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血-经脉-经筋”系统对推拿治疗经筋病的指导意义*

2023-07-12李江山

中医药导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经气经筋经脉

李 桃,冯 祥,曾 理,李 武,李江山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经筋病的病位在经筋,经筋的循行分布是由点状的结聚点和线面的散络区构成的立体空间,经筋正常功能的发挥与经脉气血功能密切相关。气血、经脉和经筋在生理上是一个整体,病理上相互影响。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高式国在《针灸穴名解》中写道:“穴位系于经络,经络出自经筋。经筋犹山脉,经络犹河川,穴位则沿河两岸之城镇耳,故欲言穴位,先言经络,欲言经络,先言经筋。”[1]《黄帝内经》所记载的经筋走行中,各经筋几近全程与同名经脉相伴而行,如同河川与其沿途经过之山脉。经脉中运行的气血就如溪谷山川中的水流,能对流经的山脉,即经筋起到濡养作用。经筋所需之筋气,不似经脉气血一般可由脏腑直接输布,通过肺经进入十二经脉循环,而必须由相伴行的经脉传输,依脉引筋气[2]。两条经筋夹成经脉护卫脉道,为气血提供运行通道和支撑空间。经脉伏藏于经筋之中流行气血,可以为经筋提供营养,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因此经筋与经脉在生理病理上息息相关。

对于经筋病的治疗,西医尚缺乏有效手段,药物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而长期、大剂量使用不良反应多,会对胃肠道及肾脏造成损害。中医推拿疗法能通过不同的发力方式、技巧、操作手法等,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筋肉,从而改善浅层皮肤微循环,调整人体筋骨结构,恢复整体平衡[3],在经筋病的治疗上有独特优势。目前的经筋辨证治疗以触诊为主,配合八纲辨证,由于证候的错杂变化使得此辨证方法缺乏独特性和有效性。因此,基于经脉、经筋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笔者欲从气血、经脉、经筋的关系来探析“气血-经脉-经筋”系统对经筋辨证和经筋治疗的指导意义,从经脉气血出发对经筋病进行辨证与治疗,把握经筋病候的核心,为推拿治疗经筋病提供新思路。

1 经脉与经筋的关系

1.1 经脉运行气血

1.1.1 脉内气血 《灵枢·经脉》曰:“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4]《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4]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脉内气血由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形成。《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4]。经脉由行营血的血脉和行卫气的气道共同组成,脉内之血气即为经气[5]。经脉首尾相贯,依次衔接,由脾胃化生的气血上注于肺,按照次序由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注,传至足厥阴肝经后又回到肺经,完成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6]。

1.1.2 脏腑气血 十二经脉深入体内属络脏腑,受脏腑的调控支配,与内在脏腑的联系十分密切。经脉内的物质主要源自脏腑,脏腑通过经脉传送物质和信息,因此经气源于脏腑,隶属于脏腑之气[7]。《素问·调经论篇》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8]可见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由以及其气血的运行,都通过经脉得以完成。经脉对脏腑的气血输送起重要作用,脏腑病变可导致相应经脉的气血发生变化。

1.2 经筋护卫脉道 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其主要功能为约束骨骼以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4]“分肉”即指肌肉,“分肉之间”即为包裹肌肉的筋膜组织间隙[9],可见经脉是藏于经筋之中的。经筋伏藏经脉,为脉道提供空间支撑,构成了经脉的立体屏障,而经脉作为运行气血之通道,穿行于经筋之中,得到经筋的护卫,使经脉气血得以正常运行。

1.3 气血通过经脉濡养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其功能活动依赖于经脉气血的滋养。二者相伴而行,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灵枢·本脏》曰:“血和则经脉流行, 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4]说明了经脉气血对经筋的濡养作用,经筋的正常功能活动依靠脏腑经脉气血的濡养得以维持,因此经筋病和脏腑、经脉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经脉、脏腑气血失和会导致经筋功能失衡。经筋病变形成的病灶点则会反过来卡压经脉,造成经脉不通,影响其气血的运行,进而产生相应临床症状[10]。

2 经筋病责之于经脉气血失常

气血通过经脉濡养着经筋,经脉病则经筋亦会受其影响。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或逆乱是经脉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其产生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影响经脉气血的运行,表现为寒则气收、热则气泄、寒则血凝、热则血行。气血的异常变化使濡养经筋的功能受到影响,筋肉关节产生相应的变化,导致经筋的进一步损伤,以及病灶点的出现,并表现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纵弛不收,阴痿不用”[4]的病理状态。筋急表现为人体的经筋组织发生拘急、痉挛、扭转、强直等;筋纵、筋痿表现为经筋组织纵弛不收或肢体痿废不用[11]。经筋构成了脉道的实体组织,其反复劳损、结筋导致经筋结构异常而形成局部条索、筋聚等病变,卡压经脉,使经脉阻滞,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也会进一步导致经脉和经筋功能异常。

2.1 寒则气收血凝,反折筋急

2.1.1 太阳内寒则项背拘急 《类经》曰:“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主筋所生病。”[12]足太阳经为主筋所生病者,与经筋联系密切。经筋禀受阳气的柔养与固摄,而太阳又为巨阳,阳气最盛。经筋得到阳气温养,刚柔强健。若太阳经阳气伤,则内寒生,寒则气收,致太阳经之阳气无以温养经筋。太阳经又为多血之经,寒致血凝。太阳经血多却不运行更易导致血瘀,血病及气,血瘀碍气,经脉气血难以运行,出现以经脉循行所过部位产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理变化。太阳经循行于人体背部,上达头面。太阳经阳气不温,筋肉失去经脉气血的濡养,其所过项背部附近的血脉瘀阻不通,则易出现“足太阳之筋……其病……脊反折,项拘急”的项背拘急等病症[13]。

2.1.2 少阴水寒则足下转筋 少阴心肾分主水火,少阴经的病变以肾的生理功能失常为主导。肾水引动心火,水火不相济,其特性故有寒有热[14],实为因寒致热。心主火、肾主水。若肾阳不足,则肾水寒,经脉气血收引凝滞,经筋无以濡养,导致损伤形成病灶点。同时,肾经筋循行与肝肾两筋相比较而言,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斜走于足心,连贯下肢。因此其所病往往出现下肢的肿胀与扭转[15],易出现“足少阴之筋……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痫瘛及痉”[4]等筋急病症。

2.2 热则气泄血行,筋纵弛不收,阴痿不用

2.2.1 厥阴虚热,筋骨不濡发为痿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8]胃传送的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肝进行输布并濡养于经筋,肝主生血、藏血、调节血量,肝所储藏的血液通过足厥阴肝经运行至同名经筋,经筋的功能活动依赖肝血的濡养得以运动灵活[16]。肝所藏之血液亦能进入十二经脉循环,以濡养人体之筋骨关节,且足厥阴筋络诸筋,能够调节全身之筋气,因此厥阴经与经筋联系密切。而厥阴经所属之脏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若阴血耗伤则会导致阴虚,阴虚又易生热耗气灼伤阴液,经气阴液不足,经筋失去经脉气血濡养从而发生痿证。

2.2.2 阳明热盛,筋弛纵缓不胜收 《灵枢·经水》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4]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充盈旺盛,气能生血,血能濡筋,故阳明经气血充盈则宗筋得以濡养,关节滑利,运动自如。阳明经是十二经中最大的经脉,其脉内营血多且经气亢盛。若经气亢盛而发病,热势必十分强盛,热盛则经气泄。而阳明属胃,受纳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濡养宗筋。若阳明经经气外泄,则水谷精微的受纳亦会受到影响,使气血化生无源,筋肉失去濡养,纵缓不收,发为痿证,正如高世栻在《素问直解》中所说:“痿则机关不利,筋骨不和,皆由阳明不能濡润,所以治痿独取阳明也。”[17]“治痿独取阳明”这一理论便由此而来,阳明经气血运行正常,则机关修好,四肢百脉皆为用也。

2.2.3 少阳郁热,右足不用病筋痹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曰:“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于五脏之神。柔者,少阳初生之气也。初出之微阳,而荣养于筋。”[18]水谷精微化生为阳气,在内以养神,柔者在外以荣养于筋,少阳初生之阳气为阳气之柔者,故曰:“少阳之生筋也”。正是由于少阳经的循行特性,使其伤于左而右足不用,故其病位实在于对侧。少阳为相火之气,合肝胆,主筋。少阳经气血功能正常,则可发挥相火的温煦作用,濡养经筋。少阳经多气,若其邪有余则胆气郁结,化热伤筋,引发痹证,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云:“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8]。

2.2.4 太阴蕴热,筋肉失养病痿软 太阴经所属之脏腑包括肺脾两脏。肺朝百脉,经气归于肺,通过肺的敷布将营养物质转输到各脏腑组织。若肺受邪热熏灼,气耗津伤,则五脏无所禀受,筋肉皮毛均会失去濡养,形成痿病。如《素问·痿论篇》所说:“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8]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主身之肌肉。脾化生的水谷精微和津液通过脾主升清的作用向上转输至心肺,再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来滋养人体脏腑、筋肉、四肢百骸,使肌肉丰满壮实。脾又主运化,运化失司则水湿内停,故脾之病总有湿之特点[19]。湿浊久蕴则易生热耗气,使经脉气血异常,肌肉失去气血濡养便会逐渐消瘦,甚则痿软松弛,发为筋纵。

3 经脉气血理论对推拿治疗经筋病的指导作用

3.1 见筋之病,先调其经,以穴通经,以经气扶筋 《素问·调经论篇》言:“病在筋,调之筋”[8]。其可作为经筋病治疗的主要依据。现代医学认为,经筋病变多由炎症、萎缩、变性、坏死、神经卡压等局部相关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所致。这些病理改变迫使经筋内循环系统产生阻碍,以致筋路受阻、血液流通不畅、神经传导紊乱、经筋局部营养不良等,其又会反过来影响经筋结构与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临床各类经筋病的产生。经筋的病理过程大致分为三期:一期为经筋遭受风寒湿邪或久伤劳损后,病理物质积聚,局部气血阻滞,在经筋积聚处产生疼痛的瘀沫疼痛期。局部的病理物质由于活动等因素沿着肌纤维间隙到达附着点受阻,在此停留瘀聚,刺激到分布其中的神经从而产生疼痛。二期主要为一期失治或久伤劳损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经筋局部濡润不足发生痉挛的涩渗痉挛期。经筋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增加了筋膜表面张力和筋膜间室内压,使皮神经受到一定的牵拉与压迫导致疼痛。三期由二期发展而来,经筋病理产物的堆积与运行不畅之气血津液互结生成“横络”的横络形成期。当软组织有炎性病灶时,损伤局部会渗出大量含纤维蛋白原的物质以消除炎症病理产物,纤维蛋白原在组织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素遏制炎症的扩散,但过多的纤维素会发生机化形成粘连,最终产生硬结、瘢痕,此即“横络”。“横络”压迫经筋影响局部气血供应产生疼痛,长期压迫可致筋纵弛不收及肢体痿废不用[20]。

由于经筋病灶点的卡压,影响经脉通畅,气血运行,使经筋失于濡养故而发病,因此解除其对经脉的卡压,恢复气血运行是治疗经筋病的关键。治疗上应将经脉运行气血和经穴传输气血的作用结合起来,以经脉为通道,以经穴为施术部位,通过调和脏腑经脉气血来恢复对经筋的濡养,从而调节经筋的功能活动,所选择的治疗部位应以经筋分布、循行区域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经脉及其穴位,达到以穴通经,以经气扶筋的目的。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舒筋解结的作用,手法不同其应用及临床效果也不同。弹拨、按揉、衮扌法等推拿手法可解除经筋的粘连,松解对经脉的压迫,从而使经脉通畅,气血周流,而后病可除、疾可调。体表的筋肉疾患与经脉的生理、病理影响息息相关,因此在经筋病的治疗中,除了按照“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在病变局部选取穴位施以定点推、按揉等治疗手法,“候病所在”以外,还可以选取相关经脉上的一些腧穴来疏通经络[10],调理经气,如五输穴之输穴可以激发本经经气,背俞穴可以调节十二经脉经气,通过经脉气血的濡养来维持经筋的功能活动,使气通血清则筋柔骨正。

3.2 病寒,寒者热之,理筋止痉 《灵枢·经筋》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4]其认为燔针能够温通阳气,加快病部位的气血运行,舒筋缓急,可见温通阳气对经筋病的治疗尤为重要。沫瘀疼痛期多因风寒湿邪入侵或劳损所致,因此可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推拿手法。推拿按法以指代针,通过按压产生热效应,使气血运行通畅,达到“按之则热气至”,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治疗寒邪导致的经筋拘急[21];若病变范围较宽,可选择在局部做擦法或搓法以生热散寒;从整体调节来看,也可选择擦督脉或者擦膀胱经来激发人体阳气。如当寒湿侵袭足太阳膀胱经发生腰背肌筋膜炎时,可考虑在太阳经筋循行分布范围内选择施术部位,沿着足太阳经筋线进行理筋解痉推拿,使紧张的肌筋膜松解。膀胱经上的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穴位,故推擦背俞穴可以疏通腰背部经络,改善局部的气血运行,同时还能调动太阳经之阳气来温煦经筋,尤其适用于风寒束表,经筋拘急疼痛者。太阳经浅筋膜层是卫气循行、留存之处,以推擦手法生热作用于此可以激发人体的卫气,使气至病所,发挥其抵御外邪的作用。若寒气夹湿不易祛除,还可配合腹部推拿手法健脾运化水湿。如涩渗痉挛期由于风寒湿入侵后失治,局部津液代谢障碍发生痉挛,治法理应利水通滞,活血舒筋。

3.3 病热,调其虚实,养骨助筋 热邪伤筋,多由于气血、水湿停滞,郁而化热,或由于营血不足,阴虚生热,从而导致经筋的红肿热痛,或是纵弛无力,甚则痿废不用[22]。对于痿证的治疗,《素问·痿论篇》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8]要调其虚实,和其顺逆[23],实者则应使瘀滞之气血、水湿恢复正常运作,以宣痹通滞,泄其郁热;虚者应补气滋阴,退其虚热,恢复气血濡养经筋的功能,达到助筋养骨的目的。对于实证之郁热,疏通经脉气血是关键,首先当遵循“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对局部进行治疗,以舒筋行气活血,可在经筋局部做推法、揉法、点按,再沿对应经脉做弹拨、搓擦手法以疏通气血。如横络形成期由于痰瘀胶结,“横络”压迫,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郁而化热,治当散结消肿。如因情志不调,气机不畅导致颈项功能异常,可先点按局部风池穴顺胆经之气血,疏风清热,而后扫散两侧少阳经,搓胁肋部以疏肝理气。对于虚者应补气生血以润经筋,如“横络”长期压迫影响局部气血供应,使营血不足阴虚生热,筋纵弛不收,肢体痿废不用,形成痿证,治疗上应取阳明经为主,配合足太阴经,共同完成化生气血,营养全身的过程[24],使四肢肌肉筋脉得以充养。如因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致筋肉失于濡养,松弛痿软,可推擦腹部脾经和胃经循行部位,加按揉足三里、脾俞、胃俞增强脾胃功能以化生气血;针对其经筋松弛、痿软无力等特点,还可采取主动对抗用力的方式来增强经筋的收缩功能。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39岁,2022年7月18日初诊。主诉:项部疼痛半年。因工作久坐,长期低头,半年前出现后项正中胀痛,肌肉僵硬,低头加重,抬头减轻,1个月前症状加重,于2022年6月6日前往当地医院就诊,MRI提示颈4/5,5/6椎间盘稍突出,颈椎骨质增生,服药后未见明显改善,遂前来就诊。刻诊:后项部及肩胛骨内侧缘可触及明显结节,推之有痛感,伴头晕,恶心欲呕,耳鸣,双手麻,畏寒,手脚冰凉,乏力,出虚汗,纳差,食后欲吐,入睡困难,易醒,二便正常,月经正常;舌红苔白,脉弦紧。既往无基础疾病,无过敏史。西医诊断:混合型颈椎病。中医诊断:项痹;辨证:寒湿阻络(足太阳经筋型)。治法:祛湿散寒,温经通络。处方:(1)推拿。选后项部及背部两侧足太阳经筋,先按揉,后弹拨理筋,对相关穴位进行点按,以天柱、大杼、大椎为主,对背部背俞穴施以擦法,共35 min。(2)艾灸。穴位:昆仑、天柱、命门,每穴8 min。治疗后即刻患者自觉项部放松,疼痛缓解。

2诊:2022年7月19日,患者项部肌肉紧张度降低。行第2次治疗,加点按天牖、天鼎,其余操作同前。治疗后项部疼痛明显好转,头晕症状改善。

3诊:2022年7月20日,患者后项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结节明显消散。行第3次治疗,加以腹部推拿手法以顾护脾胃,调理气血,其余操作同第1次治疗。治疗后患者项部无明显不适,无头晕。1周后随访,患者症状改善,无复发。

按语:颈椎病统称为痹证,由于其部位的特异性,称之为颈痹。而痹的痛证责之于不通或不荣。本例因患者的长期姿势不当,加之办公室冷空调环境影响,引发寒湿邪气痹阻于颈部经筋,使气血不通,经筋失养,继而疼痛。足太阳经筋经过后背正中夹脊上行,肩胛间区的结节和压痛有助于足太阳经筋病变的诊断。因此,先用弹拨法放松足太阳经筋,加之点按天柱、大杼、大椎,使力达病所,再用擦法使局部发热祛寒,筋柔则气血自流。选昆仑为足太阳经之经穴,“经主喘咳寒热”[25],艾灸此穴可祛寒湿;天柱为足太阳经在颈项部的局部穴位,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命门位于督脉,助阳化湿,固本培元。三穴合用,祛湿散寒,温经通络,则诸症自除。在2诊时,患者头晕改善不明显,故加点按天牖、天鼎,使气血上达头面以濡养经筋。3诊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以顾护机体为主,加腹部调养脾胃,扶助正气,使气血化生有源,做到瘥后防复。

5 小结

经脉气血濡养着经筋,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经筋的护卫作用也反过来影响着经脉气血,故经脉气血正常与否与经筋病关系密切。经筋所需之筋气由相伴的经脉传输,经脉气血运行异常,产生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会导致经筋发生“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纵弛不收,阴痿不用”的病理表现,影响其正常功能活动。以“气血-经脉-经筋”理论为基础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经筋病,通过理筋整复手法疏通局部壅滞,解除局部卡压,或以痛为腧,取穴调气,再通过经脉气血的变化辨证取经取穴,引经气入经筋,调整气血,发挥其濡养作用,最后顾护脾胃,作用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或足厥阴肝经,使气血化生充足,藏泄有度,可达到整体调节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经气经筋经脉
人体经脉养生律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谢强“通经接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从经典中浅谈针刺治疗中左手与经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