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3-07-12马登虎
马登虎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此,作为教师,应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然后就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现状及路径作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7—0030—03
小学时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单纯、活泼,可塑性强,应用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熏陶学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以及富有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环境,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语文也成了德育的有效载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把德育融合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影响和熏陶学生,能在鼓励学生学好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人类社会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人们增添了很多诱惑和烦恼,尤其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这种诱惑更大。一些学生常沉迷于手机中无法自拔,法律意识淡薄,利用网络散布个人信息,使他人的隐私受到侵犯。这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通过加强德育工作,就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使其懂得做人的道理,在面临问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1]。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认知的关键时期,在這一时期渗透德育,能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知,不能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这样能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认识,最终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2]。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是传统文化载体,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情感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过去的语文教学会忽略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从而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而重视和加强德育,能通过督促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精神风貌,塑造健康人格[3]。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指导学生融合德育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让学生有更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一)教师对于德育缺乏重视,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渗透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往往存在着教师对德育意识渗透的重视力度不够的问题。德育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关注则有所欠缺,这就导致教师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挖掘课本中的德育元素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导致学科教学与德育意识培养之间的融合力度不够。
(二)课堂教学融合路径单一,削弱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德育教学开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并且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改进,这样才能使德育的质量得到保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在当前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育已经在趣味性和互动性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并能在确保学生正常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帮助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全方位的提升。但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来看,大多数都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完全按照课本涉及的内容进行授课,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接受能力及个性特点没有得到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还会影响其未来的情感发展[4]。
三、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路径
(一)深入解读时代背景,挖掘教材德育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文章很多,有很多文章都蕴藏着很深的寓意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值得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确保德育的融合效果。对此,教师应对德育素材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利用,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道德素质,对德育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让语文教学成为更好的德育载体,获得综合育人效果[5]。如,在教授《我是中国人》时,便可以带领学生深层次挖掘这篇文章当中的德育资源,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图画的方式,初步了解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二)利用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德育渗透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文学素养,还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6]。
1.设计问题,换位思考,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该怎么做。启发学生在读文中从主人公的心理角度换位思考,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2.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在课堂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抓住能够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三)通过开展写作教学有效渗透德育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一个人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绪,也是其本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反映。作文与德育之间关系密切,作文课是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既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又兼有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具有强烈的思想教育的作用。作文离不开材料,而丰富的材料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有经验、有见识,才能有思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随时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性对待新出现的社会热点,使他们成为真正优秀的人。
(四)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道德教育
德育如果仅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实践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往往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四月份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五月份参观博物馆,了解人文历史,感受历史文化魅力;六月份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学习禁毒知识,增强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与老人一起聊家常,弘扬孝老爱老美德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给学生的心灵以感动和启迪,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亲身体验,让全体学生既是思想教育的参与者,也是德育体验的受益者。
(五)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就会变成引导和激励学生需要的精神力量。比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通过多次引导和强化,让这些行为习惯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德育的发展。
总之,要做好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就必须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与组织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素材和课外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立鹏.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J].天津教育,2022(06):11.
[2]苏倩.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2(06):01.
[3]常桂荷.论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J].智力,2022(04):11.
[4]刘刚.学科渗透德育,培养优质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吉林教育,2022(04):01.
[5]张德茂.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新课程,2022(01):05.
[6]尹昌.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山东教育,2021(12):31.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369)
編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