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孩子运用优势应对挫折

2023-07-12郑舒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挫折教育

郑舒

摘 要:本文罗列家长在过往的挫折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孩子遇到挫折的指导方式。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挫折感是当孩子的行动结果与其自我预期有差距时,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当孩子将挫折感当成自己的行动信念,将产生一定的无力感,就需要家长及时对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一些有效的引导与帮助。本文试从孩子自身的优势出发教会孩子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从优势出发看待挑战性行为;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爱;从优势出发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模式;让孩子看到家长榜样的力量;给孩子积极的生命教育;从优势出发助力长足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的有效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不合理信念;挫折教育;成长型思维;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2-0005-04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庭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在过去居家学习的特殊背景下,父母与学龄的孩子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义务为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所以家长亟须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挫折是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在追求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却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使其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的情况下,产生一种紧张或消极的反应。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遇到一些挫折,就难以承受,若不及时引导,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更加明确了家庭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也需进行必要的干预与指导,那么如何科学地指导孩子,同时帮助孩子渡过可能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困难和挫折。

1.什么是挫折教育

目前儿童面临“无助感”的困境,其实是“与期待有差距—挫折感—行动力差—消极反馈—认同—消极的自我感知—无力行动”,孩子遇到困难在内心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挫折感的主要来源,儿童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对风险预测的能力较弱,在遇到问题之后能采取的应对策略和自身资源较少,从而导致自己的行动与期待有差距,最后失败带来的消极反馈导致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被削减,甚至可能由某些情境的反应弥漫为抑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

“挫折教育是指让孩子在经历的过程中遭受一定的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弹性,以此让孩子掌握一定的知识,并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个体对挫折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如何引导孩子可以主动地面对、调节挫折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上述的“无助感”形成的模型,家长在挫折教育中可以在每个环节都找到合适的教育契机,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帮助孩子从消极归因的循环中脱离出来,教会他们面对困难能采取的策略或学会如何挖掘自身资源,最终使孩子找到对事件、生活更积极的解释风格。

2.家庭挫折教育常见的误区

(1)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

前人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期待和儿童对自己能力的预测有很高的关联性,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当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会使孩子对自己的期待也随之升高,父母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来直接传递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孩子在行为和学习方面表现得更好。然而,当今很多家长表示关心孩子就是关心孩子近期的学习状态或者成绩,如果成绩好,孩子就会受到大大的褒奖,家长也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如果成绩不好,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加压。朋友圈中常有家长给孩子报名各种的竞赛,选拔类节目,求投票,求点赞。在都是荣誉加身的氛围中,有很多孩子会觉得“我只有做得完美甚至是只有赢才算是优秀的,有价值的”,他们不能接受失败和挫折,甚至会因此产生严重的羞耻感和挫败感,让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更加雪上加霜。例如,有的孩子因为一个字写不好,很生气,和自己生气,和家人师长生气,然后做出撕掉整张纸等外人看来可能有些瘋狂的举动,这是因为孩子在父母“完美”教育的影响下认定了只有完美表现才是一个好孩子。

(2)错把挫折教育等于打击教育

如果在上述儿童“无助感”产生的模型中,消极反馈是最中间、家长最可控的环节。那么我们还要去制作消极的反馈给孩子吗?早在前面的研究中就发现,多数家长觉得挫折教育就是不能在他人面前夸孩子。家长即便自己心里觉得孩子很优秀,也不会主动表扬,更不会在外人面前夸奖。严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在孩子接受表扬的时候也急忙推脱,“哎呀,你是没有看到她在家里练习的状态,一塌糊涂”。孩子认为自己的实力可能远不如自己预期,出现错误信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孩子对自己所知道和所想象的事件与真实情景并不相吻合,这样的“挫折”否认了孩子自己可以改变现状的能力。

例如,在上网课期间,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增加,全方位关注到孩子上课的状态,于是可能对孩子的表现不甚满意,可能会脱口而出:“你平时在学校上课也是这样吗?这么不认真?”“这道题这么简单也不会?”各种看似在激励孩子,希望孩子能意识到不足并奋发图强的话语,背后隐藏的却是消极的解释风格,这种解释风格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从而产生悲观的情绪。在家长的言语中,孩子突然变得渺小,本来应该自豪的事却莫名生出“羞愧感”,从而失去对很多事物的兴趣,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3)制造挫折,越挫越勇

许多家长认为,所谓的“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不断地经历挫折,他们会故意为孩子制造各种困难和逆境,觉得只有让孩子从小多经历批评和磨难,未来才会变得更加坚强,但却忽视了挫折除了可以给部分孩子带来越挫越勇的动力,更多的是带来了无力行动这一消极后果。

比如家长让孩子去参加一个与其年龄不符的“军事夏令营”;明知孩子会害怕却一定要他完成的事情;故意让孩子面对一些未知的困难等,试图提高孩子的“抗逆力”。其实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事才是挫折,也不需要特意而为之。对孩子来说,成长的路上本来就充满了挫折。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教师的批评,而不愿意或者害怕参加集体活动;三、四年级的学生因为一次冲突,最好的朋友不跟他玩了;五、六年级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或者作文离题,失去学习信心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路上大大小小的挫折。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去经历这个过程,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一些积极的引导。

3.怎样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要增加孩子应对挫折的自我监控能力,从优势出发去引导孩子增加自身的心理弹性,挖掘身边可以使用的资源,这个资源可以是社会支持系统的肯定,更来自自身的优势资源。在的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对抗挫折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角度来培养大学生对抗挫折的勇气和信心。那么在学龄儿童身上我们同样可以通由这两个角度入手,去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例如理清挫折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归因方式,认识到困难是可以归因于自我可以掌控的部分,而在行动上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使用自我的优势在困难中采取积极的行动。究竟如何教孩子面对挫折,以下是给各位家长的几条建议。

(1)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

家长要告诉孩子,挫折和失败其实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甚至也可能会成为值得我们怀念的一个成长瞬间。在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挫折,要相信这是一件正常的事,只有蹬着这样一个一个挫折的小石子,我们才能攀岩向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有一些畏难的情绪,这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最终我们决定勇敢地去面对它。另外,培养孩子去独立面对困难,不是完全放手,更不是突然放手,让孩子自己直接独立。放手要建立在孩子有自律自省的能力基础之上。想要让孩子完全自律,不去玩手中的笔纸、动桌上的小玩具、抑或看窗外的风景,十分专注地完成作业,这对中年级的优生来说都非常难。因此,家长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这种能力,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是不是略高了一点?并且自律的评判标准不仅是学习习惯,也可以从生活习惯中观察。如果孩子对家长说想要独立时,家长要知道这里可能包含了孩子的气话与叛逆,但另一面孩子也想要得到家长的帮助,独立与依赖的心理相互矛盾。这时适时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家长要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可能是方法的引导,也可能是更长一段时间的陪伴。

(2)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爱,调动内在能动性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语言和态度都要更加温和,有时候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温暖的臂弯都可以缓解孩子应对困难的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不管你达没达到目标,爸爸妈妈都爱你,如果你需要,我们随时乐意帮忙。”或者抱抱孩子,让孩子在家长肩头哭一会儿,让孩子悦纳自己的情绪,即使这个情绪可能是负面的,也要正视它。盲目的鼓励和赞美并不会给人带来任何的好处,用奖励来激励一个行为往往是最消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的。聆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努力和成果,比起用一个奖品来得更加有成就感。例如,可以把孩子每个阶段的努力制作成一个小视频,全家人一起观看,并肯定孩子的付出。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对其提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例如,在家庭日给孩子分配一些任务,在学習中共同设置一些小目标并督促孩子独立完成等。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当然在其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可以适时地引导其找到合适的解决策略,强调成功是源自每个人的努力和探索。

(3)从优势出发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模式

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归因方式,把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归因于外部,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而不是归咎为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引导孩子树立终生成长的思维模式,失败或挫折和成功一样并不会一成不变,即使是失败,我们也总能从失败中学到什么。例如,当孩子在学业中受到比较大的打击,产生了“我怎么什么都不如他人”的念头时,家长要很小心,孩子对他们目前的处境的归因如何,是认定自己就是一事无成,干什么都不行,还是我只是在这个事、这个阶段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当归因于后者时,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带自己走出困境的,而不是沉溺在能力一成不变、一事无成的沮丧中。又如,当孩子获得成功了,家长是否可以帮助他们规避“固定型”思维的风险,为了维持“成功”而不再轻易挑战。有些孩子对下回是否能成功并没有信心,他们认为只要没有下一次尝试,就可以维持自己“成功”的形象。这部分孩子同样需要家长去引导,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能力都可以不断成长,也许现在我应对得很好,但依然需要保持努力,也许我会完成不了当下的任务,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终有一天我可以从容应对类似的问题”。

(4)从优势出发看待挑战性行为

前文提到成长型思维需要家长去言传身教给孩子的是积极去适应尝试挑战,对那些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的外部因素,例如环境、客观的时间,学会去适应它。而我们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例如能力、经验、知识,则可以通过努力练习、学习更多相关知识、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等,去改善我们应对挫折的状态。家长要提醒孩子关注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将自己的优势运用到新的挑战中。例如,当孩子需要参加一次合唱比赛的时候,也许他并不擅长唱歌,但是他有“创造力”的优势,他可以主动地调整自己在班级合唱比赛中的角色。帮助班级表演呈现形式出力,比起让他把歌唱好的要求,孩子更能获得胜任感,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他不仅在“创意”的部分有收获,甚至还可以将演唱的部分做得尽可能好。最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享受、快乐的。

(5)让孩子看到家长是如何面对挫折的,保持同理心

榜样的力量,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最优秀的榜样。家长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对生活中事件的归因方式,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从而影响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态度。例如,很多父母在遇到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回到家就会不停地抱怨,这样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家长可以试着把自己积极应对问题的一面展示给孩子,例如积极去积累能量、保持耐心等应对问题乐观的心态,这样孩子的受挫能力自然强。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帮助孩子成长并不是要孩子按照家长给的模子去成长,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尽可能地理解孩子,去引导孩子思考和理解。家长有时会表示“我小时候怎么没有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这样教过”,于是把成长遇到挫折的责任推给了孩子。家长不能期待孩子能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去思考,权衡利弊,孩子可能更看重当前的感受,不开心就想哭、发怒。家长更不能要求孩子在随时随地都可以像成人一样克制。因此,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孩子的情绪爆发点,尽量使用符合其性格的方法引导。如果家长能发现孩子临近情绪爆发点的时候,可以及时提供帮助,这比起平日的说教来得更有效。如果孩子已经发怒了,家长可以在他们平静下来以后问他“这是怎么发生的”“下回我们有没有可能避免”,预设一下如果同样的情况重复发生会有什么后果,同时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虽然不能容忍他不适当的行为,但是爸爸妈妈希望可以帮你一起来改正。

(6)给孩子积极的生命教育

2010年7月29日,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命教育”的概念。向孩子普及生命教育,讓孩子清晰地明白所有东西在生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加宝贵。而积极的生命教育意味着,家长要帮着孩子去看到生命的力量与顽强,例如小草出土破除的阻力,又如小小的蜗牛努力地成长。家长要帮助、引导孩子认识到要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去尽可能地让自己更加充实,就会有更加积极的生命,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要相信那也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小站,会过去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不轻易放弃,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在关注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关注他人、大自然的生命,对生命充满敬畏,尊重所有守护我们生命的人、生物及大自然。积极的生命教育渗透,能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理解生命的本质与价值。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学习、互相陪伴前行,关注大自然、关注生命会使孩子拥有更强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7)从优势出发助力孩子长足发展

孩子的成长有“最近发展区”,当然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其实并不完全相同,那么如何让孩子能有持续不断的发展,就需要家长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孩子能愿意这么做一定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是快乐的、有掌控感的、有收获的。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这其实是让人们要充分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优势并运用自己的优势呈现出来的状态。运用优势助力,孩子在不断努力中收获的“心流”体验,能让孩子孜孜不倦地向前求索,即使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孩子也更容易积极地寻求帮助和探索解决方法。例如,孩子在求学路上一定会遇到一些学业上的困难,但最终却有不少的孩子能迎难而上并不断地突破,我们可以看到敢于突破的孩子一定是发现了某些“特别”的方法,让他们虽然“难”但是积极,这就是优势的魅力。

4.结语

积极心理学鼓励家长从优势出发而非问题出发去养育孩子,挫折是儿童发展的进程中一定会发生的情况,但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醒家长不要等孩子出现问题时再去当“问题解决者”,而是在此之前就要充分帮助他们挖掘自身优势。当孩子拥有足够的心理资本时,他们就会在应对困难时有足够的“心理弹性”,那么从优势出发养育的孩子将更可能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作为家长、师长,有幸陪伴孩子走前面的路,更要用爱去关注,用信任去引导,期待能为他们播下乐观的种子,从优势出发教养孩子成为一个坚强、有竞争力、有自信的人。

参考文献

[1]赵树贤.儿童抗挫折能力的内涵和学校的“赋能”策略[J].福建教育,2020(49).

[2]黄硕.挫折,孩子成功的催化剂——浅谈小学生的挫折教育[J].金田,2013(12).

[3]王怡.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挫折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20(13).

[4]庞晓文,王晓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生挫折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4).

[5]单丽敏.培养成长型思维[J].上海教育,2017(14).

[6]周明环.浅析健全人格视域下小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7]薛晓艳,李明杰.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J].新课程,2021(51).

[8]张亭亭.浅析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成因及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34).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挫折教育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浅谈中职学生成长教育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小学生感恩习惯培养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