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同体理念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2023-07-12王鹏伟贺兰英

鄱阳湖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王鹏伟 贺兰英

[摘 要]习近平共同体理念包括生命共同体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构筑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实本体论和认识论,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是彻底的环境理论,而且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实现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中国转向。习近平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人类的共同体存在的方式和本质,为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彻底和解,为全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原创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共同体理念从根本上决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科学的,也决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和宽广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命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推动了美丽中国建设和美丽世界建设,也推动了全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究其根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生命共同体理念而建基于坚实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价值观、财富观、全球治理观、人类文明观等之上,是彻底的环境理论。申言之,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与后者一起分别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和人与人关系(特别是国际关系)方面揭示了人的共同体存在方式和共同体本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人类在生态文明时代、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代的科学途径,即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原创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发展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一、生命共同体理念从根本上决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彻底的环境理论

彻底的理论建立在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上,彻底的环境理论必须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知为本体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命共同体理念指明自然物(尤其是生物)之间,以及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奠定了其自身坚实的本体论基础。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首先,它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理念,①“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②传统“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虽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其中的“天”往往被解释为“人格神”,“人”又往往被限定为少数人,并有人类应无条件屈从“天”的意蕴。而在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天”是大自然、生态和人的环境,“人”是广大人民乃至全人类,“天人合一”即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因而,生命共同体理念还实现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其次,它吸收了现代西方环境理论中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大自然具有一致性、人类应该尊重大自然的科学合理的一面,同时又摒弃了其主张人同一于大自然、否定人类具有主体性的不科学的一面。最后,它还是科技昌明的产物,建立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等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旨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尤其重要的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途径,即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推动“两个和解”。③恩格斯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④因为,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和其中一部分,必须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发展,而自然界具有固有属性和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并认识到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⑤“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可见,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实际指向内涵有所区别和联系的两大生命共同体,即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中的人当然也是社会人,但其强调的并非人的社会性和人对大自然的超越和高贵之处,而是自然生态的有机系统性、相互依存性、彼此作用性,尤其是人作为自然生物存在与这个共同体的一致性和对这个共同体的依赖性,以及大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性。因此,我们要以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进行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的“人”必然具有自然生物属性,但其在肯定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生态要素之间的有机系统性、人与大自然具有一致性的同时,还着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与自然系统的辩证性、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并要求人类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虽然如此,二者的共性还是主要的,即都强调人和自然生态的系统辩证性、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其核心要义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要求系统看待和处理自然生态之间以及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其他核心理念,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生态文明观、绿色发展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民生观、全球治理观等,都可以从生命共同体理念推导出来。总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根本上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谁建设生态文明、为谁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和理念,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实的本体论,从根本上决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彻底的环境理论。

二、生命共同体理念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实现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中国转向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表明,人与大自然是命脉相依的有机系统。大自然提供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没有大自然提供的自然物质基础,或者人类破坏和污染了自然物质基础,都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人类正是在与大自然的认识、实践和价值关系中形成自身的物质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其中,人类与大自然交流互动的方式,即人类如何变革和利用大自然(其典型标志是生产工具),是划分人类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原始文明时代,人类主要靠粗陋工具如石器、弓箭等采集、渔猎来满足生存发展需要。随着生产力缓慢发展,特别是铁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开始大规模培植农作物、驯化饲养动物,通过对自然生物的初步改造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明显提升。17世纪以后,基于资本逻辑的工业现代化成为世界历史潮流,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是一个人类借助科技和大工业对大自然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利用的时代——广泛应用水力、煤力、电力、核力等自然力,实现农林牧副渔业高产,发明了许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事物,如汽车、飞机、冰箱等。因此,工业文明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从整体上促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解放。但它同时也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和物质变换断裂,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高度紧张,导致空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发展。因此,传统现代化和旧的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續的,必须被扬弃,即肯定和吸收其有利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丰富物质财富的合理一面,而否定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空前紧张的不合理一面。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①生态文明是新型工业文明和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关系从原始文明时代低层次的和谐共生,经由农业文明时代二者矛盾渐起,到旧的工业文明时代空前紧张对立之后,开始走向高水平的和谐共生,最终达到共产主义彻底“和解”之前这一历史阶段的人类文明形态。

人与自然是命脉互依的生命共同体。因此,当人类合理利用自然时,自然也会回报人类;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也会惩罚人类。生态环境的好坏严重影响人类文明的兴衰。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富、田野肥沃的大河流域,而生态环境衰退则直接导致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古代希腊和意大利居民毁林开荒严重影响他们自身生存发展的情形。中国古代曾经辉煌一时的楼兰王国、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也曾水草丰茂,之所以后来消失了、变成戈壁荒漠、变得沟壑纵横了,也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导致生态衰退密切相关。这说明,早在农业文明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因不当行为而遭受大自然报复的情形。但由于当时的人口规模总体而言相对较小,而土地相对辽阔、资源相对丰饶,因此,一旦某个地方或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或不适合生产生活了,人类尚可迁移到其他地方。然而,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已经不可能污染破坏一处之后而逃往他处了。因为,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世界变成地球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随之播散到全球,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对立和紧张。生态环境问题的危急性并没有引起国际资产阶级和西方国家的充分重视,《沙乡年鉴》直至其作者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去世1年后才得以出版就是明证。然而,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不能再熟视无睹的时刻了。自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相继发生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终于惊醒世人,现代西方环境理论终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应运而生。现代西方环境理论极大地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引发了绿色运动,回应了人类绿色发展的期望,一度成为显学,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进入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重点转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对现代西方环境理论研究的热度逐渐消减。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命共同体理念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生态文明观,而现代西方环境理论尽管也要求走生态文明道路,却无以构建起自身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具体而言:第一,现代西方环境理论不能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不能将自身建立在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上、成为彻底的环境理论。其主流即非人类中心主义(“深绿”)虽然也是以“共同体”立论的,但其所谓“共同体”是没有社会人而只有自然生物人的“自然生物共同体”,主张人同一于大自然,并要求经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因而其中既没有也不需要环境伦理。例如,泰勒(Paul Warren Taylor)就是以人类(和其他生物)是生物共同体成员来论证尊重自然的伦理的,但其论证并不成功。①而现代西方环境理论的另一分支人类中心主义(“浅绿”)在自然观上依然坚持主客二分,将大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第二,现代西方环境理论不可能具有正确的实践观、现实性。事实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和资本驱动下,“深绿”和“浅绿”都沦为绿色帝国主义,因而很难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衷心拥戴。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红绿”)虽然较为深刻,但在资本主义世界根本没有实践的可能。第三,随着“绿色”学者逐渐去世,对他们不彻底的环境理论的研究热度自然就消退了。相反,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类的共同体存在方式和本质,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科学途径,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推动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中国转向。

三、习近平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人类的共同体存在方式和本质

习近平共同体理念包括生命共同体理念(有各种表述,其核心表述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不仅具有自然生物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②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不是无机体,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机系统、共同体。

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自从人类借助劳动从自然界即自然生物共同体中突现出来,就成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存在,就有了人与大自然的分立和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是主体,大自然始终是客体。人与自然关系深深嵌入人与人的关系中并受人与人关系的根本制约。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①“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②在实践劳动推动下,人类和大自然之间持续不断地展开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推动自然生物共同体日益向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化。人与自然关系依次历经建立在自然分工基础上的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虚假独立性阶段,并将走向建立在自愿分工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的真正独立性阶段。相应的,人类的社会存在方式依次历经人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和谐共生的各种自然共同体阶段,人与自然处于异化和对立的资产阶级国家虚幻共同体阶段,并将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可见,共同体是人类的社会存在方式,有什么样的人与自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共同体,从而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以及人与人所构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体现了人类的现实存在方式和人类的本质,是人类的现实的存在方式和人类的现实本质。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指出,各种自然共同体和虚幻的国家共同体,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是人类的理想存在方式,而只有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人类的理想存在方式。因为,只有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与人、人与自然才实现了真正的和解,人类才能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且,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和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依次演替的。因此,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既是事实描述,即对现实存在的各种不合理、不人道的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的事实描述和批判;也是價值判断,蕴含着对实现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符合人性的、人道的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的期盼及其实现途径的科学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③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然物质根基。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人类在生态文明时代、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代的现实存在方式和本质,以及追求人的理想存在方式和理想本质的途径,即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以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设和谐世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有助于合乎人性的人向自然主义的复归,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合乎人性的人向人道主义的复归,从而通过人并为了人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原创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申论之,生命共同体理念主要从生态环境方面,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揭示人的现实的、理想的和应然的共同体存在方式和本质及其实践途径。具体而言,“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主要强调生态环境的有机系统性、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指明人也是这个共同体的普通一员、具有自然生物性。因此,人类要尊重自然,以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揭示大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人与自然的一致性的同时,着重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人类的社会性,尤其是人类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在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本体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给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提供了人类文明发展和现代化的多样选择,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世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今时代,人类生活在由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社会制度组成的世界里,差异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其中,资本主义制度的国际存在乃是当今世界两极分化、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的根源所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中,人类要通过阶级斗争取代虚幻的资产阶级国家共同体而进入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但现实却是,国际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强的活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就因没有坚守科学社会主义而遭受重大挫败。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东方,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双方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共处竞争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给出了科学的回答,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并揭示了在世界文明多样性中异质文明共存共荣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方法途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要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特别是国际关系方面揭示了人类在两种社会制度相对和平竞争时代现实的、理想的和应然的共同体存在方式和本质。习近平人类共同体理念认为,虽然现实世界并不完美,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存在许多共同利益和需求、面临诸多共同问题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协同合作、共同面对,因此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认全人类以民族国家异质共存、存在矛盾冲突的现实,但对此并不认肯,而是主张各国要彼此尊重、平等互利,聚焦共同点和共同利益,求同存异、异中求同、化异为同,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以推动国际关系的彻底和解,从而促进全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①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走向更美好未來、实现更美好本质的途径的科学规划,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四、共同体理念决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

人类是有意识的实践存在物。理论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修养和理论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增强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和水平,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推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绿色价值观、绿色财富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等,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这些观念的直接理论基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根基就是生命共同体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这种智慧,它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表明人类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可以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的,在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的同时也是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二者是可以同时兼顾、共赢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甚至双输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经济发展,特别是工农业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自然物)渗透到生产力全要素和生产全过程中,提供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为劳动者提供丰富优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而且,绿水青山也是良好的投资之地,是有机农副产品的产出地、康养之地、人们喜爱的旅游观光之地,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和保护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经济。也即就说,虽然绿水青山不等于经济发展,但它可以有效地转化成良好的经济效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就是推动人与自然关系彻底和解的重要途径。人类是有意识的社会类存在物,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并自觉利用自然规律,也能够认识到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人类也能够实现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因为,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而人与自然是命脉互依的生命共同体,并且人是这个共同体的主体。

总之,生命共同体理念表明人与自然是可以实现和谐和解的,人类也有这个能力。要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彻底和解,就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其中,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因为,经济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变换活动。可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经济领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就在于其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从而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现了价值观、财富观、发展观和实践观的重大变革;坚持系统治理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当作全体人民和全人类共参共建共享的事业。生命共同体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说明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矛盾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②

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样,现代西方环境理论也是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回应,但由于其价值观、财富观、发展观和实践观等都具有局限性,因而缺乏实践性。现代西方环境理论认为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是不环保的,因为它混淆了哲学上的价值和经济学上的价值,把经济学上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尤其是商品的价值——体现为交换价值、价格——当作唯一的价值和价值本身,即使用价值和财富,而没有认识到经济学上劳动创造的用来交换的价值只是狭义的价值;但哲学上的价值,即使用价值,也即一切对人类有用、能够满足人類生存发展的事物都是价值、是财富,才是广义的价值。因而,西方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和发展就是通过劳动将对人类没有价值、不是财富的自然物变革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即商品。这就必然导致对大自然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在创造前所未有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难以弥合的生态创伤。从根源上说,西方传统经济理论坚持主客二元对立,将大自然看作外在于人类的机械存在,并且是无限的、可以任由人类揉捏组合而不会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并认为人的权威和力量正体现于此。现代西方环境理论虽然批判有瑕疵的西方传统经济理论,但并没有摆脱主客二元对立的窠臼,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是不彻底的。譬如,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大自然没有价值、不是财富相反,“深绿”认为大自然本身也有价值,即与人类平等但独立于人类的内在价值,其理论根源在于大自然像人类一样也是主体,有目的、利益等内在性质,进而认为大自然也像人类一样具有道德地位和道德权利,此即自然内在价值论。但自然内在价值论是错误的,因为大自然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内在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唯有人具有内在价值,大自然只具有对人类的工具价值。因为,所谓“内在价值”表征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满足关系。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指大自然本身及其特性和自然规律,这都是自然事实。自然内在价值论犯了价值泛化错误,将使“价值”概念空洞无物。基于生物共同体理念和自然内在价值论,“深绿”反对开发利用大自然以发展经济,要求经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浅绿”虽然承认大自然是有机系统存在,有价值、是财富,与人类具有互依性,但在资本逻辑驱动下,其事实上仍然坚持把大自然当作征服和掠夺的对象。因此,至少从理论上看,无论“深绿”还是“浅绿”都无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而都不是彻底的环境理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批判吸收“深绿”合理成分(即大自然具有固有属性和规律)基础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是可以实现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其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坚持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价值观、财富观、发展观和实践观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①“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自然财富观,它表明:绿水青山(大自然)本身就是价值,是使用价值、人类财富;而且,劳动要创造价值和财富也离不开大自然所创生的自然财富。因此,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价值和财富,就是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物质基础。而且,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不是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而是包括经济绿色发展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及其奠定理论基础的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普遍成为人们的存在方式,美丽中国扎实推进,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可喜变化,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共同体理念决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旨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自然物质基础。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旨在建设美丽世界,推动全球人与自然关系和解,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因而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其具体表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建设主体和服务主体广,既包括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又涵盖世界各国和全人类。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致力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三个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秉持的一个理念就是搞好生态文明”。①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自然物质基础,良好生态是人类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健康和永续发展。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人民至上,认为人民是生命共同体的主体,坚持广大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修复生态环境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②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既有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解决温饱而不得不毁林开荒等原因,更有受不合理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制约的无奈。现在,中国已经到了有能力也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时候了。因为,美欧消耗资源能源、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走不通也不能走;同时,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如果重走欧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能源、带来生态环境巨大破坏和污染的现代化老路,大自然将无以支撑,也将严重影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基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布局,扎实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过去10年,中国高扬生态文明旗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宜居、生态了,生态脱贫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农村更有乡情美景了。总之,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并且,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有力助推共享发展、共同富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凸显,推动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国际大格局、人类大胸襟,其直接根源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终可溯及生命共同体理念。人类的现实存在是,在国际范围内,民族国家共同体仍是基本的治理单元。然而,边界和疆域的划分并不能阻隔大气、水乃至污染、病毒等的全球流动和播散,人类因生存发展的共同的自然物质基础即大自然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与之形成命脉互依的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理念,尤其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表明生态的有机系统性,强调生命的多样性价值。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基础上,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夢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①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和媒介,人类与大自然构成了范围大小不一的各种生命共同体,地球则是全人类共有的唯一的最大生命共同体,即地球生命共同体。全人类因共有地球生命共同体而成为命运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破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国际秩序良善治理而提出的重大创新理念,是建设美丽世界、促进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关系最终和解的重要途径,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宽广理论视野和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

生命共同体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精神。具体说,生命共同体理念吸收了“天人合一”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吸收了“和而不同”精神。“中和”强调以“道”、以“理”服人,而不是以“霸”、以“力”服人。因此,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以自身“修身”“齐家”式的行为为标杆,对外合作援助从不以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附加政治条件为要挟和前提,而是让合作受援国自己认识、评判和选择,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好评和积极参与。中国打造绿色一带一路,构建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发展能力。而且,中国不仅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还与发达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②“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③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容易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同,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无下限地打压、封锁、孤立、规锁中国,但基于它们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与中国合作。这正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总之,中国努力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绿色发展潮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建设山清水秀、清洁美丽世界,护卫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地球家园,完善全球治理模式,推动世界绿色和平发展、平衡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也为解决西方现代化、旧的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作出了重大探索。

综上所述,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为核心的理念,生发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其他核心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如生态文明观、生态生产力观、系统治理观、全球治理观等。因此,生命共同体理念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实的本体和本体论,从根本上决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彻底的环境理论,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可喜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同时,扎实推进美丽世界建设,为完善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动全人类绿色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王俊暐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