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中的文本阅读
2023-07-12王峰
王峰
摘 要:思政教学中的文本阅读,主要指对思政教材文本的阅读以及与思政教材内容相关的延展性阅读。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思政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要重视让学生读出具有思政学科特点的“有效信息”“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和“情感升华”。
关键词:高中思政;文本阅读;阅读目标;阅读方法
阅读是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手段,是通向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桥梁。如今,高考命题的改革包含阅读材料的扩充与阅读理解题型的增加,这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中思政教学中教师重视“讲”和“说”、忽略“读”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致使思政类文本阅读成为学生的薄弱项。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足够“量”和“质”的“读”,培养其综合运用思政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本文所指思政教学中的文本阅读,主要指对思政教材文本的阅读以及与思政教材内容相关的延展性阅读。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思政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要重视让学生读出具有思政学科特点的“有效信息”“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和“情感升华”。
一、 读出“有效信息”
教材文本是教学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阅读对象。从教材文本的阅读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对学生基本的要求。在阅读中获得基本概念、观点等有效信息,是教学的关键。
(一) 细读标题
从某种角度讲,标题就是对某一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对学生来说,在教学前认真审视标题,往往能够了解学习的主要方向;在复习时认真研究标题,往往能够发散思维,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回忆和提取。比如,在学习统编高中思政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一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词,即“物质性”,会联想到:这部分内容应该会解释什么是“物质性”;同时也会思考:为什么说世界具有物质性呢?从这一标题出发,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再对“世界”的外延进行分析,即世界包含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那么世界的物质性,必然要分别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从这样的角度分析标题,必然会让学生对该部分的整体内容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二) 找到中心句
中心句是文本对应内容的集中体现,是相关理论、观点的主要表达。教材中的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每一段的段首。比如教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课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板块,就可以把教材前两段文本段首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看成每一段的中心句。每一段段首后的内容是对段首内容的阐述。“认识具有反复性”这部分内容,教材先从认识的主体、客体角度说明了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然后再阐释这种反复性的具体呈现形式,即“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找到中心句和关键句,进而学会分析中心句与后文的具体关系,理解教材思政教材文本是如何阐释、分析相关理论的,掌握正确阅读教材、学习教材理论的方法。
(三) 抓住關键词
文本是由许多字、词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中的关键词有时就是文本理解的核心。文本中的关键词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表示转折、因果、总分等某种关系的词或短语。比如,《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这句话中,“并不表明”是在说明人们可能存在的误区,即“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在教学中,这样的词或短语要尤其重视。
第二类是指向概念、观点、形象等的名词。这些名词往往对理解重要概念、观点、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类是表示主体或对象的词语,比如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府、人大、国际组织、个人、企业等。主体不同,其能够作出的行为及效果会有差异,与其他对象的关系也会不同。
(四) 构建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往往代表的是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比如,教材文本的每一段都可以组成一个小的知识框架。若干小的知识框架可以组成一课、某个单元、某本教材乃至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会采用数字式的记忆方法,比如,“三个概念”“两对关系”等对掌握单独内容是有效的;但是当置身于更广阔的知识范围时,这种方式往往效果不佳,学生会因为数字过多而产生知识与逻辑的混乱。因此,就提升整个学科的教学效果来讲,构建知识框架是必需的。这种知识框架不能单纯由教师来构建,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自主构建。
二、 读出“逻辑思维”
文本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文本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这是阅读时需要思考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隐藏在文本里的逻辑思维,并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逻辑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一) 勾勒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
有的思政类文本,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文本,会存在不同概念。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成为理解文本的关键。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其逻辑关系。比如,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关系应该理解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子集。再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二) 把握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高中思政教材中所涉及的主体有人,也有组织。他们往往会以不同形式和“身份”出现,这在《政治与法治》《经济与社会》两本教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准确把握其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所有表示主体关系的句子罗列出来,然后进行分类,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用一两个词语表达主体之间的关系。阅读《政治与法治》教材,我们可以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等表示不同主体关系的句子。通过阅读、思考,可以分析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新中国的关系。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就可以将不同主体的关系分析得更加细致、透彻;学生对相关理论、观点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教学目标也能更准确地达成。
(三) 读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文本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后面,往往会紧跟着论述和阐释。掌握这些论述和阐释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测试、考试等,锻炼思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保证效果。一般来讲,论证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事实论证,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如《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课的“探究与分享”极块分别列举1997年、2002年、2012年、2013年、2017年的有关报告内容,论证我国坚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正确思路。
第二种是对比论证,包括类比和对比两种方法。《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在论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时候主要用的就是对比法。
第三种是道理论证,其主要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是文本中比较普遍采用的形式。另外,在教材中,我们也会发现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判断论证方法,分析具体细节,逐步学会使用各种论证方法。
三、 读出“能力提升”
阅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相关信息及其背后的逻辑思维,还在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见识以及学习、生活能力。
(一) 开阔阅读视野与思考空间
视野变得开阔,想问题、办事情的角度自然也会发生变化。要使学生视野得到开阔,阅读始终是最基本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引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十大报告等节选内容,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在教学必修2《经济与社会》时,引导学生阅读国家统计局官网上发布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让学生通过数据更加直观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在教学必修3《政治与法治》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法律条款,使得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在教学必修4《哲学与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自然科学成果文献、中国经典传统文献,让学生的科学知识、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把各种与教材知识、理论相关的文本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阅读,就能够超越时空局限,和先哲对话,和专业学者进行思维碰撞,拓宽视野。
(二)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综合运用、调动已有的经验、逻辑能力、知识背景等,帮助自己形成新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不断增加知识储备,锻炼逻辑思维,为更好地调动知识解决测试、日常生活和以后工作中的问题做好准备。在练习的时候,学生阅读完文本,找到了关键信息和逻辑之后,就需要调用所学知识作出解答。当知识储备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准确运用掌握的知识解答问题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在进行阐述时,语言的流畅性、逻辑性会大大提高;在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时,也会不自觉地调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解答。
四、 讀出“情感升华”
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坚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一) 在阅读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高中思政学科说理性较强,若学生缺少必要且足够的阅读体验,就会显得有些教条、空洞和枯燥,难以形成情感、体验上的共鸣和认同,也难以做到入脑入心。引导学生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是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生活体验、已有知识、情感经历、逻辑方式同文本对话,通过思考、质疑、理解、体验、感悟、反思等,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和意义生成,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二) 在阅读中树牢“四个自信”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浴血奋战,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尽管这些成就得到了诸多形式的宣传,但是由于渠道、认知的局限性,再加上各种敌对势力的干扰,有的学生对其认识并不深刻、准确。思政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提升认识的精准度、深度和高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摘录展示中国成就、中华文明的文本,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在感受中对比,在对比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