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的儿童观及其当代启示

2023-07-12许欣慧

雨露风 2023年5期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儿童

许欣慧

儿童观是社会以及社会群体对儿童的态度和看法,儿童观的范围很广,涵盖对幼儿特性、价值的看法,还包括对儿童教育、儿童发展等问题的看法与观点[1]。不同的时代对儿童有着不同的看法,儿童观也并非一成不变。儿童在古代社会多被成人认为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载体,有关儿童其他方面的价值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蒲松龄在明清之际将儿童比作“将雨之云”和“未雷之电”[2]。在《聊斋志异》中刻画了许多性格各异、丰富多彩的儿童形象,其背后所蕴含的儿童观也有着跨时代的进步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一、蒲松龄的儿童观

(一)儿童特性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刻画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儿童形象,他们有着贪玩、活泼和好奇的特性。例如,在《鲁公女》中蒲松龄认为,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喜好游戏的时候,服饰礼节均不注重;《小翠》篇中的小翠喜欢扮作虞姬玩耍,性格开朗活泼,笑声不断,非常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符合儿童贪玩的天性;《贾儿》中十岁的陈平则是通过撒娇来向父亲索买狐狸尾巴;《促织》篇中的孩童因为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之心而放走了蟋蟀。除了贪玩、活泼、好奇的儿童特性,蒲松龄也描绘了儿童的善良与纯真。《橘树》篇中的女孩对一盆橘树“不胜爱悦”“朝夕护之唯恐伤”[3],因家父任职期限已满准备弃掉橘树时,女孩“抱树娇啼”,最终使得橘树枝繁叶茂;《纫针》中的主人公纫针为报答夏氏对母亲和自己的接济,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夏氏的起死回生;《大器》篇中的大器在面对顽劣的弟弟时,依然留有善心,仍相信和接纳自己的弟弟。

(二)儿童教育

蒲松龄非常重视儿童的教育,肯定教育的力量,认为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鼓励对儿童及早施教,因材施教,德才并育。在《湘裙》篇中,晏伯专门为幼年的阿小请了塾师,及早地对阿小进行教育。在众多篇章中,蒲松龄刻画了许多年少成名的儿童形象。例如,《云萝公主》中十岁考试及第的大器,《青娥》中十一岁考中秀才的霍桓,《江城》中十四岁考取秀才的高蕃,还有十四岁考取秀才的王子服和长福等,都体现了蒲松龄对儿童的殷切厚望,希望儿童能及早接受教育,及早成才。《细柳》中细柳对两个孩子教育的不同,则体现了蒲松龄因材施教的儿童教育思想。长福和长怙虽是兄弟,但长福聪慧,在读书方面富有天赋,于是细柳让长福做农活来感受学习的好处,让长福坚定读书的想法;而对愚笨好赌的长怙,细柳让他深刻悔改后经商。可见,蒲松龄认为针对不同的儿童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蒲松龄重视儿童的孝悌教育,这从《聊斋志异》中多个孝悌儿童的形象可以看出,例如,孝顺母亲的崔猛,一心寻父的大男,为夏氏哭祭而重生的纫针等。

(三)儿童价值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充分肯定了儿童的价值,众多篇目中的儿童有勇有谋。例如,《贾儿》中的陈平能够想到用买下的假狐狸尾巴获得狐妖的信任,从而毒死了一直纠缠自己母亲的狐妖。《牧竖》中两位儿童不小心入了狼窟,遇上了凶恶的母狼,但两人很快想到能够利用母狼的弱点将其累垮,最终全身而退。《娇娜》中的狐女娇娜虽然只有十三四岁,但医术高明。除此之外,蒲松龄笔下的大器、霍桓、高蕃、王子服和长福等都是年纪轻轻便科举及第的才子,足见蒲松龄对儿童能力的肯定。虽然蒲松龄肯定了儿童的价值,认可了儿童的能力,但在另一方面,蒲松龄也不能完全免俗。在儿童的价值上,蒲松龄也将儿童视为因果轮回的结果,是报恩的产物。例如,《四千文》《珠儿》中的两名儿童都是为了还债而出生的,债务还清便去世了。《褚生》篇中的褚生为报答绿老先生的教学之恩,投胎后十四岁中秀才。同样,蒲松龄也认为儿童的到来也承担着光宗耀祖、发财致富的义务。《促织》篇中的孩童变为蟋蟀,为父亲、家庭换来富贵。《巧娘》《王子服》《陆判》等篇目中均以孩子高进中举为圆满结局。能够看出蒲松龄将是否考取功名、是否荣华富贵作为评判儿童是否成才、成功的标准。可见,蒲松龄在儿童价值的看法上同样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局限性。

二、蒲松龄儿童观的形成

(一)书香家庭的沁润

据统计,蒲松龄的家族中出过举人、贡生、禀生等共几十人,虽无官爵封邑但也是书香门第[4]。因此蒲松龄的父亲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不惜花钱请专门的先生教孩子念书,学习八股文,希望孩子能够光宗耀祖,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蒲松龄的儿童观,即重视儿童的教育,重视及早施教。当时的蒲松龄也带着家族的期望以及自身的理想一生执着科举,从顺治十五年(1658)他十九岁时初次应考童子试,连中三元后,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他六十三岁时科举下第,一直参加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可惜最后是“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5]。这种求而未果的辛酸与壮志难酬的苦闷伴随了蒲松龄的后半生,因此《聊斋志异》中刻画了许多年少成名的儿童形象,这些形象的背后多多少少藏着蒲松龄个人的理想成分,也蕴含着蒲松龄对儿童能力的肯定与希冀。

(二)任教经历的心得

蒲松龄能够写出如此生动活泼的儿童形象,与他做塾师的经历密不可分。康熙十八年时蒲松龄在西铺村毕家坐馆[6],在前后三十年的时光里,蒲松龄在学馆中与学生同吃同食、同孩子们嬉戏,这些都为蒲松龄观察儿童提供了机会,与儿童长时间接触的经历成为蒲松龄笔下的素材。蒲松龄深爱着自己的学生,正如“他在《赠毕子韦仲》诗中所写的那样‘错将弟子作儿孙,赋中所流露出的爱怜之情,几乎就是一种舔犊之情”[7]。这也是为什么蒲松龄的笔下会诞生如此多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儿童,他们有的天真烂漫、有的有勇有谋、有的年纪轻轻就已成才。正是因为对儿童深沉的爱,即使是一出生就被云萝公主取名为“可弃”的儿童也能通过教育洗心革面。这段塾师的任教生涯不仅让蒲松龄更加地了解兒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发展规律,也让蒲松龄积累了许多儿童教育的思想,影响了自身对儿童的看法。

(三)传统文化的沾溉

自古以来中国便重视孝文化,时至今日,孝悌依然是衡量个人道德水准的评价标准之一。《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8]。”可见,孝在古代非常受人推崇。蒲松龄从小熟读各类圣贤之书,最经典的《四书》《五经》中均有孝悌的论述,蒲松龄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孝悌文化的影响。在母亲病重的最后四十多天里,蒲松龄衣不解带、睡不闭眼,没日没夜地照顾着母亲,尽心尽力地陪母亲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除了对父母的孝顺外,蒲松龄也非常注重与兄弟间的关系。每次游学回家,蒲松龄都会和兄弟进行亲切的交谈,写有《与兄弟共话》的五言诗。蒲松龄对他的几个子孙的教育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其中四个子孙都先后考取了功名,蒲箎不愿学习,最终也成“一富”。

三、蒲松龄儿童观对当代的启示

(一)顺应儿童天性,共绘缤纷童年

正如蒲松龄笔下活泼爱笑的婴宁、喜爱橘树的女孩和纯真可爱的王子服,儿童的世界应是快乐、美好而纯真的。可以为一次游戏放声大笑,可以为一盆橘树放声大哭,也可以为一次年少的心动羞红了脸,令人忍俊不禁。虽然从古至今,人们对儿童的看法都在不断发生改变,但儿童世界自古以来便和成人世界有着明显界限。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儿童在身心层面上与成人的不同,不应将成人的标准和要求强加在儿童身上。在古代,人们将儿童视为光宗耀祖、发家致富的载体,儿童从小就承载着至亲甚至整个家族的希冀和荣誉,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紧紧捆绑在一起。在现代,“养儿防老”的观念仍未消除,许多儿童仍背负着成人的厚望,原本应快乐玩耍、无忧无虑生活的童年时光被不断异化,甚至有家长将孩子的小学课业延伸至学前期,试图不断前挪起跑线。事实上,鼓励儿童玩耍、游戏,顺应儿童的天性并不意味着放养孩子、让孩子完全无拘束地成长,而是转变思想,认可儿童的天性,给予儿童玩耍和游戏的权利。在学习上,教师与家长都应转变策略,尽量让儿童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与儿童共同描绘缤纷的童年时光。

(二)重视教育力量,助力儿童成长

塾师的经历让蒲松龄更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可以使儿童德才并举、知恩图报,也可以使儿童年少成名、广受盛赞。可见,虽然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从古至今都在发生着改变,但教育的重要性从未动摇。同样,蒲松龄儿童教育思想中的及早施教、因材施教与德育并举等方法,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其中及早施教并不意味着要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超前地学习知识,而是及早提供适合儿童发展阶段的教育内容。另外,重视教育的力量看似老生常谈,但面对教育资源不均、各地儿童受教育水平差距较大的现状,重视教育的力量仍有再次强调的必要,这不仅关乎儿童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也关乎当今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诚然,让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家长仅仅是重视教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相关学校也应该展开家校共育,加大对这类儿童的重视程度,同样,学校也应该积极利用教学研讨、外出学习和线上平台等多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方法与策略等,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助力儿童成长。当然,助力儿童的成长,保障教育的公平,离不开政府与国家的经济与财政支持,这都启示我们应重视教育的力量,倾尽可能让每一位儿童受益于教育。

(三)摒弃一维标准,鼓励多维评价

对蒲松龄的儿童观并非要全盘接受,相反,面对其中的局限性,仍可以与目前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并得到相应启示。蒲松龄笔下获得成功的儿童形象无外乎科举及第、获封官位和发财致富,这是他衡量儿童成才的标准。目前,升学与当代儿童联系最为紧密,考试分数几乎与儿童的童年形影相伴,成绩好的儿童从小便能获得来自家长、教师与学校更多的积极评价,甚至成为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长此以往,这种一维评价也会误导儿童的判断,认为只有取得好的成绩才是优秀的孩子,而成绩差是不能被容忍和接受的。事实上,与考试成绩相比,身心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善良的品质、积极向上的心态与为人处世的智慧等都应成为评价儿童成功与否的维度,成功不应被固化,评价也应该多维。只有进行多维的评价,才能给儿童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为实现多维评价,家长、教师与学校应该善于挖掘儿童除成绩以外的其他能力,例如沟通组织能力、领导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等;教师和家长在儿童的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儿童身上的优秀品质,例如善于合作、乐观、积极和好学等等,对儿童进行多方面评价,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积极健康地成长、成才。

注释:

〔1〕李玉晗.中兴三大诗人的儿童观——儿童的情感代偿价值[J].名作欣赏,2023(6):46-48.

〔2〕董爱霞.论《聊斋志异》中的兒童形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蒲松龄.聊斋志异[M].长沙:岳麓书社,2019.

〔4〕蒲松龄.蒲松龄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6.

〔6〕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张敦彦.从《绰然堂会食赋》看蒲松龄塾师生涯的一个侧面[J].蒲松龄研究,1996(3):91-97.

〔8〕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蒲松龄聊斋志异儿童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STRANGE TALES INDEED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