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隋唐史的研究现状

2023-07-12沙治平牟文清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8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展望

沙治平 牟文清

【摘 要】近年来对于隋唐史的研究人员数量不断丰富,学术界对隋唐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相应的著作也逐渐增多。文章结合我国隋唐史研究现状,梳理其研究发展情况,结合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法令体系等问题进行思考,结合隋唐史研究大家岑仲勉、吕思勉等人的研究情况展开论述,希望为隋唐史的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隋唐史;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K241;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045—05

引言

隋唐是中国古代发展较为鼎盛的重要历史时期,有着极为丰富的研究意义,目前关于隋唐史的研究,数量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扩充。从隋唐史的研究情况来看,隋唐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在隋唐史研究方面,每年都有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也反映出我国隋唐史研究中的研究成就。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隋唐史的研究脉络

学术总结本身是对一个时代学术进行反思的重要形式,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内地的隋唐五代史研究又重新回归到学术的轨道上。在1979年唐长儒主编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正式出版,其中,具体涵盖了包括隋唐五代史在内的中国3~9世纪的历史研究,是我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学术平台[1]。1980年西安成立了唐史研究会,并推选唐长儒担任会长,在唐史研究会会议中完成了相应的论文集。1982年,岑仲勉修订重排了隋唐史[2]。史念海主编的《唐史论丛》也相继出版,这些众多学术成果的相继推出,也反映出这一时期隋唐史研究得以全面正常展开[3]。但从这一时期的隋唐史研究情况来看,还大体处于继承和回顾阶段,这一时期的隋唐史研究大多站在岑仲勉、陈寅恪等人为代表的新史学论断下进行的研究,在第一代唐史学者的研究基点上开展了论题铺排[4]。而伴随着接受了唯物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法的唐长儒等第二代唐史研究学者的活跃,以其为基点的理论推演和史料辨析,逐渐在隋唐史研究中得以应用。这一时期,整体而言,隋唐史的相关论题开拓缺少实质性进展,大多是由前期量的积累而造成的质的突破,在论题发展上,大多局限于政治制度史研究和敦煌學研究等少数几个方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90年代初期,在议题选择上,大多是就政治史,法制史,经济史,军事史等传统议题进行的细化研究,并没有完全实现整合,也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学者关于隋唐五代史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文化史观中国化,唯物史观学术化,以及古史形态理论化等特征[5]。

在1980年以来的史学界,大多是就社会史文化史进行的研究领域扩张,在议题选择上整体还处于复制议题,延续传统议题,或者套用外来概念研究中国历史。这一时期史学界许多热门议题都是翻译自西方思想家的著作而引出的,例如,国家与社会等相关议题,都是翻译引进的西方思想家的著作[6]。这也是我国对外开放之初,史学界研究时的特有景象。这些新鲜词汇的提出,对于当时冲破思想束缚,变更僵化的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也能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中国历史复杂内涵的认识,但是在引入西方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语境不合、背景不适,进而被机械套用的问题。据此,学术界在研究中也逐渐加深对自身历史阶段的认识,并且通过语义转换视角转化,加强了与中国历史实际和史料特征的磨合[7]。这一时期无论是继承整合还是复制套用,还都以中国历史本土化概念为基础,在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间,中国隋唐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制度史的探索政治史的深挖,经济史的推陈出新,文化史的别开生面等方面。并且,这一时期较为特殊的情况是敦煌吐鲁番研究与唐史研究融合发展。在9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隋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起点,其中以1995年荣新江主编的《唐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为主要标志,这一著作的出版也反映出了结合了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成果构建起了隋唐五代史研究中多学科交流的起点[8]。不仅对隋唐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甚至对整个学术领域和学科特点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规范学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深刻影响了新一代学者的研究范式[9]。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对话更加频繁,相应的在隋唐史研究范围上,也逐步扩大。社会史、区域史、财政史等分支都相继建设,并且这些分支中也出版了大批高质量的论述。但从这一阶段关于传统艺体的细化研究来看,仍大量套用外来概念开展类比研究,一些核心话题的提出,本身大多基于重大理论预设,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许多关于土地制度、唐宋变革等相关问题,也都与社会形态理论,历史分析理论等,研究理论密切相关[10]。这些话题一经提出往往会受历史惯性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深受关注和追踪,进而使这些话题在研究中被越切越细,更显得专门而深刻。但伴随着整体理论大环境的转移,这些受惯性影响而产生的深刻研究,也会出现流于个案化、具体化的趋势,在后续研究中容易导致存在碎片化问题,且大量研究也更容易因此陷入同质化的重复危机。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隋唐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一)时代定位的相关研究

在学术产出大量扩张的背景下,学术成果的综合性也不断提高,这也使得个人往往难以全面的覆盖所有的学术著作,于是书评和学术综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隋唐五代史的研究领域,关于学术总结和学术反思的内容数量多,且对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分类总结,这种学术总结和反思极大的促进了学术规范,也提升了学术成果的积累效果,发挥出良好的示范作用。时代定位是历史断代研究中的全局性、统领性问题,关系到采用什么样的视角和线索进行定位,关系到历史分期的基本问题,也关系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相关内容[11]。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术界在关于历史分期是其主要争议在于较多学者争论的关于古代、中世、近代的时代分析中,而无论哪种分歧都将隋唐五代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在隋、唐两朝中政治领域都接续了北周政权,并且,南北朝也具有较大的连贯性,因此在实际的研究中,往往将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史作为统一整体进行时代定位。尤其在研究隋唐史时,更注重将其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延续,研究其呈现的时代特征,在关于隋唐史的定性问题上,也大多是从魏晋南北朝的研究中继承而来的[12]。在研究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关于魏晋和隋唐两个时间段的研究差别也逐渐呈现,学者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在南北朝隋唐之际发生的深刻变革。而宋史研究的全面丰收,又进一步加强了唐宋之间的延续性,使得唐宋具有的高度延续性被重视,例如,学者邓小南认为对于晚唐五代十国和北宋前期,可以将其中的政治文化方面作为完整的一大历史内容,在对任何历史进行分析时,都需要结合历史变化。在关于唐宋之间礼法和社会变革的相关问题上,一些学者认为唐与两宋之间的差异大于延续性,但也有学者认为两者的差异小于两宋之间的差异。新世纪以来,关于唐宋变革的相关研究学者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宋代关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出现的新事物,新气象,大多可以从唐代中期窥见端倪。并且,在这些变化之中,不同于以往朝代更迭后的秩序整合,而更像是结构性变革。在关于唐宋起点变化的相关研究中,中国学者曾于1986年的中国唐史学会年会中进行了集中讨论,关于时代定位问题,对隋唐史研究的重要议题都产生着影响,因此也颇受关注和热议。

(二)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研究

从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起点来看,也是围绕着时代定位的问题逐步展开的,在南北朝唐宋之际,属于历史转型的发展起点。这一阶段国家权力机构和政务运行机制都进行变迁变化,在这样的视角下,相关研究也不断丰富,在政治制度和文书研究领域积累了许多深厚的学术研究。政务运行的思路提出,更是使得传统的以职官为中心的隋唐五代政治制度史转向了事类( 政务)为中心的综合性政治制度史,这一时期制度史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能够更充分的分析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运行情况和变化情况。而伴随着出土的政务文书,这一时期的研究取向也更集中于行政运行,信息流通等方面,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书信息权利是地质中的复杂运行图,想要研究帝国的运行,需要结合这一图景结合政务文书的信息流通和权力配置情况。在研究中关于文书的信息流通和权力运行也是一大研究热点,只有对文书体系的信息流通和权力运行进行全面梳理,才能避免将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带入权谋论泥潭中不可自拔。从研究情况来看,虽然学者在研究角度和问题上有所变化,但是总体而言,关于官僚制度和政治体制及其变化的相关研究,仍然是政务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落脚点。

(三)法令体系的相关研究

在隋唐史研究领域,法令体系研究是重要的内容,并且相关成果也极为显著。在1999年戴建国披露了天一阁中发现明钞本北宋天圣令。在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其中,将《天圣令》的影印本、校录本和清本都进行了整理,并且还附有课题组耗费大量心血完成的《唐令复原研究》,相关研究使得唐宋研究进一步成为研究领域的聚焦点。《天圣令》具有极高的传世史料价值,其中配合一些零散的出土文献,能够对隋唐时期的国家,尤其是地方和基层政务的运行结构展开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研究探討的深度和细节性。在制度史研究中,关于官僚制度的研究也是其重要取向之一,我国隋唐史研究领域,官制和官僚制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县官府等在内的基层政务运行机制研究、官员选任迁转制度研究、藩镇体制研究中。在制度史不断研究深入的背景下,关于国家的议题也不断衍生,学者将国家形态划分为唐型国家和宋型国家,这并不意味着唐代、宋代在国家体制和政务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完全断裂或彼此无连贯性,也不意味着唐代的结束或宋代的建立就标志着两种国家类型的终结和确立。

(四)中外关系史的相关研究

在隋唐史研究中,中外关系史得到了重大突破,尤其在20世纪末,伴随着太原隋代虞弘墓和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的发掘,这些重大发现都使得当时隋唐史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在1984年陕西晋阳县发现了相关文物,其中有关杨良瑶受命出使黑衣大食的道碑记载,这也使得学术界关于隋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和国际贸易的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重新定位,在大量的个案史实之下,历史事实被进一步揭露,隋唐帝国时期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面貌也更加清晰。在隋唐史研究领域关于中外关系史,建立在大量的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并且综合了考古学,民族学等,艺术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是隋唐史研究中较为显著的研究领域。

三、我国隋唐史研究的成就评估与学术展望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隋唐史研究大家背出并且隋唐时本身处于学术研究界的热点话题,耕耘已深,其基本框架和研究路线已被基本奠定完成,在议题的变化和范式的转换方面并不如传统议题的深化明显。从这一角度来看,在隋唐史研究中,虽然其基本的叙述框架并没有得到较为重要的重构或突破,但是伴随着长时间的研究和研究中,较为宏观的研究视野,使得隋唐史这段时期的历史进程,被更加深刻的描写,在历史叙事上也更加充实。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隋唐史研究成果极为丰硕,不仅在史学界有着重要影响力,在社会经济史方面也影响深远。例如,关于隋唐时期财政的研究,隋唐手工业的研究,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等相关文献的出台。但目前隋唐史研究虽然积累深厚,但是却缺少具有全局性、聚焦性的议题,缺乏全局性的学术影响。伴随着隋唐时期新资料的不断出土,加之出土数量众多,学术界在研究时往往热衷于追逐跟踪新资料而开展综合性的整理、消化仍需较长时间,隋唐史又处于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的史学研究缺少理论形态和方法论关怀,也反映出断代研究史中的重要特点。

近年来,隋唐史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和理论关怀逐渐结合起来,构建起了学术史的整体反思,并且在一些青年一代的学者学术实践中逐渐得以显现,学术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不断深入。加之隋唐史,本身知识体系庞杂,内容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学术积累上较为丰厚,相应的新的问题意识和知识交替也不断呈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隋唐史研究需要从实证研究走向综合性叙事研究,尤其在政治史依托下的叙事取向方面更为突出。这种立足于精细研究,甚至详密考证基础上的历史叙事,本身就是对政治史的一种回归。在当前资讯更为发达,资料搜集检索更为便捷的背景下,再开展隋唐史研究时,与外国同行的对话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在隋唐史研究领域,中外学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隔阂,这种隔阂是由于彼此关注重心不同。

四、岑仲勉、吕思勉的隋唐史研究特点

(一)岑仲勉的隋唐史研究

岑仲勉作为史学大家,在隋唐史成书之前,岑仲勉关于隋唐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专题性研究。岑仲勉的隋唐史具体可以划分为隋史、唐史两大部分。岑仲勉得隋唐史具体可以划分为隋史、19个小节,唐史包括了68个小节,在《隋唐史》一书中,对隋唐史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都有所涉猎,其内容极为丰富,研究视野较为开阔。并且,岑仲勉的隋唐史极具个人特点,以专题为导向,具有明显的教材特征,内容采用文言文书写,是一部札记式的专史。在岑仲勉的隋唐史中,以时间顺序对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全面论述。其中有许多关于隋唐时期重大时事的独到见解。在隋唐史研究中,陈寅恪提出了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政策两大概念,其目的在于分析唐初政治力量的波动和起伏变化,而岑仲勉在隋唐史中对官僚集团的说法提出了商榷意见,并就唐代的相将分途展开了研究。

(二)吕思勉的隋唐史研究

吕思勉关于隋唐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吕著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白话本国史》等。其中在研究中吕思勉关于唐史的研究是对《唐书》《资治通鉴》的选取。在研究中,吕思勉将纪事本末体与典章制度体相结合,共同撰写了隋唐五代史,其中既讲清楚了隋唐间的政治始末,有系统的概述了隋唐时期的各类制度,吕思勉的隋唐史研究在章节设置上别具一格章节完整,体力新颖,在实例选择上辨证清晰,考订史实,在编撰中能够根据史书记载指出史书中的错误并进行修订,在历史事件的分析少,即为辩证。吕思勉综合了《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相关史料,结合史料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误解进行反驳。对史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进行修正。吕思勉在对隋唐史研究时,对其中人物的评判有着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对隋唐时期的帝王,还是对其中的大臣,都有着自己的观点,能够结合史料,从其中的矛盾出发,实现旧案新解,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判,令人读之印象深刻。

五、关于做好隋唐史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要拓宽隋唐史研究的领域

在隋唐史研究中,由于隋唐时史料众多,考证缜密,在研究领域大多集中于历史、地理考证,交通史考证,唐代人文文集整理等相关内容。在隋唐史的研究中,涉及到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众多领域,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方面,结合隋唐两代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进行综合。

(二)要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挖掘本质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统一是必然,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势下,有谁能够完成统一,则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在隋唐史的研究中,岑仲勉认为隋统一南北朝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陈后主昏庸无能,本身又缺乏贤臣良将的支持,因此,他不具备统一北方的可能性,而且西晋虽然有过短暂的统一,但南北朝长期混战,这使得社会发展较为缓慢,但也有一些地区实现了局部统一。这些局部力量为全国的统一储蓄了能量,发展至隋文帝时期,统一已成为必然趋势。从岑仲勉的分析和论述来看,在历史研究中它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能够从偶然性中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也是在隋唐史研究中需要充分重视的内容。要注意结合客观形势把握历史演变的走向,真正做到全面论述又相互联系,进一步触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三)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隋唐史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时期,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发展较为鼎盛的阶段,其研究意义较为显著。但在研究历史时,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使隋唐史的研究具备先进性,科学性。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研究者在研究室忽视了唯物史观的指导价值,在研究领域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實上,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研究时的科学观念,需要研究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在史料论证和研究中要做好反思,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隋唐时期的问题,能够从动态长远的视角下观看整个隋唐时期的历史演绎过程。这需要研究着博采众长,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史观的指导下,科学的引入其他理论和方法,讲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以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进而提出新的论点。

六、结语

近年来,关于隋唐史的研究人员不断增多研究,内容不断丰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历史和社会史的人不断增多,隋唐历史也成为研究中的热点。但是此类研究更注重对隋唐时期的风俗,生活,衣食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差,研究者应该将重点放置于社会形态、经济形态领域的研究,进而更全面的从历史研究中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当今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透过隋唐史,结合其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相关学者可以对以上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从而提出新的观点供大家讨论。

参考文献:

[1]郑先兴.鉴史济世:隋唐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访胡戟先生[J].中国史研究动态,2022(3).

[2]张程.着眼于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崔瑞德的《剑桥中国隋唐史》[J].炎黄春秋,2022(4).

[3]姜楠,窦秀艳.再论隋唐史志目录《尔雅》归类问题[J].现代语文,2021(4).

[4]李佳珉.吕思勉的隋唐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5]胡超然.关于隋唐史研究的若干思考[J].高考,2019(3).

[6]马远.岑仲勉《隋唐史》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

[7]速水大,王博.2015年日本隋唐史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3).

[8]荣新江.漫谈隋唐史研究中的史料运用问题[J].唐宋历史评论,2016(2).

[9]袁贞.试析岑仲勉《隋唐史》对陈寅恪隋唐史研究的批评[J].西部学刊,2016(5).

[10]林美希,黄正建.2013年日本隋唐史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5(1).

[11]赵士祥.“神入”历史人物的教学艺术——学习张元先生讲隋唐史[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2).

[12]杨会.汤用彤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的贡献[J].新学术,2008(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印度洋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7BG006)。

作者简介:沙治平(1981—),男,汉族,河北邯郸人,中央党校2011级博士研究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国际安全;牟文清(1999—),女,汉族,山东日照人,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展望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新形势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现状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