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秦腔》探寻贾平凹散文写作风格

2023-07-12宋华洋

雨露风 2023年5期
关键词:秦腔贾平凹散文

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孕育了敦厚粗犷的秦地人民。《秦腔》这篇散文是在20世纪80年代“寻根思潮”涌动下,贾平凹先生写就的一篇力作。在他的笔下,秦地、秦人、秦腔都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自然的描摹,凸显着生命的张力,让我们在惊叹这块黄土地魅力的同时,也被那里的一切深深吸引。

《秦腔》是比较典型的能够代表贾平凹先生散文写作风格的一篇优秀作品,同时也是一篇选编进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文章题目为秦腔。秦腔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一种戏曲剧目,但读完整篇课文你会发现,作者压根没有介绍这个剧种的有关知识,没有经典剧目的罗列,没有演员唱念做打、插科打诨的描写,更没有生旦净丑角色的显现。很明显,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戏剧,而是透过秦腔去深入探寻这方水土和这方水土养育的人。他们是秦腔的根,而这根密集交错,延伸千百年,也就成就了这漫漫八百里秦川的独特文化。这才是作者所探寻的真谛,基于这种对秦腔的深刻认识,作者在写作中是运用哪些方式将这些“隐含的文化”呈现给我们的,的确值得探讨。

一、精妙的叙事,绵密的细节

纵观《秦腔》整篇文章,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是: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对秦地环境叙述铺染,加之各种生动的细节刻画,为读者构画了一幅黄土高原上人民日常生活最本真的画面。

“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在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趴在窗台的孩子……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在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这是文中一段对于排戏的场景描写,不仅有对环境的描写,更有对细节的精细处理,这些环境都表现了真实的生活,并非作者凭主观想象随意捏造的。具体来看这一段的表达效果,对于环境的描写,“寺庙”“有扇无窗”“蛛网”“蚊虫”,单就这几个词,足见这环境的简陋,但反观人们的反应,抽烟的老者、爬满高桌的孩童,即使通宵达旦地排练,观众随时都在,即便演员走后,孩童还意犹未尽,模仿学习。这一番对比可见当地人对于秦腔的痴迷,拿作者的话说,“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白酒、辣子、卷烟、泡馍这都是物质上的要求,唯有秦腔是精神的需要,于秦人而言,秦腔早已不单是供他们消遣的手段,而是融入他们骨血的、渗透到生命深处的情感。这些情感凝聚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彰显着秦地人民的性格和气质。

对于细节的把控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热了前怀,凉了后背”,寥寥几字,看似平实的叙述,其中不仅融入了作者对于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更体现出作者对于黄土高原上风俗人情的独到把握。作者自己也曾说:“我所写的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悟的东西。(贾平凹《天气》)”“一声唱腔一声咳嗽”,笔下写的是人们练习秦腔时的状态,但透过这些细节,分明能看到一群秦地之人,即使练得嗓疼声哑,也抵不住内心对于秦腔的极度痴迷。这些看似没有技法、没有烘托渲染的描写,却实实在在地表现着秦地人民对于秦腔的热爱。

另有一处关于演戏时的细节描写也颇为生动。“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这一段颇具画面感的描写,不单单是对演员的描写,更重要的是看戏者的加入,他们可并不是场外人,而是全身心投入,痴迷沉醉,随着演员的动作起伏,“矮下去”“拉起来”,台上在演,台下也好像在演,台上是演员唱,臺下好像也在唱,他们在心中唱,在心中吼,他们把自己交给了秦腔。

二、语言朴拙、洒脱

贾平凹先生对于语言的运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语言的朴拙和洒脱背后是作者内心情感波澜的万丈起伏,投射到《秦腔》这篇散文里面,语言的朴拙、洒脱主要表现在:

(一)多用短句

短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行文节奏,用词的极速转化也可以增强作者所要表达的效果。并且这些短句在用词的选择上,大都是较为朴质甚至略带“土味”。例如“头身一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这是当地人在等待戏开场前盼戏的一段场景。这一大串短句,不仅写出了来看秦腔的人多,而且还进一步表现当地人对于秦腔的热爱、追捧、痴迷。又如“一会儿双摇,一会儿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这段文字是秦腔演员表演时的场景描写。“一会儿……一会儿”“一边……一边……”这些短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表演者的技艺高超、精彩绝伦,而且透过文字,都能想象出当时场面的火爆,演得卖力、看得喝彩,演戏者和看戏者早已忘了自我,此时他们已和秦腔融为一体。看似平实的几个词,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喷涌。

(二)运用口语、俗语

口语、俗语的使用,酣畅洒脱,一方面使得贾先生的文章更具生活真实感,另一方面也是他作品生命力的来源。“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这些诙谐幽默的口语化表达,读来不禁令人发笑。这正是作者所期望看到的,一笑说明文章“活”了,不死;一笑说明在生活中这些“不文明”的话有所耳闻,显得亲切;一笑说明表达到位,秦地人的那份直愣、率性活脱脱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一来,秦地人写活了,那秦地人喜爱的秦腔也就更觉得回味无穷了。又如“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二杆子”“二愣”这些带有浓浓区域方言的用词,一来让我们追忆家乡的俚语乡音,二来通过这些词我们也能窥探一些当地人的风俗、性情。

(三)融入地域性事物名称

文章中穿插一些具有强烈地方性、独特性的事物名称,一读,就会感受到特有的地方色彩,这是贾平凹先生对地域乡情的迷恋,是他的“乡土情结”体现。“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这些黄土地上的产物被作者带入作品中,表现出作者对故土的一腔热爱。

三、传统与现代,写实与高远

传统与现代,写实与高远可以说是两组完全相反的词,然而贾平凹先生却在散文的写作中做到了有机的统一。从《秦腔》这篇散文来看,它的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传统

这篇文章虽未谈及戏剧秦腔具体剧目,但还是围绕秦腔展开,简单来说,秦腔是一个引子,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一条线索,作者以“秦腔”为突破口,展开对隐藏在其背后的秦地传统文化的解读。因此,无论是从秦腔剧种这个古老、悠久的文化符号来看,还是从秦腔背后暗含的文化意义而言,都有着浓浓的传统色彩。

(二)叙事传统

从文章的叙事脉络而言,散文《秦腔》的主体结构大致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展开,纵向是通过“排戏、盼戏、演戏、戏外”这几大部分来展现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和痴迷。横向则是从“秦地、秦人、秦腔”这三者的血肉联系来叙述他们的密不可分,纵横两线交错并进,使得叙事更加饱满、真切。那么为什么会说这样的叙事方式传统呢?其实,这种双线并行的叙事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已出现,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当属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在这部作品里面,作者典型的采用了双线交替发展的叙事方式,一线是以焦仲卿、刘兰芝与封建家长间的冲突为一脉,一线是以焦仲卿、刘兰芝两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一脉,这两条线贯穿文章叙事的始末,使整个诗篇的结构显得非常完整,立作品于不败之地。

(三)用语传统

口语、俗语、地域性词语等这些代代传承下来的朴质语言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这种语言的传统方言特质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欧美写作思想的借鉴。比如有这样一段情节,“一个老头在脖子上架了孙孙去看戏,孙孙吵着要回家,老头好说好劝只是不忍半场而去,便破费买了半斤花生,他眼盯着台上,手在下边剥花生,然后一颗一颗扬手喂到孙孙嘴里,但喂着喂着,竟将一颗塞进孙孙鼻孔,吐不出,咽不下,口鼻出血,连夜送到医院动手术,花去了七十元钱”。这个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不太可能发生,就是这种带有西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极度夸张的荒诞手法,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秦地人民对于秦腔的痴迷。

二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思考。贾平凹先生在写作《秦腔》这篇文章時,面对的是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现代文明对黄土地“文化之根”造成猛烈冲击,传统艺术何去何从?作者似乎给出了答案:秦腔与秦地、秦人有着不可切断的血肉联系,秦腔不仅是一种剧目,更是西北传统民间文化的象征。秦地的漫漫黄土,直率、刚毅的秦地人民,造就这动人心魄的雄劲秦音;而也只有吼着这壮魄的秦音才能抒发秦地人民的那份豪迈、雄壮的情感。秦腔里饱含着秦地人民的情感,进而演变为一种精神的寄托,正如散文结尾处写道:“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地少不了秦腔,秦人离不开秦腔,秦腔早已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镌刻在西北的广袤大地之上。在作者看来,秦腔是不能丢的魂,一曲《秦腔》,敲响的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一记重音。

写实又高远主要指文章内容写实,立意高远。《秦腔》的确是紧紧围绕秦腔来展开的,而且文章中对于整个环境的描写、语言的使用、细节的展现无不体现着西北大地的真实之感。但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是为我们简单地介绍秦腔这个戏曲,而是渗透到背后去探寻秦地、秦人、秦腔蕴藏的文化意义,这便是文章立意高远之处。

四、结语

散文的创作最适于展现作者的文学创作理念。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内容质朴深远,对传统文化之根的追寻,对地域文化的情真意切,对人文情怀的真挚赞美都倾注于他的作品之中,汇聚成不灭的点点星光,成就了他独具魅力的散文写作风格。

作者简介:宋华洋(1999—),男,汉族,四川资阳人,教育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与教学。

猜你喜欢

秦腔贾平凹散文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西安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