也会用中国式的这种观察方法和提炼方法来处理画面的这些关系,因此,他的山水,既大开大合充满了张力,又照顾到了细节处的微妙平衡。

何加林(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

石峰为人画画都非常扎实,我们经常说画如其人,这一点在石峰这儿有准确的体现,因为扎实,所以稳重,在稳重中可以看到他的质朴与纯粹。我对石峰的认识,可以用几个关键词串起来。

一、心象。石峰这次的展览和画册,以“信彼南山”为名,我体会有两个意思。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南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无论是在《诗经》还是历代的诗词中,一谈到南山,就充满了家国情怀的意味,这与石峰在山水艺术上的追求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他着力追求的一个境界。石峰是北方人,但他对南方山水一直情有独钟。他研习山水画多年,又对江浙地区山水的传承非常喜欢,他的山水艺术是南北兼容的。在他的山水作品中,尤其是水墨画,有很多江浙山水的特点,对他而言,不是强调南北山水的分别,而是南北山水的融合。南山对石峰而言,更是一种山水艺术融合的心象。

二、寄情。现在我们很多人更多的是用“状物”的方式在画山水,而石峰是把内心的情感寄托到林泉之上,在他的画面中,都是“云石林泉”,几乎再找不到其他的东西。这种纯粹,是一种感情的寄托与精神的纯化,可以看出他在艺术的追求上是有精神洁癖的,他将这种纯粹融入“云石林泉”之中,就构成了一种情绪上的厚重。

石峰 峭崖屏列翠 97cm×185cm 纸本设色 2022年

三、尚趣。实际上石峰的笔墨充满了趣味和变化。早年他把王蒙的画风延伸到他的笔墨之中,在其中寻求一种情趣的内蕴。近些年,他在水墨的基础上,摇身一变,加上了颜色,这其实也是一种趣味的表达。他有一个纯水墨的底子在里面,所以,他在设色的时候,就不需要太多的复杂性,青绿颜色随着笔墨的节奏在水墨底上积染两三遍,就又增加了丰富的趣味。

四、抱质。无论水墨还是青绿,石峰笔墨坚持的核心还是“笔厚墨润”这个本质,这可能也是石峰区别于当下一些山水画家的地方。因为对这个本质的坚持,所以他往往一出笔,就很厚重。我和他合作了很多大画,在用笔方面,感觉他笔墨厚重的这种笔性是天生的,一点不做作,不刻意,线条在朴厚中见出苍秀的意味,这是他对中国画笔墨本质的坚持。

五、格物写意。现代很多画家,不能理解“唯物”与“格物”的区别,以“唯物”观去画山水,所画的山水画和写生,多状物,多写实,画山水间的云要跟真的一样,石头画得要跟真的一样,所有的东西都画成素描了。实际上,在艺术上,尤其是山水艺术,不能过分强调用唯物的眼光去看,而是应该像古人一样,用“格物”的眼光去看,格物的核心就是不要被眼前的实象迷惑,要去追求物象背后的真实。石峰是为数不多认识到这一点的画家,他从来不是把真山真水直接搬上画面,他笔下表达的实际上是他内心对传统山水的一种解读。

六、参道。石峰对传统研究很深,研究传统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对话古人的过程,我们总说继承传统,其实不是一个简简单单模仿的过程,而是一个参道的过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石峰的作品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我们能看到王蒙、“董巨”的影子,也能看到一些其他的笔墨传承,但石峰能出而化之,参悟之后,他还是他自己,没有泥古不化,也没有亦步亦趋,这就是艺术家在参道过程中的个人修为。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从20世纪5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山水画历经了从传统文人山水到现实山水、写生山水再到80年代现代水墨、抽象水墨的发展历程,但兜兜转转,在历经了蝶变之后,到21世纪之后,中国山水画出现了如何加林、石峰等优秀艺术家重新回归传统为主的新潮流。因为,他们发现在西方艺术标准下,所谓绘画现代性的探索并不能涵盖中国画的发展。

石峰 青山看不厌 65cm×245cm 纸本重彩 2020年

在这个学术背景下,我们回过头来看石峰的山水画发展,第一,从来源来讲,他是传统的,我不认为他的画里面有多少所谓现代性的成分,这是好的事情。他并不是根据自己写生的视觉经验来组织画面,他画面的组织完全是靠笔墨关系、阴阳关系、虚实关系。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一个定点的透视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石峰回到了中国画的传统。在经过了三代人的探索之后,我们发现这种生搬硬套的所谓现代性结合,并不是解决中国山水画现代性的方法论,像石峰他们这批画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开始回过头来,从传统中,从中国画的内观文化开始寻找答案。第二,从笔法来讲,石峰在山水画的实践中,试图将北宗的笔法和南宗的审美巧妙结合在一起,这对石峰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因为,从审美来讲,董其昌倡导南宗的披麻皴,之所以能够更加深入地体现文人绘画“以画为寄”这样一个特点,是因为它的中锋用笔,可以达到既柔也刚、既枯也润的一个境界。石峰的基础用笔是北方的,来自碑学体系,方笔特点相对来说比较粗,比较强调力量,强调重拙。石峰在实践中,去掉了长披麻皴中的细节,使它变得更长,用这样的笔势来勾勒山石,再去用水墨皴擦或者用青绿晕染。因为青绿的晕染,可能会使他的皴法减弱,但从斧劈皴到披麻皴的转变,让石峰的画面显得既有北方的气势,又有南方的温润。第三,从审美上讲,石峰尝试将水墨与青绿结合起来,这从根本上讲是困难的,因为实际上,这完全是北宗与南宗两个审美维度的融合。但在实践中,我发现他的颜色是半透明的,石绿并不是纯石绿,他是善于用水的,在水的作用下,即使重重的染色,这样的处理方法也会让以水墨为底的皴法,可以透一点出来,使他的画面更加清透,使他的青绿山水有一种秀润的成分。在这种处理下,石峰水墨技法的积淀,可以有效地转化到青绿的画面中来,包括烟云处理、山石细节,还保留了水墨山水用笔的方法,石峰巧妙地将水墨与青绿结合,形成了自己青绿山水的面貌,既有水墨氤氲感,也有青绿的装饰趣味。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我看石峰先生的作品,应该是一个很融合的状态。一是水墨和青绿的结合,二是南北山水气质的结合,三是传统上南北宗绘画审美的结合。我认为这是石峰先生在绘画上的一个鲜明特色。

石峰先生水墨青绿均擅长,尤其在墨、色结合这方面,应该说是兼具了清雅虚和的笔墨精神在里面,既有非常肯定的笔意,又有湿染干皴以及色度的微妙结合,这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丰富的意象。我们说人品即画品,大家都提到石峰先生的北人南意,从他的神采也能够看到他的画,二者在他身上是统一的。石峰从外表上看是那种高大的清朗的人,有魏晋人的风格,又有汉唐的气象,表现在他的画里,他的用笔和用墨都很明快,很爽朗,有一种快意的锐利。我们评价一个画家,常有一些倾向,比如是长于笔法还是墨法,以我的浅见,石峰老师无疑是长于笔法的,他非常重视运笔,信手画出的笔线,质量都很高,笔的结构、力度,包括他对笔线的控制,那种收、放的感觉,他在这个把握上是非常自洽、非常深入的。当然,他的墨法渲染也非常之精到。我们常说南北宗绘画审美上的异同,我认为石峰的山水,从综合南宗北宗的角度来讲,我可以看到虚实、空满、动静在他身上的结合,岳黔山老师刚才讲到“守正创新”,我认为石峰先生是用南宗的态度和松弛,去画北宗的情景和结构,这无疑是体现在石峰先生绘画中的最大的特色。

“信彼南山”是《诗经》中先秦时期的一首诗,意思是绵延不断的终南山。南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我认为这个题目起得非常好,这种家国情怀的诗意,在石峰先生的山水绘画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无论是名字还是绘画的内容,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画中磅礴的诗意。

王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分党组成员):

石峰从2014年前后开始画青绿山水,作品也越来越成熟,每次看到感觉都有变化和突破。我仔细看了本次展览的作品,感觉这一批青绿应该能够代表石峰这几年的思考和探索,尽管是青绿,但他的墨稿画得很充分,石峰的青绿山水在画法上有自己的特点,他基本上是墨稿画得很完善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画青绿,这样他的墨色和青绿能够有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呼应。用色上,石峰用色非常雅正,传统上的青绿,装饰性比较强,会让画面感觉上有一点俗。但石峰的青绿,注重与笔墨节奏的呼应,注重色彩本身的写意性,这让他的青绿一下子就与传统上的青绿拉开了距离。石峰是北方人,长于山东,学习工作在北京,他的艺术既有追求雄强的一面,笔墨又有南方的文雅细腻,他的山水远观有大气势,近看又有笔墨的意趣,这跟其他山水画家有一些独特的区别。

对于石峰先生近期作品的研讨,综合来看,有几个点特别重要。

第一,对于时代而言,石峰山水画个案的研究,实际上应该纳入当代山水画发展的语境中进行讨论。从20世纪初的文人画到画人文,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实山水、写生山水、实验水墨,发展到现在,我们又回到了传统,在正本清源的思想下,进行这样一个时代转向,石峰山水画的转向或者探索,其实正处于这样的一个背景下。

第二,从一个传统的视角来讲,从水墨到青绿,我们探讨的是石峰的转向,但同时今天也谈到了南北宗融合这样的视角。这其实是一个大的文化概念。

第三,对于石峰的个人研究而言,大家都谈到了心象、笔墨以及现代建构这样的一些概念。我想,作为一个画家,核心是他内在知识性的结构,决定了他面对世界的时候,形成一种怎样的心象,而这种心象又反过来影响到他的笔墨结构和实际的绘画审美与发展历程。回到石峰作品,他的一些特性的维度,大家说到的非常细,对于画面的气象、语言特征、语言把握以及对于他存在问题的梳理,我想对于石峰而言,都是极具学术性的批判讨论。

今天的研讨会,我们从时代的特性、山水画传统特性、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与转型以及石峰个人作品特性的几个维度进入之后,虽然讨论的是石峰的作品,实际上,极具有当下普遍的一些意义。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时间太快了,和石峰相识已经十数年了。他是山东人,有着北方人的豪爽,但有趣的是,他兼具南方人的细腻。这种感觉,也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中。刚开始认识他的时候,就挺惊讶于他的画,画得很有南方的意味,用清淡的宿墨写生,有点小品化的雅致。这种惊讶,如同面对他国字方脸的北方形象,笑起来却很是内敛秀气的状态。后来交往多了,发现他并不满足于那种细腻的表达方式,一直试图突围、改变。很显然,“南山”展,正是这种意图的阶段性成果。在这个展览中,写生性的点景虽然还存在,却被放置在主观构想的雄阔山川中,加之青绿敷色,原先那种水墨小品的状态一扫而空。这种努力,在我看来正是石峰兄从内敛秀气向“国字方脸”的回溯,是一种自我气息的重新定位。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面对的问题太多了,需要一代画家正视,并从自身出发寻找改变的契机。从某种角度看,改变是艰难的,但同时又是令人期盼的。在城市化、信息化等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我们还能怎样重构自身与山水的关系?这绝非什么“城市山水”之类的简单概念所能回答。现代人与山水的关系,需要回到“人”,回到我们对于自身的重新感悟。在这一点上,石峰兄从娴熟的技术中抽身而出,重新面对内心的自我,或许正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石峰老师那幅《天机在此中》带给我启发。此画在他的众多作品里是较为轻盈的一幅。墨线建构出青绿山体的矫健,云雾涌动与苍松相呼应,成卧游之象。而画题中的“天机”二字别有深意,正是一幅画、一位艺术家得以成功的众多因素中最不可言说的部分。齐白石曾有一方印章“天机自得”,也就是说这份最难得的“天机”,对于画者来说依然需要“自得”,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在思考中“取”,要在笔耕中“拿”。石峰的“天机在此中”,我想也不只是在讲“天机”藏在山川雾霭之中,而是在笔底与心中。

石峰老师作品的特点,我认为可总结为四个字:中正有变。大山大水,取法古人的雄奇一派,无取巧妩媚之态,同时又能在稳健里藏灵变,在统一的气质品格内开出一道活水,的确难得。他的青绿山水以笔墨为骨架,温润苍茫,改变了我们对青绿山水有时过于璀璨而造成的浮夸之病。石峰老师的画力求整体,少苔点,多现体面的用心经营,开始形成自家面貌。而且,我发现他的山中常有亭。亭,停也。此展可视为石峰老师创作历程的一次短期总结。正可借画中之亭小憩,多多思考,未来的丹青之路自会别开生面。

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书画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

石峰的青绿山水,是在传统山水画基础上的创新。看得出来,他吸收了包括王希孟、赵伯驹、仇英、董其昌等前贤在内的传统青绿山水元素,融合了现代的绘画语言,在大自然中找寻灵感,坚持写生,搜尽奇峰成画稿,因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图式与语言。石峰的山水画有浅青绿,也有淡水墨,有小工笔,也有大写意,有鸿篇巨制,也有斗方小品,有重峦叠嶂,也有小桥流水,他擅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传递自己的艺术理念,因而就有一种“日日新”的面貌。最近石峰兄在湖南举办他的个展,虽然因为疫情原因无法到现场观摩学习,但从相关的资讯了解到,这些作品都是他最近几年的新作,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他的艺术演进历程。

他在山水中卧游,烟云供养,画中自然便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文人气息。作为一个专业画家,终究要靠作品说话,靠艺术安身立命,石峰正是深知这一点,因而无论外界怎么变幻莫测,都不会影响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从这次展览的新作就可看出,石峰未尝懈怠,持之以恒。本次展览是石峰艺术的一次小结,是其数十年来艺术砥砺奋进的结晶,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正当壮年的石峰在艺术上具有无限的潜力,也具有艺术嬗变与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我们期待着石峰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也祝愿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石峰 千岩耸峻 245cm×70cm 纸本重彩 2022年

石峰 几处晴云度翠微 180cm×97cm 纸本重彩 2016年

石峰

1969年生,山东人。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石峰山水画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

石峰 潮平两岸阔 136cm×68cm 纸本重彩 2020年

石峰 夏云奇丽图 136cm×68cm 纸本设色 2019年

石峰 山若屏风翠壁横 240cm×192cm 纸本设色 2022年

猜你喜欢

石峰青绿水墨
青绿人家
山河间的一抹青绿
魔方(节选)
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分析
水墨
石峰作品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