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老腰鼓在陕北秧歌教材体系中的融入及其落实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023-07-11夏爽
[摘 要]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艺术形式则是载体,中华傳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洗礼,成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石与结晶。横山老腰鼓是集传统武术、体操、舞蹈和民族音乐等多种民间艺术于一身的土生土长于横山的民间传统鼓舞表演艺术,历史的雕琢和文化的演变形成了个性化的表演方式和风格特质,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将我国的民族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理应纳入陕北秧歌教材系统之中,通过高校舞蹈教育的方式推动传承。文章在简要阐述横山老腰鼓在陕北秧歌教材体系中的传承价值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出其教材创作原则、内容和方法,指导横山老腰鼓教材的创作,实现对该民间舞的推广与传承。
[关键词]横山老腰鼓 陕北秧歌教材 传承方式
课题:横山老腰鼓在陕北秧歌教材体系中的融入及其落实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课题编号:JG012018003)。
横山老腰鼓是我国知名度颇高的一种地方性鼓舞,起源和流行于陕西省横山县,已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横山老腰鼓在内容与形式上一直秉持传统,以传承最原始的艺术风格,蕴含了多种文艺表现形式,是一种综合的展演过程。秧歌队伍中既有腰鼓表演,又有跑旱船、坐水船、走高跷、霸王鞭等表演,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横山老腰鼓作为传统文化的特色与现状
横山老腰鼓主要是穿插在秧歌队伍中,遵循着“舞—唱—舞”的流程进行表演,具有鲜明的技巧性、艺术性、审美性特征。当地人春节谒庙敬神、祈福禳灾、 沿门接户送吉祥,都离不开横山老腰鼓。它舞姿刚劲、豪放、夸张、激昂,明显带有古代军旅色彩,队形多变,角色丰富,鼓点激越,步伐多变,尤以横山县南塔乡张存有地村的腰鼓队最为典型和知名。然而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新兴娱乐方式的出现,严重破坏了横山老腰鼓耳闻目染、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导致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我们将横山老腰鼓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一方面可以形成对横山老腰鼓文字、图片、视频的系统记载,积累丰富的素材,推动老腰鼓的静态传承;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入高校秧歌舞教育系统,培养学生认识、训练和表演横山老腰鼓,开辟一条新的活态传承渠道,这要求我们必须将横山老腰鼓科学地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
横山老腰鼓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的基本原则
1.整体关联性原则
横山老腰鼓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民间舞蹈,而是穿插在秧歌队伍之中,与秧歌舞一起进行谒庙、沿门子、四人腰鼓的表演活动,表达人们祈福纳吉的质朴思想。横山老腰鼓与秧歌舞构成了整体的民俗表演活动,无论是表演内容,还是功能诉求,都密不可分,因此,横山老腰鼓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一定要遵循整体关联性原则,既要注重搜集、整理和展现横山老腰鼓的素材,同时也要引入与之相关的秧歌舞表演内容,来完善横山老腰鼓素材信息,辅助解读横山老腰鼓风格与内涵。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深入的横山老腰鼓教材体系,既方便了高校舞蹈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横山老腰鼓的全面记载与深入解读,推动横山老腰鼓的静态传承,还避免了孤立展现横山老腰鼓素材带来的信息不全与深度不够等问题。
2.内容系统性原则
老腰鼓是西北民间秧歌中一个重要的表演项目,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个性化的表演方式与风格特征,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理应被全面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之中,既能记录和传承横山老腰鼓,也能提高该舞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要求在纳入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内容系统性原则,系统描述横山老腰鼓的产生根源、演变过程、发展现状、表演方式、风格特质、文化内涵等信息,形成对横山老腰鼓的完整记载。这要求我们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分门别类地描述横山老腰鼓的相关信息。
3.适应教学性原则
不同于单纯以传承民间舞蹈为目标的书籍撰写工作,横山老腰鼓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给高校舞蹈专业提供一本教材,方便舞蹈教师教学,继而达到推广和传承横山老腰鼓的目的。因此,横山老腰鼓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时,还需要遵循适应教学性原则,一是要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方便教师和学生理解,适应舞蹈教学特点;二是要注重主题性、层次性,能够清晰地展示横山老腰鼓的角色设置、装扮表演流程、动作舞姿、节奏韵律等,方便舞蹈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三是要适当引入一些模块化、小组性、游戏性教学方式,辅助舞蹈教学工作;四是要加入一些民间舞创作理念和方法,促使舞蹈教师在培养学生认知、训练和表演的同时,也能够创作出一些适应现代舞台特征的优秀舞蹈作品,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而这也是推动横山老腰鼓推广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横山老腰鼓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的主体内容
1.横山老腰鼓的产生与演变
老腰鼓在横山地区特殊的区域环境与文化氛围之中,形成了个性化的演变历程,最终造就了其当前的表演方式、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教材需要系统梳理目前有关横山老腰鼓起源的“驱邪说”“牧羊说”“祈神祭祀说”“祈雨求神说”等几种观点,并挖掘详实的文献资料或口述内容来支撑每一种观点,完善舞蹈教师和学生对横山老腰鼓起源和发展的认识。随后,教材可以从“鼓”的起源引入《榆林府志》《横山县志》《米脂县志》中的资料,加入建国以来产生的《横山腰鼓》《吉祥腰鼓》等优秀舞蹈作品,来系统描述横山老腰鼓的演变历程。舞蹈教师和学生由此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横山老腰鼓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当前形态的,据此可以深刻体悟其风格与内涵,提高舞蹈训练的效率与表演质量。
2.横山老腰鼓的流程与动作
表演流程与动作构成了横山老腰鼓教材创作的主体内容。教材中需要率先描述伞头、鼓子手、腊花、战鼓手的角色数量、装扮方式、道具形式,随后系统描述谒庙、沿门子、腰鼓表演的基本流程,再分别描述小场鼓子、四人鼓子、八人鼓子、新腰鼓、老腰鼓的表演方式。教材一定要详细描述每一种表演所涉及的动作技巧和节奏韵律,譬如小场腰鼓主要是由一位鼓子手和一位腊花进行表演,动作有转跳跨蹦、踢蹲跪翻,每一个动作又可以细化为诸多表演技法,横山老腰鼓在表演时重心基本向下,有种扎根土地的感觉,表达的是对土地的热爱与感恩,也是一年辛苦劳作后的宣泄与释放,节奏迅敏而柔韧,从而营造出强烈的粗犷凌厉之感。教材还需要记载每一种表演相匹配的配乐方式,例如:横山老腰鼓中腊花手上一般会拿着小镲或小锣,在扭动时会跟着大鼓的鼓点敲击出相应的节奏。同时结合鼓锣击乐、唢呐伴奏、腰鼓演奏等,甚至还要展示《十七八》《引人》《打羊排》之类的曲调,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详实的资料。
3.横山老腰鼓的风格与内涵
横山老腰鼓还表现出个性化的风格與内涵,既成为了老腰鼓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辅助舞蹈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老腰鼓的特征,更好地展现其美感。教材还需要通过分析老腰鼓作品和采访老腰鼓艺人等方式来系统总结其风格与内涵,前者主要表现在舞蹈表演的动作风格、情感风格、审美风格三个方面;后者则主要表现在老腰鼓传达出的文化、思想、价值方面的内涵,比如多神崇拜的信仰、驱阴趋阳的生存心理、祈福纳吉的质朴观念、农耕民族的价值诉求等。学生深入了解横山老腰鼓个性化的风格与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表演舞蹈动作和控制舞蹈节奏,从而原汁原味地展现横山老腰鼓表演应有的视觉美、风格美、文化美,提高了横山老腰鼓学习质量,也推动了横山老腰鼓的恒久传承,避免出现表演元素流失、风格转变、内涵异化等问题。例如:横山老腰鼓中代表女性角色的叫腊花,均由男性扮演,这和横山老腰鼓的祭祀功能有着极强的关联,在古人的认知里女性代表阴而男性代表阳,人们认为阳象征着太阳,是一切事物必不可少的一面,而阴则代表着灾难与黑暗,故而早期的横山老腰鼓在表演时绝对不能有女性参与。研究其整体着装可发现,其全身着装含五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暗含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的原理。
横山老腰鼓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的核心方法
1.文字与图片描述
横山老腰鼓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最基本的方法便是运用文字和图片进行描述,构成教材主体内容。我们需要率先采用文献梳理、走访调查、观看表演、现场体验等方式,广泛搜集横山老腰鼓产生根源、演变过程、表演流程、动作技法、风格特质与文化内涵方面的信息,继而结合个人的理解和认识,运用文字方式分门别类地系统描述横山老腰鼓各方面内容,并运用文献资料或现场拍摄的图片来支撑各部分内容。图文结合的教材既系统、准确地展现了横山老腰鼓的内容,也具备直观、生动的效果,方便舞蹈教师和学生通过教材来认知、训练和表演横山老腰鼓。一定要避免当前部分秧歌教材单纯以文字描述为主所带来的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可读性差的问题,横山老腰鼓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是规避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例如通过图片能从细节看出,横山老腰鼓传统的伞头头扎黑头巾,身穿黑色或黄色马褂,着中式长裤,脚穿黑色布鞋,腰系红色腰带;鼓子手头戴黄麦穗的草帽,穿大红色对襟上衣,着中式长裤,腰系黑色腰带,脚蹬圆口黑布鞋,整体装扮似宋、明两朝征战沙场的将士,极具古代战场士卒将帅的英气;腊花装扮者戴白色毛巾,额头正中配照妖镜,戴假辫,插绢花,上身穿大红色或大绿色碎花大襟上衣,下身穿天蓝色中式裤,外系长裙,脚蹬红色绣花鞋。
2.艺人口述的支持
横山老腰鼓表演流程十分复杂,动作舞姿非常丰富,而且拥有特殊的节奏韵律与文化内涵,长期训练和表演横山老腰鼓的民间艺人对此十分熟悉,可以运用质朴、生动的语言加以总结和描述。横山老腰鼓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过程中还可以引入“艺人口述”内容,将个人与老艺人的对话直接展现在教材之中,由高校舞蹈教师和学生主动品味、解读老艺人对横山老腰鼓表演方式、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的描述,从而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这要求我们在与老艺人对话之前,一定要制订详细的谈话主题,保证每一个问题都直接针对横山老腰鼓某一方面特征,尤其是要传达文字和图片无法展现的信息,而且要注意对谈话过程的控制,避免出现跑题、偏题现象。例如对于横山老腰鼓鼓器的形状、材质以及代表意义,横山老腰鼓所用的腰鼓两头一样粗,传统做法为将一段直径约为20厘米的柳木从两侧向内挖空,做成长筒形鼓腔,两头用牛皮蒙住;横山老腰鼓中伞头手上还会拿着一个用黄铜或生铁制成的被称为“虎铮”的道具,用来给把式们鼓劲。完成谈话之后,再整理谈话内容,将艺人的口述引入教材作为支撑材料。
3.影音资料的补充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智能媒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教材创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横山老腰鼓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影音资料作为补充,一是广泛搜集建国以来创作的《横山腰鼓》《吉祥腰鼓》等优秀的横山老腰鼓作品,以时间为主线集合在一起;二是运用摄像机记录横山老腰鼓表演过程,从而完整、清晰地展现横山老腰鼓的角色设置、表演流程、动作技法与风格特征;三是在采访民间艺人过程中,可以记录其表演横山老腰鼓的关键动作、特定舞姿乃至完整作品。我们在获取这些影音资料之后,可以上传到一个以“横山老腰鼓”为主题的数据库,一是生成二维码,将影音资料附在教材中,舞蹈教师和学生可以扫描二维码下载;二是形成网址,舞蹈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访问网站来获取影音资料。这不仅能辅助高校舞蹈教师完成对横山老腰鼓的教学,方便学生学习,也形成了传承横山老腰鼓的重要资料。
横山老腰鼓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与审美价值,理应纳入陕北秧歌教材体系,引入高校舞蹈教学之中,进行有效推广和传承。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整体关联性、内容系统性、适应教学性原则,运用文字、图片、艺人口述、影音资料等方式,建构起包括产生与演变、流程与动作、风格与内涵在内的横山老腰鼓教材内容体系,方便舞蹈教师和学生使用。
横山老腰鼓等传统民间艺术落实到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
1.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横山老腰鼓传统文化在高校教材中的比重
从国家层面看,加大传承和弘扬横山老腰鼓传统文化政策的宣传力度,将横山老腰鼓在教材中的比例贯穿于高校教材与活动中,构建新颖完善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包含横山老腰鼓在内的陕北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教材体系。地方和高校要积极开发以横山老腰鼓为代表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基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如此既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多种途径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2.提升教师文化意识,挖掘以横山老腰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要素丰富教学内容
提升教师的文化意识,营造轻松、浓厚的文化氛围,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待地方性特色浓厚的以横山老腰鼓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差异。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中增加或扩充的特色原味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要素的认知与理解,不断挖掘以横山老腰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要素,鼓励学生基于课程知识进行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对话与交流反思,进而生成一种既能植根传统又能面向未来的新文化。
3.加强传统文化课程与活动设置,将传统文化付诸实际
加强以横山老腰鼓为代表的陕北民间艺术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开设传统文化专修课、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等课程,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并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差异。每学期定期展播以横山老腰鼓为代表的传统民间文化节目,立体全面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艺术熏陶,提升艺术修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提升大国文化自信。
4.开展多样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性和自豪感
社会实践教育:以高职专业品牌链接社区、社会组织,从专业角度弘扬以老腰鼓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理论、实践演出的再传播和再加工,向不同层次的社会团体宣传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提高社会非专业性团体和群众的文化接受能力和艺术品鉴水平。
传统文化活动教育:学校定期举办以横山老腰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演讲大赛和演绎大观,邀请横山老腰鼓等传统地方特色文化非遗传承者开展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综合性讲座或演出,为学生传承文化提供更为直观的途径,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提升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环境教育: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以宣传横山老腰鼓为代表的地方特色艺术文化宣传的新形式、新思路、新环境,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接受与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
5.借助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生对以横山老腰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课程相融合,尤其是以横山老腰鼓为代表的极具地方特色和小众原味演绎模式的差异性传统文化,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和审美差异。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短片,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课程学习,借此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中华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效果。
结 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和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发掘和探索。高校要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不仅要完善和创新横山老腰鼓在陕北秧歌教材中的传承形式和比例,同时为了提升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与艺术修养,更应将以横山老腰鼓为代表的传统民间特色地方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艺术思想纳入高校知识体系,助力师生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认识维度。
参考文献:
[1]贺智利,吕政轩,樊文军,冯涛,梁琳,苏晓暹,张妮娜,邓煜,李振华,李晓虎,贺沸沸.榆林市国家级非遗项目研究——传承人访谈录[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2]冯涛.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与创新——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李成元访谈[J].传播力研究,2019,3(22):16.
[3]张静.横山老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元访谈[J].文化遗产,2022(5):151-158+4-5.
[4]宫正.陕北腰鼓的风格特征[J].戏剧之家,2015(17):143.
[5]赵瑞雪.“腰鼓村”方式推广腰鼓文化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4):106.
(夏爽:陕西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