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城说话 讲好长城故事
2023-07-12李哲
李哲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进行了战略部署,将建设以长城主题为首的若干个国家文化公园作为重要举措之一。
与19世纪在美国出现的国家公园不同,“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的创新。依托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廣域覆盖的线性遗产,在保护自然与人文两类资源、将国家建设“如公园”的同时,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国家文化公园具有更鲜明的国家文化属性和国际辨识度。长城因其千百年来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非凡意义,被誉为“民族脊梁”,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融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在国家文化公园遗产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做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如何“突出万里长城的整体辨识度”、让普通公众可以突破地理局限、在网上/实地自由游览长城是建设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首要难题;“让长城说话,讲好长城故事”更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永不落幕展示空间”的关键一环。
长城文旅利用面临的问题
第一,长城的图腾地位高但文旅经济贡献率低。
长城作为国歌中唯一出现的建筑形象,图腾地位高但实际参与经济活动不足。同为首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故宫,2019年游客总数可达1900万人次,与之相比八达岭景区只有约800万人次,其他长城景区游客数量更低。与长城相关的注册商标达到345个,故宫博物院共申请了384个文字商标,两者数量相近,但是故宫文创2017年的收入就达到15亿元,长城的文创产品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商标只是借用“长城”名称,并非长城文创产品,这与长城的文化地位是不符合的。
第二,长城“既熟悉又陌生”——IP知名、内容匮乏。
长城文化遗产传播有过度符号化的问题。长城景区的资源挖掘、文化内容注入非常欠缺,使之流于“打卡地”,除了实现“不到长城非好汉”、爬山健身的目的,能够留下来的遗产记忆、知识非常少,导致公众印象中的长城建筑就是重复、呆板、内容扁平化的,无甚变化与趣味,与山川风光相比失色,国家文化公园中自然/人文两要素失衡,长城自身魅力没有得到释放,成为“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长城内容匮乏也体现在博物馆层面。2022年国有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1209家,但其中长城专题博物馆仅有八达岭(三级)、嘉峪关(三级)、山海关(二级)三家,占比甚至不到三级别博物馆总数的0.25%,不论数量或等级都未匹配长城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地位。长城相关内容看似匮乏、难以支撑更多的博物馆展陈。
第三,长城分散、隐蔽、非活态赋存的特性。
长城横跨广阔地域,具有文旅资源分散的特点,普通人没有“上帝视角”,难以感知长城全貌。作为军事工程长城又有隐蔽性,虽然主体尺度高大、气势恢宏,但很多设施难以发现、资源蒙尘。此外与宫廷场景鲜活层出相比,长城更具有“非活态”赋存特征,社会变迁与自然侵蚀使长城早已不复最初面貌,历史信息丢失异常严重,原真场景难以复现。以上都是长城遗产的独有特性,是文旅利用面临的普遍难题。
第四,提高长城辨识度、可阅读性的难度高。
长城展示提升依赖数字增量。三大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均只有一两千件,与之相比河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达24万件,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更超140万件。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长城专题博物馆数量的增加和展示的提升不可能只依靠可移动文物数量,也需要大遗址数字化手段让长城“下山入馆”带来的增量。
长城不仅时空跨度大,选址往往在艰难险要的关隘地段,这显著增加了调研取证、数字孪生、活化利用的难度,使得长城资源的掌控水平、数字化程度达不到要求,数据底座薄弱导致博物馆展示困难;在数据底座基础上的遗产资源进一步挖掘、展示不到位导致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不足,无法刺激文化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总之,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都要求系统推进“研究发掘、保护传承、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环境配套”五大工程建设。这些以长城为代表的线性遗产,尺度宏大、体系复杂且交通可达性差造成了研究发现、数字采集、公众展示、活化传承的难度,是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
再认识长城文化经济潜力
第一,长城的宏大尺度支撑其文旅经济普惠面。
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还在不断增加中),而且长城并非只是一道墙,还包括“遗珠遍野”的烽燧、驿站、城池、堡寨等多类体系化的附属设施,资源广布于中国北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时空尺度的线性遗产,深挖长城文旅带来的普惠价值是其他遗产难以企及的。
第二,长城的地理分布决定其社会发展价值。
长城的大部分区段处于经济落后的区域,是西部开发、乡村振兴等战略的重要抓手。文旅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可带动落后地方经济发展,保持东西平衡、促进城乡融合。
第三,大遗址/线性遗产与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的咬合关系。
近年来,地理信息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乃至衍生的数字经济迅猛发展,这些信息技术对长城等大遗址、线性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核心支撑作用,不可或缺。这些技术构成完整的支撑平台可以长城全线进行数字化保护和文物档案的整理与建设,实现对长城历史信息的有效记录和传承。数字经济催生了在线旅游、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领域,为长城的旅游开发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商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游客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亲临长城,感受其壮丽巍峨和文化魅力又免除攀爬之苦。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虚拟导览、历史重现和互动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人工智能可以对海量数据快速分析和评估,实现对长城的定期检测和监测,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四,长城隐藏资源的逐渐揭示不断增强文旅内生动力。
近年来伴随长城全线翔实数据的人工智能处理,陆续发现众多隐藏资源、价值内涵、病害规律。很多公众感兴趣的问题首次有了量化、可信的答案,例如“中国最陡峭的长城是哪一段”“最大的敌台是哪一处”“中国古代烽烟如何燃起”“暗门家族有哪些成员”等。其中很多代表性实物遗存都不是在当今的知名景区,“野”长城的价值正在被不断释放出来。数据的增量必然促成这些研究成果的增量,以及未来下游文旅经济的增量。
释放长城文化经济潜力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当前基础设施“硬件”系统的建设告一段落,如何提升软实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愈发成为公园建设的重点,从文旅领域进一步向外辐射,还可以激发更多的经济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现存问题和潜在增长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建设高质量在线云平台。“研究发掘+数字再现”是提升公园软实力的核心,在线云平台是核心着力点。在线云平台包括巨量数据底座、智慧数据调用工具、多场景应用展示界面,以及研究发掘的成果、完整翔实的长城知识图谱,是永远保存的数字长城,也是永不落幕的网上展示空间,集遗产研究管理、动态监测、伴游展示、公众交流于一身。基于云平台还可开发丰富的衍生数字产品,包括从专业领域的风险评估报告到面向公众的游戏、玩具等文创产品,从而构建以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为背景的產品生态体系、相当规模的科普展示空间,弥合专业领域与公众之间的鸿沟,打通上游与下游的链路。基于长城的宏大时空尺度和当前“井喷”式涌现的新知识、新发现,该云平台的体量和社会影响力,绝非普通网站或其他小尺度遗产数字平台可比,建设有相当难度但建成后必然成为公园软实力的核心支撑。
打造全线连续景区的智慧游览讲解系统。在国家文化公园的框架下,原来相对独立、散落的零星长城景区将逐渐被连缀起来,构建完整的游览网络。从散点向网络跃升的核心条件,是挖掘各地长城资源、展示各处长城的特色与内涵、释放魅力,使得长城游览在文化遗产层面有“步移景异”般的感受,绝非内容扁平化、形象同质化的,这就要求在游步道网络上主动引导游客“往哪看、看什么、看出什么价值与精神”。在国家云平台的基础上开发智慧伴游系统,随游客位置的变化动态提供每一处遗产资源点信息、增强/混合现实展示、专业讲解与互动问答等智慧伴游服务。长城的尺度决定了以往传统导游难以作为主要形式,各区段资源特色的隐蔽性与功能场景的非活态赋存属性,都意味着它是大型智慧伴游系统的最佳试验田。
作为实地接触长城、讲解长城的核心工具,可以说智慧游览讲解系统的水平定义了游览步道网络的软实力。有了实地的“沉浸式”感受,博物馆展示、文创产品消费等其他应用场景才可能发挥效能。所以长城全线智慧伴游讲解系统是在云平台基础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应用载体、最关键的一环。
构建层级配合、鲜活有趣的博物馆+展示与互动模式。首先从国家级博物馆到地方区县级博物馆,内容应各有侧重,避免重复,内容的“颗粒度、分辨率”各不相同;其次应着重展示游客“看不到”的内容,例如利用数字化手段突破地理限制,实现“飞越中国长城”等现实难以实施的观览模式,或者在博物馆中重构已经断裂的烽传线路、还原已经蒙尘的防御体系等。在此基础上博物馆还应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展示园”概念结合,在园区内博物馆的辐射空间中重点提升游客与长城间的互动体验。
各类文创产品的知识注入与科学性提升。以往文创产品大多以形式设计为支柱,然而长城的表观形象看似重复、呆板,这就是长城文创产品长期以来难以蓬勃发展的核心瓶颈,所以长城文创的增长点不在于表面形式,而是深入挖掘长城的功能场景、内在价值。以当前长城科研获得的众多新发现、新结论为基础,将丰富有趣的知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注入文创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引导青少年自然感悟凝析民族价值认同,是长城文创的可行之道与生命力保障,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源源不断地塑造社会发展中坚力量。
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重大举措,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多地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谨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遗产软实力提升这一主题,在资源挖掘与展示传播层面提出建议,抛砖引玉、集思广益。
长城等线性遗产在文化产品、文旅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仍具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空间,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工程是促进文化资源整合转化的关键节点、推动文化向高质量发展演变的催化剂,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加速器。不论宏观策略或微观技术层面,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法相关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一定能够促进这一加速器的运转。(本文第二作者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闻海彬;第三作者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孙肃)
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价值研究与数字再现”(21AZD05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