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运用的思考
2015-08-27马丽华
【摘 要】根据高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探寻出真正适合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学院心理咨询致力工作的部分。本文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而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适用性及实效性开辟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立足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来开展的,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解决和改善心理问题,关注学生负面情绪和心理体验,通过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诊断和矫正,能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不能在根源上预防心理疾病,同时也忽略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引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通过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挖掘潜能,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优点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让心灵感受温暖;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积极的人生。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背景下而发展起来的,现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经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各种各样的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但受到“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采用的是“补救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发挥出积极作用。
随着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高职院校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发掘人的消极状态,并采取手段来改善人的消极状态,运用这种模式的教育方法常常会把学生看作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却可能忽略挖掘人的内在潜能,无法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其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诊治,轻预防,对待学生心理问题指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心理问题的发生,这种高投入、低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极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较大差异:第一,学生过度被心理辅导教师关注负面心理,会导致自我效能感水平降低,自身蕴藏的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第二,高职生在校时间短,大学三年将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实习,比本科生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改变错误的观念和认知。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更加有效和适用性更强的教育模式来促进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一)师生共同成长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解决和改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教师更要转变观念,不只是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高职教师同样也应该成为其中的受众,师生均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增强调整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促进人格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加快制度建设
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制度方面的保障,设立专门服务于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加大资金、资源的投入;其次要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从上级领导到基层的授课教师,都要树立起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第三,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源,引导全社会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保障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推进。
构建“积极心理”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与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相对应,组建多层次立体式组合:
1、着力于培养学生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即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的情感品质以及积极的意志品质。
2、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充分挖掘师生的自身潜能,以积极的观念指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3、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和企业环境,发展整个社会的积极品质,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三)创新教育方法
高职生存在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与本科生不尽相同,对于不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手段和方法不能直接照搬,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寻求适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学生多多参与和体验,尽量少采用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自觉的维护好自身心理健康。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学生自觉的参与和组织。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心理学不是“万灵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还需要自己的积极配合和努力;让教师明白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帮助学生成长,惠及自身的一个过程,在帮助别人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同时,对自身潜能的开发也具有重大帮助。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现有身心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基础上,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并做好积极心理拓展训练。要建立全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保障信息流通的及时性,以便能够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心理干预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上,引导学生树立起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在开展积极心理拓展训练的过程当中,应该向学生普及心理学理论知识,逐步形成积极的心理取向,重视对学生积极人际关系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总之,我们提出构建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一点思考,是希望能够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希望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均能获益。
作者简介:马丽华,性别:女,出生年月:1963年4月出生,籍贯:湖南桃源人,现工作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职称:教育心理学副教授,学历学位:本科,文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韩云萍.课堂教学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