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023-07-12周佼
周佼
摘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给予了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提出“四个现代化”;基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基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阐发“中国式现代化”。它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理论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追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则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任务要求。它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明确了方法路径:要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以担当实干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国式现代化; 方向指引; 理论遵循; 方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2.003
1845年春,马克思从欧洲无产阶级在革命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論作指导的实际出发,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在该文中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存在的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作用的主要缺点,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39|140马克思提出的这一科学实践观,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对指导推动我们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给予了方向指引
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崛起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梦想[2]。在帝国主义肆意侵略、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在其指导下,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探索,逐渐从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的“四个现代化”的初步认识与实践,发展并形成新时代比较成熟定型的“中国式现代化”。
(一) 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提出“四个现代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讲到,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要条件就是要吃喝住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生活本身[1]158。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农业生产极其落后。1954年,毛泽东曾描述道:我们现在能造桌椅板凳和茶碗茶壶,能种粮食并把粮食磨成食用的面粉,能造纸张,但是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我们一辆也造不了[3]。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围堵封锁一刻也没有停止,造成我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与美国的较量中,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已成为中国人民不再遭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生活穷困潦倒的基本保证。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从满足人民生存和生活需要、顾及人民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将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迈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随后,党中央精心组织制定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奠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又提出围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四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十年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入思考总结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调整与完善,也是我们党首次确定下的“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规范化表述。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同时提出要在20世纪内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激励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共同奋斗。
(二) 基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广泛共鸣和深刻讨论。这场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此后,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探索不断深化。197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他讲到,以前我们结合中国国情领导开展民主革命,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我们也要结合中国国情搞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随后,邓小平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等现实国情出发,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目标明确为小康社会。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的概念不同,我们是“小康之家”。
在随后的实践发展中,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科学总结概括,推动“中国式的现代化”逐步演进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9月,他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长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将这一理论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国家实际出发走我们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3年6月,他再次阐释,“我们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随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沿着建设“小康社会”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党逐渐将“小康社会”的目标调整为“全面小康社会”,并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八大上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 基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阐发“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必须随着不断变化的实践而发展[6]。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认识,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中央在总体布局上将“四位一体”上升为“五位一体”,在战略布局上坚持“四个全面”协同推进,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进一步拓展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内涵。这期间,我们党迎来了百岁华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一系列伟大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引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兼程团结斗争的结果[7],是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极开展创造性实践取得的伟大胜利。
党的二十大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7]。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两步走战略安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期的战略部署等方面,全方位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理论遵循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7]同时,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九项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条重要原则。实践是思想之母,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系统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其一,对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中国特色的概括与描述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人的正确思想认识从实践中得来,实践决定认识。党中央强调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之一,并认识到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不仅仅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的事实,更是因为我们在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已经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的艰辛与不易。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之一,并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仅是因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因为共同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孜孜以求的梦想,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之一,并认识到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都不是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因为物质富有、精神富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因为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需求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之一,并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不仅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因为我们从以往的片面强调发展破坏自然坏境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之一,并认识到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不仅仅是因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爱好和平,更是因为我们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实践中已经感受过那种切肤之痛、认识到它的罪恶。
其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所采取的举措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正确的实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正是因为认识到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所以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始终从国情出发,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而不好高骛远和因循守旧。正是因为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坚持把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因为认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者的不可偏废,所以我们在不断创造和积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促进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日益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因为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正确处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辩证关系。正是因为我们充分认识到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选择“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7]
(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追求
其一,蕴含了实践活动的科学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亲身参加革命实践并开展辛勤的理论研究,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13。隨后,经过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深入研究并进行理论概括,将这一结论表述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也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发展方向。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本质要求,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推进中国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这是符合历史实践、人民期盼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活动发展方向。一方面,历史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证明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开辟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科学结论和中国实际的伟大实践。
其二,蘊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11。这一观点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民立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民立场的践行、丰富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加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中,与“人民”高度相关的就有四条,在数量上突出了以人为本;另一方面,这四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涵盖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领域的期盼,也是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图景,在其蕴含的内容及其质量上也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其三,蕴含了观照人类发展的世界胸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140。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站在全人类的利益上来考虑问题、推动实践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宽广世界胸怀和人类关怀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时代趋势,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为解决人类发展和全球治理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并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注人类命运、观照人类发展的理论品格。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通过殖民掠夺走上现代化的“西方式”现代化老路,开辟了一条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不仅丰富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内涵,而且破除了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的传统认知和发展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不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影响,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怀人类发展的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
(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则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任务要求
其一,彰显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改造世界的斗争,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还包括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8]。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运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通过认真改造人民群众的主观世界,让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把他们组织起来,将他们的力量凝聚起来,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而人民群众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动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胜利,首先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来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党的指导思想原则,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争取人类解放的革命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9]。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国家。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通过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及全过程的各方面,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确保十四亿多中国人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二,彰显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来界定未来的社会主义。这一经典表述鲜明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我们党秉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原则,坚定地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重要使命,强调“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做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
其三,彰显了“改变世界”的终极任务。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立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从实际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世界”的终极目的和任务。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无不是在“改变世界”,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并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我们党提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原则,就是要直面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着力通过深化创新和扩大开放,不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并着力依靠顽强斗争和团结拼搏打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这正是我们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勇担“改变世界”这一神圣使命的具体体现。
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明确了方法路径
(一)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阐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并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实践的必要性。他们指出:“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1]409|410这一论述,在此后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得到证明。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自觉的实践斗争,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黨的领导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坚持管党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日益受到各国共产党人的重视。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这一学说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加强自身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密切联系群众,要有严格的纪律,防止自身腐化变质。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全党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作风建设要求,至今对党内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强调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我们也一以贯之地坚持至今。江泽民同志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命题。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上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人。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党的建设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长期存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同时,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7]。党的二十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的高度,重申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作为重要任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定不移地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而团结奋斗。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蕴含着丰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还应当成为一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成果的共享者和普惠者。
中国共产党深入消化吸收这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并将它们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这些宗旨、传统、初心使命和发展思想,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引和精神伟力。在中国共产党一百余年辉煌的奋斗史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做到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对人民满怀深情,永远对人民保持忠诚之心、敬畏之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行人民之所嘱,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始终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监督,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7];必须毫不动摇地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使命,积极为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 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以担当实干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敢于斗争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变世界”这一终极任务的拓展与升华,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品格。《共产党宣言》开篇就指出,至今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在全文中有数十次提到“斗争”一词,强调“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421。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在领导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铸就伟大斗争精神,将我们党锻造成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具有高超斗争本领的无产阶级政党。
在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通过顽强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推动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任务中,我们党充分发扬斗争精神,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斗争过程中,我们不断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斗争意识,提升斗争本领,让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意志更加坚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虽然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绝不可能轻轻松松变为现实,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二十大将“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之一,要求“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重申“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些充分体现了发扬斗争精神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提醒,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切实发扬斗争精神,更加坚定斗争意志,努力锤炼斗争本领,切实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踏踏实实担当作为、认认真真埋头苦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努力争取更大的胜利。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姜辉,龚云.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N].光明日报,2019|05|29(11).
[3]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174.
[4]卢佳.邓小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EB/OL].(2022|10|08)[2022|11|06].http://www.81.cn/ll/2022|10/08/content_10190099.htm.
[5]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鲜明特征及重要意义: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思考[J].党的文献,2022(02):3|8.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4)[2022|11|06].http://www.gov.cn/xinwen/2018|05/04/content_5288061.htm.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9]《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62|63.
(责任编辑文格)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Viewpoint of Practice
in Promot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ZHOU Jiao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Marxist viewpoint of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vivid practi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hich is led and promoted by CPC.It offered the advanced direction for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the CPC proposed the “Four Modernization” from the fact that material production practice is the most basic practice of mankind,and explored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and interpreted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th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promoting practice.Marxist viewpoint of practice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grasping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reflect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e and cognition in the Marxist viewpoint of practice,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ontain the value pursuit of the Marxist viewpoint of practice,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highlight the task requirements of Marxist viewpoint of practice.Marxist viewpoint of practice clarifies the method path for taking the road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We should deepen in full and strictly govern over the Party to provide a strong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and insist on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to pool the great power of building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great struggle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th responsibility and hard work.
Key words:Marxist viewpoint of practic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irection guideline; theoretical guidance; methods and pa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