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审美挖掘
2023-07-12齐静
齐静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关于传统文化说过:“人类从几千年生活中所得到,而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必须用选择的态度来接受。”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诞生了许多的瑰宝,这为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古诗词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更加重视诗词教学,增加了部分优秀诗词作品,可见古诗词的教育意义。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诗词魅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尝试理解古诗词的语意,感悟诗词意境情感之美,提高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深入推敲,有效感悟诗词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古诗词,这些诗词既充斥着诗情画意,也闪耀着哲理的光辉,不但给人以欢欣和鼓舞,而且能够启迪人心。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是对山体的描写,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庐山的千姿万态和移步换形等特点;后两句则是借景抒情,既是对畅游庐山的心得体会,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心境,同时也提醒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客观全面,不能全凭主观意念,否则就无法得出正确结论。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洁凝练,读起来既亲切自然,又耐人寻味,实在不失为一篇佳作。可见诗词教学不但需要技巧与方法,而且需要教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词,感悟古诗词的艺术趣味,促使学生在探究古诗寓意时更能深入感悟古诗词的意境。
此外,精炼含蓄也是古诗词的基本特点,仅仅二十几字就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但是仅仅通过阅读在脑海中浮现整体画面是不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进入诗词意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感悟意境内涵,甚至成为诗人本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体会诗词的精炼与美妙。以《游子吟》教学为例,教师应紧紧抓住“密密缝”这几个字,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展开想象,如果你是诗中的游子,你的母亲会在缝衣服过程中缝进哪些“思想”?学生纷纷回答:“是无尽的爱与关怀”“是深深的思念和担心”“是殷切的期望与鼓励”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真正融入诗词当中,体会到了诗人的写作意图,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联想到自己母亲的辛苦与操劳以及对自己的关爱,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对家人的爱。
二、引导学生分析语句,帮助体验意境之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具有其他文学形式不能比拟的语言之美。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之美,感受古诗词独有的魅力。为了进一步把握诗意和感悟意境,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分析语句和赏析特殊句式,品味古诗表达出来的情感思想,从而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之美。
首先,诗词句式分析。小学古诗中出现最多的特殊句式是倒装句,其特点是词语顺序和现代语句词语顺序不一样,目的是展现语句的音律美和对仗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调整诗句,使其符合现代汉语习惯,降低理解的难度。如《春晓》古诗中“处处闻啼鸟”这句可以将“鸟”和“啼”的顺序换一下“处处闻鸟啼”,这样意思就一目了然了;《早发白帝城》古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这句可以将“啼”和“不住”对换下位置“两岸猿声不住啼”,方便学生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之美。此外,小学古诗中出现最多的特殊句式是省略句。省略句就是指句子中会省略某些非必需的词语,这么做的目的是使句子押韵,从而具有韵律美。针对这些省略句可以进行字词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句表达的含义和思想。以《题西林壁》教学为例,可以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典型的省略句进行补充“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看)近(看)高低各不同”,这样可以降低句子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
其次,语言格式分析。诗词语言具有对仗工整的特点,体现出诗词的对称之美,所以要引导学生欣赏诗词语言对称之美。以《江雪》教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注出诗词中的对称词,比如“万径”和“千山”“人踪灭”和“鸟飞绝”,这种对称词让句式更加工整严谨,生动展现了诗词中描绘的意象和意境之美。
最后,感受诗词韵律。对偶句中最后一个字往往可以体现诗词具有的典型韵律,所以,要引导学生注意对对偶句中最后一个字的理解,感受诗词蕴含的韵律之美。以《咏柳》教学为例,诗词中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韵母都是“ao”,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将诗词韵脚标注出来,感受诗句写作的规律,体会诗词韵律之美。
三、有效整合诗词资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诗词拥有悠久的文化其主题多样、背景各异,作者经历也不尽相同,但是每一首诗词都蕴含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主题相同的诗词表達的情感也是相近的,所以在诗词学习中可以将主题相同的诗词进行整合,带领学生品读诗词意境和情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作品为例,可以整合《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诗词。《赠汪伦》中作者在桃花潭边用歌声为朋友送行,看到了作者不舍朋友离去的伤感;《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作者使用目光为朋友送行,看到了如同长江水一般绵绵不绝的友情;《送元二使安西》中作者则是借助美酒和青柳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伤感之情。这些诗词虽然年代、时间和地点都不相同,但是读者的内心却被诗人们的真挚情感打动,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仿佛身临其境,离别伤情油然而生。因此,教师在诗词教学时,要积极整合诗词资源,挖掘它们的共同点,触动学生内心情感和引发情感共鸣。
四、创设有效阅读情境,品味诗词音乐之美
诗词和音乐不分家,诗词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音乐之美,让人们在诵读诗词时不自觉地进行吟唱,感受诗词意境之美和音乐之美。此外,诗词被后人广为传诵不仅是因为字词之美,还因为诗词有着独特韵律。因为韵律节奏不同,有的诗词“密咏恬吟”,有的诗词则“高声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诵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诵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体验古诗词节奏之美以及韵律之美。
首先,感受诗词节奏之美。节奏是诗词的外形,更是诗词的生命,诗词音乐之美主要体现在其具有鲜明节奏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节奏,感受诗词蕴含的悠远味道。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注意感受诗词的节奏美,从而品味音乐之美。以《咏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二二三”节奏进行朗读,感知七言诗节奏韵律,体会诗词节奏的多变和灵活等特点,感受音乐美和节奏美。再以《诗经》教学为例,该诗词古朴沧桑,气势恢宏,犹如战阵行军铿锵有力,这正是四言两顿诗句的特点,而在《游园不值》中,味道悠远,体现了七言三顿之特征。
其次,体会诗词音韵之美。为了体现诗词和谐优美的特点,教师要留心诗词韵脚,在韵脚中体会诗词中蕴藏的情感。以《出塞》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小池》进行对比朗读,由《小池》清新柔美特点衬托出《出塞》悲凉沧桑之感。观察诗词尾韵可以发现《小池》尾韵为“ou”,而《出塞》的尾韵为“an”,因此有幽深之韵和雄伟之概的区别。韵律是诗词命脉所在,我们要抓住诗词的节奏和音韵,朗读过程要入情入境还要入味,邂逅诗人精神,窥探诗词意境,感受诗词声律之美。
五、有效展现画面之美,深入感悟诗词意境
诗词之美美在很多方面,比如诗词的表现形式之美、艺术表现手法之美、诗词语言之美、诗词内容之美等,美是综合形式的表现,是诗词意境、形式、内容、艺术统一的集合。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营造意境体现古典美学的重要方式。意境是艺术境界,它将客观事物和作者主观感受交织在一起,让读者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感悟意境之美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深入意境之中感受到诗词展现的画面之美,可以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让人流连忘返。
古诗词因为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类,其中写景诗是古代诗人表达情感思想采用最多的方式。诗人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自身思想,比如田园诗和山水诗都属于写景诗的一种。在赏析这类诗词时,需要准确定位审美对象,抓住诗词描写的景物以及营造的氛围,也就是意象和意境,只要抓住意象和意境就能抓住诗词内涵,从而深深感悟诗人表达的真正情感。
以《小池》教学为例,该作者主要抓住四个意象展开了描写,即用处细流的泉眼、柔和精美的树荫、池中生机盎然的小荷、自由飞翔的蜻蜓,通过这些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轻柔、美妙、细腻、柔美的意境之中,让读者看到了小池景象的动态美,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情趣,展现了情景之美。或以《山行》教学为例,仔细揣摩诗词语言仿佛看到了一幅山中红叶美景图:在夕阳的照耀下,层林濡染,枫叶流丹,满山的云锦如同彩霞一般,比之江南二月春花更加艳丽红火,虽然已是深秋,但山林依旧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生命力如同春天一般有朝气。这首诗词的精髓在于,虽然描写的是夕阳秋景,却给人朝阳春景般的生命力,让人精神振奋,深入诗词意境之中,可以体验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借此机会,教师要让学生结合阅读体验和自身生活经历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描述一些自己的家乡美景,将诗词意境和自己想象的场景融为一体,展现画面之美,从而实现在诗词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提高学生语言功底。
另外,诗人借助几个简单的词语就将一个形象生动画面塑造出来,同时还可以完成对景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将自身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语言魅力是古诗词独有的,也是其语言魅力的最大体现。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通过诗词的描写让人联想儿童追逐蝴蝶的欢快场景,即“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短短十几个字就生动地描绘了儿童追逐蝴蝶的动态意境。为了强化这种意境体验,教师可以配合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展示,从而增强诗词意境带给学生的直观化感受,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魅力的品鉴能力,从而深入理解诗词语言的深意,感悟诗词语言之美。
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信息媒介更新速度快、内容非常丰富,而且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本质,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为此,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发现晶莹剔透的宝石,让学生真正有所成就。当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课本,走进生活,并让学生陶醉其中,使学生在获得良好审美体验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为此,教师可以将傳统教学经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创设诗词配曲演唱的全新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因反复诵读而产生厌烦心理。如歌手邓丽君演唱的曲目将《但愿人长久》《在水一方》《月满西楼》《人约黄昏后》这几首诗词改编为歌曲,不但加深了人们对诗词内容的印象,而且传唱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受到这些曲目的启发,教师在教《静夜思》教学时,可以配上《兰花草》曲调,进行抛砖引玉,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纷纷参与其中,并尝试自己给诗词配乐,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自身对美的感知能力。
七、利用诗词进行作画,感知文化博大魅力
古诗词的意境非常美妙,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首诗词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以,要引导学生以诗作画,启发学生通过诵读诗词,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诗词中的意境用画笔呈现出来。
以《江雪》教学为例,当学生读懂诗词内容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意境进行作画。学生笔下的画面越来越清晰,思路越来越敏锐,不禁会产生“在这寒冷、寂静的诗文背景,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这样的疑问,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时,学生会积极查阅资料或提出问题,最终发现:在人迹罕至的寒江之上,“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实际上就是诗人此时的真实写照。通过以诗作画帮助学生深刻感知古代诗词的博大精深与文化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或以《小儿垂钓》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诗词描述,在纸上构建这样一幅画面:小孩子为了不让鱼儿逃走,当有人和他说话的时候,小孩闭口不言,只是摇一摇小手。这幅画面不是凭空出现的,更不是学生编造的,而是诗词所体现出来的真实画面。“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句话就带给我们这样一幅画面感。为了让学生更快地勾勒这幅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想小孩子在遇到别人问路的情况下会是什么神态?会做什么动作?让学生身临其境,用绘画的方式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做到因读生画。
八、结语
总之,为了使学生深度触摸诗词情感文化和意境之美,体会诗人情感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人近距离对话,从而把握诗词情感,体会诗歌艺术魅力。同时,学生也要发挥想象力,构建想象画面还原诗词情境,让自身置身其中感受诗词蕴含的真情实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从而在意境中挖掘诗词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