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闽南海丝课程故事的实践研究
2023-07-11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陈舒芸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下简称海丝文化)是闽南地区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在历史的发展中,这条从海上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路线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当地人思想精神的体现,是文化的组成,也是新时期需要继承和弘扬的宝贵遗产。基于此,幼儿园日常教育中,应充分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元素,将海丝故事融入日常教学生活中,让幼儿在学习、游戏中能感受浓浓的本土文化氛围,并在文化熏陶中健康成长。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将海丝文化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是推动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思路。基于此,本文围绕幼儿园闽南海丝课程故事的实践进行研究,总结教学实践策略,即设计主题活动,丰富故事内容;优化区角环境,渗透海丝故事;结合表演活动,强化故事体验;拓展课程空间,鼓励故事创作。
一、设计主题活动,丰富故事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上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教师引导幼儿了解传统文化的起点。在幼儿园海丝文化课程故事的实践设计中,教师要整合海丝文化元素,提炼能够吸引幼儿兴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故事,设计主题活动,丰富实践内容,让幼儿多方面体验故事。
面线糊是闽南地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多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都品尝过面线糊。但是,对于面线糊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针对于此,在小班教学汇总工作中,教师则以“美味的面线糊”为主题,组织系列活动,调动幼儿通过多重感官感受体会面线糊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主题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看图画,讲故事。在语言课程研究中,教师通过整理关于面线糊的资料了解到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清朝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一个叫做罗家村的小村庄。村民因为饥荒生活十分艰难。巡游的皇帝在一位秀才家门口停下,但是秀才却拿不出好东西招待。村里的人也很担心秀才把皇帝给得罪了。但是,秀才有一位十分聪慧的妻子,她临危不乱,用平时留下来的鱼刺和猪骨头熬成一锅汤,之后又找了一些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混合在一起成了面线糊,呈给皇帝,并取名为“龙须珍珠粥”。乾隆品尝过后,十分满意,问这道美食是如何得来,秀才的妻子说道祖传的!这样一来,一是机智的秀才妻子帮助一家人渡过难关,二是这道具有传奇色彩的小吃面线糊也代代相传至今天。教师整合故事内容,利用生动的图片为幼儿讲述出来,让幼儿在图片的辅助下逐渐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了解面线糊久远的历史。
第二,尝一尝,说一说。在了解了面线糊的传奇故事后,教师提出问题:面线糊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孩子品尝了一次面线糊,并拍摄照片上传至班级群。教师根据幼儿分享的图片引导幼儿说一说面线糊的味道,说一说面线糊和其他食材的搭配,以此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幼儿体会传统美食文化在生活中的渗透。
第三,看视频,做美食。在手工课上,教师延伸故事并提出问题:“秀才妻子制作的这碗美味面线糊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在问题启发下,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调动幼儿好奇心,使其进行联想和猜测。然后组织幼儿观看面线制作的视频,了解面线制作要经过和面、擀面、切面、盘面、绕面、醒面、拉面、晾晒、收叠九道工序,以丰富幼儿的认知。接下来,教师为幼儿安排手工制作任务——制作一碗面线糊。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用纸张撕出长长的“面线”,将“面线”放在汤里,并加上用橡皮泥制作的各种配料。在活动中,教师一边鼓励幼儿自己动手、自己发挥,一边渗透当地的饮食文化,让幼儿认识到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在吃饭时要不挑食、不偏食,从而能够健康成长。
第四,晒作品,共分享。教师在美工区为幼儿预留展示空间,使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面线糊”,让幼儿在交流中分享快乐。
这种以海丝文化中的传奇故事为起点,设计丰富而有趣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面线糊的故事,加深理解,为幼儿学习、传承海丝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区角环境,渗透海丝故事
闽南海丝课程故事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开展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持。加强区角环境建设能够为幼儿创造自主参与游戏的空间,能够让幼儿在现有认知与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探索学习。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当地海丝绸文化,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海丝元素,编创生动的故事,并将海丝元素融入区角环境中,为幼儿探索故事创造条件。
以中班主题活动——故事剧《海丝寻梦》课程建设为例,教师利用绘本故事,以海丝公园为依托,在各区角投放取材于海丝公园的各种材料,潜移默化融入海丝丝绸之路贸易文化元素,引导幼儿从海丝公园开始,慢慢随着小船的旅行了解古时候海上丝绸之路远航贸易的艰辛旅程及辛苦收获。区角环境的具体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题墙设计。主题墙分为“海丝艺术公园之旅”“调查问卷”“我的作品”三个板块。在主题活动开始前,教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海丝公园游玩,游览海丝公园的景点,并请家长跟小朋友将自己游览的海丝景点、自己最喜欢的景点记录下来,制作一份调查问卷。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也将孩子的作品展现在主题墙上。
第二,语言区设计。教师在墙面上布置一艘帆船,在帆船上张贴活动开展的照片,体现“惠安女劳作”的主题,引导幼儿讲述了解惠安女的故事,讲述平时的劳作生活。
第三,美工区设计。教室墙面上布置了海丝艺术公园“飞天景点”,用来展示孩子的作品。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开设浮雕课程,在墙面张贴制作浮雕需要的工具以及制作浮雕作品的步骤,以此引导幼儿锻炼动手能力。
第四,科学区设计。教师在墙面上布置许多水管,设置进水口、出水口、开关,引导幼儿探索水在水管里流动的秘密。
第五,益智区设计。教师将益智区分为“蘑菇粒变变变”“五子棋怎么玩”两部分。“蘑菇粒变变变”部分让幼儿在玩蘑菇粒玩具时能参考墙上各种有趣的图案;“五子棋怎么玩”部分让幼儿了解五子棋的规则,并运用到与同伴的游戏中。
第六,自理区设计。教师布置海丝公园中的“绿房子景点”,在墙面张贴各种玩具的玩法步骤,为幼儿参与游戏时提供参考。
第七,自然角设计。教师在花架上展示各种海产品并在墙面张贴各种海产品的图片介绍,引导幼儿观看、欣赏。
这些区角环境在设计中都突出了同一个主题——海丝寻梦。在课程实施中,幼儿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或在同伴的邀请下、或在自我探究的驱动下融入不同的区角,利用其中的材料了解海丝文化,了解有趣的故事,展开体验活动,并受到海丝文化的熏陶。
三、结合表演活动,强化故事体验
表演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幼儿园在故事教学中,如果能将生动鲜活的故事和趣味十足的表演活动相结合,则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对课程故事的理解。基于此,闽南海丝课程故事的开发与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发现海丝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根据表演活动的特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以强化对故事的体验和理解。
泉州洛阳桥被誉为“海上第一桥”,这座桥代表宋代造桥最高技术,它历经千年的沧桑与荣耀,如今仍横跨在洛阳江上,展现着自己独有的风韵。生活在洛阳江畔的小朋友对洛阳桥十分熟悉,基本都知道洛阳桥头的石像是蔡襄爷爷,同时对蔡襄爷爷与洛阳桥的故事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需结合独特的地理优势,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上典型的故事,为中班幼儿设计故事剧《蔡襄起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进行如下指导:
第一,全面准备,了解故事。教师组织幼儿观看“蔡襄起桥”故事剧,激发幼儿对洛阳桥与蔡襄爷爷故事的兴趣。建议幼儿父母带领孩子去看一看这座了不起的石桥。教师可与家长配合制作《家乡的洛阳桥》播报稿,让幼儿以主持人的身份讲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堂表演,体验故事。教师将幼儿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制作表演所需要的道具、服装等,然后根据教师交给的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在表演课上,教师为幼儿提供展示机会,让幼儿在儿歌《洛阳桥》的背景音乐中缓缓讲述蔡襄起桥的故事。在展示的过程中,幼儿对角色的把握十分准确,如在第一幕中,扮演蔡襄的小朋友走路时后背挺得直直的,很神气,还会摸自己的胡子,表示长者的气度;有的小朋友则认为蔡襄的本领是因为喜欢看书,于是设计了边走路边看书的动作;有的小朋友生动展示蔡襄指挥建桥的情形……在第二幕中,小朋友通过多种方式演绎人们建桥的场景,有的是一个人弯着腰,肩膀上扛着重重的石板;有的是两个人抬石板,表情表现得十分吃力;有的则两个人同扛一块石板,缓缓向前走……教师针对各组幼儿的表演给予肯定,并用奖品激励幼儿继续学习。
第三,点评表演,分享乐趣。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讨论环节,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对表演的体会、在表演中获得的乐趣以及对蔡襄爷爷的新认知。浓厚的交流氛围活跃了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加深了对蔡襄起桥故事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经典故事与表演活动进行融合,让以前的“讲故事”变成“演故事”。幼儿通过自身努力和家长帮助了解故事内容,设计、制作表演道具,与同伴合作,交流表演方法,最终呈现故事,分享学习乐趣。幼儿通过这一系列体验过程,能够加深对蔡襄起桥故事的理解,并学习人物身上的美好品格。
四、拓展课程空间,鼓励故事创作
幼儿园闽南海丝课程故事的实践不仅要在园内展开,还应拓展到园外,利用丰富的海丝文化为幼儿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以故事剧《海丝寻梦》课程建设为例,教师不仅利用园内环境为幼儿创造了探究故事的机会,也设计了拓展活动,让幼儿走进海丝艺术公园,了解更多的文化故事。具体来讲,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走进公园,了解海丝文化。教师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曾经到海丝艺术公园秋游的经历,回忆海丝景点并结合图片介绍景点。在回忆、了解了海丝景点后,再引导幼儿与家人到海丝公园游玩,寻找海丝公园的景点,并与自己喜欢的景点拍照留念,上传图片。最后,鼓励幼儿与家人一起将海丝公园的景点以及自己喜欢的海丝景点用图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课堂分享的依据。
第二,设置投票,表达情感。教师将幼儿分享的图片展示出来,并设置“我喜欢的海丝景点”投票活动,让幼儿将自己的“小红花”投给“帆影”“红房子”“绿房子”“水镜广场”“东南亚组雕”等不同的景点,并标明自己的理由。
第三,认识惠安女,体会文化魅力。教师设计“我喜欢的惠安女服饰”“美丽的花头巾”“我设计的惠安女服饰”“惠安女爱劳动”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惠安女,理解其身上辛勤劳动、热爱生活的品质。
第四,组织亲子活动,游览海交馆。教师引导家长带领孩子走进海交馆,通过认识各种船、了解船的结构、分析如何运送货物等,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运送过程,丰富文化体验。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幼儿园课程教学与拓展活动相融合,为幼儿提供了亲近海丝文化、走近生活的机会,丰富了孩子的精神生活,增长了知识,也拓展了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了解。
五、结语
总之,在文化传承的时代背景下,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紧扣“海丝文化特色”,结合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背景,积极构建课程故事,并在幼儿园环境中融入海丝文化元素,将海丝课程故事做深、做细,为幼儿文化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当然,幼儿园闽南海丝课程故事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此,教育工作者还应继续研究,以海丝课程故事的构建为主导,让幼儿置身于“海丝”教育资源氛围之中,并从多种途径入手开展幼儿创意教学研讨,激发幼儿对家乡海丝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使幼儿潜能得到充分发掘,推动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