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首望长安

2023-07-12荼音

中华瑰宝 2023年7期
关键词:长安城长安西安

荼音

长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中华文明在这里发源,涤荡出历史的浪花;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碰撞出文化的波光。

“长安”之谓,始于西汉高祖之时,意为长治久安。此后,此地名称多次变更,至明代始有“西安”之名。长安城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北接渭河,南依秦岭,境内河网密布,物华天宝,自史前时期即有人类居住。从早期城市,到十三朝古都,长安长期占据中华文明衍化与发展的中心区域,历史的车轮在这里印出深刻的痕迹,直至今日,仍辉映着灿烂而深邃的文化光彩。

文明初曙:长安从远古走来

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支考察队于陕西蓝田进行田野调查时,在陈家窝意外发现1件下颌骨和13颗牙齿化石。次年5月,在公王岭又发现1件头盖骨、3颗牙齿和1件上颌骨化石,以及几处被推测为用火遗迹的灰烬遗存。专家根据出土化石及相关研究,复原出蓝田猿人的样貌。100多万前生存于陕西关中盆地的蓝田人由此被大众认知。蓝田人在古长安地区繁衍生息,孕育着文明的曙光。

物换星移,这曙光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中已绽放光芒。随着中华先民从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西安浐河东岸,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半坡人在此耕种土地、修建房屋、建立聚落。聚落内,呈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的中小型房屋、窖穴围绕中心的大型房屋散落分布,外部有人工挖设的两重围沟环绕,死去的亲人被葬在围沟之外,居住区以东分布着数座陶窑。人们使用石、骨、角等材料制成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渔猎采集,用烧制的红、灰、褐色陶器盛放、烹煮、贮藏食物。陶器上有绳纹、弦纹和线纹,以及彩绘人面、鱼纹、植物、几何图案等,可见史前时期的先民已具备美学信仰。

几百年后,位于泾河北岸的庙底沟文化西安杨官寨遗址的聚落范围已远超半坡遗址(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为半坡遗址面积的16倍)。其内功能分区明显,建有大型环壕、中央池苑、窑洞式建筑群、大型公共墓地及大量陶窑等,聚落已出现中轴对称的布局,相较半坡时期聚落的向心式格局有了明显变化,显现出早期都邑雏形。

都城之始:长治久安的愿景

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进入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制礼作乐,民生和睦。西周实行两都制,宗周天下宗之,成周镇抚东方。宗周作为王都所在,规模宏大,是为长安都城之始。周王在此励精图治,使西周发展出鼎盛之貌,享祚近300年。

周文王将周都从岐邑迁至沣水西岸的丰京,周武王时又在沣水东岸建立鎬京,二者隔河相望,一桥相通,合称丰镐,即为宗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前者作为宗教、文化中心,是周朝宗庙和苑囿所在;后者为政治中心,是周王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区域。从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区的丰镐遗址可见,其已处于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区建筑以具有政治功能的王室宫殿、宗庙和贵族居址为主,城市设计因地制宜,但规划思想较为朴素。

三代以后,长安开始作为都城活跃于历史舞台。秦统一六国,建都咸阳,开启了中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的历史。咸阳城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后经不断扩建,从渭河北岸向南岸发展。秦始皇时,每破诸侯,便在渭水岸仿筑六国宫殿,以至“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在龙首原西侧修建天下朝宫—阿房宫,虽然最终并未完全建成,但从考古发掘的前殿地基,以及附属的阿城、宫殿群、上林苑等建筑遗址,仍可推断其雄伟壮丽之貌。故有唐代杜牧《阿房宫赋》生动描写“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楼阁建筑依地势而建,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旋转的水涡,高高耸立,水波上的长桥似架在空中,歌台因乐声缭绕而春意融融。

迨至汉代,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取当地长安乡之名,寓意“长治久安”。200余年间,长安一直作为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长安城以秦咸阳城为基础修建,修缮兴乐宫为长乐宫,在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宫殿择中而立,雕梁画栋,宏大突出。至汉武帝时,因未央宫营造日广,“城中为小”,而在城西修筑建章宫,其“周回三十里”,内部殿阁林立,“正殿崔巍,层构厥高,临乎未央”,有“千门万户”之谓。

汉长安城共有12座城门,城内街道宽平井然,布局规整有序,已划分了宫殿区、商业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等功能分区。城墙外还有离宫、苑囿及礼制建筑等。自丝绸之路开辟后,长安成为中外商贸交往、文化交流的东方起点。当向西的车队从长安出发,东来的使者步入长安,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不断演进,长安城开始为世界所了解。

国际都会:长安正连通世界

隋开皇二年(582年),因汉长安城久经战乱,隋文帝颁令在其东南方向营建新都大兴城,命高颎、刘龙、宇文恺等负责设计监造。宇文恺将龙首原以南六条高坡视作乾之六爻,以此为核心规划大兴城的总体布局,皇宫、政府、宗庙等立于高处,居民区则位于低处,建筑高低错落,宏伟绮丽。大兴城整体形制呈长方形,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布局规整对称,各功能区界线分明,坊市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呈棋盘式分布。其都城规划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中轴对称的方正格局、三重城桓及里坊制等,皆由此而始。

唐代隋而立,建都长安。唐长安城基本承续隋大兴城的整体布局,占据关中平原中央地势最为开阔、水源最为丰富的区域。城北的宫城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象征北极星,彰显赫赫威严。贞观年间,唐太宗诏令在宫城东北方龙首原上修建大明宫,此后其逐渐取代太极宫大朝正宫的地位。大明宫地势高敞开阔,站在宫殿前可俯瞰整座长安城,蔚为壮观。

皇城被承天门大街分为东西两半,犹如拱卫北极星的紫微垣环抱宫城北部,中央政府机构左右对称布设其中。外郭城仿若群星,向北环绕皇城。“东西广百步”的朱雀门街作为南北中轴线贯穿而过,万年、长安二县以此街为界。南北14街、东西11街将全城划分为108坊,对应108颗星曜,贵族官宦、平民百姓皆生活其中。万年县领街东54坊及东市,长安县领街西54坊及西市,坊市位置、面积、形制左右均衡对称。其整体布局规矩巧妙,暗合天道,正是宇文恺“天人合一”的都城规划理念的呈现和延续。

胡商、胡货及西域表演集聚的西市是长安城内最繁华的地带。其内各色店肆林立,四方珍奇琳琅满目,琵琶、胡琴、杂戏演出不绝,正如李白诗中所写“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是唐人领略异域风情的一方乐土。此时的长安已成为一座国际大都会,不仅在城市规模上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都城,其前所未有的昌隆、开放与雍容亦令人心驰神往。

繁华余绪:千年古都的新生

唐代以降,随着政治中心东移和经济重心南移,长安不再被列入都城之选,遂渐趋衰落。至元代,其一直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由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以大安府、京兆府、安西路、奉元路等名称存续。长安虽失去以往之盛,但仍是工商繁荣的关中都会。

至明代时,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建藩西安府,长安始有“西安”之名。秦王于城东北隅兴建秦王府,并将原有城池从东、北面向外扩展,重新修建城墙及钟楼、鼓楼等。其城墙巍峨坚固,后经明清时期屡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明清时期,西安是固守边防的军事重镇,因而对其修葺多集中于加强武备防御功能。西安城墙周长13.74千米,囊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城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有主城门4座—长乐门、永宁门、安定门、安远门,每门城楼分闸楼、箭楼、正楼3重,古朴重峻。而今,明城墙已成为西安的城市标志,彰显着这座古都的历史沧桑。

民国以来,西安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及至今日,这座“大唐不夜城”虽然褪去了古都的辉煌,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始终存续于城市肌理之中。历史与新生在这座城里持续上演、交织,正如贾平凹在《西安这座城》中所写,西安是“气派不倒的,风范犹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都魅力的”,当你“独身站定在护城河的吊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当你在爬满青苔的城墙根下“观赏着中国最古老的属于这个地方的秦腔,或者皮影木偶”时,“你突然感到历史并不遥远”。

猜你喜欢

长安城长安西安
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我们长安
水VS火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西游新记 2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