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树开花”未可知
2023-07-11孙佳欣
孙佳欣
“铁树开花”常比喻事情罕见或极难实现。用在班主任工作上,“铁树”可指百年难得一遇的“困难”学生,与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他们往往在认知、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而教师期待的“开花”则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品质,如良好的学习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我在第一年接手班主任工作时遇到的小赵同学就属于这类学生。他各科成绩只有十几分,让我在拿到分班名单时不禁发出了灵魂拷问:这样的学生还有“开花结果”的可能吗?然而,重新审视这三年与他的相处,我似乎对“铁树开花”有了新的认识。
一、生长期:针尖对麦芒,隔阂越来越深
说起我与小赵的初识,其实并不愉快。军训的第一天,与家长沟通后,我了解到小赵在小学时学习就比较薄弱,一直远远落后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正当我苦恼如何应对时,竟发现军训中的小赵每一天都充满了动力。他为了做好每一个动作,每次踢正步时都会使出100%的力气。在五天后的结业仪式中,他依靠自己的汗水收获了“优秀训练学员”的称号。我由衷地为他感到开心,心想:也许初中的新起点会是他人生新的开始,更暗暗为他规划出“成才”之路。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沉重的打击。
开学第三天,小赵的作业就交不上来了。那时我作为新班主任,当机立断就将小赵揪出班级,质问他:“作业呢?”他支支吾吾地找借口推辞,等我翻开他的书包,摊开空白的作业纸时,他再也说不出话来。看到他的表现,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将他呵斥一通,责令他明天上交作业。可是小赵的作业情况并没有因为我的严厉批评而改观,反而交不上来的次数更多了。于是,我又把他揪到办公室,盯着他将作业完成。那时的小赵对于我的批评永远只有点头与沉默,他无声的抗议并没有被年轻气盛的我放在心上,只当他是乖巧与顺从。
一天,当我在教室里路过小赵的桌子时,看到他在废弃的草稿纸上写的一些文字,这给我的表面“风光”泼了一盆冷水。这些文字中充斥着他对于周围世界,对于他人的冰冷、残酷,甚至是仇恨。这让我感到很震惊,我忽然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在他过往的十几年生活中已经遭受过太多冷遇、批评、嘲讽、惩罚,他的沉默不代表他的接受,暂时的隐忍更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悬在他的头顶上。看着这样的他,我联想起军训时他坚毅的目光:也许阻碍他上限的是他自身的能力,但拉低他下限的是我们对他缺少的包容和耐心,从而让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弃自己。
二、开“花”期:用爱心呵护,促共同成长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小赵同学的行为正反映出他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爱与尊重。在对“困难”学生的转化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细心发现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充分挖掘这些需求,并加以迁移和利用,就能激发其主动学习、积极向上的内驱力。所以,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尝试从一件件小事做出改变。
1.一张便签,架起沟通桥梁
首先,尊重他发泄情绪的渠道。此后,我更加留意他桌上的草稿纸,一旦发现他在纸上发泄了情绪,便会小心地将他写有文字的草稿纸翻过来盖上,防止其他同学看见而进行过度的揣测。其次,试图通过文字与他建立联系。我发现比起口头表达,用文字表达情感更让他有安全感。因此,某天偶然碰到他时,我就看似不经意地跟他提起这件事:“最近看你似乎心情不是很好,如果有什么想要说的话,可以当面找我聊聊或者写下来告诉我,任何时候我都愿意去倾听。”然而这段话如石沉大海,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收到任何回应。于是,我选择主动出击,给他写便签,并贴在作业里。有时是一段我想对他说的话,有时则是我偶然看到的一段文字。一段时间的坚持,我终于等到他的回信,虽然只有“谢谢老师”的短短一句。到初三最后100天的时候,他还用便笺纸问我:“孙老师,马上要中考了,我很有可能最后什么都得不到,这三年算是白费了吗?”我记得当时给他的回复是:“你这三年拼搏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收获比什么都重要。”当时这些不过是心灵鸡汤类的安慰话,却被他小心珍视,一直贴在桌皮下。
2.一篇作文,打开学生心门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青年教师时提到:“要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在暂时缓和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后,我还不敢松懈。同时,我也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我想继续与他深入沟通,但另一方面,苦于没有共同话题,我又一次陷入了迷茫。直到某次语文老师向我反映学生情况时,我竟意外地发现小赵对于铁道和火车分外感兴趣。事情的起因又是他的语文作业交不上来,但这次是他主动来找我,告诉我他的语文作文没有写完,今天可能交不了。我仔细翻阅了他的文章,洋洋洒洒写了快有一千字。看着他真挚的目光,我便去和语文老师做了担保,给他充足的时间继续写。几天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笔下所描绘的铁道之乐。虽然那些专业的词汇让我看得云里雾里,但我忽然发现对于某件事物的热爱真的可以让他全身心投入其中,我想我找到了那把打开他心门的钥匙。
3.一台相机,指明前进方向
当人在某一低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后,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某次我路过宁芜铁路口时,偶然遇到小赵和几位他的好友在拍摄来往的火车。返校后,我也与他聊了聊摄影,了解到他凭着对火车的热爱自学摄影后,我便给他安排了新的班级任务:从运动会到元旦联欢会,班里的所有摄影任务至少要安排他一份。他总是热情地接受这些任务并积极参与活动,甚至把自己珍藏的单反相机带过来给大家拍照。看到他通过集体活动逐渐被更多的同学接纳与认可后,我明白这时他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因此,在咨询了相关老师后,我从未来工作规划的角度,推荐他以某某职业学校的铁道专业为中考目标。此外,我也积极与小赵的家人沟通,仔细分析每门学科的增长点,努力将目标转化为实际的分数,让他做到在每门考试中不“躺平”,激励他宁做七班的最后一名,不做年级的最后一名。我发现从那之后,不仅是考试,小赵的作业上交情况也比之前改善很多。
4.一张奖状,肯定奋斗过程
教师有针对性、有导向的表扬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明确方向,更加积极进取。初二上学期开学一个月后,我们班召开了主题为“说说身边同学的变化”的班会。在这节课上,我将焦点转向小赵,让同学们夸夸他的改变。这时,便有课代表站起来反映他最近的作业都能按时上交,在座的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应和。我立刻引导同学用掌声鼓励小赵同学。他笑着摸摸脑袋,耳朵都害羞得红了起来。到了学期末,在敲定单项奖表彰名单时,我向全班同学提名了小赵同学。然而有些同学存有异议,认为小赵的成绩依然是班级垫底,不能评奖。我理解大家的想法,将小赵语文、政治、历史的成绩摆出来,让同学们看到了他在能力以内争取高分的态度。同时,我又带领大家仔细查阅学校单项奖的评选要求,旨在引导同学们要发现同学更多的闪光点,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这时我再征求大家的意见时,获得了全票赞同。后来,小赵那张拿着奖状的照片,因为笑容太灿烂,一直存在我的手机相册里。
三、结语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铁树属于裸子植物,没有花这个器官,更谈不上开花的现象,所以“铁树开花”从生物学上讲,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同样,最后的中考中,小赵依然是我班的倒数第一,但是从年级倒数第一进步为倒数第八。我的教育算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在毕业典礼上有了答案。当毕业仪式结束,我们挥手再见时,他忽然停下脚步问我:“孙老师,我可以抱一抱你吗?”那一刻,我觉得开花的可能不只是我面前的男孩,也是我自己。
反观我对小赵的三年教育,如同裸子植物永远变不成被子植物一样,我没有能使他的成绩从倒数第一变为正数第一。这让我时常思考,教师想要的“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从小赵的身上,我认为“开花”的标准应该是“成长”,而非“成才”。这意味着教师应当把所有学生都看作正在成长中的人,尽管学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也要相信每棵“铁树”都有“开花”的机会,更要接納他们绽放出的或大或小,甚至是不存在的“花朵”。在静待花开的过程中,我满足了小赵内心对于安全、归属和尊重的需要,进而促使他在个人的最近发展区里尽可能地成长,这也许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胡多增,武佩莲. “积极教育”是转化“问题”学生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下),2015(04).
[2]黄冬梅.小小的聘书,大大的担当[J]. 中小学班主任,2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