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五育一体化”乐学课程建构策略
2023-07-11孙超
孙超
摘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特色的标志。学校应创设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和发展实际的课程,以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新课程理念下,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以乐学教育为办学基因,以家国情怀为课程建设的价值导向,以“五育”融合为课程理念,将育人作为一个整体,在对育人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和根本逻辑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升维构建“五育一体化”乐学课程,从而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课程;五育一体化;乐学;评价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作出系统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以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特色的标志。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以乐学教育为办学基因,将育人作为一个整体,在对育人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和根本逻辑深入思考的过程中,系统探索、践行乐学课程的整体变革。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积极进行课程的方向性把握、整体性构建、学科性渗透,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乐学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大类。基础课程又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推送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即国家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内容;学科推送课程,是对学科基础课程的延伸。拓展课程是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所设置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推送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是全脑思维训练课程;选修课程包括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的特色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推送课程包括围棋课、形体课和钢琴课,学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需求推送不同课程。
2020年起,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为学生成长创设更为丰富的课程载体,进一步推进乐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以家国情怀为课程建设的价值导向,以“五育融合”为课程理念,升维构建“五育一体化”乐学课程,拓宽学生成长的真实场域,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一、确立“五育融合”的课程理念
时代呼唤教育要培养厚德、明智、立美、健体、善劳的均衡发展的人,这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育人价值基本吻合。乐学教育是全人教育,关注学生素养的均衡、全面发展。基于办学价值的内在生发,学校以乐学教育为理论支撑,以“融合”课程理念为价值基点,以培育“家国情怀为底蕴,素养、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人”为课程指向,以“五育融合”发展为内涵,对乐学课程体系升维设计。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通过课程融合引导学生多样化学习,从外部融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融合课程时间、空间和内容。从内部以“乐·厚德、乐·明智、乐·立美、乐·健体、乐·善劳”五大育人群为载体进行融合(见图1)。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融合作用,发挥学校教育力、家庭教育力、社会教育力的“三力协同”,进而促进学生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与思考。
所谓融合并非将“五育”简单拼凑叠加,而是在聚集、渗透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有机整体,即“五育一体化”。这是基于学生生命完全发展而构建的美好的新型学校教育样态,旨在促进每个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中充分、自由地成长。
二、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核心素养关注的也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对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提出核心素养分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涵盖18个基本要点。结合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学校在以培养“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素养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课程指向的基础上,以五大育人群为支柱,构建学校核心素养体系,这是对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新修订课程方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倡导素养导向。“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是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因此,学校将覆盖五大育人群的核心素养指标作为课程目标。
三、完善“五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以五大育人群为支柱,构建五大课程群。五大课程群并不独立于国家课程之外,而是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整,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基础,构建校本课程和融合課程。课程特色属性逐渐强化,横向拓宽,纵向延伸,深度和广度层层递进,实现“五育”融通。
(一)德育为先
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和谐统一,促使各育人要素系统融合。
1.学校方面
着力进行“德育一体化”的体系建设,将国家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打造精品德育课程;以思政课为引领,加大统筹力度,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整合的育人体系,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学生方面
深化“乐行小岗位”制度,坚持“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幸福每一位学生”的原则,通过班级内部的班务管理团队和学校层面的小岗位挂牌上岗两层体验式自主德育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成培养“以家国情怀为底蕴,自由自主、自然灵动的孩子”的育人目标。
为了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学校深入解读相关政策,对新生家长及教师群体进行访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五育融合”为统领,推出“稚子乐学,衔接以巧——幼小衔接”系列一年级适应性课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聪明的脑和温暖的心为目标,让学生达到“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主、心理上自强、行为上自律”。
适应性课程秉承“1—4—16”课程模式,“1”即时间贯穿一年级上整个学期;“4”即以帮助学生顺利平稳进行幼小衔接过渡阶段的4种准备为课程教育目标,4种准备即学习准备、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根据学生不同方面的适应情况进行课程设置;“16”即开设16个主题内容板块,由学校课程中心携手一年级新教师团队系统推送,家校配合完成,为一年级新生平稳、缓坡过渡小学生活做好全方位、全角度的准备。
3.教师方面
学校通过“四有教师”师德建设手册,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日常工作充分结合,持续推进“我与周小的故事”教师论坛活动,让爱家和爱国同频共振,以家国情怀塑造教师师德风范。
4.家长方面
学校对原有的德育活动进行扩容与升级,打造乐学德育活动和普惠家长的乐学家长学院,秉承“理念共识、教育共谋、管理共为、成长共享”的原则,让家校社共同助力孩子终身发展。
家长学院面向所有家长实行全员覆盖、全学段衔接的内容设置,有效推进对家长的阶段性指导。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家长学院主要下设三个课程群:一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业特点,开设学生年段分析课。通过每学年开学和期末的家校见面会,开展学生年段分析课,包括学生年段特点分析、学科必备技能、学生学习问题诊断等多方面内容。二是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上级教育部门寻求合作,开设家长成长推送课。通过线上讲座、线下沙龙等多种形式,为家长推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在内容上,根据学生学段和年龄特点,对家长进行学生习惯培养、亲子关系、育儿经验分享等内容的指导;在形式上,以家长自主选课为主要方式,引导家长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跨年级的课程。
“校长开讲啦”系列课程,通过线上直播、线上讲座的形式,由校长直接面向全体家长,针对时下教育热点、学校热点、学生关键时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读与方法探讨,让更多家长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实现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理念共通、管理共为。
(二)一体化发展
“五育一体化”乐学课程体系,纵向构建两级四层课程框架(见图2)。两级对应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基础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根基。学校将国家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在坚守基础的同时定向拓展。学校基于“五育”不同的特点以及现实条件,设计了不同的融合路径。
“五育一体化”课程是德智体美劳首先自成体系,实现“五育”纵向一体化;再通过课程融合,以项目化的形式完成育间融合,实现“五育”横向一体化。
以美育为例,“@童心”美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阵地。在保障国家课程开足开齐的前提下,学校对艺术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其中,“@童心”美育课程中的美术课程依循国家课程的美学思想与编写方式,借由艺术学科融合的呈现方式,从教材中挖掘创意,在内容中彰显人文,实现国家课程的“补给”“繁衍”,力争通过20%艺术校本课程的加入,撬动新时代大美育观下艺术课程的改革。
在美术课程已经开放的同时,学校面向全校学生推送音乐课程。“@童心”美育课程中的音乐艺术课程包括两个子课程。其中,新百首名曲赏析课程在学校传统音乐优势的基础上得以继承与发扬,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赏析曲目的类型和领域;“金话筒”儿童剧艺术课程是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引领,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专为儿童制定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课程从教学目标、创编剧目、戏剧训练、戏剧文化等方面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结合音乐课程六大核心能力,明确各年段学生音乐学科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学校的拓展课程分为校本课程和融合课程。其中,校本课程分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必修课和体现个性化发展的校本选修课。学校的全脑思维训练课是品牌校本课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定向升级,将课程原本的内容整合,强化其中阅读思维训练部分,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之前,学校科学组已经开展课程建设。学校将推出“乐创科技”校本课程,以课标为导向,以国家课程为支撑,包含扩容深化课程和延伸补给课程两大类,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发了STEM学习、认识海洋、食品健康、机器人编程和探索宇宙五个课程主题,构建持续、开阔、稳定的科技教育体系。融合课程是以项目化学习为主的系列课程,通过“发现+”“文化+”“生活+”“艺术+”“服务+”五大课程群,以各育为支点,联动“五育”均衡、融合发展。例如,五月春游,学校通过“乐学发现+”课程进行了春季研学,将科学探索、人文情怀、实践体验、人际交往等课程内涵通过研学融合,借由“五育融合”的课程理念,实现课程、活动的育人效应最大化。
此外,学校在“温暖德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整合乐学大思政课程,对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纵向贯通各个学段,横向打通学科壁垒,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校将指向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进行系统规划,整体构建了“乐健康大课程”,包括“心动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身活力”运动健康课程。“心动力”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内容兼顾知识、活动、经验三个方面,面向学生、老师、家长三个群体,包括发展课程、体验课程、文化课程、融合课程四大课程群。“身活力”运动健康课程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如学校为所有教室都更换了护眼灯,呵护学生眼健康。
四、追求多元成长的课程评价
学校根据学生主体特点以及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建立十字坐标式的多维评价体系。
纵向上,将德育评价与养成性评价相结合,聚焦素养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推论,形成评价内容,以“自我、他人、社会”为维度,分为自评、他评和补充评价,构建养成型行为评价手册。
横向上,利用德育引领,向“五育融合”发散,建立校长勋章评价体系,将展示学生成长与学生自我发展进行有效融合,学生通过积攒“五育”勋章来进行自我评定与自我展示。学期末,学校以成长手册为载体进行统计与奖励。校长勋章是对学校乐学教育理念的延伸和践行,用温暖的巧思代替冰冷的分數,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和正向意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乐学—乐评—乐成长”。
课程是一种机会,今日的课程,会给学生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在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今天,学校试图构建着眼学生一生发展的“五育一体化”乐学课程体系。在保障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学校的独特资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红.义务教育新课程背景下再探学校课程方案的研制[J].中小学校长,2023(2).
[2]李云贵.五育并举理念下小学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5).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