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3-07-11张春花张孝飞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高校

张春花 张孝飞

[摘 要]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力保障。高等院校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承载着服务公共文化的职能,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紧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内涵的演变与更迭,保证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不同阶段的需求。文章阐释了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作用,并对其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校 艺术类专业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基金资助: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策略研究”(项目号:19JK0885);西藏民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西藏高校图情档案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号:2022545)的阶段性成果。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高校作为专业优秀人才和先进文化理论的集聚中心,是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十分重要的社会力量,而艺术类专业是高校重要的专业类别之一,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联性更为密切,充分调动高等院校音乐、美术、舞蹈、影视、设计等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对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完善,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需要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概念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是对我国原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是迄今为止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最新形态。“现代”两字赋予了公共文化服务新的内涵和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其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均等的文化服务是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目的。一直以来,国家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视,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发布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十四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工作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因此,高校应积极转变理念,创新、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和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高质量发展。

2.发挥高校服务公共文化社会职能的需要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因此,高等院校在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也肩负着培养公共文化人才的社会职能。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政府要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有力支撑,其他社会主体也要参与进来,发挥相应作用。高等学校作为优秀专业人才和先进文化理论的集聚中心,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文化强国背景下,高等院校也要担负起社会职责,凭借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为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贡献智慧和力量。

3.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文化艺术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切实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使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使生活更具审美品味。让文艺之美更好地涵养人们的生活,进一步激发文艺、文化的内生动能,高质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凭借其学科专业在文化艺术产品输出和文化艺术服务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对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重要作用。

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1.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进展缓慢,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形式陈旧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低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少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中人才又是最为关键的资源。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因其专业的教育背景,深谙艺术文化的传播、发展规律,对文化活动具备科学合理的规劃能力,他们活跃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线,出谋划策,可以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可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方式,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更加贴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有限、水平不高、效能低下的问题。

2.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地方艺术教育

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艺术教育是美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提高人民群众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满足精神需求的有力手段。高校艺术类专业可围绕学校美育工作,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人才的优势和特点,赴基层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契机,积极开展美育“三下乡”系列艺术支教和文化帮扶活动,通过涵盖文化、艺术、教育的公益实践活动,与居民分享高水平的音乐、舞蹈、戏曲视听盛宴,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带去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推动地方艺术教育的发展。

3.开展文化艺术研究,促进地方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地方文化艺术是我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浪潮的冲击,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一大部分地方文化艺术出现了萎缩的现象,甚至濒临灭绝。而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在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凭借其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在科学研究中可积极开展以地方文化艺术研究为主题的科研项目,对本区域的文化艺术进行挖掘、抢救和保护。另外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教育普及,使其得到传承,获得新的发展。总之,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通过对地方文化艺术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可以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促进地方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服务社会理念不够深入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传统职能之一,但一直以来高校都是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放在首位,对服务社会职能的关注相对较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是更加重视专业技能提升与掌握,而在服务社会意识培养方面未能有效深入,仅停留于表面。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也正是因为服务社会的理念不够深入,即使部分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之中,由于主动性不强,参与形式过于单一、陈旧,只是作为学校安排的一项附加活动,并没有对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2.学校课程设置与公共文化服务契合度较低

目前我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多为艺术专业基础和营销类课程,像社区参与、艺术政策、筹款等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课程涉及较少。但在公共文化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像群众文化组织与策划、中老年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等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均需要高校艺术类专业人员具备相关的理论课程知识,只有学习过此类实操性的相关课程,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优质的文化艺术服务,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没有重视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致使培养的人才服务公共文化能力与自身发展难以有效融合。

3.缺少公共文化实践平台和帮扶机制

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是政府作为供给的主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益性文化机构等社会力量作为补充和辅助。但是目前多方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网络还不够健全,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單位、非营利性文化组织之间还没有形成通畅的沟通、合作机制,资源交互较少,这也就导致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缺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机会和渠道。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单位主要是文化工作室或企业类的营利性单位,较少去往公共文化服务单位。

与此同时,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支持和帮扶还不够到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机制和模式还不够完善,激励和帮扶措施不到位,既无有效监管,也无合作的渠道和平台,没有形成地方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因为无法获得相应的指引和帮扶,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服务社会观念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职能,还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能,结合当前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背景,地方高校文化服务的价值开始凸显,推动文化服务成为高校服务职能的重要职能。高校具有优越的多专业学科背景,其艺术专业更是具备美术、设计、音乐、舞蹈等多元艺术生态,将艺术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相融合,是综合性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参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高校在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形成产学研结合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输送人才,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团队建设。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将专业知识与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独具特色的文艺演出和艺术教育,为基层居民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艺术服务,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2.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实践制度

课堂是高校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阵地,课程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最直接的体现方式,课程的设置、授课的方式以及师资力量的配置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高校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实际需求整合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特色,同时实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还要不断拓宽课程开设范围,加大选修力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根据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理论课程偏弱的现状,可适当地增加人文类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对能够反映专业发展前沿和动向,利于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也要重点关注,动态地进行课程的优化设置。

由于艺术类自身的专业特点,高校不仅要重视课程设置,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实践训练。而真正有实际作用的实践活动不能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单位,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公共文化实践项目中去,将教学课程体系与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让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亲身体会基层公共文化的现状和需要,拓宽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知识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能契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

3.多方参与合作,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高校应整合地方政府和企业资源,积极与地方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沟通联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号召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工程中来。首先,地方政府作为主导角色,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做好法律法规以及财政方面的政策支持,协调社会力量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的联系沟通、责任划分以及合作模式等。其次,高校要合理调配校内资源,在经费、师资队伍、场地设备等方面全方位予以保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并适当开放校内的资源和设施,发挥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优势,提供丰富的文娱活动,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专题艺术服务,提高服务的水平和层次。最后,高校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共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拓展服务渠道,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积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从而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偿,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缓解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经费欠缺的压力。

4.完善规章制度,提供政策保障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支持是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有力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定年度文化发展规划,对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责任进行明确界定。首先,要有相应的平台和协调机制,号召高校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并进行一定的评估和考核,建立动态激励机制,调动高校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活动制度。高校要不断完善艺术类专业志愿者队伍,按照“自愿、择优”的原则,让这些优秀的艺术类专业人才真正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去,并将志愿实践活动效果纳入综合考评。最后,优化基础设施管理制度。政府也要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帮助高校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资源。鼓励高校文化艺术设施向社区开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层次。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成效的高低和政府管理水平以及政策支持密切相关。政府应不断优化相应的政策保障以及资金支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交流,号召更多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

结  语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是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是现代公共文化艺术体系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对于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体实践模式还需要各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高校要重视学校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推动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2021-6-1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23/content_5620456.html.

[2]赵杨.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创新——以扬州大学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27):68-71.

[3]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3-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23/content_5595153.htm

[4]余珉露.关于艺术管理专业为公共文化服务培养人才的思考[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8):186-188.

[5]孙燚.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参与农村基本公共文化建设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1.

(张春花、张孝飞: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艺术类专业高校
基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研究
新形势下的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未来理想化艺术教育观念下思考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发展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