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通高校线上体育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组态与路径

2023-07-11李志强张志成

体育教育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生自治组态教学效果

李志强,张志成

(吉林农业大学 国际足球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为将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向世界前列,探索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道路,“十三五”规划期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提出“三全两高一大”的基本目标[1],即到2022年,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与此同时,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并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自此进入快车道。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应用层面广泛,但就实施效果来看,截至2019年,这种应用给予体育线上教学的“侧供给”动力仍然不足,相比于其他学科开展效果欠佳[2];高校在网络课程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源,但线上体育教学资源的发展始终未受到足够重视,线上教学资源匮乏[3];除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外,少有学生触及高校体育线上教学,开设经验不足。

随着学生对精细化体育知识、科学卫生与保健知识、线上体育教学需求的不断增多,如何在原有基础之上,延续线上教学的优势,破解原有疑难困境,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思维壁垒,建设符合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发展规律的线上体育教育课程[4],接续改善制约教学质量发展的多发因素,从而提升网络体育教学效果,是后续教学模式持续转型发展亟待解决之问题。本文采取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以案例为导向,从组态视角出发,剖析不同条件组态下线上体育教学效果差异性,从而探寻提高高校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 文献回顾与模型构建

1.1 线上体育教学的研究

线上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共同完成体育教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5]。目前,线上体育教学的研究多立足于宏观调控、模型构建(平台、课程、评价)、过程调节(评价、内容、教法、资源)、现状及影响因素等问题:(1)宏观调控。我国线上体育教学起步较晚,理念与体系尚存在诸多改善路径。张晓东等人[6]细致分析了体育网络教育的价值与困境,从教学网络、体育课件、体育选课、教师网络运用水平四方面提出线上体育教学发展意见;庄巍等人[7]通过对线上体育教学的类型特点、应用价值的分析,给出了学生在线体育教学认知、体育在线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体系三位一体的建设路径;郭帅等人[8]则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信息技术场域、“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思考与辨析,提出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时期高校体育的建构意见。姜玉虹[9]则着眼于开展实情,结合问卷剖析在线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技术环境、教师教学技能、管理制度等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搭建了以课程设计、评价机制、结合学生实情为核心的三因素线上教学发展策略。(2)模型构建。21世纪初,我国学者开展了线上体育教学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开发[10-12],10至20年代,线上体育教学各板块构建研究逐渐显现。线上体育教学模型构建研究数量连年增长,研究不断聚焦微分视角,从教学平台模块开发转向课程内容、资源、评价、学习模式[13-17]等环节模块开发,呈现精细化趋势。(3)过程调节。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存在其特有的实践性与实操性,因此,体育课程搬至线上,教法学法将产生巨大改变。早期的过程调控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教学在线下授课中的运用,例如韩晓鸣在对运动技能的网络教学模式探讨时,聚焦于体育媒体素材、资源的选择问题,并提出当代线上体育教学实施的制约因素。在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后,互动式的线上体育教学进入广大师生视野,教学组织形式划分趋于清晰,组织实施线上体育教学价值得以挖掘[18]。尽管后期的过程调控研究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但均无外乎对评价、对内容、对教法学法、对资源环境的研究范畴[19-21]。(4)现状与影响因素。该类型的研究反映了在线体育教学的演变趋势,是后续研究着力开展的重要参考介质。通过以时间维度对该类型文献的研究发现,我国线上体育教学发展至今,仍存在教师网络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态度、环境设施配备、网络课程资源水平较低的问题,各路学者依实情提出多元化线上体育教学发展对策与意见[2,9,22-24],后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出现,成为我国发展特色线上体育教学的重要抓手。

1.2 高校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研究

体育教学效果即体育教学取得的成效,是教学质量的显现,由反映学生学习各目标的要素集合而成。在对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结合教师与学生个体因素,从课程构建角度出发,通过对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资源配置、评价标准及方式、教学目标及计划等方面[25-27]的辨析,论述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研究,尽管研究开展时间不同,研究背景不同,但均对学生学习后的体育核心素养提升水平具有较高的指向性[28-29]。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深刻研究,为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研究开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实施方向,学者在开展研究时,广泛结合线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的课程形式;从教师到教育介质,再到学生的传播特征;从课内到课外的结构特征,以学生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效果满意度以及教学考核为评价标准,对在线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式展开深刻探讨[22,30-31]。

1.3 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通过对过往文献的回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线上体育教学的研究更像是对传统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线上教学的融合与沿袭,诸多线上体育教学的构建因素与影响因素较多来源于传统的教学研究。(2)目前研究主要聚焦以下三方面:从平台的角度入手,探讨平台的先进性、便捷性、丰富性等因素对高校线上体育教学的影响,构建线上教学平台或板块模型;从教学过程角度入手,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因素的意义与发展趋势;从教育与学生角度入手,挖掘教师本体、学生本体、教师与学生关系对于教学的影响与价值。

1.4 模型构建

美国著名教育学教授迈克尔·G·穆尔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交互影响距离理论,指出物理距离与社会因素导致师生在心理与传播中产生的距离,对远程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1994年,弗莱德·萨巴引用远程教育、系统动力学与语篇分析等不同领域知识与方法再次验证了穆尔的理论模型。1991年,凡尔登和克拉克在原有的对话、结构、自主三大概念基础上[32],对模型加以丰富与完善,提出了对话/支持、结构/专业化、综合能力/自我指导的远程教育领域三维理论模型,为后人接续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33]。本研究在远程教育领域的三维理论模型基础上,融合先前文献的研究所提出的尚未采纳的重要条件,遵循简便性原则,最终采纳师生交互、教学内容、服务支持、评价驱动、教学方法、学生自治、教师水平七项解释变量,教学效果的优劣作为结果变量。师生交互反映的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互动与交流以及响应的程度,教学内容反映的是学生所学内容的实用与适宜程度,服务支持是指平台、网络、课件的便捷性、先进性与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的程度,评价驱动指教学的监测与考核对学生驱动的程度,教学方法指教师在课前、课间、课后运用的教授方法与学生学习水平的切合程度,学生自治是指学生自身学习态度、动机、方法的优劣程度,教师水平指教师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教学效果的优劣则通过学生上一阶段线上体育教学考核成绩以及学生自评课程内容掌握程度体现。最后将解释变量分为主要变量与次要变量,主要变量的属性更少,便于直观高效地进行布尔代数运算;次要变量来源于过往文献回顾,便于精细化结果说明。在此基础上,构建影响我国高校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前因条件框架(见图1)。

图1 教学效果前因条件框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组态视角下高校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多元因果路径。QCA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由社会学家Ragin(1987)率先提出,早期用以解决政治学、社会学领域的小样本跨案例定性比较问题,近年来被较多运用于解决因果关系复杂性的管理、营销等领域问题,为社会学科下众多学者广泛关注[34]。传统回归分析在对某一问题进行解剖时,聚焦于分析某一单个变量的独特净效应,当自变量呈现相关性时,单个变量的独特效应势必受变量间相互效应所影响。QCA具有因果非对称性、多重并发性等特征[35],能够将每个案例均视为条件变量的组态,从整体视角对问题进行组态效应分析[36],并将量性与质性研究方法有机结合,有效弥补传统回归分析的缺陷。一般意义上,QCA分析共有三种形式: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37]。本文选取fsQCA进行高校线上体育教学效果提高路径的研究:(1)教学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运用QCA方法能够对多个线上体育教学效果前因条件进行综合分析;(2)取得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前因条件组合未必只有一种,QCA方法能够判定出可能存在的多条等效性路径;(3)QCA方法兼备分析单一变量的功能,能够有效探索导致结果发生的充分或必要性条件;(4)与csQCA和mvQCA相比,fsQCA更适用于连续变量分析。

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案例选择得恰当与否与QCA方法的研究结果科学性紧密相联,选择案例时,要基于MSDO(最大相似,结果不同)和MDSO(最大差异,结果相同)的程序要求[38]。结合上述原则,本研究以进行过在线体育教学、并完整接受过一段学习经历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星平台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并通过线上班级群组、线上学习群组等渠道完成问卷发放。本研究采用Likert-5点评分法设计量表,考核成绩则根据学生期末测试所得分数填写(见表1)。最终共收回问卷217份,剔除错填、漏填、乱填、逻辑矛盾填写的无效问卷48份,得到有效问卷169份,有效率达78%。

表1 解释变量测量与问题设置

续表

使用SPSS软件测量Cronbach’sα系数来测量量表的信度,Cronbach’s Alpha值>0.7时,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可被接受。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0.834>0.8,这表明量表具备一定信度。使用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本量表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性p=0.000<0.05,适用于因子分析。量表KMO值0.761>0.7,说明本量表效度可被接受。由于fsQCA方法侧重于变量间问题的分析[39],因此研究量表的信效度予以采纳。

2.3 数据校准

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需借助fsQCA的变量校准原理,将数据转换为定性比较分析初始值[40]。问卷量表的数据获取形式具有一定间接性,因此,本文以避免矛盾架构为基准,为量表描述性统计数据设定完全不隶属、交叉点、完全隶属三个临界值。根据阈值设定的方法,将量表中的数据对应量化,并运用fsQCA3.0软件中的calibrate函数将量表数据校准为0-1的数值(见表2)。

表2 变量校准标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必要条件分析

必要条件是导致结果变量出现的条件组合中必然存在的条件。在fsQCA软件的Necessary Conditions功能中,当一致性(Consistency)大于0.9时,将条件则视为结果的必要条件。通过表3可知,所有条件一致性水平均小于0.9,这意味着师生交互、教学内容、服务支持、评价驱动、教学方法、学生自治、教师水平均不构成高或非高水平教学效果出现的单个必要条件,本样本条件变量的必要性检验予以通过,进而需对条件变量开展组态分析。

表3 必要条件分析

3.2 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指通过集合论的视角,探究多个前因条件所构成的代表性集合是否为结果集合的子集[35]。fsQCA会根据复杂程度产生三种解:简约解、中间解、复杂解[40]。简约解添加全部逻辑余项,却不评估其合理性;中间解则根据现有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输出具有逻辑意义的解;复杂解未添加任何逻辑余项,排除了所有反事实组合。相较而言,中间解具备对结果变量更优的解释力度[41]。通过中间解与简约解的嵌套关系对比,能够识别出各解的核心条件。当变量既存在于简约解又存在于中间解时为核心条件,仅出现于中间解时为边缘条件[35]。在本研究中,教学内容、评价驱动、学生自治为核心条件,师生交互、服务支持、教学方法、教师水平为边缘条件。

运用QCA3.0软件分析导致高水平教学效果产生的各条件组态,设置原始一致性阈值为0.8,PRI一致性为0.75[42]。由于本研究以大样本量的问卷调查形式获取数据,因此将频数阈值设定为2,从而避免某单一样本对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软件分析得到高水平教学效果的组态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共五条路径可导致高水平教学效果的实现,其中P2与P3核心条件相同,构成二阶等价组态[37]。解的整体覆盖度分别为0.69,这意味着5种条件组态可解释69%的高水平线上教学效果案例;解的整体一致性为0.92,这反映了路径组态结果可靠性。

表4 条件组态分析结果

3.3 分析结果的解读

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组态识别,得到高水平教学效果实现路径。

(1)教师学生双元驱动型。这一组态对应表4中P1路径,Result(TE)=TI*TC*TM*SA*TL,即:师生交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自治*教师水平,这意味着高水平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同时师生沟通妥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即使平台服务与媒介监督功能缺乏,仍能够产生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该路径更趋向于学生与教师双主体共赴,教学内容发挥了效果补充性作用,因此称之为教师学生双元驱动型组态,该组态解释了32%的高水平教学效果案例,且12%的案例仅能为此条路径解释。该路径的出现对应了文献中线上教学效果与线下教学效果的延续性发展特征,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能力仍为线上教学效果的核心条件。在双元驱动下,不同教学形式均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平台驱动学生自治型。这一组态对应表4中P2路径,Result(TE)=SS*ED*~TM*SA*~TL,即:服务支持*评价驱动*~教学方法*学生自治*~教师水平,这意味着在有效的平台服务支持与监督驱动下,能够有效破除教师教学能力的制约,产生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该路径中,学生自治能力在平台督促与辅助下,产生了良好的学习表现,对高水平教学效果的出现充当补充性作用,因此称之为平台驱动学生自治型组态,该组态解释了21%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案例,其中约3%的案例仅能为此条路径解释。学生在教师教学付出匮乏的情况下,较多依赖于网络学习资源或教学课件,将评价驱动转换为自治动力从而弥补了高水平教学效果致因的缺失。

(3)教师敦促学生自治型。这一组态对应表4中P3路径,Result(TE)=TI*~SS*ED*SA*~TL,即:师生交互*~服务支持*评价驱动*学生自治*~教师水平,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产生高效率有效沟通的情况下,能够驱动学生自治,破除平台服务能力不足的壁垒,产生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该路径更倾向于师生交互导致的学生自治能力提升,从而实现了教学效果的优化,因此将其命名为教师督促学生自治型组态,该组态能够解释20%的高水平教学效果案例,且约3%的案例被此条路径唯一解释。通过回归数据我们发现,该路径的产生均伴有高教师驱动次变量与低平台驱动次变量的出现,二者呈对角形态。可见,教师的鞭策亦能够产生学生自治能力促进的现象。学生通过不止于教材内容的途径获取知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4)内容与沟通促进型。这一组态对应表4中P4路径,Result(TE)=TI*TC*ED*~TM*~TL,即:师生交互*教学内容*评价驱动*~教学方法*~教师水平,这意味着良好的师生沟通伴随高水平教学内容与评价驱动,亦能产生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该组态中师生交互与评价内容占据主导地位,故命名为内容与沟通促进型组态,该组态能够解释22%的高水平教学效果的案例。在该组态中,与教师个体相关的前因条件教学方法、教师水平处缺失状态,这反映了该类路径在现实中多体现在年轻教师群体中,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但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耐心沟通,加之优质的教学内容与评价驱动加持,促进了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出现。

(5)资深教师导向型。这一组态对应表4中P5路径,Result(TE)=TI*TC*~SS*TM*~SA*TL,即:师生交互*教学内容*~服务支持*教学方法*~学生自治*教师水平,这意味着高水平教师通过资深的教学经验,可以弥补来自学生与平台中的不足,形成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该组态中教师相关的前因变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故将其命名为资深教师导向型,该组态能够解释22%的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案例,且5%的案例被该组态唯一解释。资深教师导向型组态是五条路径中唯一可以在学生自治前因条件缺失的情况下,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结果路径,这说明在传统教学观中以教师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中心论观念不可全盘否定[43],经当代教育观与教育技术的加工、打磨,该理念在线上体育教学中仍可以产生一定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fsQCA分析方法的运用,探索了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多元组态效应,解释了导致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多条等效性因果路径,得出如下结论。

(1)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与过往文献下的师生交互、教学内容、服务支持、评价驱动、教学方法、学生自治、教师水平等单一变量均不构成解释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但均能够成为产生高水平教学效果的不同等效性路径的前因条件。同时,来自不同角度下的各变量对线上体育教学效果所产生的因果效应,与传统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有异曲同工之处,换言之,线上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之间存在延续性关系,这印证了过往研究中有关学生与教师个体及教育介质相关探讨的一些理论观点与研究方向,也符合教育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

(2)在五条产生高水平教学效果的路径中,教学内容、评价驱动、学生自治三者构成导致结果出现的核心条件。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切合,符合学生体育学习水平的教学内容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促使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在线上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呈现于学生视线的直接界面,若经教师巧妙利用,在学生自治能力缺失情况下,仍能使学生受益。来自教师、平台、考核的适宜评价驱动,是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导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发现,评价驱动与学生自治构成的二阶等价组态,均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治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侧面反映,不同程度的学生自治能够展现出不同水平的主观能动性表现,破除平台与教师的束缚,产生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

(3)除核心条件外,部分边缘条件对线上体育教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在服务支持缺失的条件下,师生交互成为搭建起学生与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间的桥梁,教师的有效监管与沟通亦能够转换为学生高效学习的动力,进而导致期望结果的出现。同时,教师对于教材教法的灵活运用,在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前因组态中独树一帜。可见,资深教师的教育见解是众多产生线上体育教学效果路径的主要能量来源。

4.2 建议

(1)挖掘更多传统体育教学的功能及效益作用于线上体育教学课堂。线上体育教学展现出诸多线下体育教学构造元素,在课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线下教学方法、内容等元素的改造,并尝试用于线上体育教学,发挥传统体育教学效益,释放传统体育教学对网络教学的促进功能,并从整体视角出发,由局部促进转变为组态作用于教学效果,建立有效协同、联合统一的延续功能发展机制,深化线上体育教学要素融合与配置优化,实现前期教育投入与可得性教学效果的有效平衡。

(2)关注评价系统的升级。评价驱动是线上体育教学的核心,在其他条件不一的情况下,适宜的驱动能够促使学生收益与高水平教学效果的产生。在对线上体育课程系统构造过程中,应加强对评价板块的关注,在提高板块运行精准度、适宜度的基础上,高度关注平台评价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例如开设教学过程监督管理板块,依教学需求,捕捉学生上课情景,给予注意力提醒等等,驱动学生学习。此外,教师亦是评价驱动的重要构成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不一,势必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教师作为课堂施教者,应当有效把控学生课内学习行为与课外学习习惯,实现学生多层次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下的学习效果共促进。

(3)注重教师在线上体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效果因果路径可以有效弥补平台与学生自治水平的不足。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其特有的实践性特征。在组织线上体育教学时,学生无法体会等同于传统课程的体育学习效益。在未来的线上体育教学开展中,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善沟通、研教法、精内容,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开发,提高网络教学水平,把控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依自身教学特色,及时转变线上体育教学思路,从而为提升学生网络学习质量,增强线上体育教学效果创造机遇。

尽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量化证实了提高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组态路径,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一是本文未对学生与课程类别做出精细划分,例如体育专业学生或非体育专业学生,直播式授课模式或延时性授课模式。二是对高水平线上体育教学效果的变量引入不足,例如社群效应同属于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构成因素,但迫于QCA分析方法的精准度要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变量类别作出删减,将该变量量化于学生自治变量下。本研究首次将QCA方法引入体育教学领域,望为体育教学实践发展提供思考。如果条件允许,未来将对教师水平、评价驱动等条件变量开展深入度量,引用动态过程实践,进一步分析体育教学效果前因组态机制。

猜你喜欢

学生自治组态教学效果
以学生自治推动学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以学生自治推动学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基于PLC及组态技术的恒温控制系统开发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组织建设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基于PLC和组态的智能电动拧紧系统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PLC组态控制在水箱控制系统的应用
铸造行业三维组态软件的应用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