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23-07-11肖潇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6期
关键词:太祖太子

肖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十大理念之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从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不违农时”的日常劳作,到修齐治平“以德配天”的治国理政,天人合一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用伦常。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天”和“人”的意蕴都十分丰富。“天”既指自然世界还指伦常义理,“人”对天的主动性既指自然主动也指道德主动。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义理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伦理学范畴,主要探讨人与社会如何相处,与象征社会文明的伦理道德共同发展。天道与人道并行不悖、合二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成熟的理论体系与可实践的修养路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

(改编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

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宰义和作为自然义的双层含义始终存在。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没有区分。从而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所以,“天”既不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伐改造的并峙对象。从而“天人合一”,便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崇拜。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西体中用”的改造和阐释。它不能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上由“顺天”而产生的“天人合一”,从而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而应该以马克思讲的“自然的人化”为根本基础。在西方近代,天人相分、天人相争即人对自然的控制、征服、对峙、斗争,是社会和文化的主题之一。但即在这时,一些重要的思想家,马克思是其中的先行者,便已注意到在控制、征服自然的同时和稍后,有一个人与自然相渗透、相转化、相依存的巨大课题,即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即人作为生物体的自然存在和他的心理感受、需要、能力等在历史长河中社会化的问题。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破损自然毁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態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征服的关系,而更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人既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却又是自然的光环和荣耀,是它的真正的规律性和目的性。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一”的问题,是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鲁迅说,读中国书常常使人沉静下来。我认为,包括上述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生最高境界的审美也具有这方面的缺陷。它缺乏足够的冲突、惨厉和崇高, 一切都被消融在静观平宁的超越之中。因之,作为人生境界和生命理想的审美的“天人合一”,如何从静观到行动,如何吸取西方的崇高和悲剧精神,使之富有冲破宁静、发奋追求的内在动力,便又仍然只有把它建立在上述人化自然的理论基础之上,才能获得根本解决。这就是把美和审美引进科技和生产、生活和工作,不再只是静观的心灵境界,而成为推进历史的物质的现实动力,成为现代社会的自觉韵律和形式。只有在这样一个现实物质实践的基础上,才可能经过改造而吸收中国“参天地,赞化育”的“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亲密关系。与此同时,人自身的自然也取得了理性的渗透和积淀。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自然在这意义上都获得了“人化”,成为对照辉映的两个崭新的感性系统,这才是新的世界、新的人和新的“美”。这就是我所理解和解释的“自然的人化”或“天人合一”。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合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从古人的日常劳作到治国理政,它对中国人的影响无处不在。

B.中国古代的“天”有双层含义,“天”与“人”关系模糊,“人”对“天”既要主动适应,也要被动顺从。

C.今天的“天人合一”需要以马克思讲的“自然的人化”为根本基础,彻底去掉“天”的性质中命定的含义。

D.“天人合一”作为人生最高境界的审美,还要吸取西方的崇高和悲剧精神,才能富有冲破宁静的内在动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围绕“天人合一”展开论述,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在现代社会,人们不能一味崇拜“天”,被“天”主宰,因而“人定胜天”。

C.要把“天人合一”之美引进科技和生产、生活和工作,才能推进现实的发展。

D.如果人自身的自然无法得到理性的渗透和积淀,那也无法达成“天人合一”。

3.下列选项中最能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张若虚在其《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B.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鲨鱼开展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胜利。

C.毛泽东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再到物质的过程。

D.恩格斯认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发展决定了上层建筑。

4.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材料二论述中的作用。(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要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请结合材料中的“天人合一”谈谈其含义及现实意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五十多个

巴金

“走罢,这儿不是我们立足的地方。”大家这样嚷着。各人把身边的一个小包袱挂在一只膀子上,另一只手里提了一点东西,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

在一条狭小的土路上,他们大步走着,人数是五十多个。天是个阴天,从昨夜就刮起北风,也有人想到会落雪。但是他们不能够再在这个村庄里住下去了。

这行程并不是最近几天里才开始的:半年前洪水淹没了他们的故乡,冲去了这一年的收获;以后大兵又经过那村庄, 带走了剩下的一些东西,烧掉了一些房屋。每个人只剩了几件衣服,两只空手,一条性命。于是他们含着眼泪离开了故乡,这村庄从前曾经被他们大家当作父母般地热爱过。

他们就这样走上了漂泊的路途。他们经过了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 一座山又一座山,在破陋的茅棚里,在草枯了的原野上,在叶子整夜战抖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铺在地上,卸下了小包袱,拿出可以当作被褥的东西裹住了身子,就这样地度过了寒冷的夜,一夜,两夜……夜晩永远是寒冷的,周围的一切也都是;温暖的只有他们的心,但是渐渐地心也有点冷了。

“歇歇罢,住下来罢! ”每个人的心里都叫出来这样的呼声。没有一个人是例外。

然而有几个人却说了:“走罢,再往前面走罢! ”这也是众人的呼声。

他们由一条蜿蜒的土路渐渐地转到山坡上去。路是曲折的。天依旧阴沉着,风刮得更急,空中飞扬着砂石。五十多岁的张公公两次在山坡上滑倒了。他躺在路上,弯着身子,喘着气,花白胡须上粘了咂涎,尘土盖满了他的瘦脸,眼睛半开着,眼光失神地望着天空。一些人停了脚步围着来看他,帮忙小王把他扶起来。小王扶着他慢慢地往前面走,他们两个人便留在后面。

他们依旧吃力地在蜿蜒的山路上走着,成了一根曲折的长线。人数是五十多个。

雪花开始在空中飞舞,飘到了一些人的脸上、手上。“落雪了!”大家吃惊地叫着。无数白色细点弥漫在空中,渐渐地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像有什么人撕碎了几床破棉絮从上面撒下来一般。

下山的路本来是比较容易走的,然而路已经湿了,后来就成了泥泞,雪垫起来把满山都染成了白色,树木也盖上了雪花。周围是静悄悄的。没有别的行人。望过去前面白皑皑的一片,山脚下有些人家也被雪掩盖了。只有一条小河还在发亮。

他们口里嘘着气,用手拂拭脸上的雪花,時时把红肿的手放在嘴唇边吐热气来使它们暖和。

他们只管往前面走,没有吵闹的声音,两三个人紧紧靠在一起,或者一个紧跟着一个,这样成了一个长列,在白的雪地上慢慢地走着。天空更加暗淡。夜在张它的网罗。前面是森林。

天完全黑了,小孩的哭声打破了众人的沉默。

“火,火!亮!……”先是一个孩子的声音,接着许多人在叫。

但是火柴被雨和雪弄湿了。

“走罢,我们走快点,没有亮也要走! ”一个雄壮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来,那是铁匠冯六的声音,这个高大的壮年汉子,他的声音压倒了一切。

“好,”两三个人答应着,以后就不作声了;然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起了同样的回应:“走罢。”

“看,前面不是灯光?快走! ”铁匠冯六的声音又响起来,依旧是十分雄壮,压倒了风和雪。

“是啊,灯光!”每个人在心里应道。然而在前面并没有灯光。

在后面张公公已经不咳嗽了。小王和红鼻陈三两个人挟着他走,却不曾留心他的身子渐渐地僵硬了。

“我走不动了!歇歇罢。灯光,为什么灯光就没有了?”木匠阿四哀求似地叫道。

铁匠冯六把头抬起来望着顶上露出的一段天空,天空是深沉的,黑暗的。一些白的雪花在他的头上飞舞,冷冰冰地落在他的脸上。

“走啦,大家在一块儿,五十多个,还怕什么?我们有的是力气! ”那些人差不多说出了同样的话。

“那么我们就走罢! ”铁匠冯六用坚决的声音说。过了好一会儿他又加一句:“我相信夜就要完了。”

在他们的周围依旧是黑暗的夜。

“走啦!”铁匠冯六用了全身的力量在跟疲倦斗争,他粗暴地叫起来。“赶快走,前面就是村庄了!”其实村庄是在他的心里。那里照耀着阳光,许多人唱着歌在田地上、在店铺里劳动。他走进一家铁匠铺,拿起一个大铁锤,向着一块炙热的红铁打下去,好家伙!火花四面溅……

赶快走,赶快走,

不到死,不罢休。

我们有的是胆量,

我们有的是力气……

他用了粗暴的声音和山歌的调子唱出这几句话,他觉得身子比先前轻松了些。

小王和红鼻陈三两个接着唱起来,几个孩子也唱了,后来大部分的人都唱了。大家都感觉到这时候从什么地方来了一股热气。他们忘了黑暗,忘了困苦,忘了疲倦。他们永远唱着刚刚产生的简单的歌……

于是天亮了。没有风。树林留在后面。在他们的眼前是一片白皑皑的田地,雪在地上发光。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一些人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灰黑的烟,从雪堆里冒出来直往上爬。另一些人家里送岀了雄鸡的啼声。

他们望着这个村庄叹了一口气,淌出眼泪来了。

铁匠冯六望着那个村庄,眼睛里发出光来。他回过头来捏紧拳头,用眼睛计数了同伴的数目,安慰地自语道:“还是五十多个,有手,有脚,有胆量,有力气。”于是他微笑地对他们说:“我们快往前面走罢,村庄就在面前了。”

1932年冬在上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十多个“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体现了他们离开故乡时的心情是决然而痛苦的,因为在村庄他们已经无法生存。

B.在漂泊之中,众人的心绪复杂而矛盾。一方面,他们因为身心疲惫,想要停歇;另一方面,他们被现实所迫,不得不继续一直往前走。

C.铁匠冯六是五十多个的精神领袖,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总在人们濒临绝望的时候用鼓舞的话给人带去希望,虽然有时甚至是谎言。

D.铁匠冯六心中的村庄“照耀着阳光,许多人唱著歌在田地上、在店铺里劳动”,这不仅是他向往的村庄的样子,而且是他向往的生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山途中,众人看到了“前面白皑皑的一片”,以及“一条小河还在发亮”。在艰难行走之时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暗示着前途的光明。

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如人们想着看到了灯光,然而前面并没有灯光。这种反差更加突显了环境的恶劣。

C.虽然饥饿和寒冷时刻威胁着五十多个生命,但作者仍让他们不断行走,并不是因为他们肉体的强悍与忍耐,而是精神上的强健与不息。

D.小说刻意虚化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忽略了复杂情节的打造,但五十多个衣衫褴褛,顶风冒雪,携手搀扶行走的场景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8.小说在叙写行走过程中多次出现“五十多个”,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6分)

9.巴金曾说:“我虽然不曾给当时的读者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可是我相信:往前进,就不会灭亡,一直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见到光明。”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个写作意图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吴元年,年十三矣,命省临濠墓,谕曰:“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是冬从太祖观郊坛,令左右导之农家,遍观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帝嘉纳。中书省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是年,命选国子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人,侍太子读书禁中。琦等入对谨身殿,仪状明秀,应对详雅。帝喜,因谓殿中侍御史郭渊友等曰:“诸生于文艺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庶储德亦获裨助。”因厚赐之。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谕太子曰:“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汝往以省观风俗,慰劳秦父老子弟。”于是择文武诸臣扈太子行。既行,使谕曰:“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仍申谕从行诸臣以宿顿闻。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节选自《明史·朱标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B.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C.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D.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子,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的称号,亲王嫡长子立世子。

B.中书令,最初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司马迁也曾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

C.领,汉代以后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称为“领”。“兼”“署”也有此意。

D.“敕”在文中的意思是命令,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不一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标是太祖的长子,很受太祖的器重。朱标从小就跟随宋濂学习经典。吴元年时,朱标到临濠墓地和郊坛进行考察。

B.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后,中书省都督府请求仿效元朝旧制,让太子做中书令。太祖认为元朝旧制不值得仿效,并没有同意。

C.朱标到达陕西后,太祖嘱咐太子要密切关注天象。不仅如此,太祖还再三告诫随行的大臣们要经常报告太子的行踪。

D.朱标返回京城后就因病去世,太祖为之痛哭,到可以脱掉丧服的时候,太祖仍不忍心脱下。礼官请求后才脱下丧服上朝。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生于文艺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庶储德亦获裨助。

(2)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

14.太祖在朱标年仅十三岁时就让他去巡察临濠墓地,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 ~16 题。

叶星期①过访示“已畦”诸集

孔尚任

江上诗名知最先,逢君垂老貌欣然。

匆忙罢吏蓬双鬓,逢人潦倒袖一编②。

未解深心扶古雅,苦为刻论吓时贤。

少陵已化昌黎朽,谁与探奇拨雾烟。

注:①叶燮,字星期,号己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其作品《原诗》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②编,通“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暗示了友人目前的境况,虽一身才华,但在垂老之时却仍未功成名就。

B. “蓬双鬓”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友人专心钻研学问的形象。

C. 诗人在赞赏友人的同时也表示惋惜,说友人作品内容过于苛刻,暗含劝诫。

D. 诗人把“时贤”与“少陵”“昌黎”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16.诗人在诗中刻画了友人叶星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客至》一诗中杜甫对友人的到来喜出望外,采用对话的方式写出两人交情深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中也指出,如果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

(3)荷花又稱荷、莲、莲花、芙蓉、菡萏等,历来为中国文人所偏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辈子围绕一个方向、聚焦一个领域,誓要打破科技封锁,以科技报国,这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5岁的刘永坦院士 ① 的人生选择。他甘坐板凳十年冷、扎根北国边疆四十载,带领团队勇闯新体制雷达的科研空白领域,为祖国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海防长城”。

对国家山河破碎的记忆,让少年刘永坦立下科学报国之志。新中国成立后,好学聪颖的刘永坦很快成长为科研新星,成为公派出访学者。面对导师的再三挽留,他毫不犹豫,踏上归途。“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这“三怕”就重重地压在刘永坦心头。从零开始!45岁的刘永坦 ② ,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研制新体制雷达有多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外技术严密封锁,国内科研经费短缺,团队里有人打了蔫儿。刘永坦话语铿锵:“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场埋头苦干,一待就是几个月;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废弃民房里挥汗如雨,常常 ③ 。为给祖国海疆装上“火眼金睛”,他带着团队日夜攻关,用8年时间建成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使得早期在别人眼中“风险太大、周期太长”的雷达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也让中国在该领域跃居国际领先地位。

几十年来,风刀霜剑、挫折病痛,他皆不惧,身先士卒干在一线,筚路蓝缕闯出新路,带出了一支赫赫有名的雷达铁军。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活跃在科研前线,为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面临着国外技术严密封锁和国内科研经费短缺的难题,团队里有人泄气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自从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送入太空以后,太空就开始慢慢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看起来,航天员们的太空生活与在地面上差不多。①,他们总是“飘”在空中。其实,不光是航天员,空间站里的一切物品如果不固定起来的话,都会像航天员一样飘在空中,这种现象就是失重。那么,人在太空失重,是因为引力消失了吗?

其实,引力是一种长程力,永远不会消失。②,一个人即使逃到宇宙边缘,也没法摆脱地球的引力。只是这时候引力已极其微弱,不会对人产生任何可以感知的影响而已。但是,( ),地球对人体的引力就变成了向心力,人体平时感受的压力彻底消失,于是产生失重的感觉。假如突然停止运动,试图停留在地球某一点的上空,这时,向心加速度突然消失,人就会跌向地球。

在失重状态下,宇航员看起来很轻松,③。失重的不利影响很大,除了容易引起人体骨质损失外,还会导致肌肉松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引发多种空间运动病。为了尽量减少失重对航天员的不利影响,在太空飞行过程中采取了很多防护措施,比如:安排合理作息制度,改善饮食,增加营养,配备一些药物和运动装置、特殊航天服等。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飞行器载着人在地球上空高速旋转

B. 当飞行器载着人一起绕地球高速旋转时

C. 人在飞行器上绕着地球高速旋转时

D. 当人随着飞行器一起绕地球高速旋转时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二十四节气的运行原则是不变的,但每个节点里饱含着变化。如:立秋是由“凉风至”到“白露降”,再到“寒蝉鸣”。在每个节气里,古人都作了具体的禁忌约束。如:立春和雨水时,禁止伐木,不得大兴土木,不可以骑兵征伐。二十四节气的路线图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轮回。设定这个顺序的基础不仅是天象,还有地势和农时。

以上材料对新时代的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天人合一”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用伦常,其影响并非“无处不在”。

2.B因果关系错误,结论错误。“天”与“人”是和睦合一的关系。

3.CA项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思索;B项体现的是人面对不可战胜的力量时的勇气;C项能与材料二中作者论述“天人合一”产生的过程一致;D项论述的是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①提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念,提出了论证前提;②明确了“天人合一”的涵义,领起后文的论述。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①“天人合一”包含“自然之天”与“义理之天”。“戮力同心”是“义理之天”视角下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自然之天”视角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人化自然的基础上,从静观到行动,把“天人合一”思想引进生产、生活,能成为推进历史发展现实动力,不仅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人自身的自然也能取得理性的渗透和积淀。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6.C 铁匠冯六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五十多个”。

7.A “暗示着前途的光明”有误。此处的环境是静谧安详的,与后文的在泥泞中艰难行走形成了对比。

8.①这是反复手法的运用,照应了标题。②五十多个人跋涉在曲折的自然的土路山坡上,实则是五十多个在精神旅途上的探索与前行,是作者对民族精神所寄予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是对国民不屈精神状态的一个美丽的企盼。③小说中反复强调 “五十多个”数字的存在,其实这是被虚化了的数字,是寄托着作者寓意的数字。作者反复言说为的是凸显民族团结前行的精神气概。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小说设计了一群人从狭小的土路、蜿蜒的山路、泥泞的下坡路和黑暗的森林路四个情景部分,从没有目的地的不停跋涉探索前行,到终于“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村庄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写出了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的主题。②小说中五十多个在艰难行走,环境恶劣,所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但在“是否继续前行的”的问题上,他们选择了前行,体现了只要不怕困难,往前进,就能见到光明的主题。

【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

11.C“兼”“署”是指代理、暂任官职。

12.C根据原文,朱标到达陕西之前,出发之后,太祖派随行大臣嘱咐太子要关注天象。

13.(1)这些学生熟悉文学艺术,但是与太子相处,应当使他们心术端正,不致轻浮、奢侈,这样或许对太子的品行也有帮助。

【“习”“端”各1分,大意2分。】

(2)但是,十天来一直久阴不雨,占卜有阴谋发生,你应当谨慎行事,在驻地严加防守,施仁布惠,以改变天意。

【“旬”“回”各1分,大意2分。】

14.①朱标从小生长在皇室,天下太平。②太祖想借此机会让朱标体察民生疾苦,向商高宗、周成王学习,成为一个好的君主。③在考察过程中亲身感受开创国业的不易。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兴宗孝康皇帝朱标,明太祖的长子。朱元璋称吴王后,朱标被立为王世子,跟随宋濂学习经典。吴元年(1367),朱标年仅十三岁,太祖便命他前去巡察临濠墓地,并对他说:“商高宗过去烦劳于外,周成王很早就接受《无逸》之训,他俩都懂得百姓的疾苦,所以在位期间能勤俭持政,成为好的守成之君。我儿你生长于富贵,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今天要前往旁近郡县,游览山川,跨越田野,可以因征途的险易而知道鞍马的勤劳,看到民间百姓的生业而知道衣食的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而知道风俗的美恶。到了祖宗住地,你要访求父老乡亲,向他们询问我当年起兵渡江时的事情,并将它牢记在心,以明白我创业是多么不容易。”这年冬天,朱标跟随太祖视察郊坛,太祖命左右随从将朱标引到农家,遍观服食器具,太祖又指着路旁的荆棘对他说:“古人用它施以扑刑,因为它能祛除风寒,虽然会伤人却不会杀死人。古人的用心如此仁厚,我儿要牢记心中。”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求教授太子,太祖给予嘉奖,并接受了他的请求。中书省都督府请求仿效元朝旧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太祖认为元朝旧制不值得仿效,便命令詹同考据历代东宫官制,然后挑选勋德老成及新提升的贤士兼任东宫官属。这一年,太祖下令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人,到宫禁为太子伴读。国琦等到谨身殿回答太祖的问题,他们容貌俊秀,应对详细,出语不俗。太祖十分高兴,因此对殿中侍御史郭渊友等说:“这些学生熟悉文学艺术,但是与太子相处,应当使他们心术端正,不致轻浮、奢侈,这样对太子的品行也有帮助。”二十四年八月,太祖命太子巡视、安抚陕西。太祖对太子说:“天下山川只有秦地可称得上险固,你可以前去察看当地风俗,慰劳秦地父老子弟。”于是选择文武诸臣护随太子前行。太子出发后,太祖派使臣前往嘱咐太子:“你昨日渡江,雷声忽然起于东南,引导你前行,这是威震之兆啊。但是,十天来一直久阴不雨,占卜有阴谋发生,你应当谨慎行事,在驻地严加防守,施仁布惠,以改变天意。”太祖仍再三告诫随行诸臣经常报告太子的行踪。等到太子从陕西返回京城后,献上了陕西地图,然后就病了。太子在病中上奏经略建都之事。第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去世,太祖为之痛哭。礼官商议办丧日期,请求改日。等到可以脱掉丧服时,太祖不忍。经礼官请求,才脱下丧服上朝。八月十一日,太子附葬于孝陵东侧,谥号为懿文。

15.C“说友人作品内容过于苛刻,暗含劝诫”有误。

16.①有才华,出名早。(1分)②不慕名利,生活清贫。(1分)③喜爱读书,潜心钻研。(2分)④不被时人理解,却不以为意。(2分)

【第①②点各1分,第③④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17.(1)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示例一】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示例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示例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8.①矢志不渝 ②义无反顾 ③通宵达旦

【每空1分。】

19.①原句短句与整句结合,使句子节奏感强,增强了语势,突出了研制新体制雷达面临的巨大困难之大。②原句“打了蔫儿”为方言,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团队遇到困难时有的人想退缩的状况,为后文写出了刘永坦迎难而上的信心形成对比。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三个句子句式整齐,构成排比,节奏感强,增强语势,突出了刘永坦身在国外心忧国家的心情,以及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

【“节奏感强”“增强语势”每点1分,内容效果2分。】

21.D

22.①最大的不同就是 ②從理论上说 ③其实并不是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3.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启示类作文题,要结合作文材料内容及含义,由此及彼,写出其中蕴含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作文材料围绕二十四节气展开,包括运行原则、对应的法度、运行路线、设定基础。联系社会生活,可得出以下立意:1.变与不变的智慧;2.遵循自然法则,遵循规律;3.生命周而复始,莫忘初心;4.做研究的基础条件是综合多种因素考量分析,得出结论;5.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承发扬。

责任 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太祖太子
八月十五月儿明
太子洗马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婆婆纳
春天的太子湾
太子一胖毁所有
听七旬翁讲明太子朱慈烺的故事(1)
曹植聪慧
地龙的传说
地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