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那个丰富而复杂的吴景超
2023-07-11吕文浩
吕文浩
吴景超这个乍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最近若干年来越来越引起学术文化界的关注和青睐。不仅他本人的旧著不断地被整理出版,而且今人的相关研究论著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此基础上,素以读书界风向标著称的书媒也作出了若干积极的表示。
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将吴景超的两本代表作《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和《中国经济建设之路》列入其中,分别于2010年和2023年出版,视之为百年中国学术的重要收获。2020年我围绕吴景超的城市研究选编了一本《都市意识与国家前途》在商務印书馆的“碎金文丛”出版,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吴景超的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这一在若干研究者那里已经达成的共识,经由这本小书的具体展示,似乎在更广的读者范围里愈益深入人心。
吴景超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中译本《唐人街——共生与同化》经重新校订,于2022年10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恰在此时,社会学者王雪梅教授根据旧版发表了一篇书评,从一个新的高度对这本旧著加以审视,她认为:
第一,它是一个地道芝加哥学派的、经典的都市社会学研究著作;第二,它丰富和发展了芝加哥学派和都市社会学的移民同化理论;第三,它关于人口流动与迁移的思想超越了时代。
令我们感到振奋的另一个消息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方慧容副教授,最近出版了一本研究1949年前吴景超思想发展轨迹的专著《社会、经济与政治之间:早期社会学者的徘徊和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这本书利用民国报刊资料之丰富,揭示时代思想氛围之深入,都将吴景超研究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新京报》“书评周刊”在2023年1月20日推出了“久违了,吴景超先生”的专题书评,以四个版的篇幅对这位“被遗忘在20世纪”的社会学家的生平与学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撰稿者罗东呼吁:“遗憾的是,今天还缺一套《吴景超全集》。”他当时还不知道,我现在正在做的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就是力争编纂一套收文比较齐全、校订比较精良的《吴景超全集》。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阅读氛围中,我和严飞、周忱两位朋友共同主编的吴景超纪念文集《把中国问题放在心中——吴景超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在2023年3月出版了。我们这本书酝酿于2021年吴景超120周年诞辰的系列纪念研讨活动之中。那一年的3月份,“学人”公众号和《中华读书报》相继推出专题,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吴景超多姿多彩的学术人生。10月和12月,在吴景超的母校清华大学和家乡安徽省歙县先后举办了两场纪念研讨会。我和严飞、周忱是这些纪念研讨活动的参与者乃至推动者。当时我们就想以120周年纪念为契机,对以往有关吴景超的研究成果做一些总结,并提供一些我们在研究工作中搜集的珍贵资料,以便推动这个领域的研究深入发展。
坊间久已流传有某某人“纪念文集”一类的书,多为此公的朋友、学生或后人所编,其内容的主体大抵为往事回忆,间或夹杂一些研究论文和研究资料。这类书中固然有表彰前贤学问道德,足为后世取法者,但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也并非鲜见。在编这本书时,我们考虑到编书的因缘在于吴景超120周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我们确也有发掘前贤潜德幽光的用意,为求名实相符起见,并不刻意回避“纪念文集”的字眼。但我们同时又希望这本书是一本对读者确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性、资料性兼备的书,所以一篇回忆文章也没有收录。这里当然不是说,回忆文章没有价值,而是说在史料价值的谱系里,总体而言,回忆文章比时人写的日记、书信、报道、评论等即时性的史料价值等级低一点,我们愿意把极其有限的篇幅让给史料价值更高的内容。
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21篇是研究性的,反映的是今天研究者的视角,约占七成篇幅。 第二至四编25篇及附录是资料性的,反映的是吴景超本人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各种不同的人对吴景超生平事迹的认识、时人对吴景超部分重要论文和著作的评论,约占三成篇幅。附录“吴景超书评书介目录”以列表的形式,详细地展示了95篇书评书介的信息。表格分五栏:发表年度、篇名、署名、刊物卷期及日期、所评图书,读者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以上信息,免去眼睛到处搜索之苦。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的是研究性和资料性的结合,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的交融。
第一编主要包括研究性的长篇论文,间或有几篇确有所见的比较短的报章文字,考虑到这几篇短文在形式上不太像规范的学术期刊论文,所以把这一编的题目命名为“研究与纪念”。吴景超的社会活动、学术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在这一编里都有所反映。以往有关吴景超的研究有一个特点,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领域和具体问题切入,对吴景超的相关内容在不同的论题脉络中的意义,都有很深入的把握,但他们大多较少从吴景超著述的整体性加以把握。比如书中一篇论述吴景超经济思想的作者前不久告诉我,她以前并不知道吴景超还在汉代历史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又如有一篇论文对吴景超主编的《新路》周刊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状况有相当详细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以一个专节的篇幅讨论吴景超“多管齐下”的思考,但作者和我私下聊天时说他感到他对吴景超个人的生平和思想还了解得很不够。学者们都学有专长,把吴景超的相关研究与活动放在他们各自专长的领域中,确实得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研究结论,若是他们就吴景超论吴景超,只是把吴景超的观点复述一遍,那学术价值就很有限了。这一编论文分开来看,似乎是彼此独立的断片,但把他们拼接起来,却是一幅大致完整的图画,从这里我们能够对吴景超的生平与思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关心这一领域的读者可能在学术期刊或学术著作中见过这一编某些论文的踪影,而且这些论文的相当一部分已经被收入中国知网,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作为编者,我们要和读者朋友们解释一下,收入本书的已刊论文每一篇都程度不等地做了新的校订和补充,有些修改论文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可以有把握地说,如果读者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大致模样相似的同一篇论文,那么收入本书中的版本,一定是最精的一个。编者非敢自夸,因为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了前任编辑的劳动成果,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一方面作者自行修改,把发表后新发现的资料和新取得的认识都尽可能地反映在修改稿里面;另一方面编者本人兼具吴景超研究者和七年多职业编辑的双重身份,在修改论文、核对引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确实在这方面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毋庸讳言的。
第二至四编都是资料性的,共计25篇,收录的全部是民国时期至上世纪50年代初的珍贵历史文献,我们尽量选取史料价值比较高但同时又不容易看到的材料,争取给普通读者以新鲜的阅读体验,给研究者提供新鲜的研究素材。如第二编“吴景超自述性文章选编”收录吴景超学生时代带有总结性的两篇文章,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期间的两篇回忆学生生活的文章,留美时期写给《清华周刊》记述留美生活的四封书信,抗战时期致胡适的三封书信,还有发表于1952年《北京盟讯》上的《我自动申请入盟》一文。从这些材料里,我们可以看到五四时期的青年学生吴景超如何刻苦学习,如何勤于练笔,如何关怀家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也可以看到清华留美学生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网络;还可以看到吴景超与胡适在思想上、学术上的交流和人际来往中的款款深情;还可以看到作为独立评论派的成员、从政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吴景超为何在抗战时期拒绝加入民盟,新中国成立后由觉得没有必要加入民盟转变到积极主动申请入盟。这些历时性的材料由吴景超自己书写,反映了他从青年到中年的各个时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状况,不啻一幅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缩影。第三编“关于吴景超生平事迹的记述”选录的材料类型为访问记、日记、书信、工作考核表、新闻评论等,都是当时的第一手材料。材料的书写者或反映意见的对象,有思想中立或激进的青年学生,有学术界同行,有政府工作的同事,有中共方面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各自看待吴景超都带有自己的立场和眼光,他们留下的记录为我们立体地认识吴景超在激变时代的历史形象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尤其令人感佩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和周恩来看待吴景超思想改造的开阔胸襟。毛泽东主席肯定吴景超、朱光潜等大学教授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应放手让他们去看,不要事先布置,让他们随意去看,不要只让他们看好的,也要让他们看些坏的,这样来教育他们”。吴景超在参加土改后写的心得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肯定,他致胡乔木函要求:“请令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并令新华社广播各地。”周恩来总理对待吴景超这样有国民政府工作经历的知识分子讲马列主义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不仅对党内的若干“微词”不以为然,而且对吴景超讲马列主义采取了肯定、鼓励和虚心学习的态度,他说:“盖吾辈革命者无暇作深入研究,正应鼓励大家多学习,以提高马列主义在中国之水平也。”记述者徐铸成在日记中表示,周恩来的“此种气度及为国家之忠诚,殊令人敬佩”。第四编“旧文献中关于吴景超若干文章与著作的评论选编”收录了一篇吴景超汉代历史研究论文的评论、五篇吴景超主要著作的书评。其中孙本文的一篇和袁方的一篇均未被收錄于他们各自的文集之中。从这些评论中,读者大致可以了解吴景超学术思想的演变脉络,以及在当时学术文化界同行眼中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但必须说明的是,这部分内容只是“选编”,由于篇幅所限,还有不少有价值的文评、书评没有选入。如果这部分内容能够引起读者朋友们的兴趣,相信他们各自也会在相应中的工作中发掘出更多的评论文献。
2021年12月在安徽省歙县召开的吴景超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吴景超研究的重要开创者谢泳教授在发言中说过一个意见,他认为丰富性、复杂性的人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吴景超就是这样的人物。我们的这本纪念文集正是想在吴景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上为读者提供研究基础和研究素材。主观上的意愿如此,至于真正做到几分,那就要请读者朋友来评判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把中国问题放在心中——吴景超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文集》主编之一。)