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育背景下数字赋能大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

2023-07-11李重申子怡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智慧教育

李重 申子怡

摘 要:“大思政课”自提出后便持续建设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仍存在着资源开发不足、授课形式单一、教学评价乏力等问题。在智慧教育的背景下,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大思政课的痛点,助力大思政课的建设。因而,数字赋能大思政课不仅是“因势而新”的现实之需,而且也是“应时而进”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智慧教育;数字赋能;大思政课

以習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多次做出“大思政课”相关的重要论述。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教育部把‘大思政课摆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资源建设”。[1]

“大思政课”为何需要数字赋能

1.大思政课的内涵。“大思政课”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和前进方向。“大思政课”这一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2021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大思政课”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思政课新形态。相较于传统的思政课,大思政课的特点在于主体更广、场域更大、内容更多。大思政课的践行主体不仅包括思政课的教师,而且还包括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内外党政工作者等。学校与家庭、线上与线下、社会与政府中多个显性和隐性的育人主体都将共同践行大思政课。大思政课的场域相较于传统思政课更大更广,从“小课堂”延伸至“大社会”,让社会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大思政课能够打破场域的限制,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时空的狭隘性,在更宽广的时代、社会、历史的场域中启发学生,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大思政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一方面,大思政课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具体的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增添了更多思维逻辑与能力培养的应用知识;另一方面,更多的主体与更大的场域也增加了思政课的育人资源,扩充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2.大思政课的困境。一是资源开发不足。大思政课是对传统思政课理念的突破创新,虽然有着先进理念的引领,但实际的大思政课堂中缺乏有效的手段拓宽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有限、课堂感染力不足、抬头率与到课率低的现象仍然存在。生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地引入到大思政课当中,各高校之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没有实现高效共享,存在着“信息孤岛”与“资源孤岛”的现象。二是授课形式单一。“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建设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大思政课持续建设推进,理念虽然较以往有更新,课堂却仍局限在校园中与教室里,教和学仍是按照单一的时序进行,理论教学仍是大思政课的主流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也因种种原因难以开展。囿于这样单一的授课形式,“思政小课堂”仍在方圆之地内打转,“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和内容都无法真正引入到大思政课当中。缺乏有效的手段为大思政课拓展教学空间、转变育人方式、革新课堂形式。三是教学评价乏力。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检验教师教学成效、检验课程目标的重要抓手,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探测器”与“矫正器”。对于许多自然科学学科,有许多方法和手段能够用来考察学生的知识增量,如考试和测验这样的量化评价方式,能够相对简单科学地测评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然而,大思政课的教学成果是难以量化评价的,在目前现有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画像及思想提高程度也是难以描绘的。这就造成了教师不知道教学是否有效果,学生也难以检验自己是否学有所成,因而大思政课的教学评价相对乏力。

数字何以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1.应用场景多样,丰富教学内容。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多次提出,“要深刻把握全球大势,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3]数字技术在大思政课中的应用场景是多种多样的,如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互动式教学,全息化提供思政课程学习资源,使思政学习空间智慧化,增强学习信息的多样性;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大思政课资源库,汇集优秀的课程资源与教学案例,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数字技术搭建线上场馆,提供虚拟体验,开展沉浸式与体验式教学,拓展教学内容。数字技术有着网络化、虚拟化、信息化等特点,如果将其应用在大思政课中能够突破传统思政课的时空限制和场域限制,高效地汇聚校内外的多样资源,使思政课真正做“大”。多种课程、多级学段、多个地区、多所学校的教学资源也能够通过技术手段高效地整合利用,使学生不仅拥有校内课堂的“小教材”,而且还拥有了校外、社会和时代的“大教材”,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2.革新课堂形式,创新育人方式。数字技术能够大大革新大思政课的课堂形式及育人方式。一是数字技术可以助力大思政课在虚实结合的教学场景下突破场域边界,从原来的“小课堂上学”延伸至“大社会中学”,在多元育人主体的共同协作中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二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教学主客体和智能设备以及网络平台都可以产生互动,教和学不再只按单一的时序进行,突破了原有固化的育人方式。三是学生的学习形式也因虚拟现实、沉浸式学习产生改变,在“思政小课堂”内就能进行社会大实践,数字技术使大思政课可以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学生在大思政课中接触到更多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能通过数字技术沉浸式地感受泛在的知识,在模拟实践中更好地消化吸收,这是育人方式的大大革新。

3.智能记录分析,助力教学评价。大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具有高隐性。由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与行为的把握有其特殊性和困难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很难通过量化的指标来测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增量。而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学习时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状态、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互动、教学结束后的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都能更加准确、及时、智慧地观测和记录下来,从而更好地将评价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更高效地实现教学评价。同时,大思政课的建设效果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探测和矫正,大数据与云计算能够智能地记录和分析“教”和“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反映大思政课的阶段性与全过程性建设效果,有助于实现知识、能力、价值多维度的评价,进而提高教学评价的水平,更好地助力大思政课的建设。

数字如何赋能“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积极响应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5G智慧校园、“教室授课+线上直播”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丝路工程”科技知识服务系统等多个特色成果。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促進数字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特别是在大思政课的建设上,有以下几点实践探索经验。

1.体制机制科学有效。“大思政课”建设攸关“国之大者”,学校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大思政课的建设,形成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校内各部门协同联动、各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为了做好“大思政课”这项综合性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十条举措》《课程思政三年行动计划》,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下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学校顶层设计大思政课建设总体规划与阶段性推进方案,教务处与研究生院牵头,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各学院组织实施推动落实,教师发挥好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从而构建了协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了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形成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融合、本科生与研究生贯通培养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2. “西迁精神”铸魂育人。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考察期间,参观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4] 2021年9月,“西迁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多措并举从而发挥“西迁精神”的宝贵价值,通过学校西迁博物馆“云直播”“云展览”“云讲解”、开设“西迁精神”相关课程、开展“西迁精神”相关实践活动、出版“西迁精神”相关读物等多样的方式,让“西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此外,还通过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手段,不断加强西迁数字资源的智慧化建设、推进“西迁精神”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西迁相关各种形式的数字资料、调动校内外的多样资源,使得“西迁精神”能够时时、处处育人,让“西迁精神”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凸显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3.思政平台示范引领。为更好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发挥数字赋能大思政课的作用,学校推出了大思政云平台,旨在助力大思政课建设,其特色定位有以下几点:一是针对高校需求,精准定位。以问题导向为原则、以精准思维为引领、以课程素材要点为基础、以提升思政能力为目标,打造创新型“思政+”教育新模式。二是凸显价值导向,传承“西迁精神”。大思政云平台引导教育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并利用西迁博物馆的馆藏和数字博物馆,将“西迁精神”作为平台的特色展示板块,更好地传承、发扬“西迁精神”。三是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智能服务一体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进行案例信息收集与用户信息分析,精准定位用户需求,推送相关信息,并发挥出版优势提供纸质图书出版和融媒体数字图书出版。四是大中小职一体贯通,教育链条全覆盖。大思政云平台汇集不同学段、不同地区、不同课程的多种资源,助力大思政课的建设。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数字的赋能使得大思政课在教学方式、育人方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都如虎添翼。而在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道路上,尤其是在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上,西安交通大学在体制机制、思想资源、思政平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未来,西安交通大学将紧抓数字化发展的新机遇,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战略部署,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交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3-05-0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6(1).

[3]怀进鹏同志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节选)[EB/OL].(2022-04-29)[2023-05-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2205/t20220525_630371.html.

[4]用“西迁精神”厚植一代代学子的心灵之根[EB/OL]. (2021-07-07)[2023-05-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1/2021_zt02/jinzhan/gexiaogeidi/202107/t20210707_542816.html.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智慧教育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区域智慧教育持续推进的机制创新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